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是一个文化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现代文化产业的价值源于文化积累和科技发展所激发的创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1]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被提到战略高度。本文通过探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以文化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实施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与策略。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发展中的文化产业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现代科技正多层次渗透、全方位介入文化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创造力、感染力和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成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科技创新促进了文化生产技术的创新在现代技术日益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主导的时代,科技成就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又为科技提出新要求。比如动画、动漫及网络游戏等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信息学、电子学、光学、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人文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仿真技术等多项交叉学科和技术的支撑。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一方面,计算机动画、动漫及网络游戏、移动通信、大容量数据库、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一批具有高新技术属性的新兴产业,逐渐成长为文化产业中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传统的出版复制、新闻服务、旅游文化、广告会展等产业类型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内涵。比如,过去印刷出版中的许多工序都是通过手工进行的,既费时又费钱;如今,很多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集成技术来完成,既方便快捷又节约成本。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创新不断打破以往传统表现手法的障碍,激发文化生产者的创新思维,为那些美好创意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达方式,拓展了文化创意空间及实现的可能性,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文艺表演环节的画卷至今让观众记忆犹新。为了使鸟巢边缘达到“碗边”的效果,通过运用视频移动、无缝拼接等多种世界先进的多媒体数字灯应用技术,并采用多种自主研发的专利软件,使鸟巢“碗边”天衣无缝,视频融接超过493米,远远打破了国际上视频融接长度不超过130米的世界纪录。在电脑的控制下,通过声、光、电的巧妙结合,在LED显示屏上呈现出各种新奇画面和文字,实现图像流动效果,完美地表达了深邃的人文意蕴。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科技与创意的吻合更是无处不在,如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所产生的效果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当今文化产业导向是向高新技术发展,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于2010年6月25日出台了有关三网融合的政策,并公布了一批试点单位,这意味着三网融合正式进入我国的新兴产业规划中,从而创造出至少5000亿元的信息服务市场。[2]当前三网融合将为推进媒体融合提供动力,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新兴的信息服务,将成为人们寻找文化娱乐内容的主要形式。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85%。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2.科技创新促进了文化产业能级的提升科技创新已成为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产业能级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使传统文化产业跳出原有发展空间与模式的束缚,跃升为现代文化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发展潜力。比如科技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变,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当今的电视产业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也迈进数字化和多媒体时代,成为文化产业中新生的却是成长最快的重要产业。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还使得文化内容的创造有可能在一种技术形态中获得完美的实现,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比如,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借助现代科技改变了信息的原有载体形式,将庞大的文字信息容纳进一张光盘,文字、声音和图像汇成的多媒体信息一改原来单一、乏味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增强了图书的感染力和可阅读性,丰富了传统图书的表现内涵,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的变化。再如,影视剧中高难度的特技场面,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的运用,原先的真人替身已逐渐被电脑特技所代替,而代表当今影视科技先锋的3D、4D技术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于传统影视产品的感受和体验,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现代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使得文化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都大大提高。比如数字内容产业打破了传统报刊、广播、电视产业之间的技术界限,使不同形态的文本、声音和图像等信息都能转换为数字形式,从而使各媒体间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能力大幅提高。在现代数字化背景下,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多元业态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正逐渐成形,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一个将文化、创意、科技等各元素深度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结构也随之在不断地优化和完善。3.科技创新促进了新的文化业态的形成科技创新不仅能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自我更新,使传统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更能不断构建和拓展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以互联网、数字化等传播科技为依托而形成的数字内容产业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以生产和传播数字内容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它包括了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网络商务、网络教育等内容。由于数字内容产品具有同类传统文化产品不具备的交互性、虚拟性和个性化等特性,因此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如,将传统会展产业与网络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网上会展业,不仅可以突破传统展会在时间、场地和费用上的限制,同时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独立性和自主性,目前已日益成为会展行业的主流模式。最好例证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的网上世博会。网上世博会是实体世博会的延伸和补充,它分为浏览馆和体验馆两个类型,以网上三维展示为主,观众在网上浏览馆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可以全方位了解展馆的空间布局和主要参展内容,在体验馆内还可以与展项之间进行互动。网上世博会深受网民的欢迎,上海世博会开幕当天,进入网上世博园参观的就有200万人次,5月份最后一周的点击率更是达到了1087万。[3]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是技术产品的文化内容化和文化创意的技术呈现化,科技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科技创新元素和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能有效推进传统文化产业改造,而且还能培育新型文化产业的业态,形成高技术、集约化的现代文化产业形态。据有关统计表明,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的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为3.92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的98.9%。与此同时,我国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中国经济网北京2012年11月20日讯,据艺恩近期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文化娱乐产业报告》统计分析,2011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规模为257亿元,较2010年增长23.6%。预计到2012年我国动漫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21亿元,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3.5%。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包括互联网游戏和移动网游戏市场)为468.5亿元,同比增长34.4%。其中,互联网游戏为429.8亿元,同比增长33.0%;移动网络游戏为38.7亿元,同比增长51.2%。[4]4.科技创新促进了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科技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知识资本、资金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协同运作,从而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品流通环节,为文化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传播的能力,使文化产业的流通空间变得更大更广,流通速度更快,周期更短,充分发挥文化产品资源的应有效益,从而大大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使文化产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潜能。数字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缩短了文化产品从创意到实现所需的时间,使生产管理、传播和销售变得更为迅捷简便,增强了文化产品的时效性和市场竞争力,极大地降低了这些环节的成本,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比如,一张成本不到1元的空白CD光盘,由于刻录了多媒体文化内容,作为文化产品它的售价将大大提高。再如国内的3D版的电影票价是普通胶片版的好几倍,而且更受观众的欢迎。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提升为大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兴产业集群的生长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并反过来对一些传统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延展性影响。5.科技创新促进了新的消费文化的形成科技的应用无时不在塑造着社会文化的形态,影响着大众的文化消费和文化变迁。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日益深化,两者在相互促进、交融的过程中,对文化产品的接受和消费方式也产生深刻影响,有效地引导和开发出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培育起新的文化消费群体。首先,科学知识的普及能够有效地激发消费者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的新的需求欲望,从而培育出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的新市场需求。其次,新的技术手段能够更生动具体地表达文化创意的形象和内涵,并使大众能够更为迅速便捷地感知和接受文化产品,从而达到“扩大文化消费”的目的。再次,科技设施的广泛运用能有效地扩大文化产品的消费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通信、电子等行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我国电子消费终端迅猛发展。例如,目前,我国移动电子技术在文化产业终端上的应用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最后,网络文化产业的崛起延伸了传统的产业链,改变了大众的消费习惯,也给互联网企业聚集了大量财富。以淘宝网、当当网为代表的网售模式不仅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本身也成为一种产业。iResearch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22038亿元,同比增长118.1%。[5]二文化对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文化引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共同支撑和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1.文化多样性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现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体精神、创造精神的发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6]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互相促进的发展领域,没有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科技也难以获得发展的土壤和应用的空间。自古以来,科技从来就没有游离于文化和社会之外,而正是文化与社会的多样性使得“科学”实际上也是多样性的存在。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在分析我国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条件时认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未来的创新创造了多样化的路径。依靠“多样性”而实现原创性既是以往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7]在当前我国科技领域原始创新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在大力继承和弘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提升中国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原始创新力。2.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厚土壤在一个社会系统内,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共生互动的,文化生活为经济生活所制约,而文化资源又是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厚土壤和根基,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文化不仅可以赋予中国的文化产品鲜明的民族精神、内容形式等,而且能增强中国文化产品特殊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使我国文化产业孕育着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机遇。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现代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中华民族文化资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挖掘其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造出富于时代气息、满足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优秀文化产品,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这将是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3.先进文化是引领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类超越了其赖以起源的动物界而进入文化化发展的新阶段,自然成为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在人不断探索如何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和观念一直引导着人类不断发展与进步。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是其最深层的动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各个方面从观念、体制、管理到操作实践的创新。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都由文化创新引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的发展不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而且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当代信息革命已经由过去的硬件为王逐步走向软件为王、创意为王的新的发展阶段,正从技术为王时代走向内容为王时代。当今我们要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指导科技的发展,就是要把文化发展作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予以特别重视,确保科技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4.文化环境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科技创新关键因素在于人,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而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而文化环境条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个科技创新团队来说,良好的文化环境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创造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文化环境。有学者在深入研究美国硅谷的成功之道后认为,是良好的硅谷环境和硅谷文化所形成的创新和创业环境成就了今天的高科技的硅谷。前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对中关村能否同硅谷竞争持并不乐观的态度,原因是两者在文化上的差距很大。李开复说:“硅谷正在生成一种转向市场驱动的文化,而在中国,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的驱动。”要从“受技术驱动的文化”转向“由市场驱动的文化”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还同时受制度文化的制约。要在中国建设“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心”,关键在于建立起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8]当今,原始性创新已成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创新、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发挥创新潜能的文化生态系统,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措施21世纪,人类正在走向一个以知识为核心资本来创造经济利益的知识经济社会,而智力在生产活动中通常表现为对文化资源和科学技术创造性的综合运用。我国近些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只有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深度融合,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第一,大力加强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要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潜力,推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要加强以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构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新优势,以先进技术的自主研发为重点,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文化产业中的转化。重点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文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要加快文化科技企业创新服务机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文化企业建立信息平台、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科技孵化、技术转移、信息交换和人才交流提供有效、便利的服务。总之,要充分运用文化资源、创意思维、高新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第二,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是文化科技化和科技文化化的高端产业,应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和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文化产业,推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前景的原始创新成果在文化产业中转化,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以数字化信息化高新技术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文化生产的高端化和集约化。积极推进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的技术升级、手段更新和装备更新,有效增强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影响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的发展,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影视制作业要综合运用现代高新光电技术和传播技术,以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印刷复制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尤其要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构建全新生产模式,重构产业价值链,拓展文化产品的交互式传播渠道,提升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还可以将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经济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对传统产业的现代改造中,要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希望点,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产业,把知识经济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过去许多被排斥在经济领域之外的特色文化形态,开始进入经济学家和投资人的视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师表》新视角与创新解读
- 脑瘫中医护理常规
- 2024年高性能湿敏传感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统编三下语文教材培训
- 年产xx手术挫项目建议书
- 胃癌分期及治疗原则
- 摇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xx畜力播种机项目建议书
-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课件 气象灾害
-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交流发言
- 如何面对挫折-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常见临床研究分级
- (通用版)水利安全员考试试题(含答案)
- 可编辑修改中国地图模板
- 最新电大市场调查与商情预测作业1-4参考答案小抄汇总
- 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Module 11 Unit 1 (共12张PPT)
- CJJ-T 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 河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府谷县东鑫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泥烘干项目报告书
- 蜂巢格式生态护坡施工方案
- TSCQA 208-2021 砼肋混凝土叠合板应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