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网络化生活方式及问题分析_第1页
社会学视角下网络化生活方式及问题分析_第2页
社会学视角下网络化生活方式及问题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视角下网络化生活方式及问题分析社会学视角下网络化生活方式及问题分析

农村老人回想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会提到那时候信息的闭塞,基本无法与现代网络社会相比。毋庸置疑,在前网络化的农村社会中,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使得信息传播主要发生在村庄内部,充其量会有附近村庄的信息传递,偶尔有来自远方的朋友带来少量的信息。但整体来说,前网络化社会的中国农村信息是非常封闭的。与之相应,虽然城市社会信息量要大于农村,但受制于传统媒体的不兴旺,信息仍然是闭塞的。然而,网络化社会却是一个信息总量巨大、传递飞速的社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网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毋庸置疑,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如果说,网络仅仅是信息资源库的话,则,网民充其量根据自身需求获取信息;而互联网加时代的来临,彻底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商业模式和社会互动模式。网络购物、网络效劳等工程逐渐开展和完善起来,人们从开始对网络购物的猜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当前的常态化,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手机上网由于手机携带的便利性,更扩大了网络使用的时间和空间。近年来的网络效劳等诸多新工程的推出,甚至都没有经历群众的疑心阶段,便被人们迅速接受和使用。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网络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手机的沟通交流功能,还有很多手机软件都有很强的效劳性,示例跑步软件可以测量出跑步距离、时间等,成为当下跑步者的“伴侣〞。无疑,手机联网之后的无所不能,导致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几乎超过一切。因此,使用手机、把玩手机便催生了无数个“低头族〞。时下,无论在何种场合,看手机成为最常见的现象。由于手机的巨大吸引力,由此也引发了诸多事故,有行人过马路看手机被车撞倒的事故,有司机看手机撞车和行人的交通事故,有行人走路看手机掉到水塘被淹死的事故,有家长带孩子看手机导致孩子被车压死的事故。血淋淋的事故竟然是因为低头看手机而引发,可见手机对生活的渗透已经到达何种程度。

毋庸讳言,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帮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手机上的繁杂信息和五花八门的功能,也正在占用着人们大量的时间,消耗着人们巨大的精力,深刻地侵蚀着人们的注意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手机信息交流空前庞大,手机效劳功能迅速增多之后,人们使用手机的时候,对手机上的每一内容也都是稍纵即逝,因为还有更多的信息需要浏览。因而,我们就会发现人们停留在每件事物上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久而久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变得越来越肤浅,不愿意做深度思考,这是碎片化文化导致注意力分散之后更为糟糕的事情。当人们不能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持久关注之后,也就意味着对探究精神的降低,这对整个时代精神是不利的。[1]

二、沉溺网络催生负面情绪

尽管网络上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内容,但网络上也充满着大量的色情文化、暴力文化以及猎奇文化,这些群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便是充沛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所以极容易“绑架〞人们。而这些文化更为吸引人的地方是肤浅化阅读,即看这些内容基本不需要动脑子。久而久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便会习惯于浅层思考,也就是说,人们逐渐丢失了对人生、社会的反思能力。无疑,深度思考是绞尽脑汁的痛苦过程,有谁愿意放弃轻松的内容不看,去钻牛角尖呢?显然,人们的惰性弱点往往会趋向选择舒适的事情。但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这种看似轻松的群众文化,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会将人们的意志力逐渐瓦解。当整日沉浸在猎奇中之后,人们就会对新奇的敏感度降低,慢慢地便失去对很多重要事情的价值判断,而变得麻木不仁,正如青少年网民所言,“这种事情,我们见得多了〞。

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无聊感的产生。[2]当人们在网络中见到了不计其数的事情之后,尽管还在习惯性地搜索着新奇,但新奇的刺激性显然已经日渐降低。以至于新奇所带来的兴奋感逐渐式微,进而无聊感日渐增强,正如当下很多青少年的口头禅,“真没意思〞。

当人们看了很多新闻和新奇事物之后,人们便会不知不觉地降低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兴趣,在人们心理上就会逐渐产生一种熟视无睹的感觉,甚至是麻木的感觉。以教学课堂为例,当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诸多信息之后,教师课堂上的大多内容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里的原因是,首先,教师上课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新闻内容;其次,虽然教师提供了学生不懂的新知识,但学生会感到学习新知识费力,而且长期猎奇习惯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已然降低,因此,他们仍然会对教师讲课不以为然,也不会表现出对教师课堂的多大兴趣。总之,当学生长期以新闻和猎奇当成是日常知识时,新奇的刺激性和敏感度就会日渐降低,进而催生问题的便是无聊感。而一旦学生产生了无聊感,特别是长期伴随这种无聊感的话,生活学习的动力就会逐渐降低;与之而来的便是很多负面情绪的产生。

当然,从基本上说,人生确实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是要有追求的。换言之,人们必须在生活中找些事情来做,才能不感到生活的消极,而且越是执着于某件事的人,越能够获得持久的乐趣。示例跑步,就跑步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乐趣;但如果人们将其作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时,则跑步的意义就会升华。

人们摆脱不了手机诱惑的基本原因是,人性中的惰性弱点。手机提供诸多娱乐性的内容,诸多不需要动脑子思考的内容,根本上是愉悦式阅读。手机上网信息的无限多样性,满足了人们无限猎奇的心理。所以,老师和家长都没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中转移出来。学生上课携带手机玩耍手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为此,一些教师通过收缴手机等多种伎俩制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因为老师没收学生手机,导致学生悲剧事件的发生。三、网络沟通存在的问题

随着沟通的广泛使用,很多社交群体大都通过建立群以方便交流,于是,使用的人们就大都过上了“群居〞生活。各种各样的群便充满到人《《的中,有些群是人们主动参加的,希望在此群中进行交流;然而,有些群那么是被朋友“强行〞拉入的,拉入者以给予社交资源为由将被拉入者拉入,则,显然被拉入者那么不好意思拒绝入群。但实际上,很多群的被拉入者并非真心希望入群。曾经在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们渴望进入各种社交平台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是,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屏蔽掉那些干扰信息,那么是人们所希望的。

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沟通,文字、图片、视频等可以同步进行传递。信息可以进行人际之间传递,也可以在群中传递,还可以通过朋友圈进行分享等。总之,技术的强大功能大大提升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便利性。[3]然而,事物往往总是具有两面性,当方便人们沟通的时候,也造成了人们的过度沟通。所谓过度沟通是指,人们的沟通已然超过信息传递有效性、准确性本身,犹如长舌妇一般就某个问题反复地说。通常是以玩笑、调侃的方式不断就某个已经讲分明的问题反复咀嚼,或者对某个本身不重要的细节问题、琐事,进行“无事生非,没事找事〞式地聊天。类似这种沟通就是过度沟通。这种沟通在个体之间偶尔进行一番娱乐,也无可厚非;但习惯性过度沟通,那么是对生活和工作的某种“不严肃〞。

在网络时代的社交沟通中,“晒〞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晒旅游、晒健康、晒跑步、晒衣服、晒财富等等。从基本上说,“晒〞就是一种展示、分享、炫耀,无论出于何种意图的“晒〞,其结果都是一种将自身“成就〞进行外露的行为。在前网络时代中,人们羞于“晒〞任何事物,人们更倾向于隐藏。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外露,当然不同人外露的内容不同、目的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自我营销。展示、分享、炫耀都可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优越感,在这种“晒〞中显示自身的资源,冀望得到他人的称许。事实上,“晒〞在工作群中还具有邀功的作用,那些急于邀功的人们就会巧妙地利用进行邀功,拼命地将自己所做的工作发到工作群中,以博得领导的奖赏。

随时随地的聊天,无话不说的聊天,这些看似充沛交流的过度沟通,却是人们将沟通碎片化的过程,也是逐渐形成肤浅化思维的过程,更是远离深度思维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然发现一个非常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就是,我在你身边,你我却都在通过手机和别人交流。这种现象是人们的触角伸向远方,生活面向朝外的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