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试题题型:《答司马谏议书》【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一语文课内知识点拓展延伸(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文言文试题题型:《答司马谏议书》【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一语文课内知识点拓展延伸(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文言文试题题型:《答司马谏议书》【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一语文课内知识点拓展延伸(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文言文试题题型:《答司马谏议书》【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一语文课内知识点拓展延伸(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文言文试题题型:《答司马谏议书》【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一语文课内知识点拓展延伸(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中的考点:文言文试题题型15.2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教材典例《答司马谏议书》应掌握的考点疏通文意注:翻译原文是解决试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通读全文,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承蒙

认为

交往相处友好

常常

方法,主张

强行多说几句

一定

不能被(您)理解

简单

回复,写回信

再,又

同“辩”,分辩

同“辩”,分辩

看待,对待

书信往返

应该

粗疏草率

详细地说出

原因,理由

希望

原谅我

名义和实质

清楚,分明

清楚

教导我

才招来

以为,认为

接受命令

负有专责的官吏

施行

用来

批驳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本来

预先

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念,忧虑

附和世俗

献媚

当作好

估量

为什么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不仅

原因

计划

考虑

适宜

行动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责备

施恩惠

不做事,无所作为

没有缘由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仰慕

文言常识1.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

2.一词多义“辨”同“辩”,分辩

动词,顾念,忧虑

动词,体恤,怜悯

名词,计划

动词,考虑

副词,本来

形容词,顽固

动词,巩固

副词,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动词,看见

动词,拜见

动词,召见,动词,接见

副词,被

动词,修正,修订

动词,修建

形容词,长,高

动词,学习

动词,修养

动词,像

连词,如果,假如

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给

介词,对,对于

介词,向

名词作动词,办(事)

名词作动词,排斥

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回复,写回信。

5.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译文:

(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译文: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译文:

(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译文: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译文:

(6)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译文: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凶猛呢?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6.名句背诵(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冠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4)《答司马谏议书》中,“

”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5)《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探究问题

初读课文,概括段意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思考问题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2、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找出原句)交代写信缘由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称;形式实: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司马光王安石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名实之辩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第二段

主要内容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1、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人(一般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官员):“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皇帝)

:“欲变此”

2、王安石认为出现“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划出原句。3、这段文字还揭露了北宋官场什么问题?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按土地多少收税内容目的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免役法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措施市易法设市易务稳定市场均输法就贱就近采购物资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3、发展生产4、根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第三段主要内容

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驳论过程1、中心论点: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①名实相符的原则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书信体

驳论文

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基础之上3、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中心主旨】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王安石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思考: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第一个特点,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第二个特点,反驳方法多样,直接反驳、举出根据进行反驳、举出史实进行反驳。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并擅于排比、反语。王安石的这篇驳论有何写作特色?考点指导文言文试题题型题型1文言文断句常见题型1.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就选文中的几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种断句方式正确。2.直接给语段断句从选文中挑选几个未断句的句子,或直接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求考生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解题方法1.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材料,反复推敲,然后根据内容大意,将大的层次划分出来,把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例题讲解[新高考八省2021联考·改编]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节选自《汉书·霍光传》)(用“/”给该句断句)解析►首先通读文段,了解大意,明确该文段主要讲了三层意思:霍光深受武帝的信任;武帝认为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霍光;武帝命人画了一幅画赐给霍光。再细致推敲“上年老察群臣”“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两处。“年老”是“上”的形容词谓语,不带宾语,也不修饰后句,应在其后断开。“黄门画者”是“画”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答案►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解题方法2.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代)词在句中常用作主语或宾语,将它们标出,有助于梳理语句的结构,判断语气停顿处所在。例题讲解[全国新高考Ⅱ2021·改编]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用“/”给该句断句)解析►句中有范阳的地名,祖逖、刘琨的人名,也有“司州主簿”这一官职名。“范阳祖逖少有大志”意为“范阳人祖逖年少时就有远大志向”,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蹴琨觉”意为“踢醒刘琨”,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答案►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解题方法3.注意“曰、云、言、谓”等词“曰、云、言、谓”等词是对话的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确定断句的位置。4.看虚词,找位置(1)引出议论的词语“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2)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5)“以、于、为”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特别注意】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灵活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断开。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④“夫”有时可用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为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例题讲解[全国新高考Ⅱ2020·改编]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用“/”给该句断句)解析►句中,“曰”是对话的标志,“矣”是句末语气词,“然”表示转折,这些词均可作为断句标志。“海令”即“海县令”,“令”作名词,为官职县令之意;“昨闻海令为母寿”意为“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成分齐全,表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甚”为副词,“恚甚”与下文“为敛威去”有转折关系,应在“恚甚”后断开。综上可得答案。答案►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解题方法5.明语法,辨句式(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如“其……乎”“孰与……乎”“见……于……”“何……之有”等。(2)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如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只要抓住谓语,根据其位置及其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例题讲解[天津2020·改编]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用“/”给该句断句)解析►“仕而至公卿,命也”与“退而为农,亦命也”是两个判断句,并且句式对称。“若夫”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另提一事。形式上,“挠节以求贵”与“市道以营利”句式对称;内容上,二者是“吾家之所深耻”的具体内容。据此可以巧妙断句。答案►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解题方法6.明修辞,巧判断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有的讲究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有的讲究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充分注意到这些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例题讲解[全国Ⅱ2018·改编]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用“/”给该句断句)解析►句中“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均为动宾结构,构成排比句,注意辨析,可巧妙断句。答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解题方法7.懂文史,定句读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名号、称谓、职官、科举制度、礼仪、地理等,无疑会对断句有所帮助。例题讲解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用“/”给该句断句)解析►句中“刺史”“别驾从事”“太尉”“议郎”“乐安太守”等为职官名,“辟”“征拜”“迁”表示官职变动。另外,“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在父母死后须离职服丧;守丧期满除服即“服阕”。据此可巧妙断句。答案►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方法图示+看谓语,动词和形容词题型2文言文概括分析一、考点解析

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例:(2022全国甲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三、常见设错误点

命题设误点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五、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故选D。五、真题回顾22022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对秦国施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通过对比,发现设误点是曲解文意。故选B。五、真题回顾3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文言文阅读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通过比对,明确设误点是张冠李戴。故选A。题型3文言文选择判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B.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设误点

曲解文意解析C“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曲解文意,根据“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可知,李林甫想要遮蔽皇帝的视线、堵塞皇帝的耳朵,是为了自己能够独掌朝政大权,而不是“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向张九龄征求意见,张九龄直言反对,但唐玄宗没有采纳其意见。B.张九龄个性直率,因罪被罢相之后,朝廷中的百官从此都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C.张九龄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制度,对于百官的升迁与任命,都按照固定的制度办理。D.李林甫城府极深,受到玄宗优待的人,李林甫先亲近结交,等其地位权势稍接近自己时,就除掉他。设误点

张冠李戴解析c“张九龄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制度”张冠李戴,应该是李林甫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制度。[参考译文]吏部侍郎李林甫奸猾狡诈,与宦官以及后宫中的嫔妃交往甚密,让他们暗中观察玄宗的行动,玄宗的一举一动没有他不知道的,因此每次上朝奏事,常符合玄宗的意图,深受玄宗的喜爱。当时武惠妃在后宫的嫔妃中最受玄宗的宠爱,生了寿王李清,各位皇子不能和他相比,太子也渐渐被皇上疏远了。李林甫于是托宦官告诉武惠妃说,(自己)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听后十分感激他,就暗中在后宫帮助他,因此李林甫被升为黄门侍郎。起初,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担心他以后要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仍然违心奉承他。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不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于是玄宗罢免了张九龄的职务,任命李林甫兼任中书令。玄宗即位以来,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宋璟执法严厉,张嘉贞重视吏治,张说善于写文章,李元绂与杜暹能够节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直率,这些人都有所长。张九龄因罪被罢相之后,朝廷中的百官从此都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李林甫想要遮蔽玄宗的视线、堵塞玄宗的耳朵,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顺从皇帝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那些立在正殿下面用于仪仗队列的马匹吗?虽然吃的是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要嘶鸣叫唤,就要被剔除出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琎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从此玄宗的谏诤之路断绝了。李林甫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对于百官的升迁与任命,李林甫都按照固定的制度办事。有的人虽然有杰出的才能和优异的品行,也不免老死于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搞歪门邪道的钻营者,却能够从其他门路得到打破常规的重用提拔。李林甫的城府极深,人们难以摸透他的心思。他善于当面奉承,而暗中陷害,从来不露声色。凡受到玄宗优待的人,开始时李林甫总是亲近结交他们,等他们的地位权势稍微接近自己时,就千方百计地除掉他们。就算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官吏,也逃不脱他的手段。六、优化练习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以备边为言,又不听,遂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钦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疾,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中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他幼年读书时,凡是他所读过的书籍,一两遍便能够背诵下来。B.黄中不喜盛世祥瑞之事。他在王府的时候,拒绝了官吏把武成庙长芝草的事上奏皇帝的请求。C.黄中见微知著,执着任性。他向皇帝进言应戒备边防,这个建议未被采纳,便请求到地方任职。D.黄中退休之后,仍心系皇帝。他生病时仍亲手起草遗表,来劝诫皇帝君主的职权不可让他人代替。设误点

时序颠倒解析B“在王府的时候”错误,时序颠倒,应为黄中“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时,且并非“不喜盛世祥瑞之事”,而是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必要上奏祥瑞之事。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黄中持身严谨,庄强自重,且敢于直言,当朝同僚国子祭酒周绾叹息道“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深表惋惜。黄中精于政事,且对朝局内外变化非常敏感,他充当出使金国的使者回国后,立刻建议朝廷整治军备,准备抵抗金国的入侵。黄中在朝廷与金国关系处理上,富有大局意识,当金国使者宣布宋钦宗去世的消息后,在他力主之下,朝廷按照礼仪处理此事。黄中对于朝廷边备非常担心。他曾多次建言戒备边防,却不被采纳,拜见高宗时,又多次建言边防大事,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设误点

曲解文意解析B“立刻建议朝廷整治军备,准备抵抗金国的入侵”错,原文为“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七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时多次提到边防的事。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解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事件杂糅,应是皇帝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点。设误点

事件杂糅解析D“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事件杂糅,应是皇帝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点。参考译文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凭借族祖恩荫填补空缺官职。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被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担任贺金国生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应当早做准备。皇上吃了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答应,说:“黄中淡泊谦让有操守。”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说:“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最后得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进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国完颜亮已经聚兵渡过淮河。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在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他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点。黄中正生病,亲手起草遗表,深深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六、优化练习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帝十一年,诏立秦南海尉赵佗为南越王,使陆贾即授玺绶,与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无为南边患害。陆生至,尉佗魋结①箕倨见陆生。陆生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高后四年,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五年春,佗自称南越武帝。七年九月,遣隆虑侯周灶将兵击南越。文帝元年,称制,与中国侔。帝乃为佗亲冢在真定者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昆弟,尊官厚赐宠之。复使陆贾使南越,赐佗书曰:“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诸吕为变,赖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今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岭②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恶,终今以来,通使如故。”贾使南越,南越王恐,顿首谢罪,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注】①魋结:以发式如椎状,故称。为居住在今黔西、滇池、西昌地区远古民族之发式。②服岭:古代以王畿以外的地方为服,含“服事天子”之意。每隔五百里为一区,划分为五等,叫五服——侯、甸、绥、要、荒。南岭远离五畿,故称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赵佗第二次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不仅仅是因为高后断绝了和南越的铁器交易,更是因为汉朝焚烧了他的祖先的坟墓,夷灭了他的宗族。为了表示和平解决南越问题的诚意,汉文帝为赵佗在真定的亲人的坟墓设置专司守护,每年按时祭祀,并且给他兄弟尊崇的官职和优厚的赏赐。文帝致信赵佗,介绍自己但并非嫡出,可谓推心置腹;又说到高后临朝,诸吕用事,现已伏诛,既介绍了国家形势,也委婉地解释了高后时期改变对南越政策的原因。文帝给赵佗的信中说,服岭以南的土地,赵佗可以自行治理,并且希望与赵佗共弃前嫌,和汉朝互通使者,恢复原有的良好关系。设误点

无中生有解析A“汉朝焚烧了他的祖先的坟墓,夷灭了他的宗族”无中生有,原文为“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诚”表示假设,并非事实。[参考译文]秦朝灭亡后,赵佗立即发兵进攻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帝十一年,下诏书封立秦朝南海尉赵佗为南越王,派遣陆贾前往授予他印信绶带,颁发符节,互通使者,让他团结安抚百越,不要成为南方边境的祸患。陆贾来到南越,南海尉赵佗梳着椎形的发髻,两腿伸开坐着接见陆贾。陆贾劝说赵佗:“您本是中原人士,亲戚、兄弟以及祖先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违反天性,抛弃华夏冠带,想以区区南越之地与汉朝天子相抗衡成为敌国,灾祸就要殃及您身上了。况且秦朝丧失德政,各地诸侯豪杰同时起兵反抗,只有汉王能先入关中,占据咸阳。项羽违背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成为他的部属,他可以说是极强大的了。但汉王起兵巴郡、蜀郡后,横扫天下,终于诛灭了项羽。五年之间,海内平定,这并非人力所为,而是上天的建树。汉朝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却不协助天下诛杀暴逆,文武将相都请求派兵来诛伐您,但天子怜悯百姓刚刚经过兵事劳苦,所以暂且休兵,派我前来授予您君王印信,颁发符节,互通使者。您应该亲自到郊外迎接,面向北面称臣才是,而您竟然要凭借新近缔造尚未安定的越国,对汉朝如此倔强不服从。汉朝如果知道了,掘毁焚烧您祖先的坟墓,夷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率领十万大军亲临南越,那么南越人杀您投降汉朝是易如反掌的。”于是赵佗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向陆贾谢罪说:“我在蛮夷民族中居住已久,太没有礼义了。”陆贾最后任命赵佗为南越王,令他向汉朝称臣,遵守汉朝的约定。高后四年,有关官员奏请禁止南越的关市中的铁器输出。五年春,赵佗自称南越武帝。七年九月,派遣隆虑侯周灶率兵攻打南越。文帝元年,赵佗自称皇帝,(一切)与汉朝皇帝相同。汉文帝下令为赵佗在真定的父母亲的坟墓设置专司守护,每年按时祭祀。又召来他的兄弟,用尊崇的官职和优厚的赏赐表示优宠。文帝又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带去文帝赐给赵佗的一封书信,信中说:“朕,是高皇帝侧室所生之子,被安置于外地,在北方代地奉守做藩王。因路途辽远,加上我眼界不开阔,本性朴实愚钝,所以未曾与您通信问候。高皇帝不幸去世,孝惠帝也去世了,高后亲自裁决国政,不幸患病,诸吕乘机谋反,幸亏有开国功臣的力量,诛灭了吕氏。朕因无法推辞诸王侯和百官的拥戴,不得不登基称帝,现已即位。前不久,听说大王曾致将军隆虑侯周灶书信,请求寻找您的亲兄弟,请求罢免长沙的两位将军。朕因为您的这封书信,已罢免了将军博阳侯;您在真定的亲兄弟,朕已派人前去慰问,并修整了您先人的坟墓。前几日听说大王在边境一带发兵,不断侵害劫掠。当时长沙受害,南郡尤其严重。即便是大王的南越王国,难道就能在战争中只获利益吗?必定使许多士卒丧生,良将官吏伤身,使别人的妻子成为寡妇,孩子成为孤儿,父母成为无人赡养的老人。这是得一失十的事,朕不忍心去做。朕想对犬牙交错的地界做出调整,询问官员意见,官员回答说:‘这是高皇帝确立的长沙的边界。’朕不得擅自变更地界。现在汉若夺取大王的领地并不足以增加多少疆域,夺得大王的财富也不足以增加多少财源,五岭以南的土地,大王尽可自行治理。即使如此,大王已有皇帝的称号。但两位皇帝同时并立,却没有一位使者来往联系,才出现了争执。只讲力争而不讲谦让,这是仁人不该做的事。愿与大王共弃前嫌,自今以后,互通使者,恢复原有的良好关系。”陆贾到达南越,南越王赵佗十分惶恐,叩头谢罪,表示愿意遵奉皇帝明诏,永为藩臣,遵奉贡纳职责。参考译文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凭借族祖恩荫填补空缺官职。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被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担任贺金国生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应当早做准备。皇上吃了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答应,说:“黄中淡泊谦让有操守。”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说:“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最后得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进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国完颜亮已经聚兵渡过淮河。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在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他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点。黄中正生病,亲手起草遗表,深深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题型4文言文翻译提醒: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文言翻译的一大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翻译的种类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直译:意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意译文言翻译的三字标准信达雅准确通达有文采信:达: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中学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

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第一招:字字落实第二招:文从句顺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

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文言文翻译的两大招式翻译下列句子: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2.得楚和氏璧

译: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人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与现代汉语义同器物名翻译下列句子:3.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2007安徽高考题)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朝代名字字落实第一式:留4.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译:第二年,秦国再次攻赵,杀死二万人。

数量词字字落实第一式: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翻译下列句子: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不为事物所拘束,而能够和世事转变

(自己的想法)。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删去发语词,删去助词,表提顿,删去语助,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删去3.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2007全国卷1)

译: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译: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删去音节助词,删去字字落实第二式:删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偏义复词中无实意的一方

删去。(发语词)(句中停顿助词)(语气助词)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复词)(结构助词)再看翻译下列句子: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译:最终让上官大夫去在顷襄王前诋毁屈原

2.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译:其次被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而受辱

通“剃”词类活用,形作动3.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2007浙江卷)

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字字落实第三式:换4.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2007浙江卷)

译: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古词换作现代词。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所在。

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⒈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疏远、信任(单换双)⒉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古今异义)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如同云一样(名作状)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为动)再看翻译下列句子:1.拜送书于廷

译: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浑浊的外物的(玷污)呢?

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呢!

宾语前置4.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2007江西高考卷)

译: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介词结构后置句文从句顺第一式:调

把文言句中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若……何:把……怎么样⒉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⒈夫晋,何厌之有?例:⒈主人下马客在船⒉秦时明月汉时关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如互文:宾语前置翻译下列句子:1.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曰:……

译: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省略主语:侯嬴3.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译: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省略谓语:赂省略兼语:之,他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译: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省略宾语:之,他文从句顺第二式:

补5.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译: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省略宾语:之,代纸

在文言文翻译时,补出省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再看⒈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你)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⒊竖子,不足与谋。⒋今以钟磬置水中。(鼓)(鼓)(之)(于)(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翻译下列句子: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译:误入污浊的官场,一离开就是三十年。借喻:喻指边疆借喻:喻指污浊的官场(一)借喻的译法: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译: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借代:代指做官的人借代:代指元军借代:代指言语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译: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借代:代酒,可译为“酒力”

译:魏忠贤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译: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害,赵国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借代:代指魏忠贤借代:代指赵国

(二)借代的翻法: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4.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翻译下列句子:1.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译:品行正直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译: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本想建立像汉代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样的功绩,却落得个望着北方追来的敌军而仓皇南逃的下场

。用典:指侮辱性的施舍

指刘义隆北伐事指霍去病攻打匈奴事

译:陈涉一起义,而秦王朝就灭亡了。

用典:指陈涉起义事借代:代指秦王朝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三)用典的译法: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翻译下列句子:

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译:(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你在吴地会(决)战。

委婉:发动战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委婉:会(决)战

译:有朝一日您死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委婉:指地位尊贵人物的死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翻译下列句子: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喜悦或者悲伤。1.秦时明月汉时关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译:精通五经六艺。

4.通五经,贯六艺

(五)互文的译法:互文又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5.加以官贪吏虐

译:加上当官的和差役们都贪婪暴虐文从句顺第三式:贯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文言文翻译的二招六式1.字字落实留删换2.文从句顺调补贯留删调补换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句子省略的部分;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把古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典故、部分修辞格、各种习惯语、现已不用的词或固定结构等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替换)小结:2023/2/26126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审切连誊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文言文翻译口诀

首览全篇,粗通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考察全句。

领会语气,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尽量直译

学以致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