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1页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2页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3页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4页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业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娱乐、体育业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性领域。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现代服务业,推动文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中部省区是中华文化发祥、传承的重要地区,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后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文化创造活力,又好又快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中部崛起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经济推动力。一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部六省最大的财富。人们耳熟能详的有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北的荆楚文化、湖南的湖湘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晋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等。作为华夏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的河南,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中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脉。山西晋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它始于先秦,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支脉,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建筑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内涵。安徽文化中的淮河文化、皖中文化、徽州文化均内涵丰厚且又风格独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三次南北文化大碰撞的“锋面”都发生在安徽境内,使安徽文化鲜明地凸现出南北文化交融的印记。此外,湖北、湖南的楚文化源远流长,有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等显著特色。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具有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和至死不屈的特征。虽然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共有特点,但中原文化偏重于礼法,楚文化则偏重于情感。尤其是湖南还有自己独特的理学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名人文化等。江西则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其铜文化、瓷文化、禅道文化及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曾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二)文物遗迹众多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保存下来的文物遗迹在中部六省星罗棋布。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就有20座,中国古代四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岳阳楼都在中部地区。河南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中国七大古都河南有其三,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全省有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其中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真是举手触摸秦文化,抬脚踢到汉砖瓦。山西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份,宋、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北有以大同北魏都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应县木塔等为代表的晋北民族交融和佛教古建筑文化;南有以临汾尧庙、尧陵、壶口瀑布、永济舜帝遗址、黄河禹门口、大禹渡等为代表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安徽的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湖北馆藏文物121.3万件,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大冶铜录山古矿冶等四大古文化遗址。湖南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180多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及其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岳阳洞庭湖和岳阳楼、南岳衡山和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毛泽东故居韶山等久负盛名。江西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8处;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人民军队诞生地南昌、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及其众多的革命遗址、遗物,构成了江西红色文化独特的风景线。(三)民俗文化多彩中部人民勤劳智慧,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河南地方戏曲丰富繁荣,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外,还有其他剧种二十多个。许多精美的民间艺术,如禹州钧瓷、开封官瓷、洛阳唐三彩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山西的晋中系列民俗博物馆、临汾平阳版画博物馆、孝义皮影博物馆等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反映。安徽古老的徽剧艺术、安庆黄梅戏等成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的宝贵艺术资源。生活在湖南湘西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风俗和民俗文化。江西的傩文化、茶文化、民居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区域色彩浓厚的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等,不仅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赣文化,也使之成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四)自然风光瑰丽中部地区风光独好,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山西景观类文化,包括浑源北岳恒山、沁源灵空山、宁武芦芽山等。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还有“中岳”嵩山、龙门石窟等名胜。安徽的黄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为佛教圣地,都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湖北有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湖南山川秀丽,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堪称世界天然奇观,融峰林独特的造型美和大自然原始野趣于一体,尽显奇、险、幽、秀、野之特色,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西庐山、井冈山、赣江、鄱阳湖等青山绿水,保留着众多近乎原始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景观。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1.增长势头强劲近年来,中部六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870亿元,增加值达4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03亿元和102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变化情况看,2006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21.9%,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17.1%,安徽、江西、山西等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也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基本上都快于本省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其中湖南文化产业的增速比本省同期GDP增长速度高出9.7个百分点。2.支柱作用凸显中部各省的文化产业不仅发展较快,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也已凸显。例如,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省GDP的比重达到了4.9%,对本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5%,拉动全省GDP增长0.9个百分点,并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6年时就已与本省10大优势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钢铁有色业所占GDP的比重基本持平,并高于其他8大优势产业,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融合共生的局面。再如湖北,其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6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1%,而2006年增加值即达到215亿元,占GDP比重升至3.3%。河南2005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则达到3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2%。其他中部省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普遍有了提高,例如安徽2005年仅广电系统经营创收就达15.9亿元,其中省级广播电视广告收入超过8亿元,位居全国省市第8位;新闻出版行业全年出版图书2.6亿册,报纸8亿份,期刊4200万份;文化系统总产出16.48亿元,创造增加值8.69亿元。再如江西积极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演出市场,全省具有营业性演出资格的公司由2004年的8家增至30余家,注册资金共3000多万元,全省城市放映经营也有了长足发展,收缴电影基金比上年增长40%,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3.全国影响扩大中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影响逐步扩大,地位逐年提高。湖南、河南、湖北等省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居于全国前列水平,并且文化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文化产业发展总量居中部第二和增加值占GDP比重居中部第一的湖南,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还是占GDP的比重,在全国比较来看均位居第8位。2006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比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同期增速(17.1%)高出4.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保持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态,此外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的比重也达到了6.6%,这几项重要指标均比上年和前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他中部省份文化产业的地位和影响也呈现逐年提高之势。(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环境有待完善近年来,中部各省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思想认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制约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文化管理体制同不断变化的文化经济形势和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痼疾和顽症在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中留下的阴影仍然明显,产权关系模糊,“家族式”、“小农式”的经营机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等形象时有发生。其他如文化投融资、市场准入、国资监管、事业单位改革等关键领域的突破阻力还较大,从而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今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性障碍。2.投入有待增加当前,中部各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依然极为突出。例如2006年,湖南在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文化产业投资只有96.63亿元,仅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明显低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尽管投入额度偏低的状况与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有密切关系,财政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但传统的“地区所有制”、“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也凝固了大量国有文化资产,盘活存量进程严重滞后,此外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相对过高,限制实际还较大。今后要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本流动为中心,以提高资产管理和运营效率为目标的灵活有效的投融资体系和管理模式,还任重道远。3.结构有待优化目前,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务”所占比重普遍偏低,形成了“核心”不够核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各省文化产业的规模。例如2006年湖南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9.9∶31.1∶39,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水平42∶18∶40相比,“核心层”所占份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围层”比重较大。文化产业的区域分布上也不够平衡,各省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地区特别是省会城市,而一些普遍较具有旅游文化优势的边远区域,因其文化市场发育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都较低。此外,一些新兴的文化产业诸如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还普遍发展不足。4.资源有待发掘一是文化产业人才存在瓶颈制约。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目前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文化产业人才的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新型人才十分紧缺,特别是普遍缺乏既有文化专长又懂市场规律,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人才;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也相对不足,高水平的文化企业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纪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人才、表演人才、文化包装策划人才、文化产业教育人才等都比较缺乏。二是文化资源本身的利用、挖掘和开发不足。中部地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很值得开发的经济价值,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更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但目前中部文化产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均有所不足,导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及产业化开发困难较大,相当部分文化资源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链的完善和壮大距离市场需求差距还比较悬殊。三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一)“十一五”发展目标设想到2010年,将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中部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和相互促进、特色互补的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建立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产业政策趋于完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产品的艺术、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发展速度高于GDP增速,一批文化企业进入全国同行前列,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中部文化产业增加值过2500亿元(不含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6%左右。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5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二)基本思路和重点总体而言,今后中部省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入手,对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融资渠道和市场培育等四大环节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同时,大胆在管理体制转型、政策法规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等三大方面积极探索,争取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并坚持各有发展侧重、形成特色优势的发展道路,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变规模扩张为产业升级,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提升中部各省以及中部区域整体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使文化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1.河南省(1)构建文化产业新格局。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轴,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构建“一带两翼”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长廊,努力把郑州建成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区块,向基地化方向发展。(2)培育和发展重点产业。其中,传媒产业,要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强化管理等方式,推进大型传媒集团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建设现代传媒产业强省,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出版产业要推进出版战略性资源整合,调整出版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品牌化、专业化出版体系;理顺发行管理体制,推进连锁经营、信息化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优化印刷资源配置,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步伐,建设出版强省。演艺娱乐产业要发挥演艺团体的原创自主开发能力,锻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戏曲和歌舞剧产品,积极创作和引进高雅文艺演出,不断提高河南省文艺演出的知名度,用现代艺术加工和包装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文艺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文化旅游产业要提升郑、汴、洛黄金旅游线的整体水平,以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安阳殷墟遗址、商丘古城、温县太极拳、炎黄始祖文化广场为主,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将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河南优势文化推向世界。网络服务业要不断拓展网络文化服务功能,促进网络资源整合,打造河南网络文化品牌。重点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书店、网上剧场、网上影视等,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广告会展产业要充分发挥河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市场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广告会展业。(3)建好若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郑东新区出版园区,使之成为具有强大资源凝聚效用和区域辐射能力的出版基地;建设河南出版物流配送中心,使之成为符合现代营销模式、覆盖中西部地区、面向全国市场的出版物发行基地;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和产业扩张能力的中西部地区印制基地;加快影视制作体制改革步伐,依托河南电视台、河南电影制片厂和各类文化工作室,建设具有现代化生产水平的影视制作基地;集聚人才和各种社会资本,抢抓市场机遇,建设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基地;发挥郑州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吸引各种广告会展业务,将其建成全国重要的广告会展基地。2.湖南省(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业。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努力走出一条以本体为主、多元发展,国资为主、多元整合,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增强广播影视业的整体竞争力。稳步发展新闻出版业。全面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进一步巩固提升图书出版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报刊和电子音像网络出版产业,大力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产业,整合做强印刷发行产业,努力开拓版权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闻出版产业格局和以民族出版为主体、吸收有益文化有出版市场格局。努力发展传媒产业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在办好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电视媒体的同时,要加快集团广播、纸媒体、网络经营、房地产等其他产业的开发,到2010年经营收入达到33亿元,实现纯利润3.6亿元,总资产达到160亿元。(2)放开搞活传统产业。文娱演艺业要不断开拓文娱演出市场,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文娱演出业,鼓励多种形式文娱演出业。以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为契机,形成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湖南特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叫响又叫座的文艺精品。文化旅游业要进一步巩固、优化“一个中心、一个成头、八条黄金旅游线”的全省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格局,做大做强以武陵源为龙头的自然生态旅游,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长沙、衡山、炎帝陵和舜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以湘西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4大旅游品牌。抓好新的旅游观光产品的开发,以及自驾车旅游、科普、工业观光游等专项产品,使之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体育服务业要遵循体育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重点培育、扩大和提升体育本体产业,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把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教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重点体育产业加以发展。(3)建好三大产业带和四大基地。第一,打造以名人、名居、名楼为开发主题的湘江流域人文文化产业带。充分发挥湘江流域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开发利用好舜帝陵、炎帝陵中华始祖文化,以屈原、贾谊、马王堆汉墓、走马楼吴简等为代表的楚汉文化,以南岳、岳麓山及名刹古院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教育,以杜甫江阁、岳阳楼等为代表的名楼及期诗词不达意文化,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罗荣桓等湘籍伟人、革命家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蔡伦造纸、湘乡、铜官古窑、浏醴花泡、瓷器等为代表的工艺文化。第二,打造以民族民俗、名山、名水为开发主题的大湘西自然文化产业带。积极开发以地家、苗、侗、瑶族风情、凤凰古城、南方长城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武陵源、茅岩河、猛洞河、南山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突出抓好土家织锦、苗族银器、蜡染扎染服饰、土家篾器、以泸溪菊花石和永顺三叶化石为材料的石刻石雕等民族特色产品,以果王素、古丈毛尖、神州三蛇酒、山野菜等为代表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绿色旅游产品,将大湘西建设成融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族特色产品为一体的自然文化产业带。第三,打造以湖湘文化和县域文化为开发主题的潇湘流域地域文化产业带。积极开发以浯溪碑、柳子庙、苏仙岭等为代表有湘南历史文化遗存,发展旅游、文博、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东江漂流、永光银都、汝城温泉等特色地域文化品牌。四大基地:一是建好影视产业基地。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金鹰影视文化城建设。在继续完善湖南广电中心、长沙世界之窗、长沙海底世界、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骏豪花园康居住宅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加快金鹰影视文化城二期工程建设,重点启动金鹰卡通科技园建设。依托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影响,进一步搞好金鹰城节目摄制、旅游观光、会展、房地产、娱乐等配套产业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影视文化城。二是建好出版、印刷基地。加大湖南出版科技园区建设,推进园区企业产权多元化,健全园区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建好出版物流通基地。以湖南图书城、定王台图书市场、交易市场中心,以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为纽带,以综合书店、专业书店、连锁书店为基础,吸引省内外出版社进中心设立窗口,建设发行代理机构。建设好五一文化书城,发展3~5家大型出版物零售超市。办好每年一届的图书交易会,把长沙建设为全国性的出版物交易中心之一。四是建好动漫产业基地。以长沙为重点区域,抓好产业规划;进一步完善三辰卡通基地建设,加快启动金鹰卡通频道建设,将其建设成一个集动漫节目制作、传播、原创产品研发、动漫软件开发、衍生产品研发生产、旅游娱乐、出版发行、教育培训等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培训学校、动漫艺术工作室为重点,以地域性衍生产品生产为载体,以国际化、民族化、市场化为手段,打造动漫产业链。3.湖北省(1)整合文化资源,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湖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积累了难以估计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转化为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本。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优势,合理开发,既要盘活历史资源,更要不断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用市场规则来培育文化产业,用经济手段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加大“外围层”、“相关层”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诸如网络文化服务以及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2)多头并举,着力提升文化消费水平。一要从培养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观念入手,要通过舆论引导、兴趣培养和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还要通过提供更为丰富精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让人们逐步体验到精神享受的美好。二要靠市场经济运作,将文艺作品的创作、文化产品的生产,在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导向市场、导向消费者。依靠作品和产品自身的闪亮“卖点”,并通过充分的市场推广手段,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3)加大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的力度。大力开展文化招商活动,要走出去,宣传湖北,展示湖北文化发展的优势项目。要培养、聚集一批文化发展规划优势人才。发展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拓展文化招商发展空间。要做好旅游文化这个大文章。文化旅游、休闲已成为新世纪人们追求的高品位生活方式之一,湖北在这方面的资源比较丰富,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革命传统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扁钟文化,化石文化、原始生态文化以及奇石文化等都有广泛的影响。将其与旅游文化服务融为一体深度开发,将会产生良好的效应等。4.安徽省(1)用文化创新带动优秀艺术作品的生产和传播。大力推进理论和观念的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用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带动艺术作品的生产和传播,鼓励高新技术手段在艺术生产领域的运用,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创造新的艺术产品样式和形态,使艺术生产的内容和方式更加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实施舞台艺术优秀作品工程,推动艺术产品创作、演出、传播的一条龙运作和网络化经营,形成创作与演出的良性循环,打造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影响的安徽地域文化品牌。(2)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要力争完成以下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工程,规划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安徽美术馆建设工程,规划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200万元;安徽文物考古研究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000万元。积极筹措资金,建成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力争建成安徽省歌舞剧院剧场、安徽省文化馆、中安影视城等重要文化设施。(3)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每个市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重点县(市)有博物馆,乡镇、街道办事处有综合文化站,1/3以上的行政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4)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求多、但求特,不求大、但求强”,逐步培育以会展业为代表的“皖中现代文化服务产业板块”,以黄梅戏等演艺业为代表的“皖江戏曲文化产业板块”,以花鼓灯为代表的“淮河歌舞文化产业板块”,以马戏杂技为代表的“皖北马戏杂技文化产业板块”,以文物旅游业为代表的“皖南文化旅游产业板块”,逐步建立独特的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品创新生产与推广营销体系。(5)培育文化产业主体。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促进文化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隶属关系和跨所有制形式的联合。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扶持国有文化企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鼓励并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强”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融资渠道组建文化企业集团。5.江西省(1)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江西有红色牌、绿色牌、古色牌、景德镇牌、万寿宫牌、牡丹亭牌、白鹿洞牌等,一定要挖掘、开发、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使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品牌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这些资源转化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能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促进江西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推出具有江西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增加江西的吸引力、影响力,要实施推介精品与创作生产精品相结合,将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艺术推出省门、国门,全面提高江西文化品牌的知名度。(2)实施“个性化”战略。其要义是将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个性化,在整个产业范围内形成独有的特色。实施个性化战略,必须注重突破点的选择,以期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景德镇的个性就应体现在其深厚的陶瓷文化上,应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与开发,逐步向传统仿古瓷、工艺瓷的个性化生产、陶瓷文化的展演展示转型;对日用瓷的传统技术改造应逐步向少量的几个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厂集中,并实现其品质的高档化和标准化;通过统一注册、限制性使用“中国景德镇”商标等措施,维护景德镇的整体声誉,提升景德镇的品牌价值。此外,文化产业个性化战略的实施还包括文化产品经营的个性化、文化产品创造的个性化及文化产品市场营销的个性化。(3)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培养和造就人才队伍。想方设法把闲置的社会资本吸引到文化产业中来。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要尽快出台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都应首先对社会资本开放。在引进外资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文化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国家认可的各种文化企业和博物馆、艺术馆、艺术团体等。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各种文化产业发展园区,政府要给予积极支持。要通过成功的和有说服力的文化产业投资案例来吸引争取社会投资,使投资者增强信心。6.山西省(1)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华夏文明看山西”的主题下,努力提升“黄河根祖文化”、“佛教古建文化”、“晋商民俗文化”、“雁门关古战场文化”、“太行、吕梁风光及革命根据地文化”的品位和服务功能。二是大力发展演艺业。深化艺术院团的改革,建立灵活多样,能够调动积极性的管理机制。遵循艺术规律,积极整合资源,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探索增强艺术院团市场竞争力和自身发展能力的新途径。注重培育市场,扩大观众面,把发展演艺业与旅游、餐饮、休闲、体育等活动相结合。大力发展演出中介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演出团体,活跃演出市场。重视开发民间演艺项目和资源,使传统的社火、民俗、武术等项目成为演艺业的重要内容。三是进一步发展文博会展业。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各种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物信息产业,实现文物古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管好用好各级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作、联营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重大会议、展览及文化活动。(2)培育壮大强势文化产业。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全省的文化资源,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广电网络、出版发行、特色报刊、文博会展是山西省文化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4个项目,要尽快做大做强,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文化旅游是山西省文化产业上下延伸,相互关联的枢纽。宣传文化各部门要积极介入旅游业,通过研究策划、宣传、介绍,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实力。要重点发展国际旅游,在旅游的国际化经营和服务、旅游产品制作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水平,扩大优势。要注重在影视业、会展业、信息网络业、广告业、饮食业等领域积极扶持和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3)积极打造强势文化品牌。突出山西历史文化的特色,在研究、宣传和展示中进一步强化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山西是“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山西是“东方古代艺术的博物馆”的认识和理念。要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工程,努力推出一批能够代表山西形象、体现山西特色,具有较高品位和水准的文化品牌。四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为目标,改革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主要是制定产业政策、支持重点行业、指导宏观运行、把好市场准入关,尽快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职能,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二)推进文化单位机制创新有条件的国有文化、体育事业单位都要走产业发展的道路,加快企业化改制步伐。改制后继续以文化产业为主业的,其国有资产、土地、债务的处置和人员安置等参照事业单位改制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准则前提下,允许文化产业单位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决定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打破行业和地域限制,实现文化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联合经营,营造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跨行业、跨地区经营,以资产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投的文化企业;对国有文化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三)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多种形式创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体育企业,收购、兼并文化体育单位,发展城乡文化产业,对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政策、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对待。建立公益性文化产品、业务招投标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平等参与文化产业竞争。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所有制成分、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资金直接进入文化领域,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用足用活现有引资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国内外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