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抗旱预案编制指南(报批稿)_第1页
辽宁省抗旱预案编制指南(报批稿)_第2页
辽宁省抗旱预案编制指南(报批稿)_第3页
辽宁省抗旱预案编制指南(报批稿)_第4页
辽宁省抗旱预案编制指南(报批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140CCSP55辽宁省地21方标准CompilationguidelinesfordroughtresponseplanofLiaoningprovince(报批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21/TXXXX—202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抗旱预案分类 24.1总体抗旱预案 24.2专项抗旱预案 25抗旱预案的主要内容 2 5.2基本情况 35.3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35.4旱情监测预防 35.5干旱预警 45.6抗旱应急响应 45.7后期处置 55.8保障措施 65.9培训与演练 6附录A(资料性)辽宁省抗旱预案封面、大纲及相关样表 7A.1辽宁省抗旱预案封面 7A.2辽宁省抗旱预案编制大纲 7A.3辽宁省抗旱预案编制相关样表 8DB21/TXXXX—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辽宁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防汛抗旱保障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健、李明宇、凡久彬、穆连波、梁立章、王玉成、张丹、张静、李博、孙永峰、郝林南、孙靖智、褚丽妹、张路新、李春雨、靳明、陈伟、李非、辛冬梅、高丹、郭铭、陈海山、李维雨、金鹤鸣、姜雪、于建明、张芸硕、刘文铮、于鑫也、崔巍、王野、卢明明、宋雪迪、刘春和、于洋洋、朱淼淼、吕子超、赵健、郭秋含、金飞、王彦卓、杨磊、沈佩瑶、于广多、谭凯亮。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归口部门通信地址:辽宁省水利厅(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5-1号),联系电话文件起草单位通信地址: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5-4号),联系电话辽宁省防汛抗旱保障中心(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5-1号),联系电话1DB21/TXXXX—2022辽宁省抗旱预案编制指南1范围本文件明确了抗旱预案的分类,提供了抗旱预案的总则、基本情况、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旱情监测预防、干旱预警、抗旱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培训与演练等编制方法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市和县(市、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其他从事抗旱活动的部门(单位)的抗旱预案编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2135区域旱情等级SL424旱情等级标准SL590抗旱预案编制导则SL663干旱灾害等级标准DB21/T3579辽宁省旱情等级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干旱drought天然降水或河川径流异常引起的水分短缺现象。[来源:GB/T32135-2015,3.1]3.2旱情droughtseverity干旱的表现形式和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干旱历时、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和受旱程度等。[来源:GB/T32135-2015,3.2]3.3干旱预警droughtearlywarning对干旱进行监测和早期识别,适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做好应对准备。[来源:SL590-2013,3.5]3.4干旱灾害droughtdisaster2DB21/TXXXX—2022由于降水减少、水利工程供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并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的事件。[来源:SL663-2014,3.1]3.5抗旱droughtmitigation通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预防和减轻干旱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源:SL590-2013,3.2]3.6gationcapability运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预防和减轻干旱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的能力。[来源:SL590-2013,3.3]3.7抗旱预案droughtresponseplan预先制定的抗御不同等级干旱的行动方案或计划。[来源:SL590-2013,3.4]3.8应急响应emergencyresponse针对不同等级干旱所采取的应急抗旱行动措施。[来源:SL590-2013,3.6]4抗旱预案分类4.1总体抗旱预案总体抗旱预案用于指导本行政区范围内发生不同等级干旱情况下的抗旱工作,包括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四个层次,详细情况参考SL590。4.2专项抗旱预案专项抗旱预案用于指导特定条件不同等级干旱情况下的抗旱工作,包括城市、生态、行业(部门)、重点工程专项抗旱预案以及抗旱应急水量调度预案等,详细情况参考SL590。5抗旱预案的主要内容5.1总则5.1.1编制目的根据区域的旱灾情况、抗旱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抗旱工作的要求,明确抗旱预案的编制目的。5.1.2编制原则3DB21/TXXXX—2022制应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抗旱”、“预防为主、防抗结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政府负责、协调一致”、“科学全面、切实可行”等原则。5.1.3编制依据抗旱预案应依据GB/T32135、SL424、SL590、SL663、DB21/T3579等技术标准编制。5.1.4适用范围根据抗旱预案类别,合理确定适用范围。5.2基本情况5.2.1自然地理重点阐述编制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河流水系等。5.2.2社会经济重点阐述编制区域的社会经济概况,主要包括: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等,耕地面积、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种植结构、粮食产量等,工矿企业数量、类型等。5.2.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重点阐述编制区域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开发利用现状、主要生活及工业水源、主要供水设施现状、用水需求(包括:生活、农业、工业、生态)等。5.2.4干旱灾害重点阐述编制区域的干旱灾害概况,主要包括:干旱的特点、成因、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旱灾对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与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典型干旱年旱灾情况,旱灾发生主要成因、影响范围、旱灾损失和抗旱减灾措施评价等。5.2.5抗旱能力重点阐述预案编制区域的抗旱能力概况,主要包括:抗旱工程措施(蓄水、引水、提水、调水、中水回用等工程措施及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情况等)、非工程措施(抗旱预案、抗旱相关政策、管理办法、抗旱物资储备、抗旱经费、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情况等)。5.3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5.3.1指挥机构应成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并明确具体负责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设置办事机构和职能工作组,明确各职能工作组的组长单位。5.3.2职责分工明确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各成员单位、各职能工作组、日常办事机构的职责。5.4旱情监测预防5.4.1旱情信息监测与统计4DB21/TXXXX—20225.4.1.1旱情监测信息主要包括:雨情、水情、土壤墒情、地下水埋深、水库水位与库容、大型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工程运行状况等。5.4.1.2旱情统计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受旱面积、影响人口,以及干旱对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5.4.2旱情信息报告与处置5.4.2.1明确旱情信息报告与处置程序、应急值守电话和相关信息接收程序。5.4.2.2明确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旱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5.4.2.3明确向相关部门或单位通报旱情信息的方法、内容、通报程序等。5.4.3旱情预防措施明确旱情发生前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抗旱队伍的组织、抗旱物资的储备、抗旱设施的检查维修、抗旱水源调度方案的制定、节水和临时限制取水方案的制定、城乡群众应急供水方案的制定等。5.5干旱预警5.5.1干旱预警启动5.5.1.1在确定干旱预警指标、进行干旱等级划分时,应结合编制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及水资源、抗旱预案编制目的、旱情影响范围、干旱损失等情况,依据DB21/T3579的干旱分区、干旱指标和干旱等级进行确定。5.5.1.2依据GB/T32135,干旱等级从低到高分为四级:Ⅳ级(轻度干旱)、Ⅲ级(中度干旱)、Ⅱ级(严重干旱)和Ⅰ级(特大干旱),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5.5.1.3启动各级干旱预警时,应根据编制区域实际情况,结合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旱情监测预报信息,做出干旱预警决策,干旱预警等级应与干旱等级保持一致。5.5.1.4干旱预警指标及各级干旱启动条件应详细列出,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1。5.5.2干旱预警发布5.5.2.1发布单位。根据干旱预警等级,明确干旱预警发布单位。5.5.2.2发布内容。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作物受旱面积、影响人口、抗旱救灾工作要求和措施等。5.5.2.3发布方式。除采用行政渠道外,还可采用传统(公文、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网络、短信、微信等)方式发布干旱预警。5.5.2.4发布范围。干旱预警发布范围为各级预警可能发生干旱的区域。5.5.2.5发布程序。主要包括:干旱预警信息的上报、审批、发布等程序。5.6抗旱应急响应5.6.1应急响应等级及启动条件5.6.1.1旱情应急响应指标应与干旱预警指标保持一致。应急响应等级从低到高分为四级:Ⅳ级、Ⅲ级、5.6.1.2发生各级干旱时,须由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会商研判后,视情况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5.6.2应急响应启动程序5.6.2.1应急响应应从低到高逐级启动,必要时可直接启动更高等级的应急响应。5DB21/TXXXX—20225.6.2.2由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应急响应等级建议,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研判后,视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向相关地区和有关部门下达通知,向社会发布,并抄送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部。5.6.3应急响应行动5.6.3.1工作会商。明确各级应急响应行动会商的主持人、参加人、会商方式、会商频次和会商内容。应急响应等级越高,会商主持人的领导级别应更高,参加人应更广泛,会商频次也应适当增加。会商内容主要包括:通报旱情、分析旱情发展和抗旱形势、提出发布干旱预警和启动应急响应建议等。5.6.3.2工作部署。明确抗旱工作开展程序、工作内容(包括:下发通知、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对象、工作重点、抗旱指导、旱情通报、临时限水方案、水源调度方案等;明确抗旱信息统计报送以及旱情发布制度。随着应急响应等级的提高,应急响应工作部署内容的要求应逐级加强。5.6.3.3应急值守。明确各级应急响应应急值守的具体要求,包括:带班领导、值班工作人员、值班制度、工作要求等信息,应急值守要求能够掌握实时旱情、报告重大旱情、处理值班信息、答复来电来函、填写值班日志、撰写工作简报等。5.6.3.4检查指导。明确检查指导的负责单位、检查内容、检查方式、相关工作要求,包括:派出督查组、工作组、专家组、行政执法监察部门等到抗旱一线检查督导抗旱减灾工作的职责和任务。5.6.3.5协调联动。明确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的任务和工作要求;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安排、调拨抗旱物资和资金,组织协调抗旱队伍有序开展抗旱工作。5.6.3.6应急供水。明确抗旱供水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包括: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及应急打井、挖泉;设置临时抽水泵站,开挖输水渠道、临时在江河沟渠内截水;使用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组织实施人工增雨;组织向人畜饮水困难地区送水;启用抗旱保命井;采取临时限制供水等措施。5.6.3.7信息发布。明确信息发布的单位、内容、原则、程序、方式和范围。旱情信息由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审核、发布;旱灾信息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民政部门审核、发布。5.6.3.8新闻宣传。明确新闻宣传的相关要求,包括: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宣传各地抗旱工作经验及救灾成效,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各界合力抗旱等。5.6.3.9灾区救助。明确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医疗卫生、环境污染、物资调拨、灾后恢复生产等方面的负责部门和救助措施。5.6.3.10抗旱预案应急响应具体措施应详细列出,表格样式见附录A表A.2。5.6.4应急响应结束明确抗旱应急响应结束和降低响应等级的条件、程序及发布方式。5.7后期处置5.7.1灾后恢复5.7.1.1明确防汛抗旱机构各成员单位在指导灾区灾后基本生活保障、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卫生防疫、生产恢复等工作中的职责。5.7.1.2明确抗旱期间的征用、调用的抗旱物资归还入库方案。5.7.1.3明确抗旱期间修建的永久性、临时性抗旱工程处置方案。5.7.2工作评价5.7.2.1明确应急响应结束后抗旱工作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的具体要求等。5.7.2.2在应急响应结束后,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对干旱等级、干旱灾害影响、损失情况以及抗旱工作效果进行核查和评估。6DB21/TXXXX—20225.8保障措施5.8.1资金保障明确抗旱资金的筹措渠道,提出抗旱资金的监管单位、使用管理办法。5.8.2物资保障5.8.2.1明确抗旱物资的筹集、管理、储备、调拨、使用、损坏赔偿、归还入库等方案。5.8.2.2明确抗旱物资管理部门及储备物资种类、数量,样式见附录A表A.3。5.8.3水源保障5.8.3.1根据预案编制区域的实际情况,提供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行业的应急供水方案。5.8.3.2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以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为主,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特别是重点干旱缺水城市,应根据不同等级干旱落实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一村一眼保命井等应急备用水源。5.8.3.3以水库供水为主的农业地区,应编制水库应急供水调度方案、制定灌区的引用水计划。5.8.4应急队伍保障明确预案编制区域内抗旱服务队伍组成人员、启用条件、调用程序及服务内容等。5.8.5技术保障明确抗旱指挥调度、旱情监测、旱情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