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素养、行为模式、角色呈现新媒体环境中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群体媒介素养研究
一引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不断革新重塑了媒介环境,导致新闻产生和传播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在此环境中,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群体作为具有专业素养和学术背景的知识分子,依靠他们和媒体的紧密联系取得了公共话语权,他们的话语被传播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其他专业本科生。因此,研究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在专业实践中、工作中如何运用新媒体资源来行动,其媒介素养与角色呈现如何转化为社会行动的功能,诸如此类的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二研究综述媒介素养运动的领袖戴维·康西丁(DavidConsidine)引用知名教育家伯耶尔(ErnsetBoyer)的话,指出:“单纯的读写已不足够,学生必须变成有素养者(literate),以便了解视觉讯息,……从而得知如何指出原型、隔离刻板印象,并且分辨事实与宣传。”[1]克莱斯(Kress)赋予“素养”更为丰富、多层次的意义,他认为第一层次是从一个符号系统释码至另一个符号系统;第二层次是理解一个特定的符号系统的独特精神、物质以及意义形式的呈现记录系统;第三层次是意义制造与再造的可能性(而且此可能性的产生,乃是媒体特色以及符号的效果)。[2]美国媒介素养专业组织——美国“媒介素养中心”(CenterforMediaLiteracy)认为:媒介素养是21世纪的教育之路,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近用、分析、评估、创制讯息,不拘媒介形式……[3]而詹姆斯·波特(JamesPotter)则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组视角”(perspectives),“当我们暴露于媒体时,可共用以积极诠释所接触到讯息的意义。这些视角是从知识结构中获得建造”。[4]在此基础之上,詹姆斯·波特(JamesPotter)进一步指出媒介素养包括四个面向:认知(cognitive)、情绪(emotional)、美学(aesthetic)以及道德(moral)。[4]台湾富邦文教基金会在2002年发布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中,并未直接明确定义,但是指出这种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公民两种能力:释放(liberating)和赋权(empowerment)。[5]很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媒介素养之所以获得重视,是因为在信息社会中受众对于网络媒体的强势来袭感到忧虑,从而表现出各方面的关切。1997年,卜卫的《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将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第一次引进了中国大陆。[6]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实施背景、发展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部分学校得到了实验性推广。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指出,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通常这种教育包括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之中,由新闻与传播院校向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实施。[7]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是具有专业素养和学术背景的知识分子,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发表言论,并且采取行动来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依靠他们和媒体的紧密联系取得了公共话语权,并且他们的话语被传播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其他专业本科生。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群体自身的媒介素养程度将对其即将迈入的相关工作领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全民媒介素养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适用于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该有四个维度。第一,普及媒介基本知识,包括媒介传播特点、媒介的运行规律等。第二,引导信息批判式消费模式,包括理性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以批判的态度选择、接受、消费、再生产信息。第三,重视媒介伦理探讨,包括分析传统媒介伦理规范与当今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强调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认同并借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形成我国新时期新媒介生态环境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帮助学生利用媒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专业能力,为社会进步服务。这一点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相关资料。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分解中心概念来构建理论框架,然后以理论为基础来建构调查问卷框架,并辅以开放性问题进行探索性调查来完善问卷框架。2.访谈法本研究运用访谈法,与部分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以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以期全面、客观地了解该群体关于在理念、心理方面对媒介素养的看法,并提供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概念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二)问卷设计调查问卷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考量,包括大学生媒介选择和使用、媒介信任度、媒介伦理行为认知、本专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情况以及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调查问卷共计28道题目,其中闭合式问题25道,开放式问题3道,其中关于“媒介选择和使用”这部分设置的调查问题包括:被调查者通常选择的媒介、选择媒介的标准、上网时长等;关于“媒介信任度”这部分设置的调查问题包括:被调查者能否自如运用媒介验证一条信息或新闻的真实性、当不同媒介的新闻报道出现分歧时更愿意相信哪些渠道的信息等;关于“媒介伦理行为认知”这部分设置的调查问题包括:被调查者如何看待访问成人网站的行为、如何评定自身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等;关于“本专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情况以及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这部分设置的调查问题包括:被调查者有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课程的教育、认为传媒相关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什么程度的“媒介素养”等。(三)样本选取此次调查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省部共建工程大学等研究质量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改革具有代表性的开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校为范围进行样本选取,主要包括以下59所高校:东北地区选取了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师范大学7所高校;华北地区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10所高校;西北地区选取了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7所高校;华东地区选取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大学、南昌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14所高校;华中地区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吉首大学、长江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11所高校;华南地区选取了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6所高校;西南地区选取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4所高校。此次调查以上述高校的在读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鉴于研究限制,样本未包括港、澳、台地区高校),以发送纸质调查问卷和传送电子版调查问卷为主要形式,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样本1003份,有效率为83.6%。四调查结果与分析为了较为准确地了解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素养的定义以及笔者的理解,以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学会(ACRL)于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资讯素养能力标准”的五个面向:资讯需求认知能力、资讯取用能力、资讯评估能力、资讯利用能力、资讯伦理能力为参考[8],结合我国新闻传播专业高等教育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为了使报告更加具有普遍性,本文还参考了国内其他研究者有关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统计数据,以及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一)在媒介选择和使用方面“使用方便”和“信息时效性强”是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在媒介选择时两项重要的考量指标,所占比例大致都为69.2%,接下来是“信息可信度高,有权威”,所占比例为61.5%。而“信息剖析深入,有助于专业提升”这一项考量指标所占比例为53.8%。这一指标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呈现出明显的反差,应届毕业生对信息剖析是否深入较为看重。“娱乐性强”这一指标所占比重仅为15.4%,在调查中,有学生反映“其实单单就是玩游戏、看电影,时间长了越来越没意思”。对于作为受众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来说,获取可靠信息、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是其选择媒介的主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访的学生中,绝大部分表示如果条件许可,自己会利用媒介进行自我推销或专业实践,部分学生已借助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从事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商业实践。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对被调查者平均每天的媒介消费时长的综合计算,得出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平均每天花在报纸上的时间为1.7分钟、杂志11.2分钟、电视43.6分钟、广播10.1分钟、网络194.3分钟。鉴于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对网络应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升,这一群体明显增加了对网络的使用黏性和使用时间。他们从碎片化的阅读、图片、新闻等相对简单的应用向时长较长、黏性较大的社交、图片编辑、视频剪辑等应用发展,大大提升了对网络的整体使用时长。而在网络信息获取途径方面,调查数据显示,43.6%的学生倾向于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通过深入交谈发现,大学生搜索引擎运用呈现多元化态势:微博搜索、社交网站搜索、学术网站搜索等分流了原来在搜索引擎上的搜索行为。门户网站和微博这两大渠道在获取信息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门户网站和微博等阅读新闻、获取消息。此外,随着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的兴起,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社团、学生会、图书馆等机构纷纷通过新媒体发布信息,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对此类媒介的接触率。(二)在媒介信任度方面在对媒介信任度的调查中,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普遍认为书籍的可信度最高,而网络的可信度较低。而当不同媒介的新闻报道出现分歧时,38.8%的学生更愿意相信报纸,27.8%的学生选择相信电视,16.7%的学生选择相信网络,仅有0.1%的学生选择相信广播,而剩下的16.6%的学生选择以其他途径进行印证。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都表示对于媒体上报道的内容要持批判的态度看待,要处于主动地位进行探索和互动而非被动接受。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88.2%的人认为媒介新闻报道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为“可以参考”。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因为了解不同媒介的内容生产和经营模式,所以在出现谣言或是不确定的信息时,更倾向于向有“把关人”的报纸(尤其是党报)、电视进行求证。(三)在媒介伦理行为方面调查结果发现,对于“如何看待访问成人网站的行为”,大部分学生表示访问过(经常或曾经)这些网站,从不浏览这些网站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0.9%。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查看过这些网站的学生之中,36.1%的学生坚定表示访问这些网站是“有害的”,而4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剩下的11.2%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需要”。另外,参与调查的学生自评其分辨哪些网上行为属违法的认识程度,其自评分数较低,9.2%的被访者认为在网上游戏中偷取他人的虚拟武器或财产,并不会触犯法律,8.0%的学生对此行为会否抵触法律表示不清楚。对于“将他人的私人色情相片、短片转载给别人会不会否触犯法律”这一项调查,99.8%的学生明确表示知道将他人的私人色情相片或短片放上网络进行传播的行为是违法、不道德的,但认为学生之间以储存到移动硬盘等设备传递观看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四)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通过调查,86.3%的学生自评自己的媒介素养处于中等程度,26.7%的受访者参加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22.2%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51.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媒介素养的相关活动。在受调查的学生中,88.9%的学生认为“媒介素养”针对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受众”,8.3%的学生选择了“媒介从业人员”,单单选择“政府人员”及“在校学生”的分别为1.5%、1.3%。值得指出的是,99.7%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在本专业着重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而63.9%的被调查者认为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应同时具备选择信息、理解阐释、质疑发问、评估认可、思辨回应的能力。五讨论与思考由以上一系列调查可以总结出,媒体素养教育涵盖层面广,包含不同的媒介运作规律、内容生产方式,又涉及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如何进行系统培养,对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来说是一个挑战。(一)新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行为模式、角色呈现的影响1.媒介接触行为:从“专一接触”到“融合使用”再到“私人订制”新媒体导入所引起的生活环境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作为个体,与新媒体也相应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一般来讲,媒介接触行为的实际发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第二是媒介印象。经过对深度访谈环节进行总结发现,这一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自大学一年级新生到应届毕业生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倾向性的变化:初级阶段的大部分学生手机使用率较高,使用手机聊天、获取资讯、看电影、看电视、听广播等都是常见的行为。而大学三年级、应届毕业生对于媒介的使用则多取决于媒介印象,鉴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量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更倾向于融合使用各种媒体,能较为自觉地经过比较、分析而挑选合适的渠道获取相关信息,或者是面对一条文字新闻有不确定性时会有目的性地寻找可靠的视频网站,通过查找原始视频进行核实,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一些信息的推送或者关注某些公众账号或个人微博信息。2.媒介使用动机:从“使用”到“满足”再到“生产”在新媒体环境中,在媒介渠道更加便捷、多元的背景下,内容优劣会逐渐成为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依据,这时内容生产者的重要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最终,内容生产者将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因此,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是实现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群体角色认知和角色转变的两种基本途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群体在接受大学本科教育期间,他们的角色通常被定位为“受众”,即被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而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也相应被看作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社会的力量来自链接,即关系,这些链接将受众建构成了巨大的社会网络,传播层级也不再有明显的量化定义,传播节点也不再有明显的序化定义,有了链接,“受众”就完全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例如,2013年春节前夕,由中山大学和《大河报》联合发起的“大学生陪农民工回家过年”工作坊引发了一次高潮。在这一活动中,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为主的8名大学生分别跟随在珠三角打工的新生代民工真实体验中国民工的春运返乡路。在此期间,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仅在微博上记录自己的行为和体验,该工作坊还在春节期间在《大河报》连续刊发8篇体验式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二)媒介化社会中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1.基于“职能冰山模型”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考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主要包括技能知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主要包括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9]“冰山以上部分”: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所掌握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媒介操作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教育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媒介从业人员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媒介接触动机和偏好,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车棚租赁与安全检查合同
- 2024年度货运代理服务合同(含货物保险与责任界定)
- 2024年度甲乙双方关于共同推广产品的合作协议
- 大连单位食堂2024年度承包合同经营范围约定
- 大蒜购销及品牌授权合同(04版)
- 别墅区2024年度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水利工程边坡防护设计合同
- 2024年度醇基燃料品牌授权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商品委托销售合同
- 二零二四年体育场馆卫生间设施安装及维护合同
- 《齿轮介绍》课件
- 高中地理人教版同步讲义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 课时1 喀斯特地貌
- 北师大版 2024-2025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第二单元:角度计算问题“基础型”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
- 2024年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语语法总复习整理
- 税收筹划学习心得体会模板
- 医院科教科年度工作计划9
- 护士长年终述职报告PPT5
- 职业生涯规划软件工程
- 团体音乐治疗
- 学校食品营养健康培训方案
- 景区代步车可行性分析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