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江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_第1页
工匠精神与江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_第2页
工匠精神与江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_第3页
工匠精神与江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_第4页
工匠精神与江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匠精神”与江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极其丰富,手工艺类非遗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不仅是江西手工艺类非遗的代表,在全国都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有瓷器这一主导传统技艺行业的支撑,然而,全省的手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在区域均衡性、创新发展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江西省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将如何面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发展环境(一)法律法规保障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非遗法》强调非遗保护“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秉承“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这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非遗法》生效以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制定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西省是第18个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省份,并于2015年9月1日开始施行。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江西省在非遗保护工作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发展”第三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采取与经贸、旅游相结合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义生产文化产品或者提供文化服务的,应当使用该项目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保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2]这一规定,既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又使非遗项目得到了保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2年2月,文化部制定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就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意义、方针和原则、工作要点及工作机制作了详细规定,是江西省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最直接的法规依据。(二)“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时指出,“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3]这是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可见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强调“工匠精神”,意在提高企业生产的质量意识,强调产品的品质,鼓励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民族品牌,以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使用“工匠精神”一词,还蕴含着两层含义:其一,如今中国虽然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MadeinChina”(中国制造)已成为我国产品的代名词,但是我国企业界还缺乏“工匠精神”,以致“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负面影响;其二,在当今社会生产中,还要发扬传统从事手工制作的匠人所追求的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从手工制作到大机器生产,再到计算机的应用,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工作态度是一致的。从这层意义上理解,工匠就不仅仅是“工在籍谓之匠”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是如《庄子》中的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4]和赵孟頫所写的“人间巧艺夺天工”那样的精湛和神奇。中央政府“工匠精神”的提出,为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寻找能工巧匠,发挥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机制两方面的优势,对非遗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变得更为切实可行。(三)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5]实行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旨在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中国的非遗生产性保护主要涵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三大类。2012年3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共有41个项目企业或单位,39项国家级名录项目入选,又于2014年4月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录,共57家企业入选,至今全国已设立98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相关的展示馆及传习所有8000多处。除了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基地名录的非遗项目外,在江西省范围内尚有很多项目和传承人,或未入驻企业,或所在企业未获审批为示范基地,但这些传承人依然从事生产性活动,这也成为江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保护现状在已公布的前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江西省共计64项非遗项目入选,其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分别有13项、10项、1项,占了项目总数的37.5%。而在488项江西省级非遗名录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三类共有167项(含国家级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34.2%,可见手工艺类非遗在全省非遗当中的分量。下面谈谈江西省手工艺类非遗在传承和生产性保护方面的概况。(一)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概况截至2016年7月江西省共有手工艺类非遗省级以上传承人103人,绝大多数为男性,其中17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类别看,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数量最多,有73人,而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分别为28人和2人,详见表1~表3。表1传统技艺现存传承人传承情况统计(2015年)表1传统技艺现存传承人传承情况统计(2015年)-续表1表1传统技艺现存传承人传承情况统计(2015年)-续表2表2传统美术现存传承人传承情况统计(2015年)表2传统美术现存传承人传承情况统计(2015年)-续表表3传统医药现存传承人传承情况统计(2015年)从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传承人依靠师徒关系传授手艺,纯家庭代际传承较少,还有一些是采取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并存的传承方式。另外,据调研资料统计,传承人为农民或自由职业者的非遗项目传承情况不容乐观,而传承人有单位归属且从事本手艺的非遗项目的传承状况比较好。这些手工艺类传承人平均年龄59岁,正是授徒传艺的较佳年龄。近年来,他们不仅一直从事非遗项目的生产活动,而且也在培养下一代。据统计,这103位传承人至今共传授徒弟近1200人,培训学员达到18000余人,为相关项目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二)手工艺类非遗传承、创新和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不可否认,非遗项目的保护是以传承人及其传承活动为中心的。就目前发展比较好的非遗项目看,其传承人的坚持起到极大的作用。比如,新余夏布绣的发展就离不开其传承人张小红的努力。刺绣是中国的传统手艺,源远流长。新余盛产夏布,有“中国夏布之乡”的美称。将夏布和刺绣结合起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夏布绣,是刺绣人张小红的梦想。2004年3月,在新余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小红组织成立了渝州绣坊,两年后又成立了夏布刺绣艺术研究所,从事夏布绣的传授、研究和生产。她针对夏布的粗犷肌理,研发出透底针、层叠针和一绒多色、浮雕绣等独特的针法和绣法,营造出夏布绣独特的工艺效果。10多年来,张小红培养了300多名夏布绣娘,她领导的研究中心获得了40多种外观专利。2012年10月,张小红被评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2014年12月,夏布绣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可以说,在夏布绣的研发过程中,张小红厥功至伟。在夏布绣的成功例子中,创新是重要的一环。无独有偶,同为刺绣艺术的非遗项目赣发绣在传承保护中也非常注重技术创新,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赣发绣起源于明代,相传南昌宁王府娄妃用发线绣制字画,成为赣发绣的始祖。其贴身丫鬟将赣发绣带回安义老家,开启了这项非遗项目在民间的传承。500年来,赣发绣已传承18代,均为女子,其间不乏名家高手。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发绣受到极大冲击,加上发绣本身对学艺时间、制作程序、艺术素养的要求较高,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传承危机。然而,赣发绣第17代传承人陶永红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研发出“涡纹针法”“彩发绣”等新的技术,开发出胎发绣、真皮发绣等新品种,增强了赣发绣的艺术表现力,使这一传统技艺获得新的发展。2010年,赣发绣被列入江西省非遗保护名录,2015年,陶永红将她的工作坊设在南昌市东湖区的百花洲边上,一边授徒,一边创作,力图将这项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事实上,如夏布绣和赣发绣这样的成功案例在江西不在少数。而且,由传承人到研究性作坊再到传承研究基地,一大批手工艺非遗项目正在传承、研究、创新中得到传播和发展。近年来,这项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在各方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地级市也成立了各项非遗研究基地、传承基地和传播基地,为非遗传承、创新和生产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截至2016年上半年,江西省以生产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非遗展示馆和保护基地共有78个。[6]在此基础上,全省评选出2015~2017年度省级非遗研究基地9个、传承基地18个和传播基地10个。[7]这些基地大多在传承、创新和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成为同行的模范。(三)江西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区域分布及经营状况在文化部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江西省有4家单位及其申报的3个项目入选,分别是:江西省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古窑瓷厂(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省含珠实业有限公司(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江西婺源朱子实业有限公司(歙砚制作技艺)。2012年以来,江西省开始评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工作,截止到2016年6月,全省先后有23家单位入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除抚州外,全省各地级市均有非遗单位入选。其区域分布及类别见表4。表4江西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表4江西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续表由表4可以看出,入选基地所依托的非遗类别以传统技艺为主,占了总数的89%,而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仅分别占7%和4%。从区域和类别看,江西省目前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格局可概括为“已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以传统手工制瓷为重点,以传统雕刻、传统制笔和传统食品等为主要内容的非遗产业格局”,在全国的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具有一定的地位。通过对部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的调研发现,这些单位经营状况良好,成绩斐然,在解决就业、为政府创造税收及品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表5可以看出,2014年这些单位的经营状况总体良好,大多数企业实现盈利,不但增加了地方的税收,也带动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正是由于这些非遗项目正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各地的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以“瓷都”景德镇为例,截至2016年6月,共有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传统手工艺人3万余人,有传统手工作坊或中小企业2000余家,年平均产值15亿元。[8]这些都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表5江西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经济情况(2016年)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社会影响力弱江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尚属于起步较早的省份,以江西省两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例,景德镇古窑瓷厂和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均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走过20余载的保护历程。但与此同时,这些江西省代表性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经济效益、文化影响力等还有待提升,规模化、产业化的品牌效益不明显。按照《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主要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9]那么,以前以授予荣誉、经济津贴的方式对非遗传承人及项目的保护未触及生产性保护的要义。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单位中的非遗项目虽然有悠久的传承历史,但由于以前主要是个体手工作坊生产,保护力度有限,社会传播渠道窄,难成“气候”,社会知名度、认可度和影响力都极其有限。尤其在大众流行文化、快餐式消费观念、急功近利价值观盛行的时代,如何对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传承,既传承其技艺,又传承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还要进一步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当今从业人员乃至有人文关怀、责任担当的所有文化人都应深思的问题。在传承发展中还将会碰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不断磨合与改进,更需要时间的积淀。在江西非遗生产性保护探索之路上,不仅需要从经济视角增强生产性保护的影响力,更要将非遗项目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涵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二)区域发展不平衡江西现有省级以上手工类非遗项目167项,但获得审批的省级以上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仅27家,这说明尚有不少项目未能进行生产性保护,或进行生产性保护的程度、规模、质量不够。另外,从区域分布看,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数量与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发展之间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见图1)。图1江西手工艺类非遗和生产性示范基地数量对比图1显示,非遗生产性保护最为成功的是景德镇,15项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就有8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与示范基地数量之比为1.9∶1;其次是新余和南昌,分别为3∶1和3.75∶1;宜春和赣州这一比例则为8.7∶1和28∶1;而抚州虽然有11项省级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但到目前为止,尚未申请到一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种地区间的不平衡,大抵与保护观念、管理机制、社会环境等有关,而这些,正是非遗保护中的问题所在。(三)创新性不够上述提到的大量非遗项目未能实现生产性保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项目创新不够,很难实现发展转型。这也是江西省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一大问题。例如,永丰县的玉扣纸工艺是一项传承800多年的非遗项目,但近年来日濒危机。永丰玉扣纸纸质软滑,色泽饱满,吸墨性能极佳,而且耐老化,自古便是书籍印刷的佳品。但由于工艺复杂,玉扣纸的生产成本比一般宣纸要高,因此价格不菲,影响了销路。这也是玉扣纸项目传承人李远志苦撑40年而未能走出一条发展的康庄大道的一大原因。不难设想,如果永丰玉扣纸能够研发出一套新的技术,降低成本,实现价廉物美,其市场竞争力必然倍增,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此可知,很多非遗项目数十年来继承单一的工作方式和流程,未能积极汲取现代科技元素,因而在传承发展上很难适应社会发展。还有一些非遗项目,为新奇而新奇,模仿流行时尚、迎合大众消费,满足低端市场的需求,违背了“真实性”原则,也破坏了非遗工艺的传承。就已经入驻基地的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而言,其实也存在创新不够的问题。如夏布绣、漆器、婺源三雕等,在原料来源、创意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广阔的提升空间。四保护对策及展望(一)营造尊崇非遗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在经历了物质主义思潮高涨之后,传统的价值观有回归的迹象。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承载着大量的传统基因,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尊崇。而在传统价值观出现回归迹象的当下,正是倡导尊崇非遗的好时机。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共同营造一个尊崇非遗的社会环境。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加强非遗教育。江西省在这方面已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实现了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9所高校设立了非遗研究基地和19个传播基地,而中小学地方教材中,也加入了非遗项目的内容,让学生群体有机会接触、了解、学习、感受非遗内涵。其二,利用主流媒体,宣传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如中国纪录片《大国工匠》,通过典型工匠人生轨迹展播,展现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一份“匠心”,在看似平凡物事中体现不平凡之处。这样的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从而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其三,还要广开传播途径,借助现代传媒,如网络、广告、手机微信等平台,宣传非遗项目。江西很多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这些技艺,因此,有必要借助现代传媒,宣传这些独特的非遗项目,以赢得人们的了解和尊崇。所幸的是,随着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种传播基地,2015年全省还评选出10家“2015~2017年度江西省非遗传播基地”,它们分别是:景德镇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景德镇市福熙堂陶瓷有限公司、莲花县文化馆、信丰县第一小学、于都长征源小学、南昌市群众艺术馆、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进贤县文港初级中学、进贤县梅庄镇中心学校、江西非遗樟树林展示馆等。希望这些基地能够切实发挥作用,成为非遗保护的积极传播者。(二)完善传承机制非遗的一个极其重要特点便是活态性,即非遗项目需要传承人,需要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因此培养传承人来传承传统技艺也是每一代传承人的夙愿。但是,现今许多非遗项目存在濒临失传的危险,就是因为传承人难觅,有意向从事非遗行业的人少之又少。南昌瓷板画就曾遭遇这样的困境。南昌瓷板画是一种发源于里弄的民间手工艺,由于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至21世纪初,这一非遗项目曾因后继无人而几近失传。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第六代传承人冯杰经常感叹找不到学生,同时也坦言他寻找传承人的标准:一是真正喜欢这个行业的人,愿意为瓷板画奋斗一生;二是能坐得住、不浮躁的人;三是家庭经济条件好。他认为,年轻人都希望改善经济情况,回报父母,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学生急于出来赚钱,就很难学好手艺。冯杰的观点也适用于其他非遗项目。年青一代不愿意继承非遗手艺,其中一大原因正是这些非遗项目未实行生产性保护,未与现代化生产相结合,因此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在生产性保护中完善传承机制,是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许能为我们提供参考。(三)倡导“工匠精神”有学者将“工匠精神”概括为三个理念: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10]可见,“工匠精神”中最可贵的便是“专、精、恒、传”。所谓“专”是指对行业的忠诚度,不仅“专一”,而且“专注”,专心致志,有“一朝入梦,不愿再醒”的魔力般的全身心倾注,做一个纯粹的人。“精”就是不断钻研、琢磨,就是如切如磋,上下求索,就是“从99%到99.99%”的精益求精,进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恒”是“专”的精神面貌,只有“专”才能持之以“恒”。“传”赋予“工匠精神”以生命力,使“工匠精神”存活于鲜活的生命体。“工匠精神”的这四个特征使手工艺不再徘徊在岌岌可危的失传边缘,而是存续于新的生命载体,活跃于新的“艺术”品中。2012年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寿司之神》,是大卫·贾柏拍摄的。影片讲述了日本86岁的三星大厨小野二郎一生专注于寿司,他的小店仅有10个座位,但位置已经预约到了次年。这可视为“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其实,江西也不乏这样的非遗传承人。铅山连四纸传承人雷乃旺,十几岁入造纸作坊学习各项技术,数十年专心致志从事造纸工艺。2010年7月雷乃旺在上海世博会上表演连四纸制作工艺,大获成功,之后又在中国鄱阳湖国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