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余映潮教学设计理念的评价_第1页
对余映潮教学设计理念的评价_第2页
对余映潮教学设计理念的评价_第3页
对余映潮教学设计理念的评价_第4页
对余映潮教学设计理念的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余映潮教学设计理念的评价PAGEPAGE17对余映潮教学设计理念的评价摘要余映潮老师,以成果丰富、教艺精湛在教育界的影响日益显著,并体现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强调“创新”、“积累”、“审美”。但是,本人认为,在有关人文性的问题、学生自主权的问题,以及“创新”、“积累”、“审美”意识全面的问题上,余老师似乎关注得还不够,还有待商榷。关键词创新;积累;审美;人文性;自主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1版,16.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同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1版,16.同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宁鸿彬的“教读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于漪的“情感教学”和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等教学模式,它们实际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为中心的。这些教学模式曾给语文界的教改浪潮起过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及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又涌现出许多颗璀璨的语文教学之星,如提倡“语感教学”的王尚文、洪镇涛,倡导“快乐语文”、“文化浸润”的郑逸农,强调“创新”、“积累”、“审美”的余映潮等等。其中,余映潮老师,作为湖北荆州市教研室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研员,以成果丰富、教艺精湛在教育界的影响日益显著,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也受到了一些专家的关注。全国中语会代理事长张定远先生曾给予过他很高的评价,称赞余老师在三个方面可以堪称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张定远.余映潮—善于创新的语文教研员[J]张定远.余映潮—善于创新的语文教研员[J].语文教学通讯,2003,(6).教学特色在我国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队伍中,鄂军代表余映潮以其独具魅力的教学设计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是目前中语界教学论文写作的高产作者,近十年来保持着每年发表文章五十篇以上的纪录。由他编著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例》,则集其研究之大成,独树一帜,独创一体,融可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于一炉,集中体现了余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和思考——强调“创新”、“积累”、“审美”。(一)强调“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社会,要赶上知识经济这趟车,就要不断创新。江泽民主席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语文新课标里也是很强调“创新”的,提出学生应该“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可见,创新不仅是时代和民族所需,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所需。由此,中语界就泛起了“创新”教学的高潮。余映潮老师顺应这一潮流,不仅积极强调创新,而且付诸实践,在许多教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设计了一系列的创新课型,创造了“教例品评”的写作体例和散文式“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写作体例等。在这里,我想从他创新课型的角度来认识余老师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课型,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科学的高效的新颖的实用的新课型。在课型创新的研究中,余老师不仅破除了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而且创造了自读式、探究式、活动式等崭新的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知能的积累。余老师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课堂活动的课型创新,二是着眼于运用新教材的课型创新,三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的课型创新。课型创新要做到有力度,有氛围,有实效,还应该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创造出系列性的新课型。眼于课堂活动的课型创新。如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余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视朗读活动,他研究的以“朗读”活动为主的系列创新课型,就可以由教读课、品读课、研读课、辨读课、说读课、写读课等多种课型组成:(1)教读课--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训练学生朗读的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2)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3)研读课--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朗读;(4)辨读课--在辨析之中朗读,主要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5)说读课--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6)写读课--朗读中学写,写中有朗读。这样课型的核心就是“朗读”。在这样的课型中,老师就不能不让学生去读,也不会不让学生去读,而且只能想方设法去指导学生读好学好。2、着眼于运用教材的课型创新。人教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四)年制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在2000年开始已逐步进入课堂。这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组元并贯串于教材的始终;这套教材构造的阅读系统,是致力于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扩大视野,以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这套教材的重要改进之处是淡化文体,强调综合,提高培养“文学素质”的地位,提高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课文的比例,还要求背诵文言文课文20篇,古代诗词50首。这样大动作的改进,必然会带动课型设计和教法运用方面的改革。因此,为了适应修订后的这样一套教材,余老师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常用的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之外,还要注意如下课型的设计与运用:(1)朗读课型--主要用于名家名篇的教学,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此时的朗读训练已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课型,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2)诵读课型--也就是背读课型,主要用于文言诗文课文的教学。这是一种重要的新课型,其课型任务是降低难度,简化讲析,进行文言文背读、理解和积累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3)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其课型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4)文学欣赏课型--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还要求有突出的“美点”以及丰富的情感,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三个主要方面下功夫。(5)活动课型--用于课中活动,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安排语文活动课是义教初中语文教材的创举,是语文教材质量整体突破的标志之一。语文活动课的课型任务是,将语文知识的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训练、比赛、娱乐、游戏、演出等等丰富多姿的活动之中,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视野。(6)积累课型--用于语言特别丰富的课文,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另外,以上所有课型的创新与运用,还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几个字,这种突出教学手段的课型有着广阔的前景。服务于教学科研的课型创新。这里所说的“教学科研”,主要指阅读教学改革的某种试验方案或者某个专题研究的课题。由于各个科研方案的视角、方法、手段等等内容的不同,所创新的课型也会各有所异,不能一一进行罗列与阐述,但从语文教学研究过程的共性来看,余老师认为除了朗读课、诵读课、活动课以外,还有一些重要课型是值得广大教师进行认真尝试的:(1)整体感悟课型--即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课。这种课到底如何上才符合要求?(2)语言学用课型--即语文课中关键性内容的学用课。这种课型有什么操作要求,它能否细化为字词品读课、句式学用课、精段读写课、智能练习课等课型?(3)自主阅读课型--即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有什么样的活动比例,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才能让学生确有所获?(4)思维训练课型--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在语文教学中,应不应该设计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即使有,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像能力?(5)探究性学习课--即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的课。这种课型如何操作,它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6)单元组合课型--即单元教学中各个不同的课型。单元组合课型对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师适用吗?怎样创新才能使它们由“不登大雅之堂”而进入“寻常百姓家”呢?可以说,以上所列的每一种课型都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课题”,都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大文章,任何人突破任何一种课型的研究,都可以说是在课型创新上超越了别人一步;相应而来的,肯定会是个人教研水平的提高和课堂教学质量的超越。(二)强调“积累”河南甘其勋先生认为,创造离不开积累,需要一个学习、准备、酝酿、积累的过程,重要的创造成果更需长期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评价建议中也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总目标,附录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更是为了把积累性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余映潮老师密切关注这一教学背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文教学思想——积累教育。他认为“积累,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没有积累,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科学的积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心智、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8-9).基于对“积累”的种种理解,他提出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论”──“诵读、品析、积累”,进而概括出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20字诀”──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8-9).①识字词。落实字词,听写雅词。②背名言。每人选择背诵课文中的3—5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③析精段。从不同的角度,品味一段话。④学表达。学习运用一种“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一节充分体现了余老师积累教育思想的典型的阅读教学课。四个板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处处闪烁着积累教学的智慧之光。为了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教者没有选取“议论要素”、“论证方式和结构”等一般性的知识去让学生积累(因为积累这些知识的机会很多),而是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从语言训练因素上选点,采用识记、背诵、品析、仿造等方法,组织生动活泼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进行了高效率的积累,充分展示了积累教学的优效性。通过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积累教育观念支配下的语文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选点精,其教学内容一定是教材中最精采、最典型、最富有语言训练价值、学生最感兴趣且又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二是形式活,课堂上所采取的积累活动方式,一定是最符合积累内容的需要、且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三是效率高,这种多元训练、综合积累的结果必能使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全面受益,从而使认知结构、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在积累中日臻完善。(三)强调“审美”创造一种美的教学,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理想,更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毕生追求。新课标中也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余老师先后提出了“美读”、“美文美教”等。这里,我想对余老师所倡导的“美读”进行简单的理解。这里的“美读”实质上是一种鉴赏性阅读,即以语文审美鉴赏为目的和特征的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包含着理解程度和鉴赏程度,又伴随着语文审美活动,是对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它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此时飘逸的思维、沸腾的热血,定会使你有所感悟与深思。如,余老师执教的《天上的街市》,主导教法是美读。第一步,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教师范读并提示: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读出韵脚。学生自读。第二步,讨论──品析诗的图画美。教师启发:《天上的街市》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教者小结,讲析诗的表达内容。第三步,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教师在范读、带读的基础上启发:诗的情感,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微波荡漾的感情,浅吟低唱的韵味。请读出第一节的惊喜,第二节的赞美,第三节的欢乐,第四节的甜美。第四步,引导美读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两首诗中的韵味和风格,要求读出《蝶》豪放雄浑的气魄。最后,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就是要进行美读。美读,就是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美。余老师的这种教学实践,集中而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审美教学的理想:第一,审美教学,美在视点集中。本节课的视点就是“美读”,所有教学内容的呈现,诸如诗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及其所表现的韵味和风格,均通过“美读”读出来。教学视点好,可使整个教学内容满堂生辉。由此,我们联想到余老师曾倡导过的“选点突破”、“一词经纬”、“一线串珠”等教学思路,按照这些思路设计出来的教学,一定是视点集中的美的教学。第二,审美教学,美在线条简洁。教学线条表现为教学过程和环节,所谓简洁明快,即过程流畅,环节紧凑。余老师的所有教例几乎都具有这种特点。他总是把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进行一体化、一次性表述,比如《天上的街市》教例,就是“教读—讨论—品味—引读”。这,应该算是余老师的一个创造。第三,审美教学,美在提炼精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往往有其最合适处,最恰当处,这就要求教师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并将其提炼出来,否则,再好的例子也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比如在《天上的街市》教例中,余老师抓住其语言特点提问:“若将第一节一、三句中的‘明了’与‘现了’分别换成‘现了’与‘亮了’,行不行?为什么?诗中的‘我想’‘定然’和‘不信,请看’,应怎样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感情?”等等。此外,审美教学,在余老师那里,还表现为娓娓道来有时甚至是诗化的语言,儒雅风流的气质和温良恭让的人格。总之,从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角度看,余老师的贡献主要有三个:一是在课型创新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首倡“教例品评”等写作体例;二是明确提出了积累教育的观点,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三是丰富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开创了用诗化的语言评教评学的先河。另外,余老师还总结并描述了一系列教学设计的思路,如“一线串珠”、“板块积累”、“变角逆序”、“多角反复”等等,使一些无名教师优秀教例中的闪光点得到了聚焦,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二、商榷的几个问题余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可能远不止我上面提到的三方面,为此,他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和一些教研专家的大加赞赏。张定远先生称赞他是“湖北中语界继洪镇涛、胡明道老师之后又一成果丰富、教艺精湛的优秀语文老师,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张定远.余映潮—张定远.余映潮—善于创新的语文教研员[J].语文教学通讯,2003,(6).(一)有关人文性的问题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只重视其知识性的一面,只重视语言形式,却忽视了它所负载的深厚内容。而余映潮老师,作为当今中语界中青年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教学研究中似乎也存在着类似的倾向。纵观余老师的论文写作,其九百余篇的数量不能不令人惊叹,且内容多以课堂教学艺术居多。看了这些文章后,我个人认为,余老师对语文知识(如字、词、句、语法修辞、文体知识等)熟稔驾驭的水平以及在课堂上“滴水不漏”的操作技艺是超一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基本上是把注意力放在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和文章的写作技巧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对渗透在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含蕴丰富的人文精神似乎不是很感兴趣。(当然,余老师在某些教研领域是体现人文性的,如强调“审美”。)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余老师所创造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这算得上他的“代表作”,而“板块式”的核心就是“积累语言知识”。湖北荆州的黄启东先生曾介绍过“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的两种主要课型:其一是积累课,其二是活动课。所谓“积累课”,就是“老师将课文中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提炼出来,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积累”。黄启东.余映潮老师课型创新艺术例谈[黄启东.余映潮老师课型创新艺术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02,(4).我们从教学过程中可看到,余老师的四大板块无一不是围绕语言文字展开的。学生按照这种思路学完此文,就不可能很好地明悟求知的重要性,甚至对文章的基本内容都未能完全地了解,更谈不上与作者进行完美的心灵沟通了。所谓“活动课”,根据黄启东先生的介绍,它和“积累课”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其实前一种课型也有类似的活动)进行“积累”而已。文章以余老师执教的《短文两篇》为例,介绍了活动的内容:编制一张课文语言积累卡。他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整理课文知识:①字音认读;②字型书写;③常用雅词;④成语和四字词语;⑤精妙写段模式。同上如果说这种“活动课”与“积累课”有所不同,那就是它对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似乎更加不屑一顾了。众所周知,文章并不是由字、词、句组装而成的,如果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品析,如果离开了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体验,这样的知识是不可能内化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所谓“板块式”教学,似乎是把语文教材当成了一种操作文字的工具,将完整的课文切割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如果把这样的“板块式”教学推广开来,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可能将依旧是“工具性”的一统天下,而刚刚走进新课程的“人文性”同上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在教学研究上,余老师是否应该在人文性方面加强些努力?如何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性?(1)把对读物内容的学习和体验放在首位语文的工具性是客观的,但它绝不是单纯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精神发展、美化与升华的“媒体”,是有血有肉的东西。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为人的发展提供这些“有血有肉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只重形式而漠视这“有血有肉的东西”,学生就会失去思想的教育,失去情感的陶冶,失去审美的提高。总之,就会失去人文的素养。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内容,用课文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2)尊重个性,鼓励创新我们今天讲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体性阅读教学正体现了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既要通过语言文字和丰富生动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也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人格,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志趣个性,弘扬人文精神。在教学内容及要求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律化”和“一刀切”。如在课外文学欣赏时,有的爱好诗歌,有的喜欢戏剧,这时就可以分组进行活动或对其提出不同要求。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敢于向传统挑战和积极发明创造的中外优秀人物教育学生,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要善于发现并用热情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总之,要结合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3)改变唯理是尚的教学方式现行的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一种唯理性教育。它追求学习内容及过程的客观性、明晰性、确定性,试图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纳入一个简单明了的理性框架;它注重对事物的解释,以逻辑性、分析性、规律性、有序性为教学归宿。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性,重灌输、轻顿悟。所以,完整的课文被肢解了,具体的内容被抽象了,生动的形象也就消失了。由此而来的是,阅读内容尤其是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作用在无形之中消失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唯理是尚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直觉顿悟等非理性的思维。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坚持运用诵读涵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激发出情感,去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二)有关学生自主权的问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具有唯一性和终结性的裁判者,他试图用学科专家的角色,用自己的理解去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建构,从而剥夺了学生学习创新的自主权。所以,在新型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权的强调和关注也就日益显著了。《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便要求教师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交流,相互促进。教师不应把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和带有倾向性的认识强加给学生,不应预先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设计得天衣无缝,然后在课堂上毫不走样地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学生的活动始终在教师事先划定的范围内(如觅奇字、寻雅词、找美句、析精段等)进行,那么,学生便失去了独立阅读文本的自由。这样的“活动”(美其名曰“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也许显得热闹异常,但不过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似乎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把学生置于绝对服从的地位。无论是“教材处理”,还是“课型设计”,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意志。他所创造的“板块式”教学,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限定了思考的范围和活动的领域,不论学生有无同感,有无欲望,都得跟着教师的指挥棒统一行动。甚至连评析课文的“妙点”,也要用统一的句式(如“写得好,好在……”)加以规范。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抑制学生的个性,从而扼杀他们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当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一旦享有学习的自主权,必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增强感悟能力,丰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既要起引导作用,也要参与交流,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反观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始至终都受到教学“板块”的严格控制,只能回答教师的提问,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只能为教材找“美点”,唱赞歌。在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能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能对教材和教师说半个“不”字。充其量只是“我喜欢……”之类的浅层交流,而听不到“为什么……”、“我不喜欢……”等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声音。余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兴趣,设计了名目繁多的“课型”。仅以朗读课为例,就有教读、析读、理读、品读、研读、说读、背读、写读、演读等不胜枚举的类别。由于这些课型在课前已打造完工,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变通,因而在操作上十分便利。这对于那些感到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尤其是担心在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正如余老师本人所言,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系列论文“都是为一线的老师们写的,它们以‘可操作’为宗旨”。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也便不成其为艺术,而变成了一种技术。所以,我认为余老师应该在弘扬学生自主性的问题上多下点功夫。如何弘扬学生的自主性?首先,教师不应该挖空心思地去打造“教”的模式,精雕细琢地安排“操作”程序。虽然模式化的教学借助定势思维的正效应,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也为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供了一条熟路。但是,长久的模式化教学,不但会减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甚至思想麻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模式,坚持教法的不断更新。而且,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还应该广泛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化层面,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学习教育理论和阅读活动论,总结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经验,并善于发掘、培育、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最终走向个性化的教学道路,充分展示作为独立人格的创造美、智慧美。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的机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提倡自主探索、自主选择、解放思想、张扬个性,最大限度地发觉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针对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中,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敢提出问题质疑的现象(这也是当今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必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外,还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四,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团队精神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三)有关“创新”意识、“积累”意识、“审美”意识不全面的问题第一、有关“创新”意识不全面的问题前面曾提到过余映潮老师的课型创新意识,令广大一线教师深为受用。但我们放宽眼界来看一下余老师的整个创新意识,似乎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创新的。我们来看一下张定远先生在《余映潮——善于创新的教研员》一文中是如何来总结余映潮老师的“创新”的:(1)立志高远的教研工作带出“五支队伍”——组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活动;组织优秀青年教师“教改课题”研究活动;组织教学论文写作研究活动;创立荆州市中学生文联,培养优秀辅导老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组织中学语文试题研究活动。(2)特色鲜明的论文写作系列性他的重要文章大都是连载的,且多发表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中。有风格“创造了‘教例品评’的写作体例,又创造了散文式‘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写作体例”。很实用“他把自己的写作方向定位于面向学生,面向一线的语文教师”(但从总体而言,他的写作方向主要还是定位于教师)(3)技艺精湛的课堂教学定位准确“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提炼精细“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积淀丰厚不仅有种种教学设计的理念,而且“连续12年带领弟子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共作了近150场关于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设计的报告,在他的九百余篇各类教学论文中,有近二百篇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勇于创新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创造了“块式教学思路”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他的教学工作、论文写作,还是他的课堂教学,余老师的创新几乎都是为教师服务的,而对学生考虑得很少。这里我想指出一点,尽管余老师是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创新,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为教师教学服务,但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教师的创新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的,而且,这不但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所以,我认为,余老师的“创新”意识不是很全面的,应该注意通过教学艺术创新这个手段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一线教师、教研专家都曾根据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详细地阐述过这个问题,如王珍杰等发表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选自《教育探索》2002年第3期,王秉蓉发表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选自《教育探索》2002年第3期选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第二、有关“积累”意识不全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余老师总是殚精竭虑从教材中披沙拣金,梳理出可供学生或教师积累的教学内容,再配以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并设计一整套既具挑战性又有创新之乐的活动去落实积累。这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由教师提供的可供积累的教学内容,但可能并不知道积累的方法。如此一来,他的设计虽然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似乎帮助不大。所以,我觉得余老师的积累意识不是很全面,应该在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方面多下点功夫。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这里,我总结了以下三点:(1)教师应善于积累,不仅包括课文中的知识积累,还包括教学方法的积累、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学习方法的积累。除了这些,教师应多和其他教师互相交流,并善于把这些积累经验及时记录下来,这在无形当中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2)教师应注意为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创设相关情景。(1)引用名人名言与故事。如“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开展小组积累方法交流活动。学生通过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加注意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学到其他同学的积累方法。教师最好能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这样不仅能使师生之间更好地对话、交流和学习,而且往往因为教师积累经验丰富,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积累技巧。(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教师可适当布置一些有关“积累”的作业,然后进行认真的评价,对于一些态度认真、积极积累的学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时刻注意总结和积累。第三、有关“审美”意识不全面的问题在研究余老师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类似的现象:首先,在如何创造一种美的语文教学问题中,余老师通过具体的教例予以现身说法。其次,余老师提出“美文美教”,认为“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由此不难看出,“美教”的着眼点不在“学”而在“教”。所谓“美教”,无非是用五花八门的具有操作性并具有观赏性的“教法”,来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第三,余老师提倡的“美读”,实质上是通过教师的审美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从中可看出,所谓的“创造美的语文教学”、“美文美教”、“美读”都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我认为,教师的审美教学固然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但我们不能只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强调“审美”,也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强调“审美”。新课标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所以,余老师是否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强调“审美”?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些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教师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邓嗣明发表的《审美思维与语文鉴赏力的培养》选自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三期,又如吴可达发表的《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选自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三期选自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二期综上所述,虽然余映潮老师在某些教学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但他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确给中语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展望未来,时代快车已驶入新世纪,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及其教学设计自当有新世纪的品格,信息技术和IQ、EQ理论将会成为教学设计的工具和依据,因此,正如邹贤敏先生所言,我们有理由期望余老师“以更宽阔的理论视野和更丰富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设计和规律作出更现代、更深刻、更富操作性的概括,为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邹贤敏.中学语文教例品评邹贤敏.中学语文教例品评.序[M].湖北: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致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对余映潮教学设计理念的评价》。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荣生老师。无论是论文选题、资料收集、论文设计工作,还是论文指导、论文修改等工作,他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经过王老师的论文指导,不仅使我学会了如何搞研究工作、如何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是,我从王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做学问时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作风,工作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因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为能受王老师的精心指导而深感荣幸,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次接受王荣生老师的指导。当然,我还要感谢师范学院以及全院教师。他们在大学期间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为了把我打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最后,再次感谢王荣生老师在教学研究、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参考文献及树楠.阅读的本质和阅读教学规律[J].中学语文教学,1999,(3),68-72.刘萍.主体与发展:建构主义视野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3,(6),49-52.贺卫东.建构主义理论给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3,(6),53-56.叶继奋.在开发中寻求建构——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9),19-21.沈韬.元阅读:当代阅读理论的新进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2),28-31/(3),50-52.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9),31-36.郭睿.主体对话:阅读发展的新境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3),18-19.李蓉.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与实施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2),42-44.田泽生.试谈主体性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17-19.杨捷.论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5),61-62.王立力.在阅读教学中浸润人文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4),31-33王云峰.近二十年阅读能力研究与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6),2-4/(7),2-4.孙亚杰.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3,(6),31-37.甘其勋.创造性阅读的根、茎、叶、花、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贺诚.“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1999,(10),47-49.张兴玉.鉴赏性阅读——阅读教学的崭新境界[J].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