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1.2《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教学案】1.2《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教学案】1.2《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教学案】1.2《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教学案】1.2《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13/1.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教学目标】教学思路目标梳理教学思路、核心素养研习准备情景导入题目剖析知人论世知人——人物档案论世——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本研读随堂练习文言知识注:文言知识部分根据课时安排弹性讲解。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文章大意。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本背景,理解秦晋围郑及秦晋撤退的原因,思考秦国所为是否符合“礼”。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烛之武临危授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教学难点:分析烛之武成功退师之因以及本文写作特色【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人屈服是兵法的最高境界。《战国策?东周》中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二、题目剖析烛之武(人物,郑国大夫)秦师(对象)“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三、知人论世知人—左丘明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是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知书—《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着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知书—《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知识卡片——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③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编辑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论世—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四、整体感知学生自由阅读,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听名家音频,进行正音。1.正音泛(fán)南共(gōng)其乏困阙(quē)佚(yì)之狐许君焦、瑕(xiá)秦伯说(yuè)夜缒(zhuì)而出朝济(jì)夫(fú)人鄙(bǐ)肆(sì)其西封敝(bì)2.大意指南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叙事脉络: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退五、文本研读第一段研读:先讲解本段注释,并结合注释请同学翻译该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不专心,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泛南。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点拨:作者开头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第二段研读:先讲解本段注释,并结合注释请同学翻译该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1.试概括本段内容点拨: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2.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点拨: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晋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3.分析本段主要的手法点拨:①语言描写;②正侧面相结合。4.品味佚之狐劝说郑伯的语言艺术。点拨:①“国危矣”,“危”字表现了佚之狐对国运准确清醒的判断;“矣”字为句末语气助词,加强了郑国危在旦夕的语气;此乃直言相劝。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采用了“若……必……”的句式,从假设角度进言郑伯,为郑伯出谋划策,帮助郑国解除危机;一个“必”字,体现了佚之狐的信心和对烛之武才能的信任。5.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点拨: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③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6.分析本段三个人物的形象。点拨: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扞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知难而上的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第三段研读:先讲解本段注释,并结合注释请同学翻译该段夜(在夜晚)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烦执事。越国以鄙(把……当作边邑)远(远地,指郑国),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缺少的资粮),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在早上)济(渡河)而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满足)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秦伯说(同“悦”,愉快、高兴),与郑人盟(结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品味本段的游说艺术。点拨:第一步,“示弱”,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使用副词“既”、句末语气助词“矣”,来透露出郑国必定灭亡的无奈心态,表明郑国不敢“以卵击石”,以便让秦伯放下警惕之心。第二步,“请托”,博得好感。烛之武用敬称“执事”和假设关系复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达对秦伯的尊重、希望与请托之情,吊起了秦伯的“胃口”,拉近了与秦伯的情感距离,以便让秦伯有兴趣听他说下去。第三步,“换位思考”,替对方着想。①“亡郑利晋”。烛之武首先从郑国地理位置僻远、秦国管理困难的角度,阐述了“亡郑”无益于秦国的道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接着,又从“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角度,阐述了“亡郑”厚人薄己,利晋害秦的道理。②“舍郑利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采用假设阐述了“舍郑”“存郑”对秦国的益处,并引导秦伯放弃与晋国一起攻打郑国的想法。第四步,“离间”,成功劝退。①从晋背信弃义的历史角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客观地追溯历史,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②从晋贪得无厌的必然角度——“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展望未来,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③从阙秦利晋的“企图”角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采用层层剥笋的策略,揭示出晋国的野心,提醒秦伯要“幡然醒悟”,不要“惹火烧身”。第四段研读:先讲解本段注释,并结合注释请同学翻译该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同“智”,明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也。”亦去(离开)之。1.概括本段内容点拨: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2.分析晋文公的形象特点点拨: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3.你认为烛之武成功退师的原因是什么?点拨: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着想;②善于利用矛盾;③善于揣摩心理;④语言艺术:“忠言顺耳”;⑤两国之间矛盾本身就不大4.概括本文的主要特点①伏笔与照应得当。文章开头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驻军,为退秦军设伏笔;“夜缒而出”照应前文的“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体现出秦、晋貌合神离的同盟关系,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③叙事详略得当。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略:其他经过。5.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扞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知难而上——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辩士一己之力说退秦师。晋文公——头脑清醒,随机应变。“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秦穆公——善于决策,善谋利益。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随堂练习】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解析】A选项错误,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是(D)A.夜缒而出,见秦伯B.朝济而夕设版焉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解析】ABC选项均为名词做状语,D选项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文言知识(文言知识部分根据课时安排弹性讲解。)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秦伯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3-1名词作状语(1)夜缒而出(在夜里)(2)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3-2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秦军泛南(驻军)(2)与郑人盟(结盟)(3)以乱易整,不武(合乎武德)3-3形容词作名词(1)共其乏困(缺乏的东西)(2)越国以鄙远(远地,边远的地方)3-4形容词用作动词(1)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3-5使动用法(1)烛之武退秦师(使……撤退)(2)既东封郑(使……成为边界)(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受损害)(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5)阙秦以利晋(使……获利)3-6意动用法(1)越国以鄙远(当作边邑)4.特殊句式4-1判断句(1)是寡人之国也(……也,表判断)(2)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4-2宾语前置(1)夫晋,何厌之有(“之”为前置标志,应为“有何厌”)4-3状语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为“于晋无礼”“于楚贰”)(2)伊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为“于郑伯言”)(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为“于君有益”)5.重点实词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鄙:①边远的地方。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庸俗,鄙陋。?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③看不起,轻视。?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杂然相许。《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