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陆外交治理的巧实力战略_第1页
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陆外交治理的巧实力战略_第2页
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陆外交治理的巧实力战略_第3页
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陆外交治理的巧实力战略_第4页
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陆外交治理的巧实力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陆外交治理的巧实力战略

一塑造国家形象:软实力、巧实力与公共外交学者JosephNye于1990年提出“软实力”(softpower)概念,在其发表了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1]一书后再次兴起了一股国际关系研究探讨软实力的热潮。Nye认为实力(power)是影响他人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目的的能力。硬实力(hardpower)在于引诱或者威吓。而一国的软实力主要在于三个资源:该国的文化(对他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该国的政治价值观(当该国在国内、国外都实践该价值观的时候)以及该国的外交政策(当这些政策被看作合理、合法并具有道德权威的时候)。[2]换言之,以软实力作为硬实力之外的外交工具或手段,便可视为公共外交概念的核心。Nye与JanMelissen分别在其著作中指出,应假“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方式来宣扬软实力,其中Nye更进一步提出单独依赖硬实力或是软实力都是错误的,应结合软、硬实力而为“巧实力”[3](smartpower)并作为新公共外交的说法。公共外交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新闻总署(U.S.InformationAgency,USIA)署长Murrow在1963年的演讲提出,他认为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不同之处在于其涉及互动的对象不仅是政府,更包含了非政府的个人或组织。[4]二中国大陆公共外交的崛起事实上,尽管“公共外交”、“软实力”等词汇近年来才在中国出现,此一思维概念与实践模式却已行之有年。1989年东欧各国政治剧变与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少数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大国。在逐步开放市场之后,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威胁论”与“和平演变论”下,开始推动“反和平演变”。然而,中国经济崛起为世界工厂,使得美、日等国逐渐高唱“中国威胁论”一说。在如此艰巨的国际环境及舆论环境之下,中国再次开始重视公共外交的必要性,期望以此重塑中国国家形象与消弭不利的国际舆论。1999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便指出:“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分析形势,审时度势,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要在国际上形成同我国的地位和声望相称的强大宣传舆论力量,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5]于是,中国陆续推动各项对外宣传政策,其中包含:强化网络宣传、媒体改革、对外报道、文化产业输出,以及争夺国际话语权等。2004年8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10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外交工作要努力营造四种外部环境,即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明确将争取“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作为中国外交的任务与目标。[6]近年来,中国积极投入举办大型国际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以及国际话语权争夺等软实力的外交作为,在一定程度上亟欲摆脱西方“中国威胁论”的疑惑与舆论围堵,并且持续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尤其是在媒体传播上的着力甚深。因此,必须理解中国如何在具备国际话语权的权利之下,掌握先声夺人、掷地有声的意旨,借由软实力构建与应用以取得引导国际舆论制高点的权力。长期以来,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市场经济等概念与论述,是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的主导性话语,西方明显居于优势。但是,在诸如经济合作、气候变化、反恐、地缘政治等具体国际事务或问题上的话语权则因具体情况而异。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Copenhagenclimatesummit),西方发达国家提出试图要求发展中国家接受“丹麦草案”,但是迅速地遭到发展中国家一致而强烈的抵制。哥本哈根会议最终未能使西方国家如愿以偿,在某种程度上被解读为西方话语权无法占尽优势所致。[7]2004年学者胡鞍钢的研究显示,中国的传媒实力相当于美国的47%,但是国际传播能力仅相当于美国的14%,即使中国传媒实力在当时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左右,超越了日本,并远高于英国、印度和德国等先进国家,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传媒大国。然中国的传媒实力结构并非患贫,而是患不均;国内传播和传播基础实力相对较强,而国际传播和传媒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不但与美国有巨大差距,而且与日本、英国、印度和德国等国家也有高度的落差。[8]易言之,即说明了以美国为首的美联社、合众社及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发达国家重要著名的新闻机构主宰了大部分的国际新闻报道市场。近年来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开始导向公共外交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用意即在于增进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情况、政策和价值观的理解,以期创造更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并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换言之,中国认知到在庞大军事与经济实力崛起的背后,应具备与大国形象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力量,并企图拉近中西方的“软实力逆差”,以结合软、硬实力而为“巧实力”战略。在由西方主要媒体掌控的“国际舆论竞技场”上,其“软实力逆差”集中表现在:中国形象被刻意抹黑、政策意图被歪曲解读、解释申辩被压制淡化、价值观和传统被贬低和边缘化等。这种软实力逆差造成的结果,经常使中国和一般中国人在国际舆论场上没处说理,有口难辩。[9]事实上,为了消除此一逆差,早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安排。其中,“走出去,请进来”便是当前改进外宣工作的重要政策。[10]而所谓“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同为营造良好、透明、开放的国际舆论环境,然相异处在于中国冀望通过开放国外记者、媒体驻点及采访,并通过在中国举办大型国际活动,鼓励外国民众认识中国。将“中国”元素烙印在网址上且广设、新设英语媒体驻点与频道,甚或是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文化产业的输出,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等,这不仅仅能提升其媒体通路以及潜在与有形的国际话语力量,更是一种大国崛起形象的建立与延伸性的传播,拉抬了中国国际信息价值,并且由对中国的误解或不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外受众的思考与对中国各方面的理解。据此,借由上述对“软实力”、“巧实力”及“公共外交”等重要文献的回顾,已先行取得本文论述核心的定义与其关联性的理解。而后,本文将中国军事与经济等硬实力的存在及其影响视为已知,将中国软实力公共外交作为巧实力战略论述的根本。在此一战略框架的背景下,本文将以新媒体传播因素为主轴,进而以“2008年中国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解释中国网络公共外交崛起因素、形式及其意涵。换言之,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外交,已不再局限于军事与经济层面的硬实力,在强调软实力的公共外交之外,是否更贴近“巧实力”(smartpower)一词的概念?在中国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与互联网应用等公民参与现象所可能带来的政治冲击下,如何理解其网络治理作为,便是我们掌握中国应用新媒体发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依据。三中国大陆网络公共外交:以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以中国大陆为例,公民涉入外交事务较为显而易见的例证,大多属于民族主义(Nationalism)[11]及具有争议的历史议题。事实上,早在1998年5月印度尼西亚的排华运动、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就已开始存在民众以网络形式参与外交的相关个案,近期则以中日钓鱼台事件、南海主权争议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的国际事件为主。由于新媒体的普及与网络科技的应用,促进了一种独有的个人思想意识传播及社会群体行动的镶嵌,显现出一种划时代、政治转型和公众参与的新角色。本文将以2008年中国抵制家乐福事件为说明,分析个案中的外交主体与客体形式,作为论证以数字科技为媒介的外交沟通新模式、网络公共外交的崛起与全球化下中国对外治理的巧实力战略。(一)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背景与概述2008年4月9日,在法国媒体报道西藏“3·14”事件以及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失败的时空背景下,中国民众在网络上发起了一场以海内外中国人为主,大肆宣传抵制法商家乐福(Carrefour)[12]的行动。其目的在于表现中国人民对于法国不满的情绪及抗议西方官方媒体对“藏独”事件的扭曲报道。此一个案的检视将依序由中国民众、法商家乐福、法国政府及中国的反应等四个参与者进行陈述,并将个案发展与意涵整理如表1所示。表12008年中国大陆抵制家乐福事件大事记续表2008年3月14日,中国西藏发生打砸抢烧事件,时称“3·14”事件。由于西方媒体对西藏事件的态度与报道倾向支持“藏独”分子,并多方谴责中国,导致民众在网络上发文或剪辑各式影像,收集包含英国BBC、美国CNN等著名西方媒体的攻讦报道,唤起中国人民对此一事件的关注。[13]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圣火于希腊点燃,向全球各城市传递。4月7日,圣火抵达法国巴黎,“藏独”分子从运动员金晶手上抢夺火炬,尽其所能地冲击圣火传递队伍。随后,除了法新社外,法国主流媒体《费加罗报》(LeFigaro)和《解放报》(LaLiberation)更分别以“火炬在巴黎惨败”以及“给中国一记耳光”进行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的挑衅。鉴于此,4月9日起,海内外中国网民发起“抵制法国货”的行动,知名时尚品牌LouisVuitton(路易·威登,LV)等法国商品遭到中国网友们联袂呼吁抵制,随后转向家乐福,主因在于LV为家乐福大股东,且涉嫌资助“藏独”势力。[14]此一事件主要是中国网民响应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过程中所遇到“藏独”势力的阻挠,以及法国媒体对中国不友善的报道所致。(二)公众参与:抵制法商网络行动的外交影响2008年4月10日,中国网友水婴撰写一篇题为《抵制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15]的帖文,在网络社区猫扑上开始流传,并转贴至各大网络社区如天涯、西祠、搜狐等主流论坛上,出现在许多知名的海外华人论坛之中,如约克论坛、北美华人e网等超过5000个国内外论坛响应。[16]同时,4月14日许多网友开始转传一则信息:“5月1日,大家都不要去家乐福购物。”主要是因为家乐福可能将自“五一”起采取降价策略来应对中国民众对家乐福的抵制。由此开始,除了网络之外,通过手机短信、QQ、BBS等中国软件的多方传递,许多民众接收到这样一则信息,抵制期限由1天变为2周[17]:“5月8~24日,正是北京奥运的前三个月,所有人都不要去家乐福购物,理由是家乐福的大股东捐巨资给达赖、法国支持‘藏独’者,甚至法国总统也因此而声言抵制北京奥运会,那我们现在就来抵制下家乐福,时间与北京奥运会同长,前后17天……让法国商界忧虑吧。”同一时间,第二条短信散布[18]:“我一个朋友就在家乐福公司管理层上班,我给他发短信说,大家要抵制你们了。他说他们已经接到总部命令,早想好对策了,他们的应对措施是在五一搞全国大促销,只要价格低过一成,肯定人满为患。”此一信息导致尚未行动的网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逐步由网上(online)虚拟世界的口号宣传走向网下(offline)的社会行动。早在4月13日,北京一名网友kittyshelly带着国旗、展板到白石桥家乐福门前抗议,表示对法国政府的言行不满,就已踏出由虚拟到现实的第一步,并在晚间清华水木社区发表“今天让红色传遍中国”,主要提及“给法国点颜色看看,你们做了什么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尽管许多民众并非支持该言论[19],但k网友表示:“我不想宣传抵制家乐福或者具体的哪一个法国产品,甚至我本人觉得完全抵制家乐福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只要大家能在同一个时间(比如‘五一’)都不去,让法国政府看看我们的态度,就已经很达到目的了。”约略同一时间,中国青岛、徐州、郑州、武汉、西安、深圳、昆明和安徽等地也都出现了针对家乐福的抗议、抵制和示威的活动,对家乐福的抵制行动由网上论坛的交流讨论、发泄愤怒到各地展开对家乐福的网下的实际行动。此一事件的效用导致在中国家乐福的消费人数的确骤减,并且部分家乐福于4月20日起以“进行维护和更新”为由暂停营业。[20](三)法商家乐福的危机处理2008年4月16日,家乐福集团授权家乐福中国公司发表澄清不实传闻,声明:“有关家乐福集团支持个别非法政治组织的传闻完全是无中生有和没有任何依据的。家乐福将保留对恶意制造和传播上述谣言的组织和个人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家乐福集团始终积极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和法国倡议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活动。目前,家乐福北京的各家超市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而积极筹备。同时,作为北京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单位,家乐福集团衷心祝愿北京2008年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家乐福集团总裁和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将荣幸地亲临奥运会开幕式,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21]换言之,家乐福除了否认无中生有的支持“藏独”言论及表明积极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态度之外,同时对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受阻表示遗憾与愤怒,并紧急和中国商务部进行沟通,不要与可能出现的抗议群众发生冲突,以及通过停止媒体广告宣传,澄清网络有关“五一通过降价来应对抵制家乐福”的传言等危机处理,以争取中国民众及政府的理解。[22](四)法国政府的外交作为与态度:抵制行动的胜利?为了消弭中国民众的反法与抵制家乐福的情绪,法国政府通过法国驻华大使苏和自4月16日起,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并强调法国支持北京奥运会、对华政策不变以及对中国拥有西藏主权从来就没有疑问等。[23]此外,4月21日法国参议院议长蓬斯莱(ChristianPoncelet)专程至上海探望在奥运火炬巴黎传递中受伤的残疾运动员金晶,并转交法国总理萨科齐的亲笔慰问信,同时金晶公开呼吁中国民众不要抵制家乐福。[24]4月23日,法国再派遣前总理拉法兰(Jean-PierreRaffarin)在内的3名特使抵达北京,再次强调表示理解中国人民的感情,但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抵制,同时说明两国的友谊需要坚持,并邀请中国网民参观他的部落格,其目的仍是为了缓和中国民众的情绪。[25]不过事实上,由于法国外长先前表示不能容忍中国对西藏的“镇压”,早在2008年3月25日,萨科齐就表示有关“不排除抵制北京奥运”的言论。[26]另外,法国市议会于4月21日授予达赖喇嘛“巴黎荣誉市民”的称号,由此显出法国政府对中国抵制家乐福事件的消毒言论有不攻自破之虞。[27](五)治理思维与结果:巧实力战略?2008年4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针对网络上中国网民发起抵制法国商品事件,认为是“最近一些中国民众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意见和情绪,这些都是事出有因,法方应很好地深思和反思。我相信这些中国民众会依法来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28]。但同时,中国亦透过新华社呼吁民众冷静,把愤怒转化为力量,投注到国家经济发展。[29]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相继发表名为《爱国热情必须纳入理性的轨道》、《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爱国主义如何才更有力量?》等评论文章。[30]4月22日,中国官方首次对抵制家乐福事件发表正式声明,商务部表示对于“家乐福等一些企业表态反对‘藏独’,支持北京奥运会,我们对此表示欢迎”[31]。4月26日,与抵制家乐福事件相关词汇如“家乐福”“中法关系”、“藏独”等关键词被中国大陆的搜索服务提供商百度(Baidu)、谷歌中国(Google)、雅虎中国(Yahoo)等网站暂时屏蔽,如图1所示;事件结束后,“抵制家乐福”等关键词回归了这些中国境内搜索引擎。[32]而先前网络流传的“五一”抵制行动的短信与文章,由于多方介入,使得活动效应大打折扣,只有少数几个城市约略数百人在部分家乐福店前出现抗议集会,并有部分示威人士遭到逮捕。[33]图12008年4月“抵制家乐福”中文一词于google出现的趋势表四中国大陆治理的巧实力战略?网络公共外交的分析观点上述2008年中国抵制家乐福事件提供了中国网络公共外交崛起的一个值得研究分析的对象。一方面关注数字时代下新媒体与公众参与力量在中国外交事务上的表现,同时窥探中国如何利用此现象作为巧实力外交的布局,借由起初对网络言论的暂时性放任、先行设定议题(agendasetting)、利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国内舆论一致对外,并配合其具备硬实力的秘密特使外交(confidential/tradingsecrets),达成其抢夺国际话语权、导正国际视听的目的。(一)政府主导的公共外交?家乐福事件的发生,诚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所言,是事出有因。中国认为“西藏问题”属于中国内政、“3·14”事件以及“圣火在巴黎传递失败”为“藏独”分子刻意嫁祸中国的手段,而西方媒体报道却一味地“妖魔化”中国,倾向支持西藏独立运动势力,并多方谴责中国,打压北京奥运会前中国的国际形象,无怪乎中国深知在公共外交上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借由抢夺国际话语权并应用新媒体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民族文化的相关作为,以维护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形象与实力。这一系列作为亦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Potter对公共外交所下的定义(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影响他国民众或精英分子的意见的作为,目的在于转化目标国家的政策对自己有利)。(二)网络行动与公共外交:由内而外的公民话语力量?在此背景下,由于中国网络中国科技等新媒体的普及与高度发展,网友通过数字科技的催化效用与其中介传播功能的优势,号召民众抵制法商家乐福的舆论力量产生了效果,使得原本由本国民众与外国企业之间的抗衡转为中、法两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外交难题。由于一国公共外交的行为者已非仅为政府本身,民众利用网络等新兴科技作为使用者亦可直接或间接参与并涉入外交事务,印证了Murrow与美国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的定义,将公共外交的行为者扩大为非政府的个人或组织,或民众与民众之间的对话。同时,由于数字时代下民众高度使用新媒体的趋势,亦补充了1994年Manheim对外交沟通形式分类所未提及的第五种属性——民众对政府(PeopletoGovernment)。在“抵制家乐福”个案中,由于新媒体的特性,网际网络提供了民众一种更为廉价(低成本)和更迅速(实时性)的方法与来自任何其他国家的受众互动(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与人民)。只要媒体取得国外有关的信息,人们便易于从当地报纸、电台或电视新闻报道等渠道取得外国的信息。但是,倘若该国仅使用传统的新闻媒体,民众可能将永远无法有机会搜寻到外国的信息,或直接与外国网络使用者进行多方沟通,新媒体便已经逐步突破这些限制。新媒体的应用,使个人可以主导并参与活动议题而非仅是一个跨国交流中的被动物件。中国网民借由BBS、网络社群论坛等虚拟空间的行动传播[34],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工具直接、间接地完成信息传递,使得法方家乐福企业与政府感受到中国网络舆论的潜在压力,进而在全面抵制行动之前,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降温宣传,并将起初中国民众对法国政企的不满寻求上升至两国政府交涉的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第一位前往家乐福门前抗议的网友kittyshelly所要表明的“抵制不是重点,而是让法国看看我们的态度”,亦证明了Fisher与Br.ckerhoff所言,认为遑论公共外交的定义如何复杂、应如何称呼,重点在于其所设定的目标就是“影响”。易言之,全球化互联网时代下的外交谈判,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政府外交官之间的闭门协商形式,外交事务也已不再是专业外交官的特权。只要具备新媒体的工具、使用技能与“畅通的管道”,借由新媒体特性的应用,人人都有机会涉入、公开讨论并参与外交事务,显现其公民话语力量。意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说明了中国公民通过互联网所形成的公众参与模式非仅存在于本国内政,民众通过新媒体涉入外交事务新形式,除了是一种网络行动(cyberactivism)的草根运动(grassrootsmovement)之外,更是一种“公众扩权”的表征,并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由政府主导的公共外交模式,转而由民众(中国人民)对非政府组织(家乐福)及Manheim未列出的民众(中国人民)对政府(法国)一途。(三)家乐福事件中政府的默许?民意或战略导向?吴旭指出,在信息不能自由流通的传统大众传媒社会里,网络技术可能拥有更具颠覆性的权力。网络通信科技塑造出的空间成为这些非主流或非政府组织交流、作用并成长的重要平台,尤其在民族主义情绪较为高涨或威权主义下的国家社会里较为常见。民族主义的诉求是如此地受欢迎并具有吸引力,甚至可能导致高度威权的政府都无法轻易扑灭这股热潮。在2003年SARS事件之后,中国网络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利用互联网形成的公众参与模式与力量逐年上升。因此,政府自然深知新媒体力量对政治维稳的影响,但也更理解以互联网作为公共外交的先锋,凝聚并利用中国民间舆论话语力量的重要性。在中国抵制家乐福的事件中,早在3月14日中国西藏发生打砸抢烧及法国总理萨科齐因奥运火炬传递失败考虑抵制北京奥运会等事件开始,由于西方媒体对西藏事件的态度与报道倾向支持西藏独立运动势力,并多方谴责中国。在此氛围之下,中国便已在某种程度上启动了一系列“开放”媒体自由下“对外宣传”的公共外交战略,包含在相当程度上允许中国民众在网络上发文或剪辑各式西方媒体的攻讦报道影像等。然而,自4月9日起的13天里,海内外中国网民发起“抵制法国货、家乐福”的行动,迟至4月22日才由中国商务部首次发表官方声明“对于家乐福等一些企业表态反对‘藏独’,支持北京奥运会,我们对此表示欢迎”。虽然其间中国亦通过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呼吁民众冷静,但4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的说法中指出“对于中国人民表达自我的意见和情绪,事出有因,法方应很好地深思和反思”,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国为何尚未以官方立场平息风波的部分心思。期许由法国政府与企业出面平息中国民众抵制家乐福事件,并在确定法国家乐福声明反对“藏独”及法国政府表示“对中国拥有西藏主权从来就没有疑问”“支持北京奥运”之后,才进行后续官方管制的作为。其主要目的除了为强调西藏问题为中国内政之外,亦希望透过国际舆论的力量以正视听、维护国家形象,并顺利推动北京奥运会所致。这一系列看似纯然以草根民众的公民意识为主体出发并应用新媒体传播的公共外交形式,在相当程度上若非中国与民众对此一事件具备民族主义的认同条件下,中国为求与法国之间的友好同盟关系,是可以通过各种积极作为并利用防火长城早一步消除异音的。换言之,在政府与民众具有相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民众顺利取得其言论表达自由与公众参与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实现外交战略(软实力)的有利工具。(四)中国大陆网络公共外交巧实力战略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分析在本文案例分析中,起初利用对网络言论的暂时性放任,已先行设定外交目标且利用一致对外的民族主义热情引导国内舆论,配合其具备硬实力的秘密特使外交,使法国政府态度软化,达成其抢占话语权、导正国际视听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印证了中国结合软、硬实力而为巧实力的外交战略。然而,Nye虽提出应通过“公共外交”的方式来宣扬软实力,更进一步提出结合软、硬实力而为“巧实力”(smartpower)作为新公共外交的说法,但在运用公共外交产生软实力的过程中,仍需要对政府可信度(credibility)、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以及公民社会(civilsociety)三种角色加以理解。互联网时代下,媒体类型已不仅止于传统的报纸、广播或电视,新媒体的崛起将可能主导下一波全球性的公共外交。学术界关于中国与媒体角色的研究,传统上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垂直的主从关系。政府通过各种不同的政经手段,包括制度性的和非制度性的统治机制来控制和影响中国媒体整体的发展,此类“喉舌”式的官方媒体[35]能为政府服务,能够正确导向舆论,并促进政治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事实上,目前重要媒体仍由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