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_第1页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_第2页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_第3页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_第4页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一、何为元记忆

元记忆是人对自己客体记忆的认识、评价和监控。换句话说,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它包括对记忆系统的内容、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记忆过程的监控。个体的元记忆能力就是记忆者对自己的记忆状态的评估能力,以及依据这种评估对记忆行为进行调解和控制的能力。第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元记忆知识

指主体能清晰地意识到的有关记忆的信息。元记忆监控

指人对自己记忆状态的意识和对自己记忆程度的判断和估计。元记忆第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元记忆的科学研究始于1965年Hart(1965)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知晓感的博士论文。1971年Flavel和Wellman正式将元记忆纳入到记忆心理学的范畴之中。自此,心理学家从仅仅关注外部输入信息的记忆过程,开始注意到人类在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储存和提取过程中所伴随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策略组织等一系列与记忆过程有关的记忆者本人的认知活动。第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元记忆监测的概念是由Nelson等人1990年提出的。Nelson和Narens(1990)指出,人类的认知过程应区分为两个水平:元水平(metalevel)和客体水平(objectlevel)。这两个水平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相对应地,人的记忆过程应区分为客体记忆(objectmemory)和元记忆(metamemory)。第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客体记忆即对客体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元记忆是人对自己客体记忆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记忆信息加工过程依据元水平和客体水平之间信息流方向的不同,存在两种主要的关系和作用——“控制”(control)和“监测”(monitoring)。如果信息流方向是从元水平流向客体水平,则为控制作用;如果信息流方向是从客体水平流向元水平,则为监测作用。第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二、元记忆的测量元记忆知识的测量谈话法非言语法同学间指导元记忆监控的测量回溯式(如JOC)前瞻式(包括EOL、JOL、FOK测验)第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谈话法克罗伊策(Kreutzer)等人的研究:在谈话法中使用了14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有关记忆编码和提取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个人变量、任务变量和策略方面的知识。研究者就这些问题与被试进行交流。最后根据被试在谈话中提出的策略的数量和质量,对被试的元记忆知识作出评估。第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运用谈话法来研究元记忆一般来说是可靠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口头报告是否真正反映了实际的认知过程,这个问题对于儿童被试来说尤为突出。第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非言语法

为了克服谈话法的缺陷,心理学家们发展了一些非言语测量技术,其中最著名的是韦尔曼的研究。韦尔曼要求儿童被试在许多图片之间进行对偶比较。每张图片都描绘了一个在特定记忆情境中的人。被试的任务是从两张图片中选出一张来回答有关记忆的问题。第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图片涉及了与记忆有关的变量(如年龄、学习时间、材料多少等)和与记忆无关的变量(如头发的颜色、肤色等。)在这种对偶比较中,每次比较只涉及一种变量,所以比较容易。后来,为了评价儿童有关多种变量相互作用方面的知识,韦尔曼提出了一种比较困难的任务,即每次为儿童提供8张描绘不同记忆情境的图片,这些图片涉及了不同的变量。他要求儿童依据每种情境下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的大小,对8张图片进行顺序排列。在这些研究中,正确选择和排列的数量越多,表明元记忆知识越丰富。第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此外,贾斯蒂斯(Justice)通过录像机向儿童被试呈现四种记忆策略(审视、命名、复述、分类)的示范。在儿童观看了录像并弄清了每种策略的含义之后,要求他们对四种策略进行对偶比较。每一次比较,都要求儿童表明在配成对的两种策略中哪一种更有利于学习某一套图片。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评定被试对各种记忆策略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的了解程度。第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同学间指导同学间指导是由贝斯特和奥恩斯坦提出的针对儿童被试的测量方法。他们要求年龄较大的儿童就如何完成一项作业(如分类记忆)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加以指导。指导者的任务是向被指导者说明,当接受一项类似的任务时,他自己将要做些什么。指导者的指导语被记录下来,以便对其内容加以分析。这种元记忆测量可以对指导者所具有的策略知识作出评估,实际上它是对谈话法更巧妙的应用。第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元记忆监控的测量在对元记忆监测进行测量时,一般是要求被试对他们所要进行或已经完成的作业的成绩作出一种估计。然后把这种估计和他实际的成绩加以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程度就代表了他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监测程度。因此这种测量方法也叫一致性测量。第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如果要求被试对已经完成的作业成绩作出正确与否的自信心判断,那么所测量的就是回溯式监测。所利用的指标JOC(指被试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并进行了测验之后,他们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绩作出的估计)。研究者可以借助JOC考察被试对其成绩估计的准确性。第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如果要求被试对即将执行的记忆任务的难度作预见性的判断,那么所测量的就是前瞻式监测。可使用的指标有:EOL:指在学习或识记之前,对所要识记项目的难易程度作出的预见性判断(针对识记)JOL:指对当前以学得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针对回忆)FOK:指对当前回忆不出但又有“知道感”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的成绩的预见性判断(针对再认)第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三、元记忆的研究元记忆研究的核心:FOKFOK的经典定义是指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发生在记忆提取失败之后。FOK研究的范式:经典RJR范式

game-show范式第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经典RJR范式

RJR范式的基本思想是把元水平的FOK判断与客体水平的标准测验成绩作相关,用他们的相关程度来表明FOK判断的准确性,高相关意味着高监测准确性。第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实验程序:

先向被试呈现具有一定难度的一般性知识问题,要求被试作答。然后,对于没有给出正确答案的题目,要求被试作出FOK判断。即对于某个问题,如果确信自己不知道该问题的答案,则在是/否判断栏中选择“否”,如果感觉自己知道答案,只是现在暂时无法记起来则选择“是”。选择是或否的标准是:认为自己是否能够从若干错误答案中辨认出正确答案。最后,进行多选再认测验,要求被试从四个可能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第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game-show范式在哈特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雷德(1987)提出,FOK是提取前的一个快速、自动并且普遍存在的判断过程,在这个阶段,被试判断对目标信息进一步提取的可能性。

第二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game-show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即选择策略和执行策略。雷德和李特(Reder和Ritter,1992)使用game-show范式对FOK的修正定义进行了检验。在他们的实验中,首先呈现给被试不熟悉的各种难度的数学题,包括两位数的加法和乘法,要求被试在850ms内作出选择,快速估计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是可以直接提取还是需要计算,然后被试执行所选择的策略。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game-show范式中的选择策略是,被试对自己将来能直接提取答案还是需要计算的一种主观的预测性判断,相当于RJR范式中的FOK判断阶段,也是元水平阶段,是关于客体水平的标准测验,最后也是计算元水平与客体水平的相关来验证元水平判断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发现,被试选择策略所需的平均时间小于850ms,而且Gamma相关值显著大于零,说明FOK判断具有准确性。这说明在提取前确实存在一个快速的FOK判断阶段。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元记忆的发展研究儿童对相关心理动词的了解儿童对个人变量的了解儿童对任务变量的了解儿童对策略变量的了解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述评杨新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15(5):64-67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FOK(feeling-of-knowing)判断是对于当前不能回忆出的项目所做出的感觉自己知道的程度,或预见以后能被回忆或再认出来的把握程度的一种判断。它是所有的元记忆监测性判断中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形式,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可靠的元记忆能力的评估参数,所以是目前研究得较热、较多的领域。对于知道感(FOK)的产生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元记忆机制研究的核心。因此通过了解FOK机制的研究概况,可以把握元记忆机制研究的全貌。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首开元记忆FOK判断研究先河的是Hart(1965)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知道感的博士论文。Hart认为FOK和客体记忆的回忆与再认一样,可以是衡量记忆加工水平的一个准确指标。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RJR研究范式,已经成为研究FOK的经典范式。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RJR范式包括四个阶段:

回忆阶段,指通过不断向被试提出问题,来确定被试依靠记忆不能回答的问题;

FOK判断阶段,即让被试判断自己是否能够再认那些不能回忆的答案

再认阶段,即让被试对那些不能回答的问题的答案作多项选择测验对被试的FOK判断和再认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得到FOK判断预测的准确性。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FOK产生的机制(1)痕迹接通说(2)推论说(3)可接近模型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痕迹接通说由Hart(1967)提出,该理论认为被试在回忆提取失败(未能提取出全部信息)时,实际上对所要回忆的项目的痕迹有部分的接通,这是进行FOK判断的依据。这些依据可以包括阈下痕迹强度的水平,在痕迹中残留的语义或物理特征等。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目标提取假说是目前痕迹接通说中研究的最多的一种。该假说认为FOK判断等级的高低由所识记靶项目的记忆强度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可提取的记忆储存中的靶子信息的多少决定的。该假说的实质在于,它认为FOK判断和标准测验中的再认和回忆一样,都是由靶子信息本身决定的,可以看作是记忆储存的一个准确指标,FOK等级的不同可以代表预测的标准成绩的不同。第三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韩凯和郝学芹(1997)以幼儿园的儿童为被试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结果。他们采用的实验材料是写有汉字字词的卡片,包括单字词和双字词。整个实验分五个步骤进行:①启动阶段。共有16张卡片,一次呈现一张,问被试是否喜欢卡片所指的事物,然后进行第二次启动,方法是每次从启动卡片中任意抽出两张,让被试比较两种事物的喜欢程度,要求说出更喜欢哪种,第三次启动是从中抽出4张卡片,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喜欢程度对4张卡片排序;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②学习阶段。共有20张卡片,每对卡片正反两面分别写有线索词和靶子词,前两对和最后两对是缓冲项,学习后不做测试,中间16对是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半线索词是启动过的,另一半是被试先前未看到的新词,每种实验条件下有四对卡片,呈现次序是随机的;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③回忆阶段。告诉被试现在要考考他们刚才记得怎么样,呈现每对卡片的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出后面的靶子词是什么,回忆次序也是随机的;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④FOK判断阶段。随机呈现每对学习卡片的线索词,要求被试在再认之前判断能否再认出相应的靶子词;⑤再认阶段。采用6级迫选再认,选出一个认为正确的词。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他们的结论是:FOK判断等级随识记词对记忆的强化而变化;线索熟悉程度对他们的FOK判断无显著影响。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推论说推论说是Nelson(1984)提出的,认为FOK不是由于靶子本身残留痕迹的接通引起的,即进行FOK判断时,并未监测到未回忆出的靶子信息本身,而是记忆中的其他相关信息,这些相关信息包括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情境信息、最初提出的启动问题和靶子回忆线索的相似性以及被试关于问题领域的一般专业知识。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FOK判断是根据这些所要提取的项目以外的信息来推论所要提取的项目本身的信息的记忆情况,而这种推论是产生FOK判断的基础。按照这种观点,FOK判断所依据的是和靶子信息相关的信息本身,而标准测验中的回忆和再认所依据的是靶子信息本身,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状态,因此FOK判断似乎不可能预测回忆和再认成绩,或者说具有准确性。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现在研究得最多的、最有代表性的推论机制是线索熟悉性假说,它是由线索再认和专门知识两种假说发展、演变而来的,线索熟悉性假说认为,FOK判断是基于搜索靶子本身的可提取性或有效性。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许多研究者支持线索熟悉假说。线索熟悉性理论的一个著名实验是1993年Metcalfe的实验研究。他在FOK实验研究中运用干扰理论,用词对间的干扰来控制靶项目的记忆强度,用线索词的重复出现来控制线索的熟悉性。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在实验中,或先令被试学习“瀑布-耕种”,再令被试学习“海龟-铁轨”(这称为C-D,A-B处理);或被试学习两遍“沙漠-青铜”(这被称为A-B,A-B处理),然后,呈现后一遍所学的词对当中摆在前面的线索词(如瀑布-?或海龟-?或沙漠-?),令之回忆与之配对的目标词(如耕种、铁轨或青铜),如回忆不出,即让其做出FOK判断。第四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Metcalfe的研究逻辑是这样的:按照传统的迁移学习理论,这三种处理的记忆成绩依次为:“A-B,A-B”组最好,“C-D,A-B”组次之,“A-C,A-B”组最差;如果有关FOK的目标信息部分是正确的,那么,每种处理之下的FOK判断的平均幅度(MFOK)之间的关系,就是MFOK(A-B,A-B)>MFOK(C-D,A-B)>MFOK(A-C,A-B);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而若FOK的线索熟悉性假说是正确的,则在这三种处理中,就线索的熟悉性来说,“A-B,A-B”应该等于“A-C,A-B”而大于“C-D,A-B”。这种情况反映在FOK判断之中,便有:MFOK(A-B,A-B)=MFOK(A-C,A-B)>MFOK(A-C,A-B)。而实际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后者,这样,就为FOK的线索熟悉性假说提供了证据。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可接近模型该模型是由Koriat在1993年提出来的,其理论认为FOK判断依赖于与靶子有关的部分信息总的可接近性,FOK的判断建立在可接近信息的多少和强度的基础之上。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该模型认为人们不能直接监测来到大脑中的信息的正确与否,它认为FOK判断所依据的信息存在于提取过程之中,无论何时要搜寻记忆中的一个靶子,都会有许多信息会聚在意识中,这些线索包括:靶子的片段、语义归因、靶子的情节信息以及从其他资源来的激活的信息流。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该理论包括两个主要的内容:①信息激活或可提取的量决定了FOK判断等级的高低;②被激活的信息的强度、提取的容易性、有效性、特定性和持久性决定正确的部分信息的比率,决定了FOK判断的准确性。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韩凯等1999)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实验是以20名北大本科生为被试,采用88个中文字串,每个字串由无联系的5个汉字组成,共440个无重复的汉字。其中44个字串作为学习用的靶项目,另外44个字串用来构成迫选再认的不同干扰项。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实验分四步完成:①学习阶段。每个字串呈现1000ms,在呈现600ms时,呈现一个3位数的阿拉伯数字,要求被试立即大声重复这个数字,并尽快进行倒减3的任务(安排干扰任务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被试复述字串,400ms的重叠是为了防止被试在字串呈现之后可能对呈现过的字串进行复述)。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其中一半的字串是学习1遍,即呈现1遍字串,1遍倒减3任务;另一半字串学习3遍,即呈现1遍字串,1遍倒减3,再呈现1遍,再做1次倒减3任务,共3遍。字串呈现后,保持间隔时间为两种:5s和25s各半。在5s保持时间间隔的条件下,被试进行倒减3的干扰任务共持续5.4s;而在25s的保持时间间隔的条件下,被试进行倒减3的干扰任务共持续25.4s。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②自由回忆阶段。要求被试在纸笔卷上尽量多的写出开始识记过的字串,可不必按原来的顺序写。③FOK判断阶段。要求被试预测从6个给出的字串中选出刚才记过的字串的可能性的大小。④标准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完成迫选再认任务,即从6个字串中选择出开始学习过的靶子字串。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该实验的结果表明:FOK判断等级值的高低和客体记忆的总回忆率的规律是一致的,都是学习3遍条件下的值高于学习1遍的值;保持时间间隔为25s条件下的值高于5s的值;在本实验中,学习遍数是影响保持信息强度的主要因素,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FOK判断的准确性也明显增强。第五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沈大为、韩凯2001)新近的研究又把该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也以北大本科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用语义联想集大小不同的中文单字词研究了靶项目联想集的大小与FOK判断等级和准确性的关系。实验一通过两种联想集大小不同的靶子,比较外显的、提取出的信息和内隐的、语义网络中固有的被激活信息对FOK判断准确性是否有影响。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实验二和实验三通过不同的靶子呈现时间和学习遍数,比较不同的识记强度对不同大小联想集的靶子的FOK判断等级和FOK判断准确性的影响。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实验结果表明:FOK判断等级随外显的、提取出的信息总量的增多面增高,随内隐的、语义网络中固有的被激活信息的激活强度的增强而降低。FOK判断的准确性随靶子本身的激活强度而增高,随内隐的、语义网络中固有的被缴活信息强度的增强而降低,FOK判断准确性取决于这两种激活强度的综合作用。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目标提取假说和可接近模型相似,因此,他们认为对FOK产生机制的争鸣主要集中在线索熟悉性假说和目标提取假说方面。现在,研究的成果越来越集中在这两种假说的联结关系上。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比如杨治良和杜建政(2000)的研究。他们认为以往的研究大都是以字词为实验材料。这样一来,被试对字词的熟悉程度、关联效应等因素都可能对FOK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他们以围棋定式为实验材料,对被试(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对线索熟悉性假说和目标提取假说进行检验、比较和推断。结果表明:在有线索可以利用的情况下,被试会依据线索的熟悉性作出FOK判断;而在线索难以应用的情况下,被试就会依据目标的提取来作出FOK判断。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韩凯等(2001)是以本科生为被试,参照Metcalfe的实验进行的。该实验通过安排线索词的重复和不重复来造成线索熟悉性的差别,通过用无意义联系和有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作为识记材料来设计的。实验的结果为:靶项目记忆强度和线索熟悉性程度都能决定FOK判断等级的高低,说明两种假说并非绝对对立,非此即彼。但此二因素都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显著影响FOK判断等级的高低。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研究中的问题FOK判断研究缺乏系统性元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对元记忆的研究,首先应该对大量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对FOK机制的研究也应如此。如果只根据少数心理学家关于记忆研究的成果和有限的元记忆研究成果提出假设去进行实验,那么只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学界现在似乎还没有搞清楚痕迹接通说、推论说和可接近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的认为是这三大理论的争鸣;有的认为争鸣主要在于目标提取假说和线索熟悉假说上。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其次,现在的元记忆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FOK判断上。我们知道元记忆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三大系统,而FOK判断只是元记忆监测中的前瞻性监测的一种。我们为什么只是将注意力聚集在FOK判断上,而不去系统研究元记忆的其他方面,研究FOK判断同其他系统的有机联系上呢?如果从一个大的视角去研究,我们认为可能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研究的材料、方法需要不断改进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的结果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材料、方法的不同造成的。比如,屈军和韩凯认为,从模糊数学的角度,可把FR判断值视为再认判断值的隶属函数。杨治良等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仔细分析一下,在元记忆研究中,被试对自己能否回忆(或再认)目标的可能性判断,可以对应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频数及位置点估计值;而CL判断,可以对应于模糊数学中的盲度。如何设计实验材料,创设实验情境,才能引入模糊数学,准确描述具有“模糊”特征的元记忆现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另外,罗劲和林仲贤将任务分离范式应用于元记忆研究中,比较了FOK判断和线索熟悉性判断,发现两者出现实验分离,使人们对FOK产生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杨治良和杜建政以围棋定式为实验材料的研究为我们又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由此可见,对FOK产生机制研究,还要依靠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的不断改进。第六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被试代表性缺乏大量的研究被试都集中于大学生或幼儿园的儿童和小学生,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显得比较缺乏,而一般认为中学生是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对这一时期个体的FOK判断进行认真研究,无疑是元记忆研究的一大缺陷。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错误记忆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何谓错误记忆基于真实性的思考,记忆被划分为准确反映事实的真实记忆和不能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事实的错误记忆。错误记忆就是指过去经验和对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心理现象。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错误记忆的经典实验系列再生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错误记忆的变化方向呈下列三种趋势:对称化;尖锐化;同化。重复再生实验是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减和变化的情形。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错误记忆的实验范式联想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错误联接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KK范式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联想研究范式以往的研究发现,如果测验时呈现的句子和段落与先前学习的材料意义相近时,人们可能会错认它们曾经呈现过。在采用单词进行的研究中,人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这就是关联效应。联想研究范式提供了对单词的关联效应进行研究的方法。联想研究范式主要包括DRM范式和类别联想研究范式两种。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DRM范式又称集中联想研究范式,该范式是由罗迪格和麦克德莫特(Riedeger&Mcdermott,1995)对迪斯(Deese,1959)的研究进行引申和扩展后创立的。经典DRM范式中使用的材料是36个关联词表,每个词表有一个目标词,和与它像联系的15个单词组成。如:目标词:寒冷关联词: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目标词:针关联词:线、别针、缝纫、锋利、尖、刺、顶针、干草堆、痛、伤和注射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实验程序:

学习阶段只是向被试呈现这些与关键诱饵相联系的单词,而不呈现关键诱饵,要求被试记忆。在学习阶段之后,让被试进行即时回忆和再认测验。结果发现被试在即时回忆测验中有40%的几率错误地报告了这些关键诱饵,它们被报告的几率甚至超过了一半呈现过的单词,并伴随较高程度的自信;在再认测验中同样发现了对未学习过的关键诱饵的较高虚报率,它们几乎接近学过词的击中率,甚至被试还报告说他们“记得”这些词曾经呈现过。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类别联想研究范式该范式的材料通常是包含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词表中有若干个范例。在学习过程中呈现某些范例,然后再测验时呈现一些学过和未学过的范例。例如,词表上属于“阅读材料”这个类别的范例是“小册子、喜剧书、期刊、杂志”。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辛茨曼(1988)在他的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一个包含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中含有1个、3个或5个范例,在学习中随机呈现。在随后的再认测验中发现,被试对于学过范例的再认要高于对未学过的相关范例的错误再认,但正确和错误再认均随着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第七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西蒙(2000)在其研究中将同一类别中的各个范例按照从高频到低频排列,同时考察了对图片和单词的错误记忆,结果发现被试对高频范例的错误再认要高于低频范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形式的学习,当被试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一个类别的多个范例后,都可以错误地再认未出现过的类别范例。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联想研究范式的理论假设和相关实验联想研究范式暗含着一个前提逻辑,即人对事件的记忆是存在关联的。理论模型

关于错误记忆现象的理论模型方面,已经提出了内隐激活反应假设(IAR)、模糊痕迹理论(FTT)、来源监测等理论假设。

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Underwood(1965)(implicitactivationresponsehypothesis,IAR)认为,在学习阶段被试通过对学习项目的加工从而激活了这些实际上并未呈现的关键,并在后来的回忆或再认测验中表现出了对这些项目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这种激活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第七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Seamon(1998,2000)根据其研究结果进一步指出:激活是自动产生的,即关键词的产生是在意识控制之外的,只不过在其进入头脑的过程中人们有可能觉察到了它的存在。第七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Brainerd和Reyna(1995)的模糊痕迹理论(fuzzy-tractheory,FTT)指出字面及要点的痕迹是再认判断的基础,字痕迹代表的是物理刺激的表面细节,而要点痕迹代表的是激的意义。对学习过项目的正确再认很大程度上是由字面征驱动的,而当被试基于要点表征进行再认判断时就会经发生错误记忆。Koutstaal和Schacter(1997)认为要点表征能是类别联想程序中错误再认的基础。第七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Johnson等(1993)使用来源监测框架(source-monitoringframework,SMF)来解释错误记忆现象,该假设认为回忆是包括灵活地使用记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决策(或归因)的过程,这些决策过程有时会失败,有时也会按照不足以判断项目来源的信息来进行操作,结果就会导致各种类型的来源混淆或来源的不恰当归因。记忆的可能来源之间的相似性通常会导致更多的来源错误,而有时通过提高来源监测则可以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第七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Whittlesea(2002)提出用矛盾—归因假说(discrep-ancy-attributionhypothesis)来对联想范式中出现的原型熟悉性效应进行解释。原型熟悉性效应是指当人们学习了与原型相关联的词表后,会对后来呈现的原型产生错误的记忆(如在DRM范式中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第七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此种错误记忆的产生是由于原型所具有的特征与学习阶段呈现的所有项目的特征集之间存在相似性所导致。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在测验阶段中对原型中某些方面的加工,而另一方面,对这种促进所做的评估又会导致其与原型中那些未受到促进的方面之间产生矛盾。当当前加工的某些方面因一些不确定的原因而变得令人感到意外时,过去的经验就成为看似真实的影响来源,这样便使人们产生了熟悉感,进而将之归因为过去的经验。第七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范式是雅各比和怀特豪斯(1989)发展起来的。他们在实验中先向被试呈现由一系列单词组成的学习词表,并告知随后将进行再认测验让其判断每个测验词是否先前在词表中呈现过。在词表再认测验阶段,每个测验词呈现之前先以短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