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上海影视业发展
前言近年来,上海在文化体制改革上作出了大量有益探索,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率先作了很多重要探索。如转变政府职能,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1995年推出“影视合流”改革,2000年实施“文广合流”改革;推进集团化建设,陆续组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文广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世纪出版集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尝试国有文艺院团委托媒体管理;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方式筹措资金建设文化设施,通过合作合资经营、土地批租和房屋置换、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市区联动等方式,建设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改革重大文化活动运作方式,吸纳行业外社会资金;制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经济政策,集中使用资金办大事,大大增加文化投入和加快文化发展,等等。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6年年底,上海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3年,上海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同年9月,中宣部正式批准和原则同意《上海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在这一阶段,宏观层面主要从改进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管的“上海模式”、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资助平台、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平台、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发展文化行业协会七个方面,基本形成新型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框架;微观层面主要是稳妥完成上海电影集团、世纪出版集团、文艺总社整体转企改制,完成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所有制改造,完成国有市属文艺院团政府投入方式、政府综合考核和明晰产权的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等等。第三阶段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上海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按照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结合上海实际,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1]截至2009年年底,上海市已经完成电影、出版、发行、印刷、电视剧制作、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等全行业国有单位的转企改制,为“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发展奠定了新基础。2009年,上海市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文化产业的全面腾飞提供了制度平台。有专家认为,“上海已基本完成文化体制转换的基础性工作,文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自党的十六大开始,已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逐步转换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轨道上来”[2]。在未来一段时间,上海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振兴上海文化产业,将抓住重点,实现突破:一要抓住机遇,推动文化企业集团的重组上市,通过规范企业行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健康发展。二要发展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使文化与科技、网络更好地结合。三要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建立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四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进入上海文化产业,吸引各地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文化人才汇聚上海。”[3]上海影视业在这一背景下,既面临较多的发展机遇、较强的发展推动力、较大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不少困难、瓶颈;在这些年的发展和实践中,上海影视业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成就,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和问题。对这些情况,需要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以便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判断和建议,推动上海影视业未来更大的进步。一上海影视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影视业经过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片种齐备、产业链完整、市场控制力相对强劲、创作影响力逐步提升、得奖较广较多的良好局面。如在电影院线建设中,上海不但在本市成为龙头企业,更在全国进行院线发展战略,形成全国性网络;在电影票房收入上,上海十多年来连续获得全国票房冠军,在电影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在电影制作上,上海坚持“多重追求、多种团队、多方融资”的制片路线和“民族精神、商业价值、艺术探索”的制片思想,创作出了多部质量上乘、市场认可的作品;在影视企业发展上,上影集团在中国电影业处于第一梯队,在目前公认的中国电影业三大公司中(中影、上影、华谊),身居其间;在影视企业经营上,近两年来上影集团的利润都已经超过2亿元、主营收入超过15亿元,超过中影,成为业界第一。这些成绩都预示着上海影视业正沿着健康、上升的轨道发展。(一)电影市场位居前列从电影票房来讲,上海电影市场票房自1993年以来连续十五年位居第一(自2008年起,北京、广东打破上海票房纪录,上海票房名次下降为全国第三)。从2004年起票房收入每年都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2009年上海票房收入为6.67亿元,同比增长51.81%,观影人次1938.2万人,放映场次44.5万场。2009年,全国城市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同比增长42.96%。广东和北京排在上海之前,分别是:广东(9亿元)、北京(8.1亿元)、上海(6.67亿元)。在2010年第一季度,上海票房收入也位居三甲。如表1所示。表12010年第一季度票房收入前10名地区截至2010年10月,上海市电影票房收入近8亿元,估计全年将超过9亿元,向10亿元大关冲刺。[4]从影片市场占有率来讲,近年来上海出品和参与投资制作的影片都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如《邓小平·1928》、《东京审判》、《亮剑》、《三峡好人》、《大灌篮》、《千钧一发》、《画皮》、《赤壁》、《木乃伊3》、《铁人》、《马兰花》、《可爱的中国》、《高考1977》、《喜羊羊与灰太狼》、《风声》、《建国大业》、《十月围城》、《倔强的萝卜》等作品,都获得成功。在2009年度的国产电影票房前十位中,上海参与投资制作的不在少数,如《建国大业》(总票房4.15亿元)、《风声》(总票房2.25亿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总票房1亿元)等。[5](二)院线建设获得成功2002年根据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要求,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上海组建了2家在本市注册、跨省经营的电影院线,即上海联合电影院线、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线。另有7家跨省电影院线公司的影院落户上海,它们分别是世纪环城、中影星美、万达、浙江时代、大地数字、北京新影联、广东金逸珠江等。上海依托打造电影院线,不但获得了较好的效益,更获得了电影产业链的延伸。到2008年上影集团投资在“造院线”上的资金超过5亿元,并通过“建点、连线、并购”等发展战略,近至长三角,远到海南岛,以“联合”为品牌的院线遍布全国40多座城市的100多家影院,并斥资3亿元和时代华纳建设10家国内最豪华的五星级影院,从而在全国建立了具有上海品牌效应的院线网络。在2009年的院线票房排名中,上海联合院线排在第三位,头两位分别是万达院线和中影星美。具体情况如表2。表22009全国票房前十位院线在2010年第一季度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线的排行中,上海联合院线排在第三位;在2010年第一季度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排行中,和平影都获得位列第二的好成绩(见表3、表4)。表32010年第一季度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线表42010年第一季度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从院线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上海尚处于前列。不过,由于院线的发展速度大多取决于资金规模和资本运作,因此竞争也较为激烈。上海院线在未来发展中应充分重视到这一问题。(三)制片制作有所收获上海影视剧产量近几年来持续增长,创作生产活跃。以上海电影业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上影集团为例,几乎每年都生产15部以上的电影、50~100部电视电影、500~600集电视剧、3500~3000分钟动画片,既有《东方大港》、《鲁迅》、《邓小平·1928》、《东京审判》、《高考1977》、《敦煌之恋》、《可爱的中国》等主流大片,也有《紧急迫降》、《赤壁》、《大灌篮》、《画皮》等产生巨大效益的商业片,还有《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艺片。在上海电影创作中,基本形成了主流片、商业片和文艺片“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国内国际各类奖项中,上海电影的身影不断涌现,受到国内外广大影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仅故事片就荣膺500多个国内外奖项,如《三峡好人》获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奖最佳影片和最佳摄影奖(此奖项为美国除奥斯卡以外的最高奖项),连续两届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在2009年“五个一工程”奖中,《高考1977》获优秀电影奖、《我的青春谁做主》获优秀电视剧奖、《大耳朵图图》获优秀电视动画片奖。同时,上海影视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技术服务体系。依托佘山后期制作基地和车墩影视拍摄基地二期工程的开发建设,整合前期制作服务、摄制基地和后期技术资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后期制作技术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已经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市场资源整合上,上影集团对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集电影发行放映、影院建设管理和版权经营为一体,总资产达5亿元以上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影视销售公司,实现了从影院销售到版权销售的提升,对产业链的完善又跨出了重要一步。(四)投资主体日趋多元随着影视企业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展,上海影视制片投资主体呈现更加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例如在电影市场的投资方面,大型国有企业的投资能力不断提升,上影集团参与投资拍摄大片《赤壁》、《木乃伊3》等,SMG参与拍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等。此外,上影集团利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对优秀影视作品创作的支持政策,加上集团公司的自有资金,并积极融入各类社会资金,每年筹集1亿元左右的创作生产资金,确保重点影片创作生产和对下属各制片公司、工作室的资金投入。近期,紧随着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保利博纳完成第二轮1亿元融资、拟2011年赴美IPO,上影集团也积极筹划上市。国有资本主体与其他资本主体形成新的战略合作模式。2009年,上影集团与环亚电影有限公司、北京国立常升影视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成立上影环亚,形成国有资本、海外资本、民营资本融合的新公司。此外,上影集团与香港英皇娱乐集团联合成立上影英皇发展有限公司,上影集团的投入占51%,英皇占49%。在电视剧的制作投资上,民营企业也较为活跃,积极参与各类电视剧的投入,成为中小型电视剧投资主体。二上海影视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尽管上海影视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也很明显。上海影视业目前的总体状态是:市场运作较为成功,但创作、人才、品牌等方面较为薄弱,缺乏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它在新一轮发展中将面临如下一些难题和困境。第一,纵向来看,相对历史上的成就,上海影视业的进步并不明显,其传统未能被较好地继承和弘扬,其影响相对在减弱,其人才在流失。第二,从横向来比,上海影视业尽管实力较强,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但与北京等地的影视业相比较,就显得影响力还不够大、品牌还不够响、优势还不明显。第三,从内部情况来讲,上海影视业呈现“投资运作发达、艺术创作滞后;合作制片策略成功、树立品牌方向不力”的不均衡状态。从更具体的层面来分析,则可以发现有以下一些问题亟须解决。(一)高端影视人才缺乏20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影视业之所以具备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拥有众多一流的影视人才,有着强大的导演、编剧、演员队伍。现在上海影视业不但不能吸引新的优秀影视人才进来,已有的人才还在不断流失。例如,19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有108个高级人才,超过北影、长影、八一等厂高级人才数的总和。当时的上影老中青三代导演好作品不断,名演员不断涌现,同时有一支强大的文学编剧队伍,在组织剧本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把全国分成江南、江北、上海本埠和部队四个片区,从四个片区中最优秀的作家手中直接组稿,形成一流的剧本集聚地)。这些人才为上海影视业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和具有强大的原创力提供了坚实的保证。[6]当前,上海影视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三大类人才:影视艺术人才(编、导、演)、影视数字制作人才、影视市场经营人才。这三类人才缺一不可。不过,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上海尤缺第一类人才。与历史相比较,目前上海影视业缺乏一批全国一流的导演、编剧、演员,并且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培养、引进的规划和思路。导演中,较为知名的仅有张建亚、吴天戈等少数几人;在引进的人才中,第六代导演贾樟柯较为知名,但因为拍摄的作品题材和风格与上海历史文脉中的“海派风格”不尽一致,往往不被业界认可是“上海出品”、“上海原产”。在演员中,目前缺乏如张瑞芳、汤晓丹、王丹凤、秦怡那样的全国知名的电影艺术家和演艺明星,青年演员梯队更需要进一步整合、提升。在编剧上,上海原创能力远落后于北京等地。在2009年上海电影电视节上,业界人士认为上海影视人才尤其是电影艺术人才“短板”现象明显。[7](二)民营公司不强不大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第9号文)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鼓励社会投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电影生产企业。目前,我国电影作品的70%都由民营公司投资拍摄[8],这说明民营影视机构在电影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上海目前的状况是,民营影视企业数量不多、能力不强。这既与上海本身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关,也与上海电影业国有资本过于强势的状况有关。首先,上海缺乏有影响力的民营影视公司。上海影视业要获得大发展大繁荣,单靠国有大集团如上影集团等是不够的。目前民营企业从整体产业层面来讲较弱,国资影视企业相对强势,压缩了民营影视公司的发展空间。尽管在2008年、2009年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电视剧的民营企业占了近60%;2010年上海出产电视剧28部822集,民营机构投资的电视剧占据六成以上,[9]但这仅仅说明上海民营影视企业从生产总量来讲不算少。如果从产业整体规模、产业影响力、企业影响力等方面来讲,上海缺乏像北京华谊兄弟这样的民营影视公司,更缺乏印度信实娱乐那样的跨国媒体集团。上海的民营影视机构目前呈现“小而散”的特点,各种资源分散游离,没有能力制作大规模、高水准的影片。与国有影视机构相比,它们的各项业绩指标相差悬殊。根据市文广局的统计数据,文广集团总销售收入与上海民营影视机构总销售收入两者相差11倍。[10]再如从地区比较来看,与北京相比,在电视剧制作投资上,2008年上海市电视节目制作投资2.46亿元,电视剧仅占据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比例相关部门尚无正式统计数据);而2008年北京市仅仅电视剧制作投资就高达11.47亿元。2009年,北京市电视剧制作投资额则达到12.41亿元,其中社会影视制作单位电视剧投资11.7亿元。此数据接近上海对电视节目投资总数的6倍。二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从电视剧销售来看:2008年上海电视剧销售额为1.33亿元,但2008年北京电视剧销售额为8.09亿元,是上海的7倍多。2009年北京市广播影视单位电视剧国内销售总额10.95亿元(其中社会影视制作单位销售额7.46亿元),是上海2008年的十倍。[11]其次,上海民营影视机构的数量不多。在北京注册的社会广播影视制作机构超过1000家,但在上海注册的影视公司数量明显要少得多。例如,从电视剧生产机构来看,2008年上海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持证机构达276家,其中民营机构221家,占总数的80.1%。2009年上海影视制作机构321家,其中民营的有266家,占83%。但具体分析下来,在这些影视制作机构中截至2010年底,只有83家(其中民营50家左右)的注册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持有电视剧许可证甲种的只有11家(民营7家)左右,但全国拥有甲种证的就有130家左右。[12]再次,目前影视基地竞争激烈,使得上海民营影视公司的发展更加不具优势。上海现在面临北京怀柔和浙江横店两方面的夹击。前者能提供政府批文备案以及后期制作等相关的中高端服务,后者则能提供拍摄场地、群众演员等中低端服务。相比之下,上海车墩影视基地的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发展定位不明晰。最后,上海相关政策不能吸引人,导致上海在推动民营影视企业发展、增强民营影视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处于弱势。一方面,在上海注册影视公司费用较高,有关规定限定必须有资深人员参与才能注册影视公司,种种陈规导致民营影视企业准入门槛较高;另一方面,上海在影视制片制作上的税收、资金扶持等政策不到位,民营影视机构感受不到实惠。(三)“上海制造”品牌不明显尽管上海影视业在合作制片、投资制片、商业运作等方面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其本土品牌的建设较为乏力。尤其是从艺术创作上来讲,至今尚未树立起一个明显的、带有上海气质的、标杆性的上海电影品牌来——这也是近年来上海电影业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却不断被业界人士所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影视业的产业运作和市场效益必不可少,它们也是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完全抛开影视艺术和影视创作品牌来发展产业,却有失偏颇。一个完善的、健康的影视产业,应该是影视经济与影视艺术全面发展的产业,缺一不可。近年来,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渠道都有对上海影视创作品牌建设不力的批评意见。如上海市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吴思远在“两会”期间就表示,《十面埋伏》、《南京!南京!》、《十月围城》等过亿票房影片,都是北京等地独立制作的,上海一部都没有;《建国大业》、《十月围城》、《赤壁》等大片的“娘家”也不在上海。这说明了上海影视业对自身艺术品牌和原创品牌的重视还不够。[13]在2009年中国票房过亿影片的榜单中,18个过亿票房影片国产影片占了11个席位(见表5),可是从主要制片方来看,唯一和上海有关联的只有《喜羊羊与灰太郎之牛气冲天》(上海为联合发行方)。在国产影片票房前列,上海参与投资的作品不少,但真正属于上海独立出品的、具有典型上海标识的,却找不出代表。这也足以说明上海电影原创力不足、自身艺术品牌缺乏。表52009年国产影片票房前十位从表5可以发现,上海直接参与出品的仅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一部,其他的主要制片方都不是上海。而且,这在社会上导致了另一种看法,认为当前的上海电影不是《麦兜响当当》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并暗讽这种方式过于讨巧,“以儿童为主要观众群的套路,倒也算独辟蹊径”[14]。(四)政府资助力度不大上海政府部门对影视业的扶持资金,尤其是对体制外民营影视机构的扶持资金,目前主要来源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在这方面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曾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近年来它的支持力度和效果都逐步减弱,与北京等地相比,呈现下滑趋势。例如北京在2003年成立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时间虽然不算早,但发展很快。2006~2009年的四年间,仅资助电影的资金就超过5亿元。在电影市场扶持上,北京于2005年出台了《支持新建改造多厅影院资金的补助办法》,对新建或改造后的影院给予每个影厅最高50万元、总额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助。此项政策的出台大大刺激了外资和社会资本对北京市电影市场的投资热情,到2008年年底,已经投入5450万元资金为34家影院兑现了支持经费,除了20家新建影城,还包括大观楼、广安门等14家增厅改造的老影院。[15]北京市电影票房5年内增长4.5倍,而上海同期增长只有2.8倍。(五)利用银行信贷等金融手段不够上海影视企业尚未能成熟有效地利用银行信贷等融资模式;同时,上海本地银行信贷行业对影视行业的热情也不高。华谊兄弟在拍摄《集结号》之时投入8千万元,但华谊本身只投入1千多万元,其余的6千多万元来自政府的资助和北京地方银行的贷款。相比之下,上海影视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用还远远不够。2009年上半年国内民营影视公司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如表6所示。表62009年上半年国内民营影视公司获得银行贷款一览综上可以看出,一是从参与投资的银行来看,没有一家是上海地方银行。二是从被投资方来看,没有一家上海影视公司获得银行贷款。这说明了上海影视公司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在投融资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杠杆。(六)创作与评论、创作与宣传合作不多影视评论与影视宣传是影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助影视建立品牌、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但与北京等地相比,上海影视创作与评论、创作与宣传近年来的结合度远远不够。这种结合度不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影视创作人与影视理论工作者、影视媒体从业人员的交流不够,另一方面是双方缺乏合适的交流平台,未能很好地将影视创作和评论组织起来,在创作和评论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影视创作者和影视评论人凝聚不起来,形成不了探讨、争锋、共鸣的氛围。同时,从影视宣传的媒介来讲,上海缺乏有影响力的专业影视网站、高层次的影视理论刊物。比较好的理论刊物、影视网站等大多在北京甚至在广州,但不在上海。因此上海影视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形成媒体宣传的轰动效应。上海本地目前只有一本《看电影》刊物较为知名,但它是民营资本主导的娱乐性影视刊物,无法满足现有的宣传需求。三对上海影视业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根据国家关于促进影视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并结合上海影视业的实际情况,应总体考量、有所侧重、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同时,在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依照中央指示“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方向,不断推动上海影视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上海影视业在下一轮发展中,可考虑以“影视艺术与影视经济同等重要,独立品牌与投资合作同等重要”为思路,改变当前重市场轻艺术、重投资轻创作、重合作轻自立的倾向。在继续保持产业运作上的特色和优势外,重点弥补人才与创作上的不足、强调原创品牌的建设、提升管理与服务功能、推动制片主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为配合这些目标,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一)以人才和创作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抓手上海影视业近年来通过合作制片等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但上海影视作品本身没有获得有关业界人士的认同,上海影视作品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文化品牌。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影视业下一轮的发展,应该以人才和创作为核心抓手,带动影视业的整体发展,形成上海影视业的新品牌。在人才上:一方面,要培养本土有潜力的、发展势头好的影视导演、演员、编剧。充分利用好上海12家具有影视教育资源的高校,培养新型的各类影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引进一些知名的导演、演员、编剧。但在引进时应该注意,引进的人才要与上海影视业的文脉、艺术风格、发展趋势等相一致,为树立上海影视品牌真正起到作用。在创作上:上海应该大力鼓励原创作品的出现。具体可以设想在市级层面,成立一个“上海影视剧本推介中心”,借剧本的推介,鼓励上海原创,鼓励上海的新人新作。让政府、社会团体、民营机构通力合作,一起来推动原创事业。(二)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以形成多元制片主体格局依照上海的实际情况,国有影视企业(尤其是上影集团)在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要看到,未来上海影视业发展中更为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大力推动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要重点推动大型民营影视企业在上海的出现。就国有大型企业的建设来讲,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推动相关集团上市,做大做强,推进上海影视龙头企业的建设。与此同时,在国有影视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拍摄权下放机制,调动主创人员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就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来讲,目前上海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不少民营影视企业不断“高进高出”,不断“洗牌”,大型民营影视企业乏善可陈。因此下一步有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培育中小型民营影视公司在上海的发展。推动松江和浦东电影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快普陀区叶家宅电影创意园区的建设,形成各类影视企业的集聚地。二是大力推动有潜质的民营影视公司在上海发展,使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民营影视机构。(三)成立“上海影视业发展联席会议”及“上海影视业发展服务中心”一是在管理层级上,针对许多单一部门尤其是宣传文化部门无法落实的事项,设立“上海影视业发展联席会议”,由市领导牵头,发改委、人事、财政、税务、金融、工商、国土、宣传等部门领导共同参与,就上海影视业发展过程中免税、奖励、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二是在服务层面上,参照国外类似电影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部年度工作总结
- 一髋肌二大腿肌三小腿肌四足肌五下肢筋膜六下肢局部
- 中国商贸文化商道
- 《经史关系》课件
- 病案管理奖惩制度
-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数据监测系统技术规程(报批稿)
- 关节外科围手术期护理
- 中心静脉导管置换护理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第一讲二极坐标系
- 《员工有效激励》课件
- 食材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标
- 农村气代煤工程技术规程
- 护士延续注册体检表
- 手术的三方核查
- 4.1.2测量玻璃砖的折射课件-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
- 物业小区春节园区亮化方案
- 智能中控屏市场前景调研数据分析报告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23-25章 墨西哥的新闻传播事业、拉美其他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
- 印刷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育才教育集团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JGJ35-1987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