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等式与方程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
教学内容课时第1课时
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
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学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x+50=150
X+50<200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乂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
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
学
反
思
-
课题等式的性质(1)
教科书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
教学内容课时第2课时
练练,练习•第4〜6题。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
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对等式第1个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
(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祛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硅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20)
现在的天平使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祛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
去平衡)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1二一个10克的祛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
祛码)
添上一个10克的祛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
质量的关系吗?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20+10=20+10)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等式两边同时加上1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
(3)出示第2组天平图。
观察这两幅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板由:x=50x+20=50+20
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4)出示第3、4组天平图。
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小组中互相说,汇报交流。
你能用等式表示第3组图中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关系吗?
50+a=50+a50+a—a=50+a—a
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第3组天平图,你有什么发现?能用等式表示变化前后的关系吗?
X+20=70x+20-20=70-20
(5)归纳等式性质。
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了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结论结合起来说一说吗?先在小组中说
.说“
归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就是等式的性质。
(板书)
(6)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
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
“x-25+25”化简后会得到什么?“x+18-18”呢?
2、教学例4。
(1)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2)出示例4。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X+10=50)
谁知道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方法。
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之前,要先写“解”,表示开始解方程了。
X+10=50
解:X+10-10=50-10……根据等式性质
X=40……化简等式
在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等号对齐。
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如果不相等呢?
学生集体进行检验。
(3)小结。
从刚才写“解”,一直到求出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大家回忆一卜.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写“解”,等号对齐,解完
要检验……)
(4)完成试一试。
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
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
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
X-30=80
解:x-30+30=80+30
X=110
(5)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尝试解答,集体核对。
说说你的想法。
每题中,应该怎样做使方程左边只剩卜X?
如果检验每题汇总X的值是否正确,应怎样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4题。
说说每个方程中,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
独立完成填写。
X的值正确吗?口头检验。
2、独立完成练习一第5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在小组中说说想法。
左边图,1个梨和几个桃同样重?为什么?
右边图,几个橘子和一个苹果同样重?为什么?
左边图都去掉一个梨,右边图都去掉3个橘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亍哪些内容?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什么是解方程?
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教
学
反
思
课题解方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练习•的第7〜12题。|课时第3课时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及检验。
教学目标
3,使学生在学生与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进•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等式的性质(1)来解方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明解方程的依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基础知识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12-a=4x+12=38
45-x<30x=14+2845—13=x+16
2、当x=18时,是下面哪几个方程的解。
18+x=1818-x=0x4-15=33
X-10=8x-18=18x+3=18+3
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这里的方程与前面所学解方程的过程比较有什么不同?
省略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优点?
在解方程时,先在头脑中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省略。
同学们在解方程时可以照这种方法解。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2、完成练习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要按照上一题的方法适当省略,简化过程。
(2)集体核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完成练习一第9题。
知道每题错在哪里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改正呢?
独立完成改错。
4、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中交流,每人选择•题说思考方法。
(3)错误汇报。
说说借误的原因与正确方法。
5、完成练习一第11题。
根据图意怎样列方程?(x+10=50+20)
应该先算哪一步?
方程右边两个数可以相加,应该先加起来。
第2题怎样列方程?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6,完成练习一第12题。
“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什么意思?
你能用一种方法来表示题中的相等关系吗?
(1本练习本+3枝铅笔=7枝铅笔)
你看出了什么?(1本练习本相当于4枝铅笔)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用处大吗?
教
学
反
思
课题等式的性质(2)
教科书第7~8页,例5、例6,试一试、
教学内容课时第4课时
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I、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
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
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难点对等式性质(2)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X2)
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20X3=20X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X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
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
X+6X6和0.7x4-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X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展示作'也,集体核对。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教
学
反
思
课题则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书第8~9页,例7、试一试、练一
教学内容课时第5课时
练,练习二第5〜7题。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
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
教学目标
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具体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教学新课
1、引入谈话。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些方程,我们还可以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
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例7。
(1)出示例7的情景图。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小刚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米”,你知道其中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吗?
小军的成绩一小刚的成绩=0.06米
运用这个数量关系解题时,哪个量是未知的?(在小军的成绩上打“J”)
“小军的成绩”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未知数“X”来表示,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我
们要先把未知的量设为“X”,同时要先写“解二
示范:解:设小军的跳高成绩是X米。
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x-l.39=0.06
在小组中说说:x、1.39、0.06及方程的左边,右边各表示什么?看看列出的方程是否
符合数量关系。
小组交流。
会解这个方程吗?说说自己的方法。
汇报方法。
X-1.39=0.06
X=1.39+0.06
X=1.45
指出:在“解:设……”时已经设了“X米”,因此求出的X的值不写单位名称.
怎样可以知道解答的是否正确呢?你准备怎样检验?
说说检验的方法。
(2)小结方法。
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来说说,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是怎
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主意什么?
3、试一试。
(1)读题,理解题意。
(2)哪个条件告诉我们题中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什么?(非洲象的体重X33=蓝鲸的体重)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怎样列方程呢?
(3)完成解答并汇报方法。
解:设这头非洲象大约重X吨。
33x=165
X=165+33
X=5
答:这头非洲象大约重5吨。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方程怎样列?
独立完成解答并检验。
(2)完成第2题。
知道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指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最好根据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来列。
方程怎样列呢?
独立完成解答并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5题。
(1)理解每幅图的意思。
(2)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3)独立列式解答。
2、完成练习二第6、7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集体核对。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你是怎么想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你获得的新知识是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主
意的?
教
学
反
思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第8~12题。课时第6课时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教学目标
2、在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
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具体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些练习。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础练习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并列出方程。(不解答)
(1)一个数的20倍是70,求这个数。
(2)38比什么数多19.5.
(3)4.7与哪个数的和是11。
在小组中完成并交流。
汇报,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8题。
独立完成,巡视指导。
汇报方法。
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X的值代入左边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再与右边的数比较大小。
二、提高练习
1、完成第9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
已知量与未知量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3)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3、完成第10、11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展示作业。
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要注意单位名称的书写,在设句和答句时不能写错。
4、完成第12题。
(1)理解题意。
在什么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含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2)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三、课题总结
通过学习,大家可以发现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方程解决,谁能说说在列方程
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教
学
反
思
课题整理与练习(1)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
教学内容课时第7课时
习与应用”第1〜4题。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
教学目标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解方程
教学难点能自主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回顾与整理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小结。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笫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总结
通过回■顾与整理,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
反
思
一
课题整理与练习(2)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应用”第5〜
教学内容7题,“探索与实践”第8〜9题及“评价课时第8课时
与反思”。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具体分析各种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2、指导练习。
独立完成5〜7题。
展示交流。
集体评讲。
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步骤、格式、检验)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8题。
理解题意,完成填写。
小组中交流第一个问题。
汇报自己发现。
把得到的和分别除以3,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
你是东:么解答第二个问题的?
指导你?答第三个问题。
试着酒E续写出5个奇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怎样月:n的值呢?
5个违续偶数的和有这样的规律吗?试试看。
oTh
2、7G成第9题。
小组4,讨论方法,巡视指导。
可以勺二把左边的两边都去掉两个苹果。
1个梨=3个苹果
再根外目右边图:3个苹果=6个舜猴桃=1个梨
三、评价与1文思
1T说说自己对每次评价指标的理解。
在小势
自我后之思与评价。
说说E: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阅读"1尔知道吗”
可以平F查找资料,详细了解。
五、课堂总£当
这节阂艮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了哪些收获?
一
教
学
反
思
一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年级(上册)教材用•个“第儿”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如从右往左第5个是小明。二年级(上册)教
材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如小红坐在第6排第4个。通过这些描述,加强了方向感,获得了自
然数能表示次序的体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
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
第15页例1和“练一练”,用数对确定教室里的座位。包括“列”“行”的含义,确定第儿列、第儿行的一般
规则,以及用数对表示第儿列第儿行的方法。
第16页例2和“练一练”,用数对确定平面图(方格纸)上点的位置。
练习三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解决学校、家庭、街区里的一些实际问题。编写的两篇“你知道吗”分别介绍地
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在计算机上制作表格的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而,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规范地确定位置的方法。
例1呈现一幅教室里座位的图画,让学生说说画面里的小军坐在哪里。他们凭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在交流中出
现了不同的表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甚至会出现有争议的描述。由此产生共同
的需要:怎样正确、简明地说出位置?为教学新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接着教学“列”“行”的知识,因为数对是按列与行确定位置的。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都是规定。确定第
儿列•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儿行•般从前往后数,都是人们的约定。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
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能避免争议和混乱。因此,教学列、行的知识绝不能含糊。还要通过适当的练习,帮助学
生巩固对列、行的认识。并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然后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句话表明了三点:
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和直
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不会和中学里的数学知识
发生矛盾。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
把两个数隔开。
“练一练”在例题的情境中进行。以数对知识为重点,设计了“列、行位置一数对表示一列、行位置”的线索,
把例1教学的各个知识组成系统的结构。第1题先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巩固列与行的知识;再用数对
表示第2列第4行,进步明确在数对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巩固数对的知识。第2题通过在图中寻找(6,5)
的位置,具体解释这个数对的含义,加强对数对的理解,体会它能清楚、简要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例1的情境图
中,每个学生的座位都可以用数对表示,确定各个人位置的数对都不相同。图中有6歹U、5行,任何一个列数不超过
6、行数不超过5的数对都有一个学生的座位相对应。可以利用情境图的这些内涵,组织学生充分地“练一练”。
练习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巩固列、行的知识,以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第2题四块装饰瓷砖
的位置有同列不同行,不同列同行,列、行都不同三种情况,隐含了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些比较中,
深入地体会数对。第3题花色地砖的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地砖的位置都在奇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地砖
的排列是对称的,第7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地砖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7,4)……让学生
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展开。
应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
例2在公园平面图上,用数对表示景点或建筑物的位置。在呈现形式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公园的各个景点和建
筑物都画成一个点,“点”只反映景点或建筑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景点、建筑的那些点分散在方格
纸上,而且每个点都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表示列,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
横线表示行,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这些特点,把用数对
表示公园景点、建筑物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这道例题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促进知识与经验的迁移,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使用数对的方法应用
到例2中来。教学分两步进行,先告诉学生“书报亭的位置是(2,3)”,引发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他们根据数
对(2,3)的含义,观察书报亭在方格图上的实际位置,体会用这个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是合理的。在这样的过
程中,学生独立领会了方格纸上列与行的设定,感受到方格纸上竖线与横线的任何•个交点都能用数对确定其位置。
然后是用数对分别表示儿童乐园、水池等其他景点和建筑的位置,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内化成能力的目的。
教材在平面图上精心安排儿童乐园与书报亭的位置,在确定它们位置的数对里,前一个数相同,都是2;后一个数不
同,分别是3和6。这是因为两个景点在平面图的同一列、不同行上。类似的安排还有儿童乐园与草坪的位置、盆景
园与饭店的位置、饭店与水池的位置等。教学时用活、用足这些安排,及时引起学生注意并组织思考、讨论,能更
好地理解数时,进一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练一练”紧扣新知识的应用,主要练习用数对确定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和根据数时在方格纸上寻找相应的点两
方面的技能。在设计的时候,注意结合学生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如第1题确定位置的三个点是一个三角形的三
个顶点,顺次连结D、E、F、G、D这几个点围成•个平行四边形。设计这些新颖的习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
感受了图形特征,提高了准确识别图形的能力。
练习三第4~8题配合例2的教学,在练习数对的知识时,还设计了•些可以深入体会的问题。第4题里把(3,
2)和(2,3)两个貌似相同的数对放在一起比较,体会数对的列数、行数不同,表示的位置也不同。第5题出现的
数对(x,5)和(5,y)里,分别用字母表示列数与行数。让学生体会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不能
确定某个班级在礼堂里的位置。第7题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平移,并写出表示平移前后图形顶点位置的数对。从中
体会图形水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变化顶点所在的行。第8题联系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理解国际象
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研究,井作
出解释。
课题确定位置(1)
教科书第15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1〜
教学内容课时第1课时
3题。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
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
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生活经验1:升到用数学方法表示物体位置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
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
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儿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儿列傲从左
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OOOOOOOO
第6行0000000c)
第5行0000000c)
第4行000cl000c)
第3行000cl000c)
第2行000cl000c)
第1行00000000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图中的第1列1234i5678
患能鬻样及列列列列列列列列
指~"指第4列j।juu'/Jr^ix•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
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
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
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儿列第儿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究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X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
导作用呢?
教
学
反
思
课题确定位置(2)
教科书第16页例2、练一练,练习三第4
教学内容课时第2课时
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对确
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目标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实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引入
1、出水图。
第4行OOOOOOO
B
第3行0000^00
A
第2行00^0000
C
第1行OOOOOO•
第第
17
请用数对表方娜中A、B、C的位置。列
A(3,2)B(5,3)C(7,1)
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
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
大门的位置(3,1)
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列上)
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
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
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课题确定位置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练习三第5〜8题。课时|第3课时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目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将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建私房合同范本
- Module1Unit 2 I feel nervous when I speak Chinese.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专家工作合同范本模板
- 公寓购房合同范本
- 保洁人员劳务合同范本
- 刺绣行业雇工合同范本
- 分公司设立合同范本
- 农户销售果树合同范本
- 农用农机出售合同范本
- 保险条款合同范本
- 2024年云南省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外来施工人员安全培训考核试卷
- Module1Unit1Welivedinasmallhouse (教案) 英语五年级下册
- 公共建筑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规范(TCECA-G 0223-2023)
- 2024年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急诊专家共识
-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练习带答案(一课一练)
- 小区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导游基础知识》课件-第二章 中国民族民俗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基础题)
- 合肥市2024年中考理化生实验评分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