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1页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2页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3页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4页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制定本防治方案。一、全县地质灾害现状X县地处X北部为黄土台塬,沿XX为带状滩地和平原,海拔3202132m。年平均降雨量625mm,降雨量南部多北部少,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常以连阴雨和暴雨形式相伴降落,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引发因素。86处,主要为泥石流、崩塌、滑坡三种灾害,灾害点分布呈现南多北少形势,按灾害类型分,泥石流隐患区44处,黄土崩塌区35处,滑坡隐患点7处。86处隐患点涉及6个镇,直接威胁多家矿山企业、公路、陇海铁路及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X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谁诱发、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灾避灾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在有效地防范、治理中,取得了14年地质灾害零人员伤亡和无重大财产损失的好成绩。主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一)时空分布规律上,我县黄土塬区崩塌,X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在时间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每年汛季,尤其是510月份为高发期。(二)地质灾害区域分布度不同。南部山区的X镇、X镇、X镇主要受泥石流灾害隐患的威胁,个别村庄存在黄土崩塌隐患;而北部黄土台塬区的X镇、X街道办主要受黄土崩塌灾害隐患的威胁。(三)发育特征1.3510%2100~650米,落差大,尤其一些企业因破产或历史积存问题造成的危重地质灾害隐患已处于成灾的临界状态,汛期随时都有发生灾害的危险,一旦成灾,范围大,损失严重;沿河道堆放的废石弃渣占据河床,堵塞河道,抬高河床,如遇大的暴雨,极易诱发泥石流灾害。2.崖下部因削坡筑窑或依坡建房,导致坡角失稳产生了大量垂直裂隙,在拉张应力及自重作用下,轻者崖面剥落,掉落土块,重者则整体崩塌,危害较大。(四)影响因素1.降雨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作用是指在降雨的冲蚀下渗导致斜坡自重定性因素。2.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滥砍乱伐和随意开垦土地、开挖边坡、采矿弃渣随意堆放等,造成环境恶化→气候异常→暴雨频发→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1)由于本区耕地少,建设用地有限,人们往往就地取材、滥砍乱伐、开挖坡脚或坡体,以求扩大用地面积。(2)开挖边坡修建道路、水库等工程建筑活动,也是导致本区变窄,影响了行洪能力,并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3)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我县的矿业活动是引发区内泥石流灾害隐患、采空区塌陷灾害隐患的最主要因素。经多年开采,区内目前产出废石量约2500万吨。随意堆放的矿渣堵塞河道、抬高河床,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物源3.地震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灾害,而且还可以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二、X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台塬区的崩塌、滑坡隐患出现增多的特点,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灾害,由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扎实有效的防治工作,其灾害数量、X年~10计我县今年110月份总降水量为550mm~650mm,与往年比较略多,汛期内发生暴雨和持续降雨等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基本仍然较大。三、地质灾害重要防范区段138.23km²,占全县总面积的32.45%。本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一)南部山区及山前泥石流重点防治区本区面积121.05km²,灾害点密度0.17处/km²。区内褶皱发育,覆盖物较少,植被破坏严重,风化较强。同时由于沟谷内采矿现象严重,废石弃渣淤塞河道,影响河道行洪,致使河床抬高,形成泥石流1994年7月及1996年8X泥石镇、陇海铁路、主干公路及其它重要设施均位于泥石流灾害威胁区。目前,区内有较为危险和已造成灾害的地质灾害点35处。重点防治段为X马家、大月坪一带、善车峪东沟口一带、太峪水库—两岔口一蒿岔47号库房以上等处。采空区塌陷(隐患)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蒿,宁家沟采空区地面塌陷极可能链生滑坡、崩塌等其它地质灾害。(二)列斜沟重点防治区列斜沟主沟近南北向,重点防治区面积4.71km²,沟谷呈“V”形,两侧沟壁陡直,不稳定斜坡发育,每年雨季均发生规模不等的黄事件。目前该区内有危重隐患点4处,重点防治段为三河村段。(三)铁沟重点防治区该区位于X断陷带,面积7.07km²。为一大型黄土质泥石流地质灾害点,危害程度为较大级且危险。区内沿铁沟两侧为不稳定斜坡,有多处黄土崩塌点,为铁沟泥石流提供物源。铁沟泥石流主要威胁X省一侧约2500余人。重点防治段为XX水库段。(四)黄X阶地重点防治区分布于X镇苏家村至X镇五虎张一带,沿潼河一禁沟下游分布,面积5.47km²,灾点4处,全部为黄土崩塌,且全为危险级。四、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的工作任务根据我县气候特征,确定510月份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其工作任务如下:(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人迫性和艰巨性,要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做好监测防治。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管理。各镇长(主任)为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各镇(办)要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领导机构下设抢险队、治安保卫队、防治工作。水务局、气象局、财政局、电力局、住建局、文旅局、交通局、应急管理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教科局、卫健局等部门,要按照急管理部门要提高应急反应和临灾处置工作力度。(二)健全各项制度,确保防灾工作落到实处根据我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我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6处。各镇(办)、办要结合各自实际,在汛期来临之前编写本镇作性强的“防、抢、撤”应急预案。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隐患排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各镇(办)领导要带领监测人、责任人对源局。各镇(办)在汛期要坚持零汛报告制度,并于每天下午16:00前向县地灾办、应急管理局值班室报告监测情况。各镇(办)及24立即上报,严格执行《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各镇(办)应结合力。害治理工作案。监测情况当日上报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应急管理行搬迁和撤离,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四)公告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明显警示牌X街道办在汛期来临以前,将本行政区域内调查确定显警示牌,让危险区内的居民了解灾点的位置,灾情的大小,提高受威胁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最大限度的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五)及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胁区内的群众熟悉撤离路线、安置地点、预警信号等,确保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有序、安全的撤离。各镇(办)必须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五、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根据《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X-X年),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危胁城镇、交通、矿山、水库等重要设施和居民点的泥石流、崩塌等灾害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一)泥石流治理措施好拦挡措施。二是疏通河道,保证行洪畅通。三是各矿山企业要严格今年重点开展蒿X区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二)黄土崩塌防治措施以搬迁避让为主,监测、局部工程治理为辅。重点防治区域为列斜沟流域三河段,潼河流域苏家村—南刘村一带以及潼峪山前塬区一带。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一)加强防灾救灾的宣传教育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要群众中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自救能力。员伤亡的最有效措施,今年各镇(办)、各部门各矿山企业都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次数应不少于本区域灾害点数量的50﹪并做好影像资料的收集上报工作,地质灾害演练将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二)规范工程活动,遏制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作。(三)加强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设,努力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预警预报。(四)坚持巡回检查,完善防御措施。小组办公室定于5镇(办)的日常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并对各镇、办在汛期的防治工作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各镇(办)要加强巡查,把防灾、治灾责任落实到村、组和监测人,不断完善防御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五)落实经费,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各镇(办)、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常管理、调查处理、监测预报及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各矿山企业要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要求,对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工程治理。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安排,今年县财政应预留以下防治经费共计797.951)应急体系建设共计34.44万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