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习题集_第1页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习题集_第2页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习题集_第3页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习题集_第4页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习题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传学习题集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录第一篇基因概念的发展——遗传物质的结构、传递和表达第一章孟德尔(G.Mendel)遗传因子的概念——假设的生物性状的符号第二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第三章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第四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第五章遗传的物质基础—DNA第六章个体发育——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统一体第二篇遗传物质的改变第七章染色体畸变第八章基因突变第九章遗传重组机制第三篇遗传学的主要分支学科第十章核外遗传学第十一章数量遗传学第十二章群体遗传学第十三章遗传学进展专题第一章孟德尔(G.Mendel)遗传因子的概念——假设的生物性状的符号例题1:一个AB血型人的母亲不可能是A.AB血型B.A血型C.B血型D.O血型。(西北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2分)知识要点:1.ABO血型由IA、IB、i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IA、IB间为共显性关系,IA、i间,IB、i间为完全显性关系。2.ABO血型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AB血型的个体必然带有两个共显性的基因,因此其基因型为IAIB2.根据知识要点2,AB血型的个体的两个共显性基因IA、IB必然分别来自于他的双亲,即IA、IB两等位基因分别由其双亲产生的配子而来。AB血型的个体的双亲必然分别带有IA和IB基因,而带有IA或IB基因的个体的血型可能是A型、B型或AB型,但不可能是O型。标准答案:为D解题捷径:遇到此类习题,可以不用推算,AB血型的个体其双亲不可能是O血型,所以直接选O血型即可。例题2: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一定有着相同的表型,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其表型亦不会相同。(中山大学1992年考研试题2分)知识要点:1.基因型2.表型3.外显率4.表现度5.遗传异质性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基因型是指个体的遗传组成;2.根据知识要点2,表型是指表现出来瘄性状,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或可用物理、佛学方法测定的;3.根据知识要点3,外显率是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得以表现的百分比,外显率不是100%,提示相同的基因型可以有不同的表型。据此可以判断:题中所说的“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一定有着相同的表型”是不对的。4.根据知识要点4,表现度是基因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或者说具有同一基因型的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由于各自遗传背景的不同,所表现的程度可有显著的差异。由此也可以判断:“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一定有着相同的表型”是错误的。5.根据知识要点5,遗传异质性是指一种性状可以由多个不同的基因控制。所以题中所说的“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其表型亦不会相同”是不正确的。标准答案:×解题捷径:该题考查的是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涉及的知识点有多个,因为题干由两句话并列组成,而两句话都是错误的,只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否定其中的一句话,即可得到正确答案。例题3:基因型为

AaBbCcDd的个体能形成种配子,其中含三个显性基因一个隐性基因的配子的概率为,该个体自交得到的种基因型中二纯合二杂合的基因型的概率为。(河南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试题)知识要点:1.分离律2.自由组合律3.配子种类概率4.独立事件的概率计算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生物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要彼此分开;2.根据知识要点2,生物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之间随机组合;3.根据知识要点3,配子产生的种类可用2n来计算,其中n为等位基因对数,对任何一对等位基因来说,配子中出现显性与隐性基因的概率都是1/2,而隐性基因又可以是4个等位基因中的任意一个,所以得到的配子中含有三个显性基因一个隐性基因的概率为C41·(1/2)4,即1/4。4.根据知识要点4,对任何一对等位基因来说,形成纯合子的概率为1/2,形成杂合子的概率也是1/2,另外,纯合基因可以是4对等位基因中的任意2个,因此得到二纯合二杂合的基因型的概率是C42·(1/2)4,即3/8。标准答案:161/43/8解题捷径: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分离律与自由组合律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产生配子种类与基因型种类与等位基因对数之间有固定的数字关系,可以直接套用公式:配子种类=2n,基因型种类=3n,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至于多对等位基因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计算,可采用多个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相乘法则结合组合公式来进行计算,而不必繁琐的分枝法进行分析。例题4:若具有n对表现独立遗传相对改善差异的两亲本杂交,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其F2代中表型有种类型,表现型的分离比例为。(中山大学1991年考研试题)知识要点:1.表型2.基因型3.完全显性4.子二代表型数5.性状分离比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表型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2.根据知识要点2,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的遗传组成;3.根据知识要点3,完全显性遗传是指杂合子的性状与显性纯合子的性状完全相同,所以从表型上看,F2代不同等位基因所决定的性状的分离为3∶1;4.根据知识要点4,完全显性时,子二代的表型数为2n;5.根据知识要点5,表现型的分离比为(3+1)n。标准答案:2n(3+1)n解题捷径: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杂交中基因对数与表型的关系,不必推理,将公式写出即可。例题5:假定一个座位上有20个复等位基因,那么可能存在的基因型有(河南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试题)A.20种B.210种C.200种D.190种知识要点:1.复等位基因2.等位基因3.纯合子4.杂合子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在一个群体内,同源染色体的某个相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超过2个以上时,就称作复等位基因;2.根据知识要点2,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组合产生不同基因型,包括纯合子与杂合子;3.根据知识要点3,纯合子是指在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果某一座位上有20个复等位基因,则所能形成的纯合子基因型为20个。4.根据知识要点4,杂合子是指在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果某一座位上有20个复等位基因,则所能形成的杂合子基因型为C202个,即190个。标准答案:210解题捷径:复等位基因数量与可能的基因型种类的关系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N(N-1)/2,其中N表示复等位基因数目,考生直接套用公式计算即可,不必再去推理。第二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例题1:家鼠有两个隐性性状:低垂耳和易脱落的尾。这两个性状是由在3号染色体上的相距6mu的两个基因所决定的。用正常耳(De)和易脱落尾(ft)家鼠与低垂耳(de)和正常尾(Ft)家鼠杂交,F1代再与低垂耳和易脱落尾的家鼠测交,问在100个测交后代中不同类型家鼠的期望比是多少?(南开大学2003年考研试题10分)知识要点:1.相引相(couplingphase)与相斥相(repulsionphase):把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或相引组(couplingphase);把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或相斥组(repulsionphase);2.重组频率可以作为两个基因在染色体图上的距离的数量指标,基因在染色体图上的距离简称图距,用图距单位表示。1%的重组率为一个图距单位(mapunit,mu),1cM=1%的重组率;3.减数分裂中如果在同源染色体所观察的两个基因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换会导致连锁基因间的重组。解题思路:要知道测交后代中各种类型的家鼠的期望值,就是要知道F1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本题中亲本使用的是相斥相的亲本,因此F1种亲本型配子的类型是Deft和deFt,根据两个基因的图距是6mu,可以知道F1产生的四种配子及比例分别为Deft,47%;deFt,47%;DeFt,3%;deft,3%。因此期望值分别为47,47,3,3只,显然比值就应该是47︰47︰3︰3。标准答案:47︰47︰3︰3例题2:在番茄中,圆形果(O)对长形果(o)显性,单一花序(S)对复状花序(s)显性。两对基因连锁,图距为20单位。今以纯合圆形果单一花序植株与长形果复状花序植株杂交,问:(1)F2中有哪些表现型?各类型理论百分比为多少?(2)如希望得到5株纯合圆形果复状花序植株,F2群体至少为多少?(3)假定这两对基因不连锁,要得到5株纯合圆形果复状花序植株,F2群体数至少为多少?(上海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试题25分)知识要点:1.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的相对性状是由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控制,具有连锁关系,在形成配子时倾向于连在一起传递;交换型配子是由于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形成的。因此,在产生的四种配子中,大多数为亲型配子,少数为重组型配子,而且其数目分别相等,均为1:1。2.相引相和相斥相概念及区别(同例2)。3.重组频率和图距的关系(同例2)。解题思路:1.根据题意,纯合圆形果单一花序植株基因型为OOSS,与长形果复状花序植株基因型为ooss,二者杂交后F1代基因型为OoSs,两基因为相引相。2.由于两个基因间图距为20单位,因此F1代产生的配子及比例如下:配子OSosOsoS比例40%40%10%10%自交后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如下:基因型:OOSSOoSSOOSsOoSsOOssOossooSSooSsooss比例:16%8%8%34%1%8%1%8%16%因此表现型及比例为:圆形果单一花序(O_S_)66%圆形果复状花序(O_ss)9%长形果单一花序(ooS_)9%长形果复状花序(ooss)16%3.纯合的圆形果复状花序植株的基因型为OOss,该类型植株的理论比应为1%,因此如果要得到5株该基因型的植株,那么群体至少应该有500株。4.加入这两个基因连锁,那么其关系为自由组合的关系。F1代产生的配子为四种且比例相同。基因型为OOss的植株是由两个相同的Os配子结合得到的,因此F2代中OOss基因型个体的理论比例为1/16,要得到5株这样的植株群体至少应为80株。标准答案:(1)圆形果单一花序(O_S_)66%圆形果复状花序(O_ss)9%长形果单一花序(ooS_)9%长形果复状花序(ooss)16%(2)500(3)80例题3:在果蝇中,有一品系对三个常染色体隐性基因a、b和c是纯合的,但不一定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另一品系对显性野生型等位基因A、B、C是纯合体,把这两个个体交配,用F1雌蝇与隐性纯合雄蝇亲本回交,观察到下列结果:表型数目abc211ABC209aBc212AbC208问:(1)这两个基因中哪两个是连锁的?(2)连锁基因间的重组值是多少?(15分)(中科院遗传所2004年考研试题15分;厦门大学2000年考研试题)知识要点:1.组由组合和连锁互换都可以产生重组型的后代,但是两种重组型后代产生的机制是有很大区别的,自由组合产生的重组型后代是染色体间的重组造成的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而连锁互换产生的重组型后代是由于染色体内重组产生的,是由于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造成的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从产生的重组型后代的比例上来说,如果是测交后代,自由组合产生的重组型和亲本型在比例上是一致的,而连锁互换产生的重组型后代远远小于亲本型。甚至如果两个基因完全连锁的话测交后代类似于一个基因的测交结果。2.重组值RF=(重组型/亲本型)×100%。解题思路:三个基因的杂合体和纯合隐性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一般会有以下可能:1.三个基因完全连锁,那么测交后代一般只有两种表现型,类似于1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代表现型;2.三个基因有两个完全连锁,那么测交后代一般会有4种表现型,类似于2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代的表现型;3.三个基因不完全连锁或者三个基因不在同一染色体上,那么测交后代一般会有8种表现型,只不过这两种情况的后代的比例不同。标准答案:(1)显然ac是连锁的。(2)是完全连锁,重组值是0。解题捷径:根据测交后代是四种表现型可以判断虽然是三个基因的遗传,但是实际上类似两个基因测交的后代表型数,因此必然有两个基因是完全连锁的,重组值是0。通过观察发现ac两个基因总是连锁在一起的,因此可以明显判断出ac是完全连锁的。例题4:有一果蝇品系对四个不同的隐性基因a、b、c、d是纯合体,aabbccdd与AABBCCDD杂交,其F1雌蝇再与隐性纯合雄蝇回交,产生2000个子代,表型数据如下:表型数目表型数目abcd668a+c+69++++689+b++1+++d98+b+d76abc+97ab++1ab+d5++cd1++c+5aa+cd2+bcd143问:1)这四个基因之间的重组距离是多少?画出它们之间的连锁图。2)第一和第三基因之间的干涉度是多少?3)第二和第四基因之间的干涉度是多少?4)三交换的数目与预期值相等吗?其并发率和干涉度是多少?(厦门大学1998年考研试题15分)知识要点:1.重组频率和图距的关系(见例2)。2.双交换的发生频率很低,在测交子代中表现出来的数目就很小。这是判定是否发生双交换的依据。假如两次交换的发生与否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双交换的预期频率应为两个单交换频率的乘积。如果在某对基因间发生一次交换的条件下,会影响另一对基因间交换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干涉。干涉的大小通常用并发系数来表示:干涉=1-并发系数。解题思路:这是一个四个基因的连锁分析,F1的雌蝇是四个基因的相引相的杂合体,由于回交的雄蝇是隐性纯合因此回交后代的表现型直接反映F1雌蝇的基因型。对于基因的重组值的计算和三点测验的方法一样。根据计算出来的两两基因间的单交换值计算理论双交换值,然后根据与实际双交换的比值计算并发系数和干涉度。标准答案:(1)RF(a-b)=436/2000×100%=21.8%RF(a-c)=300/2000×100%=15%RF(b-c)=160/2000×100%=8%RF(c-d)=350/2000×100%=17.5%RF(b-d)=200/2000×100%=10%RF(a-d)=630/2000×100%=31.5%由以上数据可以确定四个基因间的连锁图如下:ac10cMac10cM8cM15cMdb(2)干涉I=1-C(并发系数),第一个基因d和第三个基因c之间的双交换值=5/2000×100%=0.25%。第一和第三个基因的并发系数C=0.25%/(10%×8%)=0.3第一个基因d和第三个基因c之间的干涉度为:I=1-0.3=0.7。(3)计算同(2)(4)三交换产生的表型为d+c+和+b+a三交换理论的比例为:10%×8%×15%=0.12%实际的比例为:2/2000×100%=0.1%三交换的并发系数为C=0.83,干涉度为1-0.83=0.17。例题5:已知一个连锁图为a10b20c,并发系数为50%,一基因型为abc/ABC个体。问:(1)此个体能形成哪几种配子?比例如何?(2)自交后代中三个位点上为隐性纯合的个体占多大比例?(3)自交后代中三个位点上均为杂合的个体占多大比例?(河南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试题15分)知识要点:1.如果在二条非姊妹染色单体上分别发生两次单交换,单交换Ⅰ的概率为α,单交换Ⅱ的概率为β,如果这两次交换同时发生(即为双交换),其概率理论上为(α)(β),假设实际测得双交换的概率为γ。并发系数(coefficidenceofcoincidenceorcoincidence)C为观察到的双交换数除以预期双交换这一比值。C=γ/(α)(β)这个结果远小于1,也就是说实际发生的双交换比预期发生的概率要小得多,这是由于一次重组事件的发生,干扰了另一次重组事件的发生,这一现象称为染色体的干涉(chromasomalinterference)或称为交叉干涉(chiasmainterference)。以I来表示。干涉和并发系数的关系以下式表示:I=1-C。解题思路:首先根据题意知道三个基因是连锁的关系,由于并发系数是50%,因此可知是不完全连锁,所以判断可以产生8种类型的配子。其次,根据给定的三个基因间的距离可以知道两两基因间的单交换值。根据单交换值计算理论双交换值。然后再根据并发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实际双交换值。即可确定每种配子的比例。标准答案:(1)因为并发系数为50%,因此是不完全干涉,可以产生8种配子。两个单交换的交换值分别为10%和20%,双交换的交换值为10%×20%×50%=1%。8种配子的比例为:ABC35.0%abc35.0%ABc9.75%abC9.75%AbC0.5%aBc0.5%aBC4.75%Abc4.75%(2)自交后代中三个位点都是隐性纯合的比例为35%×35%=12.25%(3)自交后代中三个位点均杂合的比例为35%×35%+9.75%×9.75%+0.5%×0.5%+4.75%×4.75%=12.25%+0.95%+0.0025%+0.225%=13.43%第三章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例题1:DNA序列“pAGATTAAGCC”的反向互补序列是______。(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1分)知识要点:1.互补序列是碱基间的互补2.两条互补序列排列方向相反,但都要从5'端读起3.核酸的书写规范是磷酸末端在前,羟基端在后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互补碱基序列为TCTAATTCGG2.根据知识要点2,反向互补序列是5'GGCTTAATCT3'3.根据知识要点3,反向互补序列的正确写法应为pGGCTTAATCT标准答案:pGGCTTAATCT解题捷径:掌握DNA序列的阅读方向和书写规则例题2:核酸主要有______和______两种,由于它们的______不同,所以______在酸性条件下更稳定。(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每空4分)知识要点:1.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2.DNA与RNA的区别主要在侧链上,DNA没有羟基,RNA侧链含有羟基3.羟基呈碱性,与酸容易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核酸主要有DNA和RNA两种2.根据知识要点2,DNA与RNA的侧链不同3.根据知识要点3,DNA因为没有侧链上的羟基,所以在酸性条件下更稳定标准答案:DNA、RNA、侧链、DNA解题捷径:熟悉DNA和RNA的概念、结构合特性例题3: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全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经两次复制,那么所产生的4个DNA分子其放射性状况如何?(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2分)A.两个分子含有放射性

B.全部含有放射性

C.双链中各有一半含有放射性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知识要点:1.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新生的互补链与母链构成子代DNA分子2.一个双链DNA分子经两次复制,产生4个子代分子,其中2个分子含有原来的母链3.母链是放射性全标记的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子代分子中会保留一条完整的母链2.根据知识要点2,两次复制后,一条双链DNA分子产生了4个子代分子,其中2个分子含有原来的模板链3.根据知识要点3,两个分子中的两条模板链带有放射性标记,也就是这两个分子含有放射性标准答案A解题捷径DNA复制的特点。例题4:关于PCR的陈述哪一个是错误的?(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2分)A.PCR循环包括模板变性、引物退火和核苷酸合成B.PCR要用热稳定的DNA聚合酶C.理想的PCR引物要长度和G+C含量都相似D.PCR反应中需要4种NTP的参与

知识要点:1.PCR是DNA的循环复制2.PCR中酶是热稳定的3.PCR反应中需要4种dNTP的参与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排除A2.根据知识要点2,排除B3.根据知识要点3,确定答案为D标准答案:D解题捷径:根据PCR中上下游引物大小一般不一致直接确定答案。例题5:写出下列生物在减数分裂II后期的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目:(1)水稻;(2)果蝇;(3)拟南芥(2OO2年浙江大学考研试题8分)知识要点:1.三个常见物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水稻:24条,果蝇:8条,拟南芥:10条2.经过减数分裂I后,减数分裂II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3.减数分裂II后期,着丝点分离,染色体又称作染色单体,和染色单体数目一样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确定这三个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4,8,102.根据知识要点2,确定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2,4,53.根据知识要点3,确定染色单体数目分别为12,4,5标准答案:水稻:12,12;果蝇:4,4;拟南芥:5,5解题捷径:熟悉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和减数分裂后期II的特点。对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直接减半例题6:提取一种生物的DNA,经过碱基组成分析,知其A含量为23%,试问C占多少?假设MS2RNA噬菌体基因组中A占28%,试问能由此求得C含量吗?为什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1992年考研试题10分)知识要点:1.基因组DNA为双链2.DNA中碱基的配对规律是A与T,G与C3.DNA中A+C/T+G=14.MS2RNA噬菌体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单链RNA。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和2,在该基因双链中A与T的数目相等,G与C的数目相等,A含量为23%,所以T含量也为23%。2.根据知识要点3,在该基因双链中应该A+C的数目等于T+G的数目,那么G+C含量为1-(23%+23%.=54%,则C的含量为54%/2=27%。3.根据知识要点4,单链RNA中不存在完整的碱基配对情况,所以不能由A的含量求得C的含量。标准答案:C占27%。对于MS2RNA噬菌体,不能根据A的含量求得C的含量。解题捷径:双链DNA中,[A]=[T]、[G]=[C],所以,[C]%=1/2(1-2×[A]%.,而单链DNA或单链RNA中无此规则。第四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例题1:酵母菌的中性小菌落的线粒体DNA有缺陷,但决定线粒体的核基因是正常的。分离性型小菌落的线粒体DNA是正常的,但带有一个决定线粒体有缺陷的隐性核基因。将这样的中性小菌落和分离型小菌落杂交。问:二倍体F1表型是什么?由二倍体细胞产生的子囊孢子发育成的单倍体世代的表型如何?(浙江大学2000年考研试题10分)知识要点:1.酵母菌是单细胞子囊菌,它的生活周期中具有形态上相同的单倍体和二倍体世代交替。成熟的二倍体营养细胞可以进行出芽生殖。但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二倍体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单倍性的四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释放出来后长大形成单倍体成体细胞。2.酵母菌二倍体细胞的形成是由两个单倍性的子囊孢子相互结合形成,双方提供等量的核物质和细胞质。正常的核基因、正常的细胞质基因是显性3.酵母菌的小菌落类型分为分离性小菌落、中性小菌落、抑制性小菌落。分离性小菌落是由于核基因发生了突变,表现为经典的孟德尔式遗传,与野生型大菌落杂交形成的二倍体细胞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子囊孢子1/2发育成大菌落,1/2发育成小菌落;中性小菌落是由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上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大多数中性小菌落都是没有mtDNA,与野生型大菌落杂交形成的二倍体细胞为正常的,但此二倍体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子囊孢子全部发育成为大菌落;抑制性小菌落是许多突变型的表现,是由于核基因的突变或者是由于mtDNA的突变,或者两方面因素都存在。抑制性小菌落可以在二倍体中表现出来,完全抑制性的可以把二倍体细胞全部转变成小菌落的,也可以把由此产生的四个子囊孢子都转变成小菌落的。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知道此二倍体F1是生活周期中的一个时期根据知识要点2知道此杂交产生的二倍体F1细胞质中有正常线粒体也有不正常线粒体,细胞核中有突变基因也有正常基因,因此,此二倍体F1的表现型为正常大菌落。2.根据知识要点3知道此二倍体F1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子囊孢子的细胞质中有正常细胞质也有不正常细胞质,但是,有2个子囊孢子的核基因是突变的,有2个子囊孢子的核基因是正常的,因此,产生的4个子囊孢子的表现型为2正常大菌落,2小菌落。标准答案:二倍体F1表型是正常大菌落。由二倍体细胞产生的子囊孢子发育成的单倍体世代的表型是2大菌落:2小菌落。解题捷径:分离型小菌落、中性小菌落,只要核中有不正常基因,不管细胞质中有否正常基因,其表型都为小菌落。当核中有正常基因时,质中有正常基因其表型为大菌落,质中没有正常基因其表型为小菌落。例题2:给你一条长300核苷酸的RNA,你怎样判断它是tRNA、rRNA还是mRNA?来源于真核生物或是来源于细菌?(中科院遗传所2000年考研试题10分)知识要点:1.无论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tRNA的长度均为70—90个核苷酸、原核生物的5SrRNA为120个核苷酸、16SrRNA为1540个、23SrRNA为2900个;真核生物的5SrRNA为120个、5.8SrRNA为160个、18SrRNA为1900个、28SrRNA为4700个。2.原核生物是边转录边翻译蛋白质,mRNA边降解,mRNA片段不容易得到。真核生物是转录后mRNA要经过加工,通过核孔转移到细胞质中才进行翻译活动,真核生物的mRNA容易得到。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可知此300个核苷酸的RNA为mRNA。2.根据知识要点2可以推知此mRNA为真核生物的。标准答案:根据tRNA、rRNA、的长度判断此RNA只能为mRNA。来源于真核生物。解题捷径:记住tRNA、rRNA的大概长度和原核生物的mRNA不易获得。例题3:细菌中断杂交实验,Hfr基因型为MNOP,F-mnop。试验Ⅰ之结果,基因传递次序为M,P,N,O;试验Ⅱ为M,O,N,P;试验Ⅲ为P,M,O,N。据以上结果,绘出细菌染色体示意图。标明上述基因。另外绘制3个细菌染色体图,分别标明上述三个试验的F因子的插入位置和方向。(中国农业大学1995年考研试题10分)知识要点:1.基因单方向转移情况下,当某基因有时是第一个转移过去,有时是最后一个转移进去时,说明该生物的染色体为环状的。(已有实验证明细菌的染色体为环状的.。2.细菌的基因从Hfr到F-为单方向转移,离原点越近的基因转移的越早,否则转移的越晚。3.Hfr菌株的形成是由于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F因子插入时的方向、位置是随机的。4.细菌的基因转移时是先在F因子的原点处断开,然后原点就象火车头一样拉着其它基因进入F-细胞。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说明细菌的染色体是环状的。2.根据知识要点2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次序。3.根据知识要点3,4可以绘出三个Hfr菌株中F因子插入的位置和方向。标准答案:细菌的染色体以及几个基因的排列次序为MOPN试验Ⅰ中Hfr菌株的F因子插入位置方向MOPN试验Ⅱ中Hfr菌株的F因子插入位置方向MOPN试验Ⅲ中Hfr菌株的F因子插入位置方向MOPN为F因子解题捷径:关键是记住细菌的染色体为环状的,遗传物质单方向转移,F因子插入的位置、方向随机。例题4:两个杆菌基因a和b基因转化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转化分析中连锁的定义,指出这两个基因是否连锁?如果是连锁的,二者相距多远?实验供体DNA受体DNA重组子类型个体数Aa+b-a-b-a+b-232a-b+a-b+341a+b+7Ba+b+a-b-a+b-130a-b+96a+b+247知识要点:1.相互连锁的基因共同转化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两个不连锁的基因。2.两个实验中双转化类型比例一样时不连锁。双转化类型比例不一样时连锁。3.转化过程中两个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可能性越大。4.两个连锁的基因ab或不连锁的基因a、b都有发生共同转化的可能,但当降低DNA浓度时,基因ab同时转化频率与单独转化时频率相等,说明连锁。若不连锁,则ab同时下降比例远远大于单个基因转化时频率。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1可以知道这两个基因是连锁的,因为,在实验A中a+与b+基因是在不同的DNA片段上,可以视为不连锁。此时,a+与b+的双转化的个体数仅有7个,比例为:(7/232+341+7.×%=1.21%;而实验B中只有一种DNA片段,a+与b+的双转化的个体数有247个,比例为:(247/130+96+247.×%=52.2%。因此,两个基因是连锁的。2.根据知识要点2,两个实验中双转化类型的比例明显不一样,所以,a+与b+是连锁的。3.根据知识要点3可以利用实验B的数据,找出交换类型a+b-和a-b+,利用它们的数据计算两个基因间的距离。标准答案:这两个基因连锁。这两个基因间相距47.78个图距单位:既×%=47.78%×%=47.78%130+96+247解题捷径:直接比较两个实验中双转化类型的数目,判断是否连锁。若题中给的有降低DNA浓度的条件,则可以利用知识要点4进行判断。例题5:用一野生型菌株提取出来的DNA转化一个不能合成丙氨酸(Ala.、脯氨酸(Pro.和精氨酸(Arg.的突变菌株。产生不同类型的菌落,其数目如下:1、ala+pro+arg+84002、ala+pro-arg+21003、ala+pro-arg-8404、ala-pro+arg+4205、ala+pro+arg-14006、ala-pro-arg+8407、ala-pro+arg-840试问这三个基因在基因组上的排列顺序和距离?(中国农业大学1998年、浙江大学1999年考研试题15分,16分)知识要点:1.两个基因相距越远,转化时发生交换的可能性越大。2.细菌的重组特点是没有相反重组子出现。3.双交换类型是数目最少的类型。解题思路:1.根据题意是用得到的ala+pro+arg+DNA片段去转化ala-pro-arg-菌株。2.根据知识要点1可以根据交换类型的多少测定基因间的距离,ala—pro间的交换类型有类型2、3、4、7;pro—arg间的交换类型有类型2、5、6、7;ala-arg间的交换类型有类型3、4、5、6。3.根据知识要点2转化后只能出现1到7七种类型的转化子菌落,不会出现ala-pro-arg—。并且在计算各个基因间的距离的公式中分母只能有六种类型的数目。如:ala-pro=2+3+4+7/1+4+2+3+5+7=0.30pro-arg=2+5+6+7/1+2+4+5+6+7=0.37ala-arg=3+4+5+6/1+2+3+4+5+6=0.25根据以上的计算可以判定ala基因位于中间。4.根据知识要点3可以直接判定ala基因位于中间。标准答案:这三个基因在基因组上的位置和次序为:proalaarg0.300.25解题捷径:数目最少的类型是双交换类型,直接把基因定位在中间,然后分别计算基因pro—ala间、基因ala—arg间的值即可。至于在上面计算出的pro—arg间的值仅有0.37,那是由于少计算了双交换值,类型3、4其实都为pro—arg之间的交换,但是在计算时没有算上,即840+420/14000=0.09,所以加上二倍双交换值即0.37+2(0.09.=0.55,刚好与0.30+0.25相等。第五章遗传的物质基础—DNA【略】第六章个体发育——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统一体例题1:现分离了一DNA片段,可能含有编码多肽的基因的前几个密码子。该片段的序列如下:5’CGCAGGATCAGTCGATGTCCTGTG3’3’GCGTCCTAGTCAGCTACAGGACAC5’(1)哪条链是转录的模板链?(2)其mRNA的核苷酸序列如何?(3)翻译是从那里开始的?知识要点:mRNA序列与DNA双链中的模板链互补;mRNA序列与DNA双链中的有意义链相比,只存在U和T的差异;3.所有的翻译均需要起始密码子AUG。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要点2.和3.,只有上链中存在ATG,因此下链为模板链;2.根据知识要点2.,只需把有意义链中的T代换为U即为mRNA序列;3.根据知识要点3.,mRNA中只有一个AUG,所以翻译从此开始。标准答案:(1)下链为模板链。(2)mRNA的核苷酸序列为5’CGCAGGAUCAGUCGAUGUCCUGUG3’.(3)翻译从AUG开始.例题2:对于下列的各个大肠杆菌二倍体来说,请指出在添加和不添加诱导物时其β-半乳糖苷酶和透过酶是否是可诱导的或者组成型的或者是负的。(1)i+O-Z-Y+/i+OcZ+Y+(2)i+OcZ+Y+/i-OcZ-Y-(3)i-O+Z-Y+/i-OcZ+Y+(4)i+OcZ-Y-/i-OcZ-Y-(5)i-O+Z+Y-/i+OcZ-Y-知识要点:1.野生型乳糖操纵子由一个调节基因(lacI)、一个启动序列(lacP)、一个操纵基因位点(lacO)以及三个结构基因(Z、Y、A)组成。2.操纵基因和启动序列的突变总是顺式显性、反式隐性;调节基因的突变则顺式和反式均为显性。3.O+:阻遏物不存在时,操纵基因开放其操纵子内的结构基因,即位于同一个DNA片段(顺式)中的Z、Y基因可以编码产生蛋白质;存在阻遏物时,操纵基因关闭其操纵子内的结构基因,即位于同一个DNA片段(顺式)中的Z、Y基因不能编码产生蛋白质;OC:操纵基因的组成性突变,对阻遏物不敏感,处于永久开启状态;Z+:如果操纵子是开放的,则产生β-半乳糖苷酶Z—:一个错义突变,产生一个没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Y+:如果操纵子是开放的,则产生β-半乳糖苷通透酶Y—:一个错义突变,产生一个没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通透酶I+:产生可以在细胞内扩散的阻遏蛋白,在没有乳糖时,与O+结合,使其关闭;在乳糖存在时,与乳糖结合,O+开放;I-:由于突变,不能产生有活性的阻遏物解题思路:据以上知识要点,(1)、(2)、(3)中均存在存在OC,且顺式的Z、Y均有一个拷贝是正常的,所以(1)、(2)、(3)中Z、Y为组成型表达;据以上知识要点,(4)中,Z、Y基因均为突变型基因,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不产生有活性的酶;3.(5)中,虽然存在OC但顺式的Z、Y均为突变型;与O+顺式的Z+Y-,因此,Z基因为诱导性表达,Y基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不产生有活性的酶。标准答案:基因型表型加诱导物无诱导物ZYZY(1)i+O-Z-Y+/i+OcZ+Y+++++(2)i+OcZ+Y+/i-OcZ-Y-++++(3)i-O+Z-Y+/i-OcZ+Y+++++(4)i+OcZ-Y-/i-OcZ-Y-—---(5)i-O+Z+Y-/i+OcZ-Y-+---例题3:在一个含70%的U和30%C,并有RNA聚合酶的系统中,假定在合成mRNA时,核苷酸的连接为随机,则mRNA中所有可能的三联体密码子的期望频率为多少?知识要点:1.遗传密码为三联体密码,因此一个给定的mRNA具有三种可能的开读框。解题思路:1.如果在mRNA合成时核苷酸的连接为随机,则在某一位置一特定核苷酸出现的概率与其含量有关。标准答案:在该mRNA中,U占70%,C为30%,则他们出现在某一特定位置的概率分别为0.7和0.3。可能出现的组合为随机事件。UUU、UUC、UCU、UCC、CUU、CUC、CCU、CCC的期望频率分别是:0.343、0.147、0.147、0.063、0.147、0.063、0.063、0.027。例题4:下表中a,b,c代表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中的阻遏基因I、操纵基因O和结构基因Z,但其具体的对应关系是未知的。根据表中所列的特征找出a,b,c和I,O,Z间的对应关系。知识要点:大肠杆菌中乳糖操纵子的基本知识。操纵基因为顺式调控因子,阻遏蛋白为反式调控因子。结构基因的野生型对于突变型为显性。解题思路:在单倍体中,如果某一基因发生突变,仍能检测到酶的活性,则他一定不是结构基因。如果没有诱导物也可以检测到酶的活性,则这个基因可能是操纵基因或阻遏基因。标准答案:a-b+c+和a+b+c-无论是否存在诱导物均有酶的产生,则a和c都不是结构基因,所以b是结构基因。a+b+c-/a-b-c+在无诱导物时无酶产生,有诱导物时有酶产生。如果a是操纵基因则无论是否有诱导物,均应有酶的产生,所以a是阻遏基因,c是操纵基因。a=I、b=Z、c=Y。例题5:下表列出了大肠杆菌lac操纵子的基因型,请你根据以下菌株中基因的特征完成该表的填写。知识要点:大肠杆菌中乳糖操纵子的基本知识。Oc为组成型突变,即不受阻遏蛋白的影响。Is为超阻遏突变,即无论诱导物是否存在,该操纵子均受阻遏。解题思路:操纵基因为顺式调控因子,阻遏蛋白为反式调控因子。结构基因的野生型对于突变型为显性。标准答案:第七章染色体畸变例题1:假定果蝇中有按下列顺序连锁的6个基因:“a一b一c—d—e一f”。将果蝇abcdef/abcdef与野生型果蝇杂交。大约一半的后代表现出完全的野生型表型。但一半后代呈现出de的隐性表型。请解释该实验结果。知识要点: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四种类型。①缺失:染色体失去了某些区段。②重复:染色体的某些区段重复,或称增加。③倒位:染色体内部结构的顺序颠倒。④易位:非同源的染色体彼此交换了某些区段。2.缺失的遗传效应:缺失了一段染色体,当然也就缺失了原来这段染色体上所载的基因。显然缺失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如果缺失的部分太大,或缺失了很重要的基因,那么这个个体不能成活。一般缺失纯合体往往不能成活,缺失杂合体有时能成活,但在遗传上有些反常的表现。缺失杂合体常表现假显性。解题思路:将果蝇abcdef/abcdef与野生型果蝇杂交。预期结果结果应该都是野生型的,但一半后代呈现出de的隐性表型,出现了假显性现象,可以考虑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异,在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中,只有缺失会导致假显性现象。因此,染色发生了缺失现象。标准答案:在后代中出现de隐性个体类型,且出现一半的比例,则可以用下列遗传图谱表示:P:abcdef/abcdef×ABCDEF/ABC__F↓ABCDEF/abcdefABC__F/abcdef在实验中一半后代呈现出de的隐性表型,是一种假显性现象。因为野生型亲本中一条染色体上DE区段丢失,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出现。解题捷径:如果出现了假显性现象,可以认为染色体发生了缺失,然后据此推测。例题2:已知果蝇中存在5个隐性致死突变,它们都在第二染色体上。现有一种果蝇,在第二染色体上按顺序有6个隐性突变(h、i、j、k、l和m)。将每一个隐性致死突变系分别与这种“标记”果蝇杂交,结果如下:致死突变品系第二染色体标记hijklm1MMWWWW2WWWMMW3WWWWWM4WWWMMM5WWWWWW其中M表示突变型,w表示野生型。(1)致死突变1~4可能的机制是什么?(2)致死突变5的机制是怎样的?知识要点:1.突变致死的类型,有的为纯合缺失致死,有的为纯合基因突变致死等。2.缺失的遗传学效应:缺失除了表现出假显性外,缺失对生物体还是有害的。缺失了一段染色体,当然也就缺失了原来这段染色体上所载的基因。如果缺失的部分太大,或缺失了很重要的基因,那么这个个体不能成活。一般缺失纯合体往往不能成活,缺失杂合体有时能成活,但在遗传上有些反常的表现。对于植物来说,缺失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会形成两种配子:一种是带有正常染色单体的配子,是正常的;一种是带有缺失染色单体的配子,往往是败育的。雌、雄配子的耐力往往不同,雌配子对缺失的耐力比花粉强,缺失染色体通常通过雌配子(卵)遗传给后代。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可以表示为2号染色体标记果蝇hjjklm×隐性致死突变系hjjklm第一个隐性致死突变系与上述标记果蝇杂交后,h,i基因表达,所以1品系的h,i区段缺失,表现为假显性现象。第二个隐性致死突变系与上述标记果蝇杂交后,k,l基因表达,所以该品系k,l区段缺失。第三个隐性致死突变系与上述标记果蝇杂交后,m基因表达,所以该品系m区段缺失。第四个隐性致死突变系与上述标记果蝇杂交后,k,l,m基因表达,所以该品系k,l,m区段缺失。第五个隐性致死突变系与上述标记果蝇杂交后,后代上述6个基因均表现为野生型性状。所以,1~4致死突变可能为纯合缺失致死,5致死突变可能为纯合基因突变致死。标准答案:(1)1~4致死突变可能为纯合缺失致死。(2)5致死突变可能为纯合基因突变致死。例题3:有一玉米植株,它的一条第9染色体有缺失,另一条第9染色体正常。该植株第9染色体上决定糊粉层颜色的基因是杂合的,缺失的染色体带有产生色素的显性基因C,而正常的染色体带有无色隐性等位基因c。已知含有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能成活,如果以这样一个杂合体玉米植株为父本,在杂交后代中,有10%的有色籽粒出现。你如何进行解释?知识要点:1.缺失的遗传学效应,缺失了一段染色体,当然也就缺失了原来这段染色体上所载的基因。如果缺失的部分太大,或缺失了很重要的基因,那么这个个体不能成活。一般缺失纯合体往往不能成活,缺失杂合体有时能成活,但在遗传上有些反常的表现。对于植物来说,缺失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会形成两种配子:一种是带有正常染色单体的配子,是正常的;一种是带有缺失染色单体的配子,往往是败育的。2.交换的遗传学效应,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因为发生交换,会使染色体上载有原来不存在的基因。解题思路:以缺失杂合体为父本,含缺失染色体的花粉粒是不能成活的。但在杂交后代中,有有色籽粒出现,说明有成活的花粉粒出现,而这些成活的花粉粒上必然带有C基因,而这个C基因只能通过交换才能产生。在杂交后代中,有10%的有色籽粒出现,说明有20%的细胞发生这种交换。标准答案:只有通过双交换或单交换可产生含有C基因的完整染色体的花粉粒。20%的细胞发生这种交换类型,则可产生10%的含C的完整染色体。交换的方式有两种,如图所示:CCcccccC例题4:在玉米中,蜡质基因和淡绿色基因在正常情况下总是连锁的,然而发现在某一品种中,这两个基因是独立分配的。你认为可以用哪一种染色体畸变来解释这一结果?哪一种染色体畸变将产生相反的效应,即干扰基因间预期的独立分配?知识要点:1.易位改变了正常基因间的连锁关系,使本来连锁的基因出现了独立分配的现象。2.相互易位的纯合体没有明显的细胞学特征,它们在减数分裂时的配对是正常的。在易位杂合体中,在粗线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紧密配对,出现了富有特征的十字形图像。以后随着分裂过程的进行,十字形图像逐渐开放,成为一个圆形或8字形。如果相互易位的两对染色体形成一个大圆圈,那么不论哪两个临近的染色体分到同一极去,都使所形成的细胞造成重复和缺失。所以临近式分离形成不平衡配子,常有致死效应。如果相互易位的两对染色体形成8字形,两个临近的染色体交互地分向两极,这样每一细胞才能有一套完整的染色体。然而交互分离时,易位染色体和非易位染色体进入不同配子中,所以这种分离的结果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受到严重的抑制,出现假连锁现象。解题思路:在玉米中,蜡质基因和淡绿色基因在正常情况下总是连锁的,然而发现在某一品种中,这两个基因是独立分配的。可以考虑发生了易位,其中的一个基因易位到非同源染色体上。易位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半不育性,会出现假连锁现象,干扰基因间预期的独立分配。标准答案:易位可以使原来连锁的2个基因发生独立分配遗传现象。发生相互易位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十字型配对,只有当发生交互方式分离时,可能形成可育性配子,而相邻式分离所形成的配子是不育的,易位染色体与非易位染色体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使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间的独立分配受到严重抑制,出现假连锁现象。例题5:通过核型分析发现加拿大的一种蝴蝶与墨西哥的一种蝴蝶的染色体构成相同,只不过加拿大的蝴蝶在5号染色体上有一大片断的倒位,而且是倒位纯合子,而墨西哥蝴蝶是正常核型。问:=1\*GB3①加拿大蝴蝶与墨西哥蝴蝶杂交后,是否会得到表型正常的后代?=2\*GB3②加拿大蝴蝶与墨西哥蝴蝶的杂交后代育性如何?为什么?(南开大学2003年考研试题5分)知识要点:1.倒位纯合体一般是完全正常的,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2.在臂间倒位的情况下,如果倒位圈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倒位杂合体的一个遗传效应首先是产生一部分败育的配子。3.倒位杂合体的另一个遗传效应是重组值大大降低。这是因为缺失或者重复的配子败育,而可育的配子都是带有未发生交换的染色单体,所以就产生了重组值大大降低的遗传效应。解题思路:加拿大的一种蝴蝶与墨西哥的一种蝴蝶的染色体构成相同,只不过加拿大的蝴蝶在5号染色体上有一大片断的倒位,而且是倒位纯合子,而墨西哥蝴蝶是正常核型。因为二者是正常的核型,所以不影响其生活力。加拿大蝴蝶与墨西哥蝴蝶杂交后,可以得到表型正常的后代,只不过是倒位杂和子。倒位杂合体不论着丝粒在倒位环的里面还是外面,都会形成缺失或重复的不平衡配子,这种配子没有生活力,育性会降低。标准答案:=1\*GB3①加拿大蝴蝶与墨西哥蝴蝶杂交后,会得到表型正常的后代。=2\*GB3②加拿大蝴蝶与墨西哥蝴蝶的杂交后代育性降低,因为倒位杂和子在减数分裂时会产生倒位环,倒位环内如果发生交换,则会形成缺失或重复的平衡配子,这种不平衡配子没有生活力,而具有生活力的配子的数量会减少。第八章基因突变例题1:从某种培养细胞中分离出5个突变体,他们的生长都需要G化合物。已知细胞内几种化合物A、B、C、D、E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如下表测研了这几种化合物能否支持每种突变体(1-5)生长:ABCDEG1—————+2———+—+3—+—+—++表示突变体能生长突变体4—+++—+—表示突变体不能生长5++++—+研问:(a)A、B、C、D、E、G六种化合物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先后次序是什么?(b)每种突变体在这一生物合成途径的哪一点发生阻断?(中国科学院1991年考研试题10分)知识要点:1.基因控制蛋白质(酶.的合成和生化反应;2.蛋白质(酶.控制生物性状;3.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4.基因突变引起代谢途径的变化和生物性状的改变。解题思路:1.基因的作用决定某种酶的合成,通过生理生化过程,表现某一性状;2.如果某一个基因突变,不形成某种酶或者形成的酶活性改变了,出现生化突变型;3.化合物E不能支持生化突变型5的生长,而化合物A、B、C和D均支持它的生长说明突变体5在这一生物合成途径中化合物E到下一个化合物的反应过程发生阻断,而其他化合物的反应过程都不发生阻断。所以,判断E位于这一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化合物;4.化合物E不能支持生化突变型5和4的生长,而且化合物A也不支持突变型4的生长,但化合物B、C和D均支持突变型4的生长,说明突变体4在这一生物合成途径中化合物E到A和A到下一个化合物的反应过程发生阻断,而其他化合物的反应过程都不发生阻断。所以,判断A位于这一生物合成途径化合物E之后。依次类推,C在A后,B在C后,D在B后,G在D后。标准答案:(a)6种化合物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先后次序是EACBDG(b)每种突变体在这一生物合成途径中发生阻断的位置分别为:4321EACBDG解题捷径:根据表中+(或者—)的个数确定化合物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先后次序和突变体在生物合成途径中发生阻断的位置。+(—)由0(5)(第一个化合物)→1(4)(第二个化合物)→2(3)(第三个化合物.→3(2)(第四个化合物.→4(1)(第五个化合物.→5(0)(第六个化合物),每相邻位点之间有一个阻断位置,代表一个突变型。例题2:在某一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的方案(包括方法、过程和可能取得的结果)(浙江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25分)知识要点:1.基因控制性状;2.基因或(和)基因型改变会引起生物表型的改变。解题思路:1.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引起新性状的产生;2.基因突变可以造成新性状的出现;3.对突变基因或者重组合型进行遗传分析可以采用杂交的方法、差别显示方法、DNA序列分析方法和系谱分析方法等。标准答案:在某一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的个体,这可能是基因突变或者环境影响所致如果是环境影响所致,那么该异常性状个体的基因型和原来植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因此,两者杂交后代在正常植株所生活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为正常植株的表型性状。如果是基因突变所致,那么该异常性状个体可能显性突变体或者隐性突变体。假设这株具有异常性状的个体是隐性纯合突变体(aa),由野生基因(A)突变成为隐性突变基因(a)所致,那么,它和具有正常性状的植物个体杂交,其后代应该全部为正常个体或者正常个体和隐性突变个体个一半。遗传分析如下:(1)正常植株(AA.)X隐性纯合体(aa.)↓正常植株(Aa)(2)正常植株(Aa.)X隐性纯合体(aa)↓正常植株(Aa):隐性纯合体(aa)1:1假设这株具有异常性状的个体是显性杂合突变体(Aa.,由野生基因(a.突变成为显性突变基因(A.所致,那么,它和具有正常性状的植物个体杂交,其后代正常个体和显性突变个体个一半。遗传分析如下:(2.正常植株(aa.X显性杂合突变体(Aa.↓正常植株(aa.:显性杂合突变体(Aa.1:1解题捷径:分别提取某一植物和它的异常性状的个体的DNA,测序与比对。如果两者DNA碱基序列相同,那么异常性状的个体的出现是由环境影响所致。反之,为基因突变所致。例题3:某一编码子突变成TGA。这种突变称为()。(厦门大学1996年考研试题2分)A.无义突变B.错义突变C.抑制突变D.同义突变知识要点:1.无义突变(nonsensemutation.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UAA,UAG和UGA.。无义突变使肽链过早终止,因而蛋白质产生一般是没有活性的;2.同义突变是指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显然这是与密码子的简并性相关的;3.错义突变是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4.如果第一次基因突变不是通过"校正"第一次突变的碱基,而是通过抑制第一次突变效应的表现来恢复其表现型,则称为抑制突变.解题思路:1.某一编码子突变成TGA,而不是突变成终止密码子(UAA,UAG和UGA.之一,因此,不是无义突变,即A答案错误;2.某一编码子突变成TGA,没有通过抑制第一次突变效应的表现来恢复其表现型,,所以,不是抑制突变,即答案C错误;3.某一编码子突变成TGA,如果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为同义突变。反之,为错义突变。标准答案:B,D例题4:法国遗传学家发现小鼠中一种黄皮毛性状永远不会是纯种,不管黄鼠与黄鼠交配,还是黄鼠与黑鼠交配,其子代都出现分离:A.黄鼠X黑鼠黄鼠(2378只),黑鼠(2398),比例为1:1B.黄鼠X黄鼠黄鼠(2396只),黑鼠(1235),比例为2:1C.黑鼠X黑鼠全部为黑鼠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的作用是什么?知识要点:1.分离定律与分离比:一对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时互不污染,保持独立;F1代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F2代表型比为3:1。2.分离定律的扩展:孟德尔分离比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出现,恒定不变的。相反,受环境的影响、等位基因间显隐性的相对性和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等因素的作用,分离比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这并不违背孟德尔定律,而是其扩展和补充。3.致死基因是使生物体不能存活或者使生物体生活力下降的等位基因。它多为隐性,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有致死效用;少数为显性致死的,在杂合状态下表现致死作用。解题思路:1.根据分离定律,A与B两种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符合分离定律,而且黄色性状对黑色性状为完全显性,黄鼠为显性杂合体。C黑色性状不分离说明黑鼠为隐性纯合体;2.根据分离比变化和分离定律的扩展,决定黄色显性性状的基因兼具隐性致死作用,因此,黄色纯合鼠死亡。标准答案: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的作用是具有黄色显性表现效应和致死隐性表现效应。例题5:在一个突变过程中,一对额外的核苷酸插入DNA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1991年考研试题)A.完全没有蛋白产物;B.产生的蛋白产物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C.产生的蛋白中有三个氨基酸发生变化;D.产生的蛋白有两个发生变化;E.产生的蛋白质中,插入部位以后的大部分氨基酸都发生变化;知识要点:1.DNA具有遗传信息(碱基序列.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变为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2.DNA分子中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一个三联体密码子,密码子之间是连续的,每个密码子对应一种或几种氨基酸。3.在DNA内增减非3的倍数的碱基会引起移码突变,从而造成其产生的蛋白质中增减部位以后的氨基酸改变。解题思路:在一个突变过程中,一对额外的核苷酸插入DNA内,会引起移码突变,改变插入部位以后的密码子组成改变和氨基酸改变。标准答案:E第九章遗传重组机制例题1:具有环状基因组的小噬菌体的若干温度敏感型突变体进行双因子杂交,得到下列数据。试建立噬菌体的染色体图。杂交40℃时野生型重组体的百分率(%)24×26524×29729×210327×241526×2912210×27526×2710知识要点:1.温度敏感突变型是指仅在某个温度范围内具有与野生型不同表型的突变型。2.重组作图是根据基因间的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3.小噬菌体是环状基因组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2,可知24与26、24与29、210与29、210与27之间无其它基因,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265247293210527,并且小噬菌体是环状基因组,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确定下来。标准答案:53532721029710710526245例题2:E.colirec基因突变会减少整个E.coli基因组的重组,但座位间也有差异:RecA突变型在细菌生长时能大量降解DNA,在UV照射下降解增加,RecB突变型不降解,在UV照射时,也只有少量降解,实验得以下资料:RecA+B+=正常,没有降解RecA-B+=相当多的降解RecA+B-=很少降解RecA-B-=很少降解问RecA或RecB哪一个基因产物与所观察到的DNA降解有关?知识要点:判断RecA或RecB哪一个基因产物与所观察到的DNA降解有关的关键在于分析哪种基因突变后对降解影响大解题思路:根据知识要点,在没有RecA的产物,而有RecB的产物时(RecA-B+)使降解增加;相反,没有RecB的产物(RecA+B-或RecA-B-)时,降解很少。所以,RecB的产物可能对降解有相当大的作用。标准答案:RecB的产物可能对降解有相当大的作用例题3:大肠杆菌噬菌体φ×174的DNA碱基组成是25%A、33%T、24%G和18%C。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知识要点:DNA双链结构中:A=T、G=Cφ×174是单链DNA解题思路:根据题意:A≠T、G≠C,这与知识点1相矛盾根据知识点2,我们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标准答案:φ×174是单链DNA例题4:用两个rIIB的两个突变型混合感染大肠杆菌菌系B。将一份溶菌液稀释102倍后取0.1ml接种在菌系K上,将另一份溶菌液稀释105倍,后取0.1ml接种在菌系B上。在菌系K平板上有20个空斑,菌系B的平板上也有20个空斑。问这两个突变之间的图距为多少?知识要点:重组值=重组噬菌斑数/总噬菌斑数解题思路稀释102倍后吸0.1ml→K平板,20个噬菌斑稀释105倍后吸0.1ml→B平板,20个噬菌斑重组噬菌斑数:20×2×102个总噬菌斑数:20×105个两突变型之间的图距=(20×2)/(20×103)×100%=0.2mu标准答案:0.2mu例题5:一个顺反子由1500对核苷酸组成,该顺反子中突变子的数量最多是多少?实际检出的突变是高于这个数字,还是低于这个数字?为什么?知识要点:突变子是指发生突变的最小单位,一个核苷酸就是一个突变子解题思路:1.根据知识点,最多应该有1500个突变子,因为在组成基因的DNA序列中,任意一个碱基对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基因的突变。2.但是,实际上检出的突变的数字要低于这一数字,因为以下4个原因:a.部分突变会造成兼并密码子,因而表现型不发生改变;b.由于内含子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核苷酸都被转录;c.mRNA中不是所有的核苷酸都被翻译;d.多肽前体在形成高等结构前有一些氨基酸将被切除。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实际检出的突变的数字要低于1500个。标准答案:1500个。低于这个数字。由于以上a,b,c,d四个原因。第十章核外遗传学例题1:假设下列每种草履虫都自体受精,给定两种细胞基因型,指出它们是放毒型还是敏感型。A.KK,有卡巴粒B.KK,没有卡巴粒C.Kk,有卡巴粒D.Kk,没有卡巴粒(山东大学1994年考研试题6分)知识要点:1.草履虫的生殖方法有两种:接合生殖和自体受精。接合生殖:基因型为AA草履虫和基因型为aa草履虫接合生殖产生四个基因型为Aa的杂合个体。注意:接合生殖的草履虫如果都是杂合体,接合后产生个体的基因类型。例如,Aa×Aa→1AA2Aa1aa;自体受精(有丝分裂.:基因型为Aa的草履虫自体受精产生两个纯合个体,基因型为AA或者aa。2.草履虫放毒型遗传:放毒品系含卡巴粒,可以分泌草履虫毒素杀死无毒敏感型。3.决定放毒型的因素:a.核基因为K――使卡巴粒在胞质中存在,但它不产生卡巴粒b.胞质中有卡巴粒——可产生草履虫素4.不同类型的草履虫KK,Kk有卡巴粒为放毒型,无卡巴粒为敏感型kk有卡巴粒为放毒型(只在当代,如果多次分裂会消失变为敏感型.,无卡巴粒为敏感型5.接合时间短,无胞质交换,接合时间长,有胞质交换KK×kk→Kk(一半含卡巴粒,为放毒型,一半不含卡巴粒为敏感型)再经过多代自体受精,最终放毒型占1/4。KK×kk→Kk(含卡巴粒,为放毒型)再经过多代自体受精,最终放毒型占1/26.卡巴粒的特性a.毒素由卡巴粒产生,但卡巴粒的增殖依赖于K的存在,kk个体中的卡巴粒经5-8代分裂会消失成为敏感型,胞质中无卡巴粒,K存在也不能产生草履虫素,仍为敏感型。b.卡巴粒可以通过微注射或自己摄取获得,理化因素的刺激或者无核基因的保持下会丢失c.DNA、RNA、蛋白质和酶的份量和比例与细菌接近,rRNA可以与大肠杆菌的DNA杂交,不能与草履虫的杂交。卡巴粒可能是一种共生细菌,其中可能含有温和型噬菌体,可释放毒素。解题思路:1.根据题意,目的要考查不同基因型草履虫自体受精后代放毒类型。2.使用草履虫自体受精生殖方式与规律。3.清楚决定放毒型的因素标准答案:A.放毒型,B.敏感型,C.放毒型与敏感型各占一半,D.敏感例题2:1909年,德国植物学家柯伦斯(Correns.用紫茉莉进行了下列实验(表1)。试分析紫茉莉遗传现象。表1紫茉莉的绿白斑植株的遗传实验父本枝条来源母本枝条来源子代深绿深绿深绿深绿淡绿淡绿深绿绿白斑绿白斑淡绿深绿深绿淡绿淡绿淡绿淡绿绿白斑绿白斑绿白斑深绿深绿绿白斑淡绿淡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