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教育理论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教育理论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教育理论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教育理论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教育理论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浙江省湖州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教育理论自考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1.“自我理论与健康人格理论”适合采取的咨询技术是()

A.精神分析法

B.行为矫正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称为()。A.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情境D.问题对象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A.人格结构理论B.经典条件反射原理C.自我理论D.性格的ABC理论

4.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

A.决定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不起作用

5.人觉察出浮云在空中移动是一种()。A.深度知觉B.时间知觉C.运动知觉D.错觉

6.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

A.再认B.联想C.回忆D.表象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紧张性与集中性D.紧张性与选择性

8.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主要是()

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象D.掌握概念

9.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现象是

A.人际吸引B.人际交往C.人际关系D.人际互动

10.

21

根据动机的性质及社会价值的不同,可把动机分为()

11.组织和培养______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

A.班集体

B.学生

C.接班人

D.班干部

12.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并()。A.以乡为主B.以县为主C.以地区为主D.以省为主

13.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心理学家是()。

A.缪勒B.赫尔姆霍兹C.冯特D.费希纳

14.主张“学生中心说”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凯洛夫

D.杜威

1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A.生物界B.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C.生产劳动D.动物本能16.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现场对学生进行德育,主要属于()。A.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7.教师用红色钢笔批改作业利用的是知觉的哪一个特性?()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

D.知觉的恒常性

18.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A.一般认识过程B.理性认识过程C.特殊认识过程D.感性认识过程19.“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下列选项中的哪种情绪状态?()A.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

20.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遵循了人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二、填空题(20题)21.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________,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22.课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单一课和______。

23.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24.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学家是________。

25.自我认识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26.在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潜能或基本需要:一类是_______,一类是_______。

27.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和学生。

28.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_______和_______。

29.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_______而_______的心理品质。

30.填空题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对识记材料的意义是否了解,把识记分为______和______。

31.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_______的特点。

32.按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

33.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除以__再乘以100。

34.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____________构成。

35.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__和体系化与具体化。

3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37.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_______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38.表象是从_______到_______的过渡阶段,是_______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9.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将学校教育和__教育、__教育相配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40.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三、简答题(5题)41.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特性?

42.班主任如何做好针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43.简述新形势下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新形式。

44.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5.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四、论述题(5题)46.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地理课上,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经纬线的概念和意义,某老师说:“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远洋轮船出现了严重的故障,在自救无果的情况下,船长拿起电话,向总部求救。如果你是船长,你怎么说呢?”一学生做打电话状:“喂,总部,我们出事了,快来救我们。”“我是总部,请报告你们的位置。”教师追问。该生迟疑了一下,小声回答了一句:“我们在太平洋上。”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笑呢?”“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找呢?”学生回答道。“是呀,救援人员怎样才能找到在太平洋上出事的船呢?”“应该报告船的准确位置!”于是老师把“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的问题抛给学生来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从探讨如何描述自己的座位,到街道门牌号;从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就这样,关于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被学生们理解了。[问题]该教师的教学突出体现了哪个教学原则?为什么?试结合本案例谈谈该原则的贯彻要求。47.怎样组织复习才能克服遗忘,提高记忆效果?

48.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49.试分析态度的理论。50.试述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五、辨析题(5题)51.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都呈常态曲线式的分布。

52.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

53.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54.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是固定不变的。55.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六、(0题)56.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A.A.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参考答案

1.C

2.A意原型与原型启发的区别。

3.B

4.CC

[解析]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不起作用是不存在的,主导作用是介于决定作用和辅助作用之中的一个区间,A、B二项分别夸大和缩小了德育的作用,只有C项是正确的。

5.C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位移的知觉,只需掌握概念即可。

6.C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7.B

8.D

9.A

10.C

11.AA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向。

12.B

13.C

14.DD

[解析]杜威提出的新的“三中心”理论——即以儿童为中心,以学习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做中学”的实践活动为中心。

15.C

16.D参观现场的方法,虽包含着讲道理,但不是直接讲道理,也不一定提供学习的榜样,它是运用直观的手段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是陶冶教育法。

17.AA

[解析]人的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优先地知觉事物,形成清晰的映象,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而红色笔迹鲜明、突出。所以选A。

18.C

19.B心境、激情和应激三个概念在表现程度上有差异。心境较轻,激情较重,应激是高度的紧张状态,所以选B。

20.D

21.强化强化

22.混合课混合课

23.教学价值取向教学价值取向

24.夸美纽斯夸美纽斯

25.自我感觉自我表象自我感觉,自我表象

26.匮乏需要成长需要匮乏需要,成长需要

27.社会知识社会知识

28.评比操行评定评比,操行评定29.稳定,统一

30.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31.生活化生活化32.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33.智龄(心理年龄)实龄(生理年龄)智龄(心理年龄)实龄(生理年龄)

34.制度文化35.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36.认识

37.社会问题社会问题

38.感知思维认识感知,思维,认识39.社会家庭

40.强制性强制性

4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思维的创造性。

【解析】作为简答题,除了要点明确,还要作进一步解释。42.(1)培养学习兴趣。(2)抓反复,反复抓。(3)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4)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对症下药。

43.(1)开展社区教育。

(2)建立学生教育党校。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建立教育基地。

44.(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经常的,但却是自发的、无计划的。在肯定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社会实践。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45.(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46.(1)该教师的教学突出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该教师为使学生理解有关经纬线的概念和意义,先抛出轮船在大洋中出现故障如何求救的问题,吸引学生们主动参与进来,从解决这一具体问题出发,引申拓展,进而理解经纬线的知识。这一过程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是: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③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47.复习是防止租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组织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复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记忆目标和意图越持久、越明确,效果越好;时问意图清楚,效果越好;复习态度积极主动,效果越好。(2)复习时问要合理安排。根据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的趋势,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才能防止学习之后立即快速地遗忘。为避免前摄与倒摄抑制的于扰,避免过分紧张与疲劳,每次复习内容不应过于集中;长时问复习,中间要短暂休息;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以平时分散复习为主;在分散基础上再进行阶段或集中总复习效果要好。(3)复习方式不要太单调,要多样化,如视、听、读、写、操作是一种有效复习方式;复习方式应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与数量灵活选择。(4)采用“记忆术”有助提高复习效果,主要记忆术有:定位记忆术、数字谐音记忆术、串连记忆术、形象控制记忆术及其他记忆术(如异同法、特征法、等距法、推算法、口诀法、谐音法等)。总之,多种方法协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8.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美育可以促使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租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键身作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49.(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七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不协调”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恢复认知平衡:①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②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