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学计划教案(已修改部分)_第1页
六上科学计划教案(已修改部分)_第2页
六上科学计划教案(已修改部分)_第3页
六上科学计划教案(已修改部分)_第4页
六上科学计划教案(已修改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课本学校学科年级教师20年第学期长沙县教育局制2022年下学期沿江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学科工作计划--六年级科学教材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学情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经过三年的科学课学习,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进入到科学探究之中,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对科学不重视,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实验胡乱做以及不按要求完成作业等情况。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三)科学概念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教学措施: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教学进度: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1始业教育1.使用工具2课时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2课时3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2课时4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2课时5国庆节0课时6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1.抵抗弯曲2课时7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2课时8找拱形5.做框架2课时9建高塔7.桥的形状和结构2课时10用纸造一座“桥”1.电和磁(1课时)2课时11电磁铁(1课时)3.电磁铁的磁力(一)2课时12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2课时13电能和能量7.电能从哪里来2课时14能量与太阳1.校园生物大搜索2课时15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2课时16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2课时17原来是相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2课时1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总复习2课时19总复习2课时2022年9月课题1.使用工具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的起始课,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使用工具经验的回顾和用熟悉的工具解决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帮助我们省力或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概念,为本单元后续学习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做铺垫。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都使用过工具,他们对简单机械并不陌生。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甚至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或者没有意识地去研究这些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机械在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工具。2.象螺丝刀、羊角锤、剪刀等构造简单的机械叫做简单机械。科学探究目标:能尝试使用5-7种常见工具,体验科学合理使用工具的技能技巧。科学态度目标:能思考和提出一些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使用感受。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拟用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组用材料一套,一些常见工具,一块木板,一颗铁钉。

小组:1.常用工具:剪刀、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等。2.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木螺丝钉的木块一块,铁丝一根,奶粉罐一个。3.《使用工具》活动记录单(每人一份)。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出示窗花剪纸)。(剪绳、剪指甲……)(出示锤子)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判断:1、我们经常用剪刀制作数学方面的图纸,所以它是学习用品,不是简单机械。()2、不同工具是有不同作用的,但是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3、我们可以用羊角锤拔出螺丝钉。()1.选择题打开啤酒瓶盖子,最合适的工具是()。A.B.C.板书设计1.使用工具剪刀老虎钳省力小刀简单机械螺丝刀方便……教学后记课题2.杠杆的科学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深层次思考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有些孩子认为工具都是省力的,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比如使用筷子吃饭时,筷子是费力杠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拟用学法探究法,实践法媒体资源或教具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4.还有其他方法吗?5.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五、全课小结(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6.分辨杠杆观察P4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7.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1.下列工具不属于杠杆的是()。A.天平B.擀面杖C.老虎钳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更远的杠杆是()。A.省力杠杆B.费力杠杆C.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3.请根据示意图在相应的括号中填写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板书设计杠杆的研究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教学后记课题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六上科学《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一课,学生已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初步了解到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之分。本课中学生将对生活中的一些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通过研究,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学情分析在前一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本课的探究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但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学生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识别、分类及科学原理并不清楚。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着重考虑的地方,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拟用学法实践法,讨论法媒体资源或教具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趣味引入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教师小结。四、小杆秤的研究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五、课后思考题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1.如图所示是安装在公路收费站栏杆的示意图,当在A处施加一个力时,可将栏杆逆时针拉起来,它是一根(    )A.省力杠杆    B.费力杠杆   C.不省力也不费力下列各种杠杆工具费力的是(    )A. 镊子      B. 起子      C. 老虎钳 3.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夹邮票用的镊子  B.理发师修剪头发用的剪刀C.剪铁丝用的钢丝钳  D.钓鱼用的鱼竿 板书设计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省力杠杆:开瓶器、羊角锤费力杠杆:镊子、火钳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跷跷板、订书机小杆秤:秤杆、秤砣、秤盘教学后记课题4.轮轴的秘密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轮轴的秘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轮轴有什么作用;二是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学情分析轮轴虽然是一个全新的机械,但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使用工具和杠杆的认识,学生对于轮轴的作用自然猜想到省力,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独立探究的能力,会利用观察、实验所获的证据来解释所探究的问题,本课关于轮轴是否省力,学生根据轮轴装置会设计并收集到证据来证明他们的猜想,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轴的本质。通过课堂上的活动,学生对轮轴的本质有了认识,同时激发他们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轮轴的简单机械。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的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拟用学法实践法,讨论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导入新课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二、轮轴作用的研究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四、巩固与应用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1、轮轴的轮越大越省力()2、轮轴用力在轮上才能省力()3、在使用螺丝刀时,拿在柄上要比拿在刀尖上更省力()4、由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被称为()。5、在轮上用力带动轴,()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力。6、轴不变,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力。板书设计4.轮轴的秘密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轴费力教学后记课题5、定滑轮和动滑轮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本单元的前面几课学习中,孩子们已经认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两种机械,并将分别通过观察钩码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两种方法研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同时,本课也为后续的学习《滑轮组》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的学习过程,对机械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历,知道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机械是否可以省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校里每周都要进行升旗仪式,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由于定滑轮的位置较高,真正看清的孩子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常组合在一起使用,因而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2.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3.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定滑轮与动滑轮及其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拟用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媒体资源或教具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铁架台、35厘米长的线、1个滑轮、1盒钩码、1个自制的红旗,1个测力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引入课题认识滑轮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二、学习新课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关注:学生自主研究时提供必要的指导。会移动的轮子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认识动滑轮的定义。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教师示范小结动滑轮的作用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交流汇报设计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生实验思考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全班交流用学过的方法比较两种滑轮。1.下列能省力的滑轮是(),能改变力的方向的是()A.定滑轮B.动滑轮2.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是()A.定滑轮B.动滑轮3.仔细观察下图,使用了定滑轮的是(),使用了动滑轮的是()板书设计5.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动滑轮:省力教学后记课题滑轮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在本单元第五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有关知识,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滑轮组”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通过图片或视频观察建筑工地上的吊车、起重车等发现起重机上有许多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组合起来使用。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要思考这些滑轮组有什么作用,需要在课堂上组装一些滑轮组,来模拟研究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组装有两种方法,这里不强调方法的不同,也不需要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省力。为避免出现用力方向与重物上升方向一致而不便学生解释的现象,老师可以示范在定滑轮上固定线的方法组装滑轮组。当学生组装好滑轮组后,首先测试用一个钩码作为重物,直接提起需要多大的力,然后再测试用滑轮组提起需要多大的力,并记录下来。随后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下每次的测量数据。通过分析实验获得的几组数据,发现用力大小与滑轮组的结构的关系。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滑轮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呢?这一问题将学生对滑轮组作用的研究引向深入。采用游戏的方式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游戏中进行体验。分析游戏和滑轮组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滑轮组的组数(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1组)越多,就越省力。这也是起重机能够吊起很重的物体的原因。学情分析在前一课学生认识并研究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认识滑轮组,并亲手组装滑轮组,进行滑轮组作用的研究实验。将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是生活中常用的省力机械。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也可能已经作出滑轮组更省力的推测,组装一个滑轮组并进行实验验证,感受机械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有基础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2.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装的滑轮组,知道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能通过观察多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的滑轮组,了解滑轮组数越多可以更省力。3.能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科学态度目标1.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滑轮组省力的证据。2.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简单机械滑轮组在日常生活中的的应用,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能更好地造福人类。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滑轮组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滑轮组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拟用学法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师:2根光滑的木棒或圆管、1根约20米长的绳子、课件。小组:1个铁架台、2个单滑轮,2个双滑轮(串轮)、约50厘米长的线、1盒钩码、测力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引入1.提问:不管是在建筑工地还是港口码头上,我们常能看到有高大的起重机在忙碌的把钢材、砖石、水泥等建筑材料,甚至把集装箱吊到高空中,起重机是怎样将那么重的物体运送到高处的?你在图片中有什么发现?2.是的,起重机上有许多动滑轮和定滑轮,它们组装在一起组成了-----滑轮组。3.揭示课题:滑轮组(板书)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提问: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提问:滑轮组有什么作用?我们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怎么把他们组合起来呢?出示组装滑轮组的材料并向学生介绍,演示组装一个滑轮组的方法: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的固定钩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已固定的定滑轮,组成一个简单的滑轮组。出示任务提示,学生自由阅读提示。提问:提示中的“先定后动”是指什么?预设:组装时先装定滑轮,再装动滑轮。提问:测试时“匀速直线提升时读数”指什么?预设:“匀速直线提升时读数”指在匀速提升重物时才能读测力计的读数。(4)各组展示汇报。(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小结:滑轮组不但能够省力,而且能够改变力的方向。(板书:滑轮组

省力改变力的方向)3.实验探讨多个动滑轮和多个定滑轮组装的滑轮组作用。(1)提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滑轮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2)在一定一动滑轮组组装的基础上,继续把牵引线绕到动滑轮和定滑轮上。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三、有趣的游戏——小个子战胜大力士。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讨论交流: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四、课堂小结(预设3分钟)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组数越多越省力。所以起重机等机械设备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的方便。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们经常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发明一些工具、机械。希望同学在课后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把我们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各种生活现象、工具、机械等联系起来。1、观察起重机上的滑轮(预设:有许多定滑轮和动滑轮。)2、观察结构图,理解滑轮组的构造。3、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思考:滑轮组怎样安装?线怎么缠绕?实验数据怎么测得?4、学生分组实验,需要把直接提升重物的力和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力进行比较,能发现什么?5、小组分组实验研究。(完成实验记录表一)6、学生各组展示汇报[材料准备:2根光滑的木棒或圆管、1根约20米长的绳子]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7、课堂延伸1、()不能省力,但可改变了力的方向。2、()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4、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承受重物的绳子有几段,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重量的几分之一。5、滑轮组中的滑轮数量越多越好吗?6、为什么塔式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板书设计6.滑轮组动滑轮(省力)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组数越多越省力教学后记课题斜面的作用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斜面的作用》一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斜面有什么作用?2.不同坡度的斜面;3.生活中的斜面。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简单机械概念进行了扩充。学情分析《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七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这些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够在多次研究的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着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2.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科学探究目标1.制订实验计划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及其规律。2.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斜面”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斜面能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教学难点螺丝钉也是斜面,螺纹越密,拧起来越省力;螺纹越疏越不省力。拟用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学生材料:1块塑料板、1盒子、3样物品(滚筒、垫圈、钥匙)、弹簧测力计、记录表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自制螺丝钉、教学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联系生活,开门见山师:(图片1)生活中,你见过这样装货物吗?在哪见过?(教师展示装货车图片)(课件出示)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揭示课题:斜面的作用(板书)(二)初试斜面,确能省力活动一:“斜面是否省力”1.提出问题师:斜面在装货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师:真得更加省力吗?你搬过吗?。2.设计实验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怎么进行研究?做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出示材料)3.交流方法你们打算用这些材料怎样进行实验研究?补充:应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测出沿着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进行比较。温馨提示:1.斜面上运动时速度尽量一致,再读数;2.重复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单上。(教师板书:斜面能省力)(三)层层深入,寻得规律活动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1.搭斜面,引发新问题(随机搭斜面)这是一个斜面吗?跟你们刚才做的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三个斜面了。坡度不同,对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吗?不同坡度的斜面,它们省力是否相同?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研究,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四)回归生活,解释现象1.找出下列哪些生活现象中运用了斜面?重点分析螺丝钉(用自制的螺丝钉模型进行教学)2.师小结:斜面的运用可真多,只要你课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表达【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既亲切又自然地引出“斜面”。能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产生兴趣。】生:更加方便了/更加省力了……生:是的,没有/有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教师个别指导。提示:先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把物体放在上面往上拉,测出所用的力。小组实验,教师巡视小组汇报,交流小结学生结论: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可以省力。提示: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坡长相同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计划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学生回答:我们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设计意图: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概念的建构。】一、填空: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2、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升重物相当于坡度(90)度,用力最(大)。3、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可以(省力)。二、选择:1、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B)。A、越费力B、越省力C、难以判断2、下列物品中,应用斜面原理制成的是(C)。A、跷跷板B、扳手C、购物商场的楼梯式电梯3、人们利用斜面搬运重物是为了。(B)A、费力B、省力C、少移动距离板书设计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教学后记课题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机械和杠杆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的简单机械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将自己所学的机械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本课教学,可以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简单机械知识的能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自行车已经很熟悉了,但真正深入去观察它的构造、研究运动原理还是头一次。因此,就会产生浓厚的究兴趣,但是学生刚刚对简单机械有所认识,对发现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并加以解释会较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拟用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引入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2、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表达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抵抗弯曲课型实验课课时1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设计先引导学生从形状和结构的角度看建筑物,发现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有柱子和横梁或类似柱子和横梁的结构。柱子和横梁起到承受的压力的作用,柱子下面是顶实的,横梁下面许多部分是空的,相比较横梁更容易发生弯曲和断裂,所以本课的研究主要围绕“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展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关键引导学生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后面解释“薄板形材料改变形状是通过减小宽度增加厚度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断裂。学生基本了解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2.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2.能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2.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拟用学法实验法媒体资源或教具材料一: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卡纸条(2、4、8厘米宽)材料二: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卡纸条(1、2、4张)学生作业本,长方体泡沫块,钩码。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出示建筑物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中的房子和桥梁,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都有柱子和横梁。)2.我们把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它们共同支撑起整个建筑物。手指教室,请你找出教室内的柱子和横梁。3.出示建筑物倒塌的图片,提问:柱子和横梁哪一部分发生弯曲或断裂?(预设:横梁。)所以怎样增强横梁的抵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板书:抵抗弯曲)二、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预设30分钟)1.猜测(预设3分钟):(1)我们怎样对横梁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承受更重的物体呢?(预设:可以加宽;可以加厚;可以把材料改成用铁的;可以加长;)(板书:材料、宽度、厚度、跨度、……)2.制定方案:(预设6分钟)(本环节可以边组织学生讨论边演示示范)(1)PPT出示宽度的实验材料,提问:如果要研究宽度对纸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根据我们准备的材料,怎样来做实验呢?(预设:把不同宽度的纸横梁放在用书做成的“桥墩”上,然后在它们上面放垫圈,当它们弯曲程度相同时,承受垫圈多,抗弯曲的能力就大。)(2)实验过程中控制不变的量有哪些,改变的量是哪个?(预设:改变的量只有一个:宽度。不变的量有:厚度、长度、架空的长度、放垫圈的位置、放的力度、弯曲的程度、“桥墩”的高度等。)(3)在实验中,放了5个垫圈后,纸梁碰到桌面,应该怎么记录数据?(预设:最后一个不能算,只能计4个)(4)厚度的方案制定:若要继续研究厚度对纸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怎样来做实验呢?(本环节由扶到放,不提供材料,学生回答,教师补充)3.收集数据(预设15分钟)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在作业本12页。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预设6分钟)教师将学生的数据统计到电脑上。提问: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大家比较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图表和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板书:增加横梁宽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三、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预设5分钟)1.研讨:为提高这根木头的抗弯曲能力,要立着放好呢?还是平着放好?(出示长方形塑料泡沫,演示平放和竖放的区别)(预设:竖着放好,因为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2.验证:我们用塑料泡沫验证一下吧。(两根一样的塑料泡沫,一根平放,一根竖放,看哪根能放更多的钩码。)四、延伸(预设2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增加横梁宽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但同时增加了材料的用量,你有没有办法,既不用过多地增加材料用量,又增加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下节课我们将接着探究。学生思考并作答1.房子和桥梁,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柱子和横梁2.手指教室,请你找出教室内的柱子和横梁。3.柱子和横梁哪一部分发生弯曲或断裂?横梁二、1.猜测2.制定方案3.收集数据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三、1.学生研讨2.验证建筑结构上的承重材料,直立的是(),横放的是(),建房时他都是()的,因为这样可以().2.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会怎样变化?板书设计抵抗弯曲增加宽度,抗弯曲能力增强横梁增加厚度,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材料长度教学后记课题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种方法的科学道理根源于改变材料的宽度和厚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本节课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方法,学生有了第一课的学习基础,不难理解为什么改变形状就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了。学情分析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增加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且,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既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也没有理性认识的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2.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T”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科学探究目标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并对其抗弯曲能力做出分析。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习惯。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重点: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教学难点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拟用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铝材,木架、实验用的A4打印纸若干张、钩码、瓦楞纸板小组:木架、实验用的A4打印纸若干张、垫片若干、瓦楞纸板、小刀、双面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聚焦:揭示课题1.出示一张A4打印纸,把A4纸平放在两个木架上,并在上面放钩码。提问:纸张发生了什么现象?提问:还是用这张纸,老师要让它承受住这个钩码的重量而不塌下去,你们觉得可能吗?2.教师演示改变纸张的形状之后(改成“W”形),纸张承受住了钩码的重量,并未塌下去。提问:有什么问题想提吗?提问:纸张承受住了钩码的重量说明了什么?提问:那是不是可以说,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揭示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二、探索: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提问:纸张由平放改变成其他的形状,它的抗弯曲能力都有提高吗?(预设:可以)2.出示A4打印纸,提问: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你能折出哪些形状呢?3.用垫片测试各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指导。提问:什么条件不能改变?(预设:同样的纸、纸张的长度、跨度、垫片的放置位置等)提问:怎么计算垫圈的个数?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三、研讨:实验发现[材料准备:没有改变形状的A4打印纸、改变形状的A4打印纸、学生活动手册]小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板书)。2.提问:为什么改变了形状就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呢?3.教师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纸的宽度和厚度,并得出: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T”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四、拓展:瓦楞纸板的研究[材料准备:瓦楞纸板、小刀]1.出示瓦楞纸板。提问:它也是由一层层薄薄的纸粘成的,为什么它有这么坚硬呢?3.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4.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这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举例,出示各种形状的铝材并以课件介绍生活中的例子)[材料准备:A4打印纸,钩码,木架](预设:纸张塌下去了……)(预设:不可能)学生思考回答(预设:为什么改变形状,纸张承受住了钩码的重量?)(预设:说明抗弯曲能力增强了)(预设:可以)[材料准备:木架、实验用的A4打印纸若干张、垫片若干、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学生折出不同形状的纸,并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其侧面的形状,同时预测各种形状放垫片的数量。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形状预测放垫片的数量实测放垫片的数量每个小组选择1至2种形状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1.学生反馈交流:你们组测试的数据是怎样的?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2.各小组拿出瓦楞纸板,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出示观察要求:(1)弯一弯纸板,感觉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有多大。(2)可借助小刀解剥纸板,看看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的厚薄和软硬是怎样的。请试着作出自己的解释。1.下面三种形状中的哪种形状是增强抗弯曲能力实验中抗弯曲能力最强的()A.B.C.2.研究发现,改变了纸的形状后,纸的抗弯曲能力()A.增强B.改变C.减弱3.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与物体的()没有关系A.形状B.重量C.厚度4.铁路上的钢轨做成“工”字型的目的是()A.节省钢材B.便于安装C.增强抗弯曲能力又节省材料板书设计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宽度减少、厚度增加V形——形U形抗弯曲能力增加W形教学后记课题3拱形的力量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拱形的力量》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和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导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前两课主要探究条形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学生已经知道改变纸的宽度、厚度或者改变纸的形状都可以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本课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拱形结构希望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到拱形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并提出增强拱形承重能力的方法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大多对拱形以及拱形承重的事实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拱形为什么能承受较多的压力一定充满好奇并随之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渴望;加之他们在之前三年的科学学习中初步形成的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教师适度的指导,可以完成本课学习任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科学探究目标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科学态度目标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拱形”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教学难点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拟用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媒体资源或教具纸、垫圈、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二、拱形承受压测试。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三、长寿的石拱桥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一、学生思考回答二、学生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2、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3、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四、引导学生思考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1、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和向()传递给相邻的部分。2、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形能承载很大的压力。()板书设计3拱形的力量教学后记课题4.找拱形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通过第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拱形承受压力的特点。本课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研究圆顶形、球形等与拱形相似的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及生物体中的天然拱形。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第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拱形承受力的特点,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为之后分析圆顶形、球形承受力的特点打下基础。但学生很难入手去寻找圆顶形、球形与拱形的联系,对比较抽象的圆顶形和球形的受力特征也很难完整贴切地概括出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空间想象寻找圆顶形、球形和拱形在形状结构上的联系。2.能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圆顶形、球形的承重情况,概括出它们承受力的特点。3.能利用表格数据,进行简单地逻辑推理。科学态度目标1.能多角度、多思维地思考分析问题。2.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2.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发现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合理的解释。

拟用学法观察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小组: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引入新课1.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拱形的力量》,拱形结构承受重力时有什么特点?2.你还见过哪些拱形的物体或建筑物?(预设:衢江大桥拱形吊索桥,拱形古城门、拱桥、大棚……)3.拱形是一种弧形结构,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弧形结构的物体,它们是否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找生活中的拱形。(出示课题)二、探索:圆顶形与拱形的联系[材料准备:每组3个对半剖开的乒乓球、6根相同的硬纸条、一个圆环、垫圈若干]1.课件出示圆顶形物体图片(安全帽、锅盖、中国国家大剧院等)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小结:这种类似于半个球的形状称为圆顶形。(板书:圆顶形)2.出示半个乒乓球,提问:这是什么形状?3.提问:圆顶形的乒乓球为什么能承载这么大的压力?它与拱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三、球形与拱形的联系(预设6分钟)1.出示一个完整的乒乓球,像它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球形”。(板书:球形)2.学生体验用手使劲捏、压一个完整的乒乓球提问:为什么我们使劲地挤压乒乓球,而乒乓球却纹丝不动呢?球形跟拱形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它与圆顶形比承重能力哪个更强?3.学生分组研讨4.小结: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5.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球形的物体或建筑物?过渡:球形、圆顶形都可看做是拱形的组合,那么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类似拱形的结构吗?四、生活物品中的拱形1.学生汇报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拱形物品。2.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3.学生分组观察,完成书本P35表格记录,说说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初步认识和了解共性物体和建筑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理解组合的拱条越多,受到的压力就可以向更多的方向分散开来,所以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学生分组观察剖开的乒乓球:①看一看、捏一捏它的薄厚、软硬?②试一试,三个这样的乒乓球壳倒扣在桌面上能承载几本书的重量?交流:观察实验中的发现4.分组实验:探究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的承重能力①材料:圆环、6根硬纸条、垫圈②思考:圆环的作用?(抵住拱足、从圆环的形变推测产生外推力的大小)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什么?(倒塌的标准、垫圈放置的位置)③学生实验,完成记录④交流汇报: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⑤小结:数量越多的拱条组合在一起能够承受的重量就越大,产生的外推力也越小。⑥提问:在这些不同的组合中,力是怎样传递的?能不能画一画示意图?⑦推测:如果用更多的拱条组合起来,那就是什么形状?它的承重能力怎样?会不会产生外推力?(“手拉手游戏”或思考“圆顶形物体底部是否需要套一个圆环?”)现在你能说说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了吗?⑧小结:圆顶形可以承载更大的压力,它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受到压力时可以把力向四面八发分散开来,而且不产生外推力板书设计4找拱形教学后记课题5、做框架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研究框架结构,教科书的开始部分通过起重机架、输电线铁塔、过山车等插图使学生直观建立起“框架”的概念,并提出“我们来做框架”的探究活动。第一,做简单框架。第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同时,在课文的最后还提出了“观察哪些地方使用了框架结构,使用这些框架结构有什么好处”这一探究问题,并通过“空调外机支架和房屋屋顶”这两幅插图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学情分析通过前面4课的学习,孩子们已熟知了几种常见的形状结构,研究了条形材料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等。这节课就要引导学生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研究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不过,框架结构在生活中虽然比较常见,但孩子们对框架结构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是浅显的,并未经过实践性的研究与思考。同时,本课对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也是一个挑战,在做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时,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皮筋的捆绑方法,鼓励孩子通过同伴合作来完成。教学目标1.知道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增加斜杆)可以加固框架结构。2.尝试用三角形框架(增加斜杆)来加固正方体框架。用较少的斜杆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载重物的正方体框架。3.体验在小组内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性;知道在设计制作活动中,需要考虑节约材料以降低成本。4.逐步培养不怕失败,愿意不断改进实践的科学精神。5.在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活动中经历设计、制作、测试、调整等基本步骤,实现用较少的斜杆加固正方体框架的目标。6.了解“框架结构”的科学原理在日常生活及建筑科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掌握运用三角形框架(增加斜杆)加固四边形框架的初步方法,能试着分析其中一根斜杆的作用。拟用学法实验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四边形框架(长约80cm,宽约50cm,四角用螺丝钉固定)、一个小的正方体框架(与小组的正方体框架相同)。小组课前自制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各一个、正方体框架1个,小木棒若干(适合做斜杆)、橡皮筋若干、科学作业本。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及ppt图片)同学们,这个建筑你们认识吗?(埃菲尔铁塔)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说)。教师补充: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米,由钢铁建筑之父埃菲尔设计,现已历经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屹立不倒。这座表现现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铁塔成了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并闻名于世,这其中的奥秘在哪呢?2.类似这样结构的建筑物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ppt出示图片:石油钻井架、北京鸟巢体育馆、高压架线塔、过山车、木结构房顶等)。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想想这些建筑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名口头交流:不密封、空心的、中间可透风、骨架一样的等。)师ppt出示: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做框架来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吧。(板书课题:做框架)二、探究1:做简单框架1.过渡:(ppt出示吊车塔图片)请学生观察后回答:组成大型框架结构的“小格子”一般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大多做成三角形而不做成长方形或其它形状呢?2.探究:请每个小组把自制的三角形框架与四边形框架拿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每个同学尝试对三角形与四边形框架用力,看看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ppt出示:三角形的框架要牢固,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3.思考实践:怎样加固四边形框架?(小组交流加固方法→动手加固四边形→ppt小结多种加固方法→检验加固效果)过渡:同学们,实践证明,哪种方法的加固效果好?(在四边形里加入小棒,使里面产生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的效果好)可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来体验一下。4.体验:(师出示一个大的活动四边形框架和漫画小人的推和拉的动作演示ppt)同学们,这是一个四边形框架,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体验斜杆的作用。大家请看漫画,其中一位同学当“斜杆”,用两手分别握住四边形的对角,另一位同学从四边形的角上用力,然后请把你们的体会大声地告诉同学们,好吗?(两位同学利用大四边形进行动作演示,体验四边形框架中斜杆起到的推和拉的作用,师根据学生的体验,结合ppt解释斜杆的作用。)三、探究2: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过渡:我们刚才研究的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结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框架结构都是立体的,老师这里有个立体的框架,它是稳固吗?我们来测试一下。(师演示:在加固前的正方体框架上放书,测试框架的承载能力,生及时记录在作业本第1题)。1.过渡:如果埃菲尔铁塔也是这样的框架结构,那恐怕早就倒啦。那么,你有办法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吗?2.我们来一个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比赛。ppt出示几个问题引导各小组思考:(1)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2)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3)小组活动:用较少的斜杆加固正方体框架。请小组交流后,在作业本上画出草图,并计算材料:我们计划使用()根斜杆;接着,请小组同学一起按方案加固正方体框架。(4)设计制作时间为6分钟,音乐响起请立即收拾材料,并准备检测框架的承重能力!3.检测承重能力:(1)在加固后的正方体框架上面放科学书(或者压重物),框架变形即止。(2)统计承载的科学书数量,承载本数多的小组胜利。(3)如果承载本数多一样多,则用斜杆最少的小组获胜。4.分析测试结果:(1)承重能力好的正方体框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承重能力差的正方体框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你们组的加固方法可以怎样改进?(3)在加固正方体框架时,如果从“牢固、省料、美观”三个方面排序,你会怎么排,请简单说说理由。5.改进调整:小组重新设计并加固正方体框架。(根据实际,小组交流改进方法,改进时间为5分钟,音乐响起请立即收拾材料,各组自行对二次加固的框架进行测试记录分析<若课堂时间来不及,可建议学生在课后自行测试>。)6.小结:同学们,通过二次改进,你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