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发展为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_第1页
将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发展为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_第2页
将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发展为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_第3页
将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发展为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_第4页
将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发展为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发展为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

一中国天然林的破坏及其恶果在森林没有遭受人类破坏以前,中国大多数国土是为天然林所覆盖的。只要当地的降水和温度条件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有天然林的存在。大体上说来,中国东南部的湿润地区的森林覆盖应该包括所有的立地,而比较干旱的西北地区,则天然林只分布于河谷地带和达到一定海拔高度的地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为了开辟农田,天然林是逐渐减少的。最先受到破坏的是位于平原和山地中比较平坦的山谷的天然林,其次,是山地天然林,而在山地中,人们的破坏也是从浅山区向深山区发展,由海拔低的地方向海拔高的地方发展。从全国不同地区来看,各地对天然林的破坏是不平衡的。凡是历史上农业越发达的地区,天然林被破坏得越严重。到1949年为止,中国的天然林保存最好的当数东北林区(包括长白山林区、小兴安岭林区和大兴安岭林区)和西南林区(基本上是属于青藏高原及其南缘和东缘地区,尽管这里也发生过人为的破坏,但基本上仍可以称得上是完整的原始林,凡是当初到过这些林区的人,都因其连绵不断,一望无际而将它称为林海,并对它们的复杂完美的林相而赞叹不已)。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对于各个地区的天然林开展了广泛的森林经营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主要情况如下:(1)在各个天然国有林区,普遍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经营管理机构,如森林经营管理局、林业局和林场等。(2)在各个天然林区(如大兴安岭林区、小兴安岭林区、长白山林区、西南高山林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采伐利用。这种采伐不考虑森林资源的持续性和环境效果,而只是根据现有成熟林的现状,以充分利用机械设备为出发点,规定企业经营年限,集中采伐,伐完搬家。这种短期集中的采伐利用的做法导致森林资源的迅速消耗。例如以吉林东部林区的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30年中有25年超量采伐,特别是1976~1989年的14年间,连续超采,超采森林资源3237万m3,平均每年超采达231万m3。又以对伊春林区1949~1978年的统计,该林区这一时期内的总采伐量为2.05亿m3,而同期的生长量为0.93亿m3。这个数字也说明了伊春林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超采问题(陈炳浩等,1982)。(3)随着对于森林的开发,林区的人口和社会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伊春林区1949年的人口为2.9万,到80年代增至79万,加上两个县的人口达120多万。人口增长速度之快是非常惊人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要消耗大量木材来供给本地居民的需要。一个个小城镇在林区出现,甚至出现了中等城市。在这种城市里,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电力、冶金等工矿企业也在不断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林区里面出现了许多城市生态的问题。(4)各个林区中,在采伐方式上实行的是有利于充分发挥采伐机械效能的各种皆伐方式,甚至出现采伐面积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面积皆伐;即使采用其他方式,如在一些地区广泛采用的所谓采育兼顾伐,虽然一次不把林木伐光,但实际上采伐强度也多在80%以上。可以说,所采用的采伐方式基本上都是从森工的利益出发的,而对于森林的自然特性则考虑很少。(5)从林业部门的政策来说,强调对森林采伐以后实行人工造林。当时主流的看法是,人工更新可以使后续林分生长得比天然林更好。造林树种在不同林区是不同的:大兴安岭林区的造林树种是兴安落叶松;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是落叶松、樟子松和红松等;在西南林区为各种云杉。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各个天然林区进行了过度的且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国一些林区的森林资源和林区的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以中国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红松林区作为实例来分析天然林区过度开发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对于红松林区的长期的过度的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不利后果,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显露出来。这首先表现在可采资源的消耗上,许多林业局由于成过熟林已经伐光而陷入了无林可采的境地。森林的蓄积量和可采蓄积量的大为减少,是80年代红松林区所发生的突出问题。林区的经济活动历来是以采伐木材为核心的,一旦无林可采,当地的经济状况也就开始恶化。随之林区人民的生活也就陷入困境。林区开发的后果在景观格局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森林的破碎化和森林覆盖率降低上。林区的景观原来是大面积的连续不断的原始森林,无林地和非林地占比重很小。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开发利用,原始森林已经所剩无几了,出现了大量的中幼林和采伐迹地。在林区当中,出现了不少的城市、城镇和居民区。在这些人们聚居的地方,有不少的工厂和矿山存在。也出现了不少的农田和菜地以及其他农业用地。为了采伐的进行,修建了发达的森林铁路和公路网络。可见,当今的林区已经大大地变样了。上述一切变化过程表明,昔日连绵不断的原始林区,今日已经变成破裂不堪的森林碎片了。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也是人类活动的必然后果。据黑龙江省的统计,将1986年森林资源清查的数字和1962年相比,24年间,有林地和无林地的面积大幅度下降,而非林地不断增长。有林地24年减少了231.5万hm2,森林覆盖率由39.8%降到34.7%,同期,非林地的面积增至508.0万hm2,即增加了113.6万hm2。这样短的时期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实在令人吃惊。从森林本身来看,主要表现为森林的类型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林区未开发前,优势的类型是原始老林,也有少量的因自然干扰起源的次生林以及数量很少的火烧迹地等。可是当今的红松林区,则已经变成了以过伐林和次生林为主,原始老林仅存在于少数的自然保护区中和个别山高坡陡采伐不便的地区,此外,还有不少由人工营造的人工林。从优势树种的构成来说,针叶树种减少,而阔叶树种增加。其中更突出地表现在红松林面积的减少上。红松林蓄积量的减少趋势最明显。伊春林区是红松的集中分布区,这里红松林的变化更有代表性(陈伯贤等,1981;田俊江,1987)。伊春林区在50年代初期,红松林的蓄积量可以占到74.3%。据50~80年代各个时期森林资源调查的资料统计(田俊江,1987),红松林的面积比重由50年代的53.8%,下降到80年代的8.4%,同一时期红松林的蓄积量的比重则由74.3%下降到11.7%。原始林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特别表现在河流水文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变化上。森林是野生动物栖息的生境,原始林中有着丰富的动物种类。例如小兴安岭的伊春林区在金代曾是天然的狩猎场,汤旺河两岸聚居着狩猎的居民,官府向他们收购毛皮。现在,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和林场、公路以及铁路的建设,原始林的面积大为减少,并且变得非常破碎化,这极大地影响了一些野生动物的繁殖,许多种类的种群数量大为减少,甚至趋于灭绝。例如东北虎在东北林区历史上是分布很普遍的,以后逐渐减少,伊春地区到1952年有37只,到1976年只剩下4只。其他如豹、青羊、猞猁、狐狸等也濒于绝迹。丰林林业局的马鹿由过去的每千公顷100余只减少到2只,獐子由每千公顷的80余只降低到2只。珍贵毛皮兽如紫貂和松鼠等也在不断减少。由于河流流量减少,水浅流缓,下游又多污染,水生动物资源急剧减少,汤旺河著名的大马哈鱼已经绝迹。总之,无论从景观水平来说,或者从群落水平来说,红松林区原始林经过采伐以后,各种环境条件以及各种生物种类和生物关系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昔的红松林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由于森林采伐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中国其他林区也是同样存在的。二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提出及其局限性鉴于原始林过度采伐带来的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后果。中国政府1989年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跨17个省(区、市),基本涵盖了中国各个大的林区和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它的基本内容是对于一些地区实行禁伐,对于一些地区实行严格的限制采伐;在停止采伐和限制采伐的同时,还要求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广辟就业门路,安置分流下来的富余人员(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2002)。考虑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天然林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中国天然林减少,退化,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提出天然林保护工程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对于中国的天然林从破坏到发展已经取得积极的成效。但是,我们认为天然林保护工程这种提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它只是针对一定地区的一定类型的森林而言的对策,而对于处于同一地区其他类型的森林和土地类型则不能包括在内,这说明它在实施的空间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们在一个林业局和一个林场的范围内,天然林保护工程只能施用于该经营单位内的天然林,而对于人工林、各种各样的无林地和宜林地,则不可能包括在内。那么,对于后面这些土地,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呢?我们不能从这种工程政策中找到答案,而实际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各种类型的林分和土地是互相有关联的,它们分别是某一个景观或者区域的一部分。第二,它只是针对天然林的一种临时对策,从长远来说,我们对于天然林的经营究竟是采用什么方针这里则丝毫没有涉及。可是,长期的方针和短期的临时对策必须是相互一致的,也就是说,必须在正确的长期方针指导下制定与长远目标相适应的短期临时措施。只知道当前干什么而不知道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们怎么能够经营好我们的天然林呢!第三,它只强调保护而不涉及其他措施,这是在措施上的局限性。所谓保护在这里指的就是禁伐或者限制采伐,从林学定义来说,保护应当包括防止病虫害和火灾以及各种形式的人为破坏。但是,我们即使把上述各方面的保护措施都做到,就能把天然林管好吗,不能!因为将天然林培育好,除了保护以外,还要做很多营林措施如更新和抚育等。再者,从林学思想来说,采伐并不一定是破坏森林的手段,如果应用得当,采伐其实也是培育森林的一项措施,甚至是重要的措施,例如有一位著名林学家曾经说,采伐和更新是同义语。可见,从根本道理上来说,将森林采伐和森林保护对立起来的提法是不合适的。正是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这种提法在实施空间范围和时间期限以及在措施内涵上具有上述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一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林业局或林场,常常可以见到不少打着天然林保护的旗号而实际对天然林发展不利的活动。可以举出如下的一些实例。(1)一些林业局在划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区域架设铁丝圈,虽然其初衷是防止人为的破坏活动,但这种措施人为地破坏了森林的连续性,阻断了野生动物的迁徙、取食和寻偶的通道,使之活动区域更加狭小,造成了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而天然林中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乃至消失,也将使天然林不成其为完整的天然林。(2)不少林业局以预防病虫害等名义在天然林中进行清林作业,将林中的枯立木、风倒木和老龄树从林中运出并加以利用。这种做法忽视了这些粗木质残体的重大生态作用,实际上都会对森林天然更新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在东北红松天然林中,过度采集红松子造成了相关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也是值得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3)一些地区常将灌丛或者灌木作为非目的树种而伐掉。其实,在中国不少地区,有些立地土层瘠薄,乔木难以更新恢复,但生长有灌木,它们同样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在一些高山地带,只长灌木,不长乔木,这种条件下的灌丛,更是特定高度带上的地带性植被,应该严加保护。至于在一般森林中,灌木也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乔木层树种的生存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在天然林经营中,只看到乔木,特别是只看中目的树种,而将其他成分则视为“杂草”要将其去掉清除,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因此,应纠正目前普遍的砍伐灌丛或者林中灌木层,将它们作为烧炭或者燃料的做法。(4)在天然林区大量营造人工林,造成了天然林的人工化,这种做法必然将导致森林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减弱,森林的生产力和稳定性越来越差。三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提升和发展从以上所论述的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各地执行的盲目活动来看,我们必须在肯定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上还要看到它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同时我们要把天然林保护工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就是说我们要制订一个在地域上注意整体性,在时间上考虑长远性,在措施上包涵全面性的一个新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中国天然林经营推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此,我们提出,在总结中国天然林经营历史教训和同时吸取世界各国林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将中国当前实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提升和发展为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相比,天然林恢复工程具有哪些特点呢?第一,它指出了中国天然林区的总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这就是要将那些受到人们严重破坏已经严重退化的天然林恢复到人为破坏以前的状态,如果不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也要为日益邁向这个目标而努力。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确定我们的总目标呢?我们认为,中国天然林区之所以造成面积日益减少,生产力日益降低,生态功能日益减退,是由于原始天然林遭到人为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经营造成的,它们已经变成了退化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对天然林经营的目标必然应该是,首先,恢复往日的天然林或者接近受到人为破坏以前的天然林的状态。第二,这个生态恢复工程涵盖天然林地区所有土地和所有森林。第三,它是从长期的观点考虑问题的,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努力的目标,并且也是几代人一直奋斗的事业。第四,它应该贯彻到林区一切经营活动中去,也就是是说,要按照这个目标的要求,制定所有的经营措施如更新造林,经营利用等等,甚至林区内部所有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在实行天然林恢复工程中,还应该贯彻下述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基本经营原则:(1)应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方面价值,并且要把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生命维持价值放在木材生产价值的前面。(2)在处理木材生产和培育森林的关系上,应当把培育森林放在第一位,而将采伐作为营林的手段。在正确的经营方针指导下,森林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目的应当是为天然林的生态恢复工作服务的,同时在森林经营工作中,是可以取得一部分木材产品的,例如森林主伐和间伐均具有森林培育和森林利用的双重作用。(3)既要把天然林特别是接近原始状态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要把天然恢复作为我们的主要手段。人工林单纯化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很不利的,天然林在维护全球和地区的生命系统和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是无法用人工林来代替的,另外,人工林本身的稳定性也不如天然林,生产力也不如天然林,甚至会导致地力衰退。由此可见,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到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是一个重要的提升和发展,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林业的发展道路。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会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四天然林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途径2002年,国际生态恢复协会对生态恢复所给出的定义是:生态恢复是帮助一个受破坏、受伤害和退化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的过程。也有的学者强调在生态恢复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那就是最后要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的天然群落。1.天然林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为了对于上述定义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必须要认识植被演替的理论。根据多年的研究,当今的植被演替的理论认为,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植被从原生裸地开始发展,是要经过一系列的先锋阶段和演替演替阶段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后期群落的,而在达到这个阶段以后或者以前的任何阶段,当这种自然演替趋势受到某种干扰因素的作用时,群落会受到某种破坏或者损伤,甚至形成次生裸地,但是,一旦这种干扰的作用停止,植被又会向着后期演替的阶段发展。这种演替过程总的来说,有几个特点:第一,它们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势发展的;第二,在植被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组成结构上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但是在后期阶段,它们却有很大的趋同性,即在组成和结构上变得比较一致起来。导致植被变化的干扰因素既有天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类出现以前,森林植被的发展的动力完全是天然因素,而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虽然天然因素还在起作用,而人为因素则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大的强度起作用。可见,在植被动态发展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对植被的破坏力,另一种是植被本身的恢复力,前者导致植被发展的临时倒退,而后者则造成植被的恢复和向前发展。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随着植被的变化,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也发生变化,并且它们相互之间是相互联系,即随着植物群落结构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也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不但如此,随着生物群落的发展,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也是向着自我改善的方向发展,同时,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越强,则会形成更稳定的群落环境。因此,可以说,植被的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演替。根据上述演替理论,我们可以将一个地区一定气候条件下的不同土地类型看做是不同演替阶段的表现。下面可以举一个实例加以说明。例如,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定海拔高度的地区,存在着的不同的土地类型,例如,有的地方是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有的是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是红松数量已经很少而以色木、椴木等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有的是原始林遭受彻底破坏后再度出现的山杨白桦林;有的则是被破坏历史更久,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草地牧场或者是农耕地;还可能是人工营造的人工林如落叶松林或者其他树种的人工林;也可能存在有开采过某种矿石的矿山废弃地或其他受过某种污染的土地。对于上述各种类型的土地,从生态学的演替角度来说,只有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原生的,而其他类型则是次生的;从生态特性的角度,则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在结构上最复杂(各种物种的组成最丰富,森林的层次最发达,空间异质性高),生产力最高(以单位面积的物质生产做指标),稳定性最强(抗干扰能力强,恢复力强);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最强,对土壤肥力的自我维持能力最强。阔叶杂木林和山杨白桦林在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方面,和原始林相比都有所降低。至于人工林和农田,它们的植物组成都非常简单,甚至只有几种被作为栽培对象加以培育,而其他种类即使出现也会被视作杂树或者杂草加以去除;相应地,它们的动物种类和微生物种类也大为减少;这两类土地由于经常被翻动,营养循环强度低,土壤养分处于日益减少,甚至发生土壤流失。更差的土地类型当然属于受过某种污染的土地或者矿山废弃地,它们的植被和动物微生物区系都可能受到严重损伤,而其立地条件更是严重退化,甚至含有一些有害元素。上述各种类型除了以红松为主的原始林是健康的原生生态系统以外,其他都可以说是属于受破坏、受伤害和退化的生态系统。这种状况虽然少数也可能是天然原因造成的,但绝大多数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有的是因为过度乱砍滥伐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人为开辟农田和营造人工林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开矿或其他人为污染造成的。2.天然林生态恢复的途径要使受到破坏和损伤的天然林得到恢复,可以从三个途径入手。第一,要认真研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原因和造成退化的因素,并且要设法杜绝这些因素,使其不再起作用,这是促使生态恢复的基础。如果这方面措施得力,有时可以完全不再采用其他方面的措施,就可以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反之,如果不把这方面的因素杜绝,即使在其他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也可能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例如,有的地区放牧的鹿群数量过多是造成森林退化的因素,因为这些食草动物把许多乔木树种的更新幼苗都吃光了,从而使森林的发展永远停留在退化状态;找到这个原因以后,采取停止放牧或者减少放牧强度等措施,使一部分树种的幼苗得以更新,这将有力地促进该地区的森林向恢复方向发展。第二,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力,来促进天然林的恢复过程。这种生态恢复的自然力可能来源于各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物种的自然繁殖力和它们扩张空间和占有空间以及适应新生境的能力。例如,每种植物都可以产生大量的种子,它们都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散布(如风力、水力和动物)到一定的立地上,并且具备抵抗新的环境条件的能力。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树种天然更新的能力超过人工更新能力的实例。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我们观察到,兴安落叶松在一些火烧迹地上,如果有了充足的种源,可以获得良好的天然更新;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北部的一些林业局,兴安落叶松人工林造林很难成活,生长也不好,虽然经过多年的连续努力,生长较好的人工林几乎难以见到。树种的自然繁殖力有时是通过无性方式实现的,大树受到破坏或者采伐以后,从它的基部或者侧根可以萌发出新的个体来,这种能力在生态恢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阔叶树种来说,更加重要。此外,各种粗的生物遗体如倒木、残桩、粗枝等对于许多树种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当某一个群落遭到某些因素的破坏以后,新的个体时常发生在死去树木的各类遗体上。例如,当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以后,当时几乎将所有的动植物都毁灭了,但没有经过几年人们再去考察时,惊奇地发现许多植物种出现了,而它们基本都发生在火山发生以前的树木的残体上。第三,虽然我们上面强调了充分发挥自然恢复力的作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采取人工措施也是必要的。对于森林破坏历史很久,现在已经没有一株树木的无林地,采取人工造林的方法,就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五对中国天然林区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若干意见天然林生态恢复工程指的都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林区。但在每个林区的内部,情况还是有所变化的,大体来说,中国天然林区生态恢复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下述三个方面:将无林地恢复为有林地,将人工林恢复为天然林,将次生林恢复为原生林。下面,就中国天然林区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原则意见。1.确定恢复目标在生态恢复工作中,首先要做的是要通过认真研究确定恢复地区的恢复目标,即要弄清人类破坏以前当地森林的状况,这包括当地的植被类型,有无垂直带的分异。不同地形条件和土壤条件下,都分布的是何种类型的森林。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1)对相近条件下的残存原始林分进行调查研究;(2)对于过去其他人对本地区或类似地区进行研究以后所发表的论文或者报告进行分析;(3)对那些在森林没有被破坏以前曾在本地区工作的人进行访问。应该强调的是,所谓分布状况是指景观水平下的森林分布格局,而不应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2.进行土地分类土地分类是对森林进行科学经营的基础。从林地的基本价值出发,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1)特殊林地: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特殊物种等方面具有特别意义的林地,如陡坡地、多石地、河岸带等;(2)一般林地:具有多重价值,也就是既能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作用,也可以取得木材产品的林地。前一种林地如果目前处于有林状态,基本应该禁止采伐,如果处于无林状态,应该千方百计地尽快恢复森林。后一种林地,在保证生态恢复这个总目标下,在保证生态作用的前提下,可以采伐利用部分木材。我们不主张划出单纯用材林这一类来,因为这和生态恢复的总目标不一致。对于上述两类林地的任何一类,可以根据当前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状况,划分为:(1)非林地(农耕地和其他用途的土地);(2)无林地;(3)人工林;(4)次生林;(5)原生林。对于不同类别的土地,应当制定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也可以根据组成树种和立地条件进行进一步的森林类型划分。3.不同林地经营中的基本导向(1)非林地和无林地。近几年来,中国天然林区的森林资源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林地大量变为非林地如农耕地(包括蔬菜用地、副产品生产用地以及建设交通用地),这是林区人口增加和发展各种企业的结果。但是,这种情况对林区生态环境极端不利,造成林区破碎化,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为此,生态恢复的目标要求我们,要极大地促进林区的连通度,减少破碎化,因而必须减少林区中的非林地,使其尽速地成为有林地。长期没有得到更新的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也应尽快恢复起新林来。将非林地和无林地改变为有林地,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第一,可以采取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的方式,逐步促使林木发生,并促使其向演替前进方向发展。第二,可以人工造林(直播或者植树),其中也可以采取两步走的方式,先栽先锋树种,以后再栽演替后期树种。在造林中,不应该采用外来树种,因为它们是与生态恢复这一目的背道而驰的。应当尽量将天然更新放在优先的地位。(2)人工林。因为中国一些天然林区是长期以来在森林采伐以后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形成的,所以天然林区中人工林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并且很多人工林所采用的树种不是原有树种,甚至是外来树种。如前所述,人工林不符合生态恢复的目标,从长远眼光来说,应当将它改造为天然林。最有效的改造方法是利用天然树种的自我恢复能力,在间伐和主伐中,逐步伐除这些造林树种,保留自然更新起来的天然树种。例如在中国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在红松林采伐以后,人工造林多造落叶松,可是当落叶松长到20年以上以后,时常可见到红松和它的伴生树种如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等的天然更新幼苗幼树,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间伐逐步砍除部分上层的落叶松,而促进下层红松和其伴生树种的生长,作为二层林相培育:上层的落叶松是喜光的,下层的红松和椴树、水曲柳和色木是耐阴的,它们可以共同生长,而当落叶松达到主伐年龄时,则可以将上层林木完全伐除,而恢复为红松混交林的林相。类似地,也可以采用林下造林的办法,即当人工林达到采伐年龄以前的20或30年时,于人工林下用播种或者植树的方法进行林下造林,但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