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健身休闲产业能级研究_第1页
提升上海健身休闲产业能级研究_第2页
提升上海健身休闲产业能级研究_第3页
提升上海健身休闲产业能级研究_第4页
提升上海健身休闲产业能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升上海健身休闲产业能级研究

健身休闲产业是以运动项目、体育赛事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形式,以促进参与对象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向参与人群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提升健身休闲产业能级不仅是满足上海市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扩大上海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还是建设“健康上海”的重要组成,更是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近些年,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在政策红利和体育消费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增加值、体育消费统计和市场主体发展数量均显示出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随着消费升级和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变化,市民的消费方式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将面临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一上海健身休闲业发展概况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国家统计局令2015年第17号),健身休闲业是体育产业11个大类中重要的一个类别,本文基于2014~2017年上海体育产业统计公告,从产业总体发展现状、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市民健身休闲参与情况以及各区发展情况方面对上海健身休闲业的发展概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度剖析。(一)总体发展情况1.健身休闲产业整体发展情况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14~2017年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公告显示,上海健身休闲业总规模近4年持续增长,2017年为54.00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8.34亿元。短短4年时间,总规模从35.93亿元增长到54.00亿元,上海健身休闲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从增加值来看,历年的增加值数据也显示出上海健身休闲业正处于稳步增长的发展阶段。2014年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增加值为23亿元,2015年达到25.84亿元,2016年增加值为30.27亿元,2017年达到31.27亿元(见图1)。图12014~2017年上海健身休闲业总规模、增加值产业增长速度稳中向好。从增长速度来看,2015年上海健身休闲业总规模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2.4%,2016年同比增长速度为13.1%,2017年同比增长速度为18.3%(见图2)。因此,不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增长速度上看,上海健身休闲业发展整体上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图22015~2017年上海健身休闲业总规模增长速度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在服务业发展中,就业人口的数量与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天然的联系,随着产业的发展,就业人数也随之增多。这一产业发展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健身休闲产业。健身休闲产业从属于服务业,在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2014年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吸纳全市就业人数达到13802人,2015年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3698人,2016年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5707人,2017年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8757人,这表明健身休闲产业在稳步增长的同时也给上海市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图32014~2017年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2.健身休闲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健身休闲体育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17年上海市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数据显示,2017年主营体育产业的市场主体达到11489家,经营体育服务的市场主体达到10765家,其中主营健身休闲活动的市场主体达到2827家,不仅是在体育服务业门类,而且也是在所有体育产业门类中市场主体数量最多的(见图4)。近3年上海从事健身休闲业的市场主体数量从2015年的1479家增加到2017年的2827家[1],平均增长幅度达到38.3%,增幅位居第二。这表明近年来上海健身休闲市场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参与性体育服务消费逐渐成为市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图42015~2017年上海主营健身休闲业企业单位数量经营内容丰富多样。从企业数量来看,2017年上海市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数据显示,上海体育500强企业中,健身休闲类体育企业数量占到82家,占16.4%。从经营内容来看,在82家健身休闲类体育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以经营健身为主要内容,数量达到50家。其次是以高尔夫项目为主要经营内容,企业数量达到14家。另有7家企业经营健身、网球、游泳、高尔夫、篮球等综合运动项目,以游艇为经营内容的企业数量有4家(见图5)。从数据可以看出,健身是当前运动休闲市场主流的运动项目,这一方面与市民的健康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健身市场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智能健身房、24小时自助健身房、线上健身等新型模式层出不穷,为居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图52017年上海体育500强企业健身休闲类主营内容专栏一: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创立于2004年,经过十多年的完全市场化运作现已成为3000余位线下家庭会员和数千万名线上青少年粉丝、业内国际化程度和市民参与度最高、各类赛事最频繁(累计近300场同类型专业及业余赛事)的帆船运动平台型服务商,满足和体现了国际化大都市市民的多样性文化体育生活和全民体育获得感。上海的帆船发展也因此受到世界帆联、亚洲帆船联合会的关注,上海国际帆船港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月,上海美帆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同年8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上海金泽帆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上海美帆十多年来扎根实体俱乐部及滨水运动休闲基地的运营,挖掘1873年“上海杯”本土赛事历史文化,打造本土优质赛事IP。持续承办市民帆船大联赛、亚帆联杯帆船赛等市民业余赛事与国际专业赛事,赛事与普及相结合,打造市民水上运动公园,实现体育生活化、社区化。坚持面向市民家庭群体,坚持提供符合市民消费升级的优质服务,降低这项运动的进入门槛,把想象中遥不可及的“贵族运动”变成老百姓可以接受的“精英运动”。在培训方面,对标国际先进培训体系IYT、RYA,普及国家CYA培训体系,每年针对近万名青少年开展各种航海运动项目教育和推广工作,提高国家海权意识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并且,在引入西方体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社会力量为国家输送人才的新模式;与中帆协共同发展国家诺卡拉级帆船队,2015年、2016年分别在国际大赛中获取两次亚洲排名第一、一次世界亚军的好成绩。上海美帆的近期目标是代表亚洲入围2020年东京奥运会并取得好成绩。健身休闲类体育企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集中度也被称为市场集中度,主要用来衡量产业的竞争性和垄断性,具体是指市场上某产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产业的支配程度,一般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占该产业总量的比例来表示。对产业集中度的测度可以使用产业集中度指数来衡量,通常产业集中度指数越大,也就表明集中度越高,反之集中度则越低。通过对上海健身休闲类体育企业产业集中度的测算,得出市场集中度指数(CR10)为58.2%,这表明上海健身休闲业市场主体呈现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3.市民健身休闲参与情况健身休闲参与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2017年上海市参与运动休闲人口比例达到42.7%,在2016年42.2%的基础上增长了0.5个百分点,2015年为40.8%,2014年为40.4%,总体上呈现参与休闲活动的上海市民人数逐年上升的趋势[2](见图6)。从具体年龄段上看,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40~49岁人群是增长最快,也是市民运动休闲参与人口比例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然而,19~39岁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人口较2016年有所下降,并且19~29岁年龄段运动休闲参与率不高,如何提高沪上青年群体运动休闲参与率是亟须关注的问题。图62014~2017年上海市民健身休闲活动参与人口比例健身休闲参与项目。目前,市民运动休闲最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主要有健步走、跑步、骑行、羽毛球、游泳、健身苑点、力量器械、体育舞蹈、足球、户外徒步、登山、攀岩等(见图7)。基础类运动休闲项目对于运动器械和运动装备要求较低,因此成为市民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特别是路跑项目备受全年龄段人群的喜爱。基础类运动项目成为市民运动休闲的主要方式,这与市民健身休闲习惯、市民周边的健身休闲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绝大部分市民习惯就近锻炼,通常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附近或者工作区附近进行健身休闲活动,但生活圈通常健身休闲场地设施较为缺乏,这也是市民选择基础运动项目进行运动休闲的原因之一。图7上海市民健身休闲活动主要参与运动项目健身休闲场地设施。2017年上海市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4.3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为1.96平方米,相比较2016年增加了0.13平方米(见图8)。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共建市民健身步道639条,其中新建市民建设步道173条,全市健身步道总长度达到496.8公里、骑行道总长度达到192.4公里、全市共建社区全民健身苑点13103个、市民球场473个、游泳馆35个、市民健身房16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64个[3]。总体而言,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基本实现了城乡社区全覆盖,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市民健身休闲消费情况。健身休闲活动主要的消费性质是参与型体育消费,《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参与型体育消费占整体体育消费的比重达到35.4%(见图9),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参与型体育消费中,场租费、运动培训费、聘请教练费增长速度较快,2016年市民参加体育运动培训、聘请教练费用平均达到539.8元,2017年达到725.5元。从消费人群来看,青少年人群是健身休闲消费市场的主力军,《2017年上海市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人群有体育消费的比例较2015年增长12个百分点,达到89.6%。图82014~2017年上海市民健身休闲人均场地面积图92017年上海市民体育消费类型(二)各区发展基本情况1.总体情况数据显示(见图10),2014~2017年黄浦区健身休闲业不论是发展势头还是发展水平都遥遥领先于全市其他各区。其次是浦东新区,健身休闲业发展情况较为稳定。另外,松江区近四年的健身休闲业发展势头也较为抢眼,这与其郊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禀赋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郊区土地资源丰富,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运动休闲目的地集中区域。其他地区发展情况较为一般,这可能与各地区所在地理位置和健身休闲产业资源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市中心区域土地寸土寸金,由于土地资源极其有限,能够进行开发的增量健身休闲产业资源更是凤毛麟角,加上体育产业投入时间长和盈利时间慢的特征,真正能够盘活和改造成健身休闲资源的也是少之又少,但是也都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总体上看,健身休闲业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建议相关各区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精准健身休闲业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健身休闲业的发展,摸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健身休闲业发展道路。图102014~2017年各区健身休闲业总规模2.各区市场主体情况2017年上海市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数据显示,上海体育500强企业中主营健身休闲内容的企业数量达到82家,其中浦东新区健身休闲类体育500强企业数量最多,达到21家。其次是黄浦区共有9家,杨浦区企业数量是8家,徐汇区企业数量是7家(见图11)。各区体育企业数量的差异和分布反映出一个特征,即市中心区域健身休闲类体育500强企业数量较多,郊区健身休闲类体育500强企业数量较少。通常市中心人口密度大,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都较为紧张,加上居民收入和体育消费能力也相对较高,因此健身房就成为大多数人运动休闲的主要目的地。相反,郊区人口密度小,体育消费能力较低,因此多数健身企业都选择在市区“落户”。图112017年各区主营健身休闲业体育500强企业数量二上海健身休闲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健身休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当前上海健身休闲产品供给,不仅存在“量”方面的不足,而且也存在“低质”供给的问题。伴随着消费升级、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多重变化,上海市民对运动休闲消费需求不断提高,而且消费需求呈现出高质量、高品质和多元化的特征。2017年上海最新人口统计显示[4],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148.33万人,存在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如今上海市民已经不再喜欢大众化和低品位的娱乐活动,更偏好健康和高品质的运动休闲活动。但是,目前上海健身休闲产品和内容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并没有朝市民期望的态势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健身休闲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市民在生活和工作的范围能够参与的运动休闲项目种类十分有限,参与性运动休闲赛事活动的供给量也较少,运动休闲目的地不是“人山人海”就是“查无此地”。与此同时,高质量、高品质、高品位的产品供给就更为稀缺,当前高质量的参与型运动休闲产品远远少于观赏型运动休闲产品。相对于上海市民的购买力而言,现有的健身休闲产品内容难以满足上海市庞大的消费人群的多样化、高质量消费需求,巨大的参与型健身休闲产品市场空间未被有效开发。(二)健身休闲产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是影响当前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桎梏之一,健身休闲产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参与性,本质是服务产品,因此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并且会影响到健身休闲企业的收益,甚至会导致本土体育消费流失和外逃。当前不论是室内健身休闲产品,还是户外运动休闲产品均存在服务质量低劣的问题。尤其是室内健身房服务质量问题成为体育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如健身房服务环境脏乱差、男性私教举止不文明、健身卡或合同条款纠纷等等。此外,户外休闲运动产品也频发服务质量问题,如目的地安全系数低、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差等。因此,健身休闲产业的服务质量问题亟须得到各方的重视,应加快针对各个细微领域的服务质量标准建设。(三)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按照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来看,参与型体育消费的比重要高于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比重,并且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体育产业越发达,体育服务业占比越高,而且参与型体育服务要高于观赏型体育服务。健身休闲业作为典型的参与型体育消费,竞赛表演业则是典型的观赏型体育消费。当前欧美、日、韩等多数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健身休闲业整体发展规模都高于竞赛表演业整体规模。从2017年的体育产业统计公告中可以看出(见表1),尽管健身休闲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竞赛表演业仍然占据大头。这说明当前上海市体育产业结构仍旧存在优化和提升的空间,健身休闲业发展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表12017年上海市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核心指标数据一览单位:亿元,%类别总量结构总规模增加值总规模增加值健身休闲业54.0031.274.36.7竞赛表演业56.9332.964.57.0|Excel下载表12017年上海市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核心指标数据一览三上海健身休闲业发展趋势(一)内容服务体系更为丰富伴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积极影响,市民的体育服务消费需求会持续旺盛,体育服务需求端的持续增长会进一步刺激供给端的增长。健身休闲业作为体育服务业重要的组成内容,可以预测到的是上海健身休闲服务内容体系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会更加丰富和多元。首先,健身休闲运动项目会更加丰富,早期市民能够接触到的运动健身项目较少,主要是游泳、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一些传统运动项目,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市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只要“有钱、有闲”便可以参与“海、陆、空”中的任何一项运动项目。其次,健身休闲赛事活动会更加丰富,一方面举办赛事的种类会更加多样,如马拉松、铁人三项、公路自行车、越野跑等健身休闲赛事;另一方面同类赛事举办的数量会大量激增,目前仅各类马拉松赛事上海市每年至少举办10场以上,包括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公里马拉松、女子马拉松、垂直马拉松等,如上海国际马拉松、上海马桥国际半程马拉松、上海浦东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上海杨浦新江湾城半程马拉松、上海中心国际垂直马拉松等,并且各区承办马拉松赛事的热情有增无减,这种趋势可能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最后,运动休闲目的地会更加多样化,随着城市体育综合体以及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市民进行运动休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延展,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乡村,市民均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运动休闲目的地,如上海美帆游艇运动休闲基地、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西沙明珠湖景区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滴水湖运动休闲基地、浦江郊野公园等。(二)业态融合成为发展大趋势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特征,能够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信息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因此时常也被称作“综合型产业”“复合型产业”。融合性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健身休闲业的发展中同样也会显现这种趋势。未来上海健身休闲服务的发展也会遵循产业融合发展的演进路径,通过健身休闲运动本体资源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之间的模糊边界,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的渗透、延伸和重组,逐步融合发展形成以运动本体资源为核心,兼具相关产业特质的融合型体育业态。健身休闲业作为体育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业性质决定了融合发展的方向,与新型服务业的融合将是健身休闲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与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的痕迹会更明显,在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中,户外运动休闲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如徒步、登山、山地露营、漂流、帆船等;在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民俗民族运动休闲将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康体休闲将是重要的发展路径。(三)标准化建设成为发展方向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健身休闲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是上海健身休闲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是规范健身休闲业管理秩序、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提升健身休闲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开展健身休闲业标准化工作,将对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打响上海健身休闲服务品牌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后上海健身休闲业标准化工作可能涉及的对象主要有市场主体(健身俱乐部、户外运动俱乐部等)、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从业人员(教练员、裁判员、其他员工)等方面,如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标准建设、户外运动俱乐部安全标准建设、场地设施环境卫生标准建设、健身休闲赛事活动的服务质量标准建设、相关从业人员的管理标准建设等。(四)智能化引领发展新趋势智能化将是健身休闲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未来健身休闲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用户体验智能化和用户信息管理智能化。用户体验是健身休闲业的最核心价值,今后用户体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可能有两个。一是通过智能化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例如,用户利用穿戴设备或者智能健身App监测体外数据配速、距离、时间等,以及体征数据最大/平均心率、耗氧量、卡路里等功能。二是通过智能化帮助用户增加运动之外的体验功能,例如,线上社交功能,通过终端帮助用户找到附近志趣相投的人,以及在本地快速找到正在或即将举办的运动休闲赛事活动等。再如,环境安全功能,利用穿戴设备或者App在户外休闲运动中了解当地安全情况,包括天气、地理情况等。用户信息管理也将是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利用智能平台提高会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四上海健身休闲业发展建议(一)丰富休闲运动项目和参与型赛事活动推广普及市民日常广泛参与的运动休闲项目,推进“三大球”、羽毛球、网球、游泳、骑行、徒步、体育舞蹈等参与度高、易开展的运动项目。大力推广露营、攀岩、登山、路跑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积极发展漂流、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水上运动休闲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区政府、高校和市场主体建设真冰、仿真冰、滑雪场开展适合南方自然气候的冰雪运动项目,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郊野生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汽摩和航空运动。在城市体育综合体中,着重引入极限运动、击剑、射箭、棒球、高尔夫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积极开展民族民俗运动休闲项目,如射艺、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毽球、空竹、跳绳等,挖掘海派本土运动休闲项目,推进海派运动项目进中小学校园,如闵行手狮舞、浦东三林舞龙、杨浦棉拳、松江舞草龙等。举办门槛低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参与型体育赛事和活动,如各类路跑赛事(马拉松、越野赛、铁人三项等)、骑行赛事、徒步大会、广场舞比赛、登山大会、露营大会、跳绳比赛、空竹比赛等。(二)科学规划运动休闲目的地建设完善运动休闲基础设施网络,合理布局运动休闲目的地和服务设施。在市区土地资源紧张区域,充分利用商场和住宅区的楼顶面积资源,盘活废旧工厂、加油站、厂房和仓库空间,布局运动健身目的地和服务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开发利用住宅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