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战地记者的角色与报道特色-以凤凰卫视为例_第1页
女战地记者的角色与报道特色-以凤凰卫视为例_第2页
女战地记者的角色与报道特色-以凤凰卫视为例_第3页
女战地记者的角色与报道特色-以凤凰卫视为例_第4页
女战地记者的角色与报道特色-以凤凰卫视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战地记者的角色与报道特色以凤凰卫视为例

战争与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传播手段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体报道对战争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这一轮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已经被“媒体建构的战争”所取代,而交战双方和媒体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共谋”。一方面,战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媒体控制和利用的娴熟程度;另一方面,媒体也需要战争这个最刺激的内容来吸引受众。战争报道的成败往往决定着一个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伊拉克战争成就了CNN,“9·11事件”和随之展开的反恐战争造就了半岛电视台。而凤凰卫视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也正是通过几次重要的战地报道而确立起来的。“9·11”恐怖袭击[1]奠定了“大事发生看凤凰”的口碑,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报道,填补了华文电视媒体一线报道国际战事的空白。而在随后的以黎战争、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中逐步形成了凤凰卫视的战地报道风格和规律。在战争报道当中,冲在第一线的战地记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梳理凤凰卫视历次战地报道的时候,不难发现女记者成为绝对的主力。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正式开战后,当所有中方媒体被要求离开时,女记者闾丘露薇却只身率领摄影队进入巴格达,成为唯一在巴格达现场的华人记者。因为这朵“战地玫瑰”,很多中国人记住了那场远离中国本土的战争。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凤凰卫视共派出了5组记者,其中3组都是女记者。除了闾丘露薇外,还有隗静和沈玫绮。随后在2006年的以黎战争中,凤凰卫视共派出6个报道小组,其中一半是女记者。最近一次的2011年利比亚战争对凤凰来说更是一场持久战,在超过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共派出了22批次的采访队,在参与报道的12名文字记者中,女记者多达7位。凤凰卫视如何界定“战地记者”?他们有怎样的培训和装备?女记者在战争报道中具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她们的报道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文本分析,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凤凰战地女记者进行访谈,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一“战地记者”的界定以及凤凰卫视战地记者总体情况什么人是战地记者?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在战地采访报道的记者。然而关于什么是“战地”,什么是“战时”等前提条件的界定影响着“战地记者”的定位。中国传媒大学的赵雪波对此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在《战地记者论》中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战地记者就是在一场战争期间,被新闻媒体派到战场、敌后或交战某一方的指挥中心,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采访报道与战争有关的见闻、事件、话题等内容的记者。”[2]其中有三个要素:首先必须是供职于某一媒体的专职记者;其次,必须是被派往战场或战争环境;再次,必须是通过亲身采访得到有关战争的第一手材料。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如恐怖袭击、反恐战争等非常规和不对称战争),战地记者的身份也变得有些模糊。但最核心的标准不应有任何改变,也就是必须进入和战争有直接关系的环境。由于战争并不属于常态,战地记者本身也不是一个固定的称谓。非战时是普通记者,开战后被派去战地就成为战地记者了。凤凰卫视也是如此,并没有专职的战地记者。而不单是战地报道,凤凰卫视的各地记者只是在地域上负责不同地区的报道,在采访内容上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同一个记者既可以采访时政新闻,又可以采访财经、社会等方面的新闻。这一方面有利于保持人员的精简,也为培养全能记者提供了机会。除了闾丘露薇、卢宇光、蒋晓峰、周轶君等少数记者有比较丰富的战地采访经验外,很多记者都是第一次被派去战地采访。在2006年的以黎战争中,派出的6组记者几乎全是第一次参加战地报道。鉴于战地报道的危险性,很多发达国家在阿富汗战争之后都加大了对战地记者的安全培训。比如法国,在比利牛斯山脉的国家突击训练中心为记者提供培训,教授他们逃生技巧。而在伊拉克战争前,五角大楼也为即将奔赴战地采访的记者提供培训,让他们了解一些军事以及武器的常识和急救知识等。随着凤凰卫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战争报道,公司管理层十分重视记者的安全问题。在装备上,配备了专业防弹衣、防毒面罩、防辐射衣、辐射测量表等装置,也曾经重金邀请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前队员,对有可能派去战地报道的部分记者做理论上的培训,还给予赴战地采访的记者额外的补助和奖金。然而和很多大型的国际传媒相比,凤凰卫视提供给战地记者的保障还是不足,他们通常会为在战地或高危地区采访的记者配备保镖或安全顾问。在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不仅是CNN、BBC这样的大型国际传媒集团,就连中央电视台也为他们派去的记者配备了从英国一间保安公司请来的两名安全顾问。一人一天200欧元的报酬,对记者和摄像进行一对一的保护。不过他们的任务是评估安全形势,并不负责挡子弹。而不少大型的国际通讯社和媒体为派驻在伊拉克等高危地区的记者配备了持枪的保镖。但无论是保镖还是安全顾问,凤凰卫视的记者从来没有享受过他们的保护,只有提高警惕自己保护自己。在部署战地报道的时候,凤凰卫视通常的做法是派出多个采访队。每个采访队由1~3人组成,包括文字记者、摄像和技术人员。然而在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中,驻澳大利亚记者杨海鹰只身奔赴前线,身兼三职。在2006年的以黎战争中,驻埃及女记者温爽更是只身一人从塞浦路斯搭货船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进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自拍、自采、自编、自己传送,每天不间断地发回最新的消息。在派往战地的采访小组中,文字记者是核心人物,负责所有的衣食住行和采访安排。截至2012年底,在凤凰卫视现任记者中,曾经去过战地采访的男记者有4人,女记者则多出1倍,达到8人。二女性成为战地报道的重要力量前苏联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战争请女人走开”,但这句话显然不适用于当今的战争报道。在战地记者诞生的200多年时间里,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这项工作都是男性的专利。这当然和战争环境的危险性以及女性职业选择受到的限制有关,最早的女性战地记者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1908年的玛莎·盖尔霍恩,被认为是现代新闻史上首位战地女记者,报道过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越战等8次世界著名的战争。81岁时,她仍然打点行装,现场报道了美国入侵巴拿马。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以及妇女职业领域的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女记者加入到战地报道的行列。特别是在最近的一二十年,女战地记者甚至成为电视媒体的新宠。女战地记者不断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媒体之间的竞争,二是女性媒体从业人员增加。(一)媒体竞争使女战地记者地位提升最近一二十年,局部战争不断成为媒体重点报道的内容,尤其是电视媒体,更需要通过视觉效果和矛盾冲突吸引观众。一方面是危险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崇高的使命,集中在柔弱的女记者身上便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对受众产生了特别的吸引力。因此,智勇双全的女记者成为媒体在战争报道中青睐的对象。“南非出生的LaraLogan在阿富汗战争中率先成为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的明星,但很快就被美国CBS挖走,她的私生活甚至服饰品味都一度成为英国传媒炒作的坚料;另一位高收视率的BBC记者HilaryAndersson,本来是驻尼日利亚首都拉哥斯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记者,目前正随英军在伊拉克南部行动。这位35岁的德克萨斯女子以强悍出名,曾经潜入禁止BBC记者采访的津巴布韦采访,在欧洲、南非和沙特阿拉伯有很多拥趸;1月以临时身份加盟FOX的JenniferEccleston,目前正在约旦伊拉克边界报道。此前她曾经在伦敦为CNN工作。”[3]在2012年叙利亚冲突中,两名资深女战地记者不幸殉职。一位是被称作“独眼女记者”的美国著名女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另一位是曾获得日本国际战地报道最高奖“上田赏特别赏”的山本美香。她们的离世不仅让人惋惜,更引发世人对女战地记者的关注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在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女战地记者就是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她在2003年深入伊拉克进行战争报道。虽然她并不是最早进入的记者,但在开战后,所有联合国人员、中方使馆工作人员和记者奉命全部撤离之后,她是进入伊拉克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记者。身为一名女性,她的勇气和智慧不仅让西方人感到意外,也让全世界华人感到骄傲。虽然凤凰卫视对于伊拉克战争的采访作出了整体部署,派出多路记者跟进,但闾丘露薇这步棋却完全是意料之外。在她抵达巴格达之前的十几天,已经在巴格达采访的郑浩多次打电话回总部告急,说中国大使馆即将撤离并要求所有中国记者撤离。此时正在北京采访“两会”的闾丘露薇已经拿到了伊拉克签证,在没有征得凤凰卫视高层同意的情况下,她和摄像师一起采用非常规手段进入巴格达。而她在出现在巴格达之前,一度和总部失去联系整整一天。她的安危不仅使凤凰卫视所有同事倍感担心,也牵动了全球华人的心。随着她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并在战火中不断发回报道,使得“战地玫瑰”一夜成名,带动凤凰卫视在这次伊拉克报道中取得巨大成功,还引发了中国内地舆论以及学界有关战地记者的讨论。(二)女性从业者增加是女战地记者辈出的重要前提根据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数据显示,1999~2010年,女性报纸从业人员只占37%。根据这次调查,2011年女性报纸从业人员增长至40.5%。在电视产业中,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数据,女性占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40%。在目前中国,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从业人数为75万人左右,其中女性人数约占总数的40%。[4]在这一比例上,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差不多。虽然在传媒从业者中的比例还没有过半,但在中国的高校,培养未来传媒和新闻专业人才方面,女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例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04届网络新闻班学生27人,其中9男18女,男女比例为1∶2;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专升本新闻班,男女生分别为20人和60人,男女生比例为1∶3;华东师范大学2002级编辑出版班,男生仅为17人,女生达到138人,男女生比例为1∶8。[5]无论是已经走入媒体工作的女性,还是庞大的预备人才,都显示了女性已经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参与到媒体发展进程。虽然进入管理层的还是少数,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早已独当一面。截至2012年底,凤凰卫视的全球记者站共有108人,除去记者站的管理人员和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共有63人,其中女记者40人,占文字记者总数的63%。她们专业素质高,十分敬业,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突出。2006年加入凤凰卫视的女记者周轶君,她大学学习阿拉伯语,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工作,2000~2003年派驻加沙,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其间采访了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2010年阿拉伯世界掀起了新一轮的变革,“阿拉伯之春”迅速席卷了西亚、北非的多个国家。周轶君以其丰富的战地采访经验以及阿拉伯语专长,通过报道见证了穆巴拉克的倒台,并成为第一批进入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采访的国际记者。三女性视角成就女战地记者对于很多媒体来说,记者只是实现编辑部意愿的一个载体,从拟定选题到实施采访,再到最后形成文稿,都是在编辑部的把握之中。不过在凤凰卫视,记者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无论是选题还是文稿都很少会受到干涉,更不会有层层审查。因此从记者们,特别是外派记者采访的选题和内容不难看出每个记者的风格。对2011年利比亚战争的报道,是凤凰卫视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连续战地报道。在超过半年的时间里,共派出了22批次记者,其中女记者在文字记者中所占的比例超过半数。她们的报道别具一格,女性视角得到充分的展现。主要体现在报道的内容、叙事和语言的风格这三个方面。(一)选题特色:硬新闻追求客观,软新闻话题多元在战地报道中所谓“硬新闻”无非是战争的进度、各方的态度以及交战或袭击的现场。女性战地记者在这方面的报道和男性战地记者相比丝毫不逊色。李萌薇在苏尔特零距离感受战火,傅晓田在卡扎菲寓所附近采访时突遇枪战。周延在班加西酒店遭遇汽车恐怖袭击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记者只是以冒着黑烟的酒店为背景做了一个出镜报道。对于战地采访中的性别问题,周轶君曾经说过:“性别的问题到了战场上就不重要了。”在这些危险的情景中,女记者丝毫没有退却,沉着应对。英国参议院海勒姆·约翰逊在1917年就曾说过,“当战争来临,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在战争报道中,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记者必须保持清醒和客观才能不被误导或进一步误导观众。在利比亚的报道中,周轶君和一些外国记者被“囚禁”(不得随意外出采访)在官方指定的酒店,只能报道官方安排好的发布会和外出采访活动。周轶君说她到过很多战地进行采访,但只有利比亚政府采用了这种“囚禁”的方式,只想利用记者为他们做宣传,为真相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她们必须恪守专业和客观的原则,不能轻信任何官方所说的话以及向记者展示的场面,要小心求证、严谨报道。在布雷加惨案中,利比亚官方说150名宗教长老参加诵读古兰经祈福活动后,北约故意空袭他们入住的酒店,造成9人死亡。官方安排记者采访幸存者以及下葬场面。然而北约方面解释说,袭击目标以前是一个地下军事设施,并强调事先已经发出警告。周轶君根据官方提供的酒店经纬度查到具体位置,并转述英国媒体采访当年为卡扎菲修建地下掩体的荷兰建筑师,证实和酒店的位置几乎重合。她随后又采访了幸存者,他们对是谁安排他们住进酒店语焉不详。所以不排除是官方故意所为,企图借这些德高望重的部族长老的死激发民众反击的情绪。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专业的记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呈现和分析,让受众通过现象看到战争的本质。在软性话题上,凤凰卫视女记者显然更胜一筹,她们更关注战火中个体的命运,善于捕捉战争背后的社会问题以及中国元素。闾丘露薇在班加西的报道中,跟进了利比亚妇女遭卡扎菲部下强暴的调查,关注到利比亚的贫富差距以及卫星电视给当地带来的变化。而在中国元素方面,她探访中国工地、了解当地人对中国的感情和期望,并留意到中国产的皮卡车经过改装后,成为反对派武装对付政府军的主要武器装备。(二)叙事特色:善于讲故事,以细节制胜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它是人类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电视新闻应当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进行报道。[6]因此电视新闻的叙事也有自身的特点,更加注重画面和故事性。凤凰卫视的新闻报道一向重视画面的冲击力,在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中,无论男性记者还是女性记者都把画面放在了第一位,而女战地记者更善于讲述一个个利比亚人的故事。闾丘露薇分别采访了住在班加西的富人和穷人,讲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对政府的诉求。周轶君发现了位于的黎波里城东的非穆斯林墓园,在那里埋葬着4位在当地工作的中国人,从他们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细节切入,讲述中国援建利比亚的历史。周延则探访了位于班加西郊外的一个中国建筑工地。虽然中国工人早已撤走,但当地雇员还是自发地和亲戚朋友一起组成巡逻队,日夜保护着属于中国公司的财物,希望中国公司能够尽快返回利比亚。她还特别注意到工地的一些细节,比如用中文写的“欢度春节”的标语、黑板上写的“请大家注意安全”,通知落款是3个月前,货车的钥匙还插在门上,种种迹象都显示了当时中方人员撤走时的匆忙。(三)语言特色: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充满人文关怀电视新闻的语言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影像,二是声音。在前文的论述中已经说明影像在凤凰卫视新闻中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语言特色主要指的是声音,包括配音、出镜报道和同期声。这一部分相当于报纸新闻中的文字,而在电视新闻中既可以配合解释画面,又体现出记者的语言功底、个人感情以及对新闻的判断。在凤凰卫视女战地记者的新闻稿中,首先遵循真实客观的第一标准,语言生动形象,没有所谓的“新闻腔”[7],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人文关怀。例如,周轶君在利比亚政府安排记者前往米苏拉塔采访的过程中,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当地的情况。“去往米苏拉塔的道路满目疮痍,废弃的坦克多是局部或引擎遭到小型导弹的击中,摧毁战斗功能,可见北约的确对政府军控制的地区进行了精确的打击。”在进入米苏拉塔不久,记者们的车就被支持卡扎菲的民众围住难以前行,缺乏经验的记者可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以为到处都是卡扎菲的支持者,米苏拉塔仍然在政府的控制之中。然而周轶君却清醒地作出判断:“这个地方究竟在谁的控制之下,并不取决于这里游行的支持者的人数有多少,而是在于我们究竟能进入到这个城市多少的地盘。”在采访过程中,闾丘露薇和周延都关注到利比亚的儿童。周延在采访因为战争而停课的孩子们如何度过儿童节时,注意到在班加西的自由广场上,废弃的坦克成为小朋友们的玩具。“他们一看到我们的镜头,争先恐后地打出胜利的手势。有志愿者在广场上为小朋友举办嘉年华,因为物资缺乏,每个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