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7全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7全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7全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7全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7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三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2.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3.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新课导入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称得上“峡”?“峡”字字典里的解释就是“两山夹水”。走近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作家。据记载,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人民比较同情,对权贵有所不满;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是郦道元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它记叙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三峡》节选自《水经注》。字词积累阙叠嶂曦溯湍漱啸属quē

diézhàngsùtuānshùzhǔ

xiàoxī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同“缺”,空隙、缺口。

正午日光,这里指太阳。疏通文意译文:在七百里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重重的峭壁,遮天蔽日。若不是在正午或者半夜,看不见日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冲上、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这里指飞奔的马没有这么快译文:在夏天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极高的山峰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译文:春冬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下霜的早晨接连不断译文:每逢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回响着猿啼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整体感知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细节探究读“三峡之山”1.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山的特点?

连绵(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夏水的特点?3.写三峡山的“高峻”与写夏水的“迅疾”有什么关系?

凶险、奔放(襄陵,沿溯阻绝)

迅疾、湍急(朝发白帝……不以疾也)读“三峡的夏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为写夏水的迅疾做铺垫。1.三峡的春冬有何景物?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各自特点。2.文章在描写三峡的水时为何不按春夏秋冬季节来写呢?

湍:素潭:绿清:回影:倒

:绝柏:怪泉:悬瀑布:飞漱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读“三峡春冬之景”因为三峡的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山献第三段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气氛由紧张变得轻松,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___

”是作者由衷的感叹。良多趣味1.作者描写“猿声”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渲染三峡秋景的凄凉。读“三峡之秋景”

引用渔者的歌谣侧面写出三峡山高峡长,渲染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写法探究1.本文写三峡四时风光,重在写水,为什么从山写起?而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为写水势,先写山势,因为有山才有峡,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更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堂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秋来写。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板书设计夏——凶险、迅疾春冬之时——摇曳多姿,美丽清幽冬——悲寂、凄凉三峡总山势——两岸连山、重岩叠嶂分景奇热爱1.背诵全文。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随堂练习11短文二篇学习目标1.借助诵读,感受两篇短文的语言风格。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3.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答谢中书书新课导入走近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美文诵读自由朗诵(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示范朗诵(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情感朗诵(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诵)男女交替朗诵(声音要洪亮)整体把握之朗读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疏通文意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理清层次结构细节探究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仰视平远高远静景动景听觉视觉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俯瞰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通过描写朝夕变化,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思想情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新课导入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文朗读遂至承天寺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大概是疏通文意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细节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疑难探究1.领悟“闲”之意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怀民于庭中散步欣赏月下美景闲2.领悟“闲”之情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思想感情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旷达面对人生的生活信条。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议论---月色入户,夜游赏月闲记叙---描写--月如积水,竹柏如藻、荇情景交融

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什么?随堂练习示例:苏轼:今晚月色如此美好,唯有你我两个闲人欣赏,实在令人感慨啊!张怀民: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是没有这个闲情雅致的。

八年级语文·上12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2.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审美情趣。新课导入

富春江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富春江一带昔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支流胥溪注入处,有“子胥渡口”“伍子胥别庙”等古迹。走近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字词积累缥碧急湍窥谷

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横柯piǎoxuānmiǎolíngkēyuānlìkuītuān疏通文意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样的颜色表示约数独一无二(乘船)随着江流漂荡全,都向东或向西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同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青白色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指飞奔的马“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湍急的江流译文: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冲击,撞击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形容水声清越长久不断地叫译文: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绿而密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山石,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至、到达指平息名利之心治理国家大事同“返”,返回互相掩映横斜的树枝译文: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细节探究

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富春江的景色:描写异水描写奇山总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结构美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所写景色的总体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和“异”这两个字在写。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其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

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文章怎样用“异”“奇”二字写水山?异水奇山水色——山势——山声——山色——水态——缥碧静(清)动(急)高山寒树轩邈成峰水激鸟鸣蝉转猿叫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夸张、侧面描写比喻、夸张比拟(秀丽、高峻)(幽静)以声衬静以动写静(林茂荫浓)对偶意境美

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好在哪里?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是什么?

寓情于景,进行议论性的抒情。这种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有雄心壮志的游者也要产生隐居思想来衬托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透露出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志趣美品味语言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从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语言美从视觉来写:

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④“负势竞上……千百成峰”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它们生命和动感。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来写: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艺术特色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

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2.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第二段写水,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突出水静态时的清澈和动态时的湍急的特点,水之异尽现。第三段写山,以鸟禽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动静互现。3.视听兼备,形声相融。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视听结合,使景物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5.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夸张、比喻、对偶、拟人)。4.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分:水之色、清、净、急山之色、形、声——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美文章,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随堂练习相同之处内容: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写山都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表达方式: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达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不同之处内容:《三峡》在写景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体裁:《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体文。写作目的:《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触。

八年级语文·上13唐诗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3.感受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领会诗歌的境界。野望/王绩走近作者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朝代唐评价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代表作品《王无功文集》疏通文意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傍晚徘徊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比喻隐居不仕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细节探究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黄鹤楼/崔颢走近作者作者崔颢朝代唐籍贯汴州(今河南开封市)评价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崔颢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飘飘荡荡的样子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故乡疏通文意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细节探究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使至塞上/王维走近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慰问边关守军借指诗人的使者身份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烽烟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疏通文意译文: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像蓬草飘飞一样出了汉朝的边关,像归去的大雁飞入北方的天空。沙漠浩瀚无边,一股烽烟笔直升起,黄河岸边,徐徐下沉的太阳又圆又大。在萧关偶遇骑马的侦察兵,得知我军统帅正在边防前线(镇守)。概括诗歌主要内容。描绘了诗人出使塞上的途中所见和边陲大漠风光的壮阔雄奇。细节探究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有什么作用?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山高路远更衬托出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背景链接: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节度使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微难言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1)小组合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紧扣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特殊感受;“孤”写出作者被排挤后失意的心情;“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2)“诗中有画”,从图画美的角度赏析这一句。示例: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青烟、碧水、红日——鲜艳优美。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4.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的达观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渡荆门送别/李白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读准节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往辽远无际的原野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喜爱疏通文意译文: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天上飞下的明镜,云霞凝聚,如同浮现绮丽的海市蜃楼。故乡的水还是爱恋我,情意深深地将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叙送别缘起)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细节探究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背景资料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写法探究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疏通文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向阳的树指西湖的白堤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细节探究

1.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3.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4.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

“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花草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喜悦心情。

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孤山寺贾公亭水初平云脚低大处着笔,勾画轮廓山光水色,春水初生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诗人所见:生机浓郁远景乱花渐迷眼浅草才没蹄诗人骑马所感:姹紫嫣红,目不暇接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抒胸臆,心情喜悦,流连忘返湖上春光湖东景色近景近景远景描写钱塘湖早春风光,抒发喜悦情怀。《红星照耀中国》走近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背景资料解题: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写作经历: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简介: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品评价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纪实作品: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阅读指导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目录第七篇去前线的路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第十一篇回到保安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三篇在保安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五篇长征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作者采访时间采访路线采访对象采访内容采访感想活动一: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译者序和作者序任挑一篇),根据下表提示,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记录在便利贴上。问苍茫大地

——明确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方法指导: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作者采访时间采访路线采访对象采访内容采访感想【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不可征服的力量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后的经历专题探究人物:周恩来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52页第2自然段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毛泽东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都拥护他。他熟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专题二:关于长征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历史价值长征的起因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长征中面临的困难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⑴四渡赤水⑵巧渡金沙江⑶强渡大渡河⑷飞夺泸定桥⑸爬雪山⑹过草地长征的历史价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专题三:信仰与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长征精神的内涵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自主阅读推荐王树增《长征》【王树增】中国军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篇小说:《红鱼》《黑峡》《鸽哨》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1901》《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长篇历史随笔:《1911》。走近作者作品知识链接第一章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第二章绚丽之梦

1930年11月·江西瑞金

第三章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第四章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

第五章山河苍茫

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目录第六章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

第七章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湘江

第八章恭贺新年

1935年1月·乌江

第九章夜郎之月

1935年1月·遵义

第十章残阳如血

1935年2月·娄山关

第十一章巴山蜀水

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金少水畔

1935年4月·金沙江

第十三章喜极之泪

1935年6月·四川达维

第十四章黑暗时刻

1935年8月·松潘草地

第十五章北斗高悬

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

第十六章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陕北与川西

第十七章北上北上

1936年7月·四川甘孜

第十八章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评价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作品注重对生动情节的描述,注重对历史事件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摹和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的渲染。还特别讲究挖掘与披露众多生动细节以及珍贵历史资料。作者将长征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竭力提取的是长征这一伟大行动所蕴涵和映射出的那一群人的不灭信念、坚定追求和永恒理想,从而使长征精神具有了“泛人类精神”的意味,也就使其具有了普适性。李鸣生《飞向太空港》走近作者【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1956年生于中国四川,现居北京。“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代表作《飞向太空港》《中国863》《全球寻找“北京人”》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问步卫星的故乡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三、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四、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五、举起火箭的大旗六、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七、天时?地利?人和八、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九、轨道大转移十、面对世界的挑战十一、外交场上的风云十二、布什: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第三章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十三、起飞,波音747十四、护送升降平台十五、健力宝与《上甘岭》十六、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第四章火箭,另一个伟大的文明十七、欧亚大陆怪圈十八、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十九、“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二十、苦恋:中国箭与美国星目录第五章我们都是地球人二十一、同一世界,两种活法二十二、伦巴、探戈与辣椒、蒜苗二十三、有车不坐要骑车二十四、回归自然二十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二十六、“国际标准”与“家传秘方”二十七、英语:沟通世界的桥梁二十八、从要走,到再来二十九、西装?领带?先生和小姐三十、打赌:一只烤鸭三十一、“老外”采访备忘录第六章跨越国界的飞行三十二、人与上帝的较量三十三、发射日,一个留给明天的问号三十四、紧急气象会三十五、加注!加注!三十六、中国,敞开了汉唐的胸怀三十七、推迟打开发射窗三十八、壮怀激烈三十九、升起了,二十五亿人的卫星四十、月光下的宴会尾声走向新大陆!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的“阿里安”,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的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大凉山深处一个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部传奇。《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致,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该书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写科技题材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创了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作品知识链接内容简介写作学习描写景物东升旭日陡峭山峰潺潺小溪所谓的景物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知识讲解什么是景物描写?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景物叙述景物描写形象、色彩多种修辞方法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写作引导】

风雨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远景近景宏观微观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仰视俯视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微观主要从自然景物、动物、人等几方面进行描写。文中有远景、近景,还有俯视和仰视……贾平凹的《风雨》文中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有微观描写,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的变着模样”等。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等的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看清了葡萄蔓的情状,还听到了声音。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第一,定点观察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第二,移步换景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

例如《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第三,动用多种感官

这一段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描绘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春花,表现其繁华似锦,给人一种互不谦让、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感觉。第四,巧妙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首句:拟人,描写了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三个比喻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接着:由群花的争芳吐艳联想到果实累累,蜂闹蝶飞,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比喻和拟人,从树上的花写到草丛里的野花。更生动,更富感染力。第五,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例如《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第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如果让你在校园内,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效果写下来。字数不限。校园桂花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感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庭中有奇树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诗词朗诵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花攀引枝条给予,馈赠送达历时很久充满繁盛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诗词赏析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四句诗写得很朴素,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

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诗人用“盈”字将人和花密切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执花在手痴痴久立,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无可奈何的景象,将作者折花之后的忧愁传达得出神入化。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诗词主旨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课后练习仿照此诗的格式写一首以“爱”为话题的诗。龟虽寿走近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今存二十首,都是乐府歌辞。风格悲凉慷慨,气韵沉雄,古直悲凉。四言诗成就尤其突出,今有《曹操集》问世。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诗词朗诵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