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都区花山小镇发展模式看广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及开发利用_第1页
从花都区花山小镇发展模式看广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及开发利用_第2页
从花都区花山小镇发展模式看广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及开发利用_第3页
从花都区花山小镇发展模式看广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及开发利用_第4页
从花都区花山小镇发展模式看广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及开发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花都区花山小镇发展模式看广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及开发利用

传统村落是传承历史记忆、生活智慧、文化艺术和地域特色的载体,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更新改造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正面临逐渐没落和盲目破坏性开发造成的双重危险,必须引起警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特别强调要把古村落保护好。近期,笔者以花都区洛场村花山小镇为案例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专题调研,总结提出在发展中保护和开发广州市传统村落的建议。一花山小镇基本情况花山小镇位于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它不是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镇”,是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的传统村落更新改造项目。洛场村是广州著名的侨乡,历史底蕴深厚,华侨文化浓郁,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距离新白云国际机场仅4公里,距离花都中心城区约8公里,距离广州市中心城区仅40分钟车程,位处白云国际空港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发展空间广阔。二是发展环境优越。洛场村是广州市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村内铜鼓坑水系、流溪河花干渠等自然景观具有岭南水乡特色,全村道路100%硬底化,村道、自然村面100%亮灯化,2012年被广州市授予“市第七批文明示范村”称号。三是华侨文化特色鲜明。有海外华侨4900多人、近30万平方米的古村落和49座碉楼,是广州唯一保留完好的碉楼群。碉楼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其中彰德阁、起鹏楼(广州市文物登记保护单位)、江梓球楼(坦克楼)、江梓桥楼(飞机楼)、彰柏家塾、绍庚楼等融中西方建筑元素和风情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广府碉楼特色,是侨乡文化和岭南特色的生动记述。洛场村也因华侨文化的影响,保留了中西合璧、独具特色的“半唐番”的衣着和饮食、婚嫁习俗,生动展现了别具一格的侨乡风土人情。美国首位华裔女州务卿江月桂、乒乓球世界冠军江嘉良等都是祖籍洛场的著名人物,进一步提高了洛场村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花山小镇项目于2014年启动,分三期进行开发,首期开发7座碉楼和19间旧房屋。花山小镇将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创意消费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创意+商旅”的方式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的新路子。其开发模式和运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花山小镇项目开发之初即进行项目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明确以文化为核心、以碉楼为载体、以创意为手段、以活化发展为目的,打造集华侨历史文化、岭南碉楼、乡土旅游为一体,涵盖文化创作及经营、创意、娱乐、度假休闲、商务、会展等的中高端文化村落和综合文化旅游区,为开发建设提供明确指引。二是突出市场化运营。以乐长汇文化发展公司为主体规划运营,发挥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把分散、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形成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三是彰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花山小镇项目建设注重保护原始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突出传统特点,充分利用碉楼建筑和周边现存大量砖瓦结构、具有观赏和利用价值的古民房打造文化园区。将古朴的环境与时尚文化产业嫁接,让游客可以在雅致的古民居、碉楼群中享受在喧嚣的城市所不能享受的慢生活。四是坚持发展惠及民生。花山小镇项目建设着眼村庄的长远发展,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吸引有资质的企业投资,保障村民在土地征用及项目周边开发建设中的合法权益。引导、支持村民经营民宿、特色美食,销售旅游纪念品,优先聘请村民参与花山小镇保安、保洁等工作,扩大就业门路,让村民参与花山小镇建设,做花山小镇主人,从花山小镇发展中受益。二花山小镇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花山小镇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政府、市场、社会联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历史建筑产权不清晰、传统村落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导致“空心化”现象、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在传统村落、历史村落、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具有一定的共性,亟待整合各方力量,合力推动解决。具体而言,调研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资源缺乏整合。洛场村古村、古树、古祠堂、碉楼、花县政府旧址等资源布局分散,一些古旧民居外观残破,有的建筑已经濒临倒塌、设施落后,没有形成整体景观带和景观线路,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社会认知程度不高。二是租期短、承租难。花山小镇最大的资源优势在于碉楼群,但保护开发最大的难题也在于碉楼群。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分布零散,碉楼的业主大部分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继承人,业主众多(最多的一栋达20人),产权关系复杂,且许多业主旅居国外,运营单位要逐栋与每一位业主商量租赁事宜,十分费时费力,至今仅租赁了碉楼群的1/3,且许多碉楼的租赁期只有三至五年,运营单位改造成本和可租用期限存在较大风险。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洛场村常住人口约2500人,现有的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套建设。随着众多商业项目的开发进驻,吸引大批游人涌入,原有的基础设施明显不堪重负。比如供电方面仅能供应250千瓦(按照规划项目首期需用电600千瓦),污水处理项目仍未开工,公厕至今没有建成。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严重制约了已入驻项目的发展和新项目入驻,成为花山小镇发展的最大难题。四是缺乏土地支撑。用地性质限制开发,洛场村巷道的用地性质属于耕地,办理用地性质调整手续烦琐,巷道的硬底化工程难以推进。土地指标影响进度,花山小镇项目中的艺术展馆区规划建筑占地面积34亩,用地性质为自留地,虽然取得批文,但用地指标迟迟不能落实,艺术展馆至今未能开工,影响了项目改造的整体进度,也影响了运营方投入改造的信心。五是村民法制观念淡薄,毁约现象时有发生。在看到古村落保护开发带来经济效益后,部分村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顾开发改造的整体性,想方设法甚至主动制造矛盾纠纷把已签约出租的房屋收回,再高价转租他人。调研中了解到,该村曾发生过村民不断变化合约,导致前来投资创业的剑桥大学生撤销投资的事情。抢建违建行为屡禁不止,洛场村近年出现大量新增建筑,部分属于违章高层建筑,在外观风格上与整体古建筑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历史形成的整体村落布局。三传统村落保护及创新发展的思路及建议广州有2200多年历史,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较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5个),传统村镇93个。除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镇外,还有大量像花都区洛场村一样富有岭南特色、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存在,这是广州一笔宝贵的资源,是广州拓展创新创业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抓手。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善城乡环境、升级产业结构,依据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地方特色,以“文化+”的形式,将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村落打造成为广州新的文化品牌、文商旅结合的新平台、创新创业的新舞台,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为推动传统村落转型升级,在发展中保护传统村落,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不搞“千村一面”,不要一蹴而就。政府要转变职能,甘当“店小二”。学习借鉴杭州市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建设经验,采用“政府+新型运作主体”的发展机制,政府扮演“服务者”角色,为机构入驻小镇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政策配套、服务配套,由市场主体通过“产业链招商”和“生态圈建设”模式,开展专业化的小镇发展和促进工作。建议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一江两岸三带”建设相结合,规划、土地、建设、交通、水务、电力、旅游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整体提升道路、给排水、电力、天然气、通信、公共交通、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传统村落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提供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借助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传统村落创业发展的企业提供政策服务、生产服务、技术支撑和生活服务,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传统村落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明确每个特色传统村落由企业投资为主推进项目建设,整合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本及品牌打造进行专业设计、细化规划,以市场化模式进行运营开发。整合广州市传统村落资源,将其升级打造为独具特色的经济带、景观带、创新带。二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前提。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定位明确、规划先行,坚决避免前期定位不清晰、规划不完整,造成后期管理混乱、无序开发的现象。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规划传统村落升级改造项目,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指引,对传统村落升级改造项目的规划面积、建设面积、产业选择、资金投入、景区打造进行总体规划,依据实际情况和成熟条件分步推进。要找准特色、不拘一格。环境整治上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本身的自然资源、低丘缓坡、河岸滩涂和存量建设用地。人文景观打造上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渊源、人文特色、岭南元素,彰显传统村落文化个性,保护各个村落不同的历史信息。产业选择上实行错位发展,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对每个传统村落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原则上每个产业只规划建设一个传统古村落,促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避免同质化。三要坚持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传统村落的魅力在于其传统的自然风貌、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传统村落开发利用要守护好文化之魂,坚持传承文化、科学发展之路。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都要注重保护历史信息、原始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坚持对历史建筑合理保护、新建建筑妥善规划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毁坏古迹和历史记忆,使古建筑及村落的风貌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和修复,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硬件上要修旧如旧,保持历史肌理。对历史古旧建筑修缮采取保护外壳、整修内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建筑肌理,还原建筑及周边植被环境的原状面貌。对于破败不堪的建筑修复重建及新建建筑,要充分尊重历史原貌,在高度、风格和色彩上要与传统风貌相协调。软件上要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以粤剧、岭南画派等传统文化,咸水歌、波罗诞等民俗文化及“三雕一彩一绣”等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有机结合,以传统村落为载体集中展示岭南传统文化,让传统村落的特色古韵与岭南文化展示传承交相辉映,让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入驻的现代产业、创意产业等新业态和谐互动,激发创新创造思维,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创意空间。四要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为集聚创新创意创业的平台,吸引一批创客空间、创新型小微企业入驻,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入驻企业进行筛选和引导,使集聚的资本、产业、人才、项目之间构成互相支撑和服务的体系。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增值服务。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区域内形成鼓励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