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_第1页
京津冀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_第2页
京津冀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_第3页
京津冀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_第4页
京津冀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区间经济依赖和协作程度的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在不断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环渤海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地区作为其“核心层”,在引领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带动整体区域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个具有人缘、地缘、业缘等密切联系的共同体,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地区无论是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或发展水平,都明显滞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木文试图通过对京津冀的区域差异和经济一体化状况的分析,找出其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解决之道。本文首先通过对“十五"、“十一五"时期,京津冀区域间以及内部人均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差异现状的阐述,结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说明了这里存在的经济差异,以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接着乂通过数据包络方法,分别对“十五',初期以及'T•一五"末期,京津冀区域间以及内部宏观经济发展运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接着,建立回归模型,具体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素及其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最后,在前述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总结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一体化;数据包络分析AbstractNowadays,within-depthdevelop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strongeconomicdependenceanddeeperlevelofcollaborationbetweendifferentregions,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hasbecometheinevitabletrendofglobaleconomicdevelopment.Activelyandvigorously,Chinahasalsobeenexploringandpromotingthe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process.InwakeofYangtzeRiverDeltaandthePearlRiverDelta,BohaiRimregionhasgraduallyrisenupas"ThirdPole^inChina'seconomicgrowth.Asthecorelayerofthisregion,Jing-Jin-JiareahasplayedanimportantroleinbothleadingtheeconomyanddrivingthedevelopmentofwholeBohaiRimregion.Thankstoitsregionaladvantages,Jing-Jin-Jiareahasformedacommunityobjectivelywhichiscloselylinkedwithallkindsofrelationshipsandresources,suchaspeople,territoryandindustryetc..However,nomatterintermsofregionalplanning,industrialdistributionordevelopmentlevel,Jing-Jin-JiareahasfarlaggedbehindYangtzeRiverDeltaandthePearlRiverDelta.ThroughtheanalysisofregionalvariationandeconomicintegrationinJing-Jin-Jiarea,thisarticletriedtodiscovertheproblemsexistedduringtheeconomicintegrationprocess,andfurthermore,providefeasiblesolutionstoit.Firstly,itillustratedtheexistingregionaleconomicvariationanditsinfluenceon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inJing-Jin-Jiarea,throughthedescriptionofcurrenteconomicsituationintermsofoutputpercapitaandindustrialstructuredifferenceinregionsandbetween,aswellasits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features,during“the10thFive-YearPlan^and"the11thFive-YearPlan^periods.Secondly,byusingthemethodof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itanalyzedandcomparedseparatelytheeffectivenessofmacroeconomicdevelopmentsinJing-Jin-Jiareaandbetweenduringthosetwoperiods.Italsoresearchedonthecurrentsituationandtrendsofmacroeconomicdevelopmentswiththebackgroundof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Thirdly,itsetuparegressionmodelbyemployingeconometricmethods,whichwasusedforanalyzingthefactorsandtheirinfluenceon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inJing-Jin-Jiarea.Finally,basedontheanalysisanddemonstration,itsummarizedtheproblemsduringthe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inJing-Jin-Jiarea,andproposedsomereasonableadviceandsuggestions.Keywords:regionaleconomicvariation;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DEA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木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京津冀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是木人在导师指导下,在华北电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木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木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木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木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京津冀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系本人在华北电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北电力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华北电力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北电力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屮):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口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导师签名:日期: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区间的经济依赖和协作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也在一直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把区域规划编制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Z后,环渤海地区逐渐成为屮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地区作为其“核心层",必将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引领整个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带动整体区域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基本运作规则是成员间的协作与协调,即如何进行区域内的合理分工,减少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分享一体化的协同效应。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无论是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或发展水平,都明显滞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然而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空间网络化格局,紧密融合的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京津冀地区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个具有人缘、地缘、业缘等密切联系的共同体,加上区域个体间经济互补性强,已经充分具备了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京津冀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第一,作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密集区,这里的综合科技实力全国第一,集中了例如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等高新产业科技园区;第二该地区具有实力雄厚的基础工业,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大中型企业,产业部门种类齐全,发展潜力巨大;第三拥有良好的国际协作与投资环境,是发展包括H、韩、俄在内的东北亚跨国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的最佳地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第四这里还是我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这一地区航空、铁路、公路网密集交错,交通密度居全国第一,是三北以及华东绝大部分地区连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主要通道;第五,这一区域还是极富吸引力的历史、文化、革命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总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看,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全国经济的整体布局,其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因此,缩小地区差异,有效推进和加速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北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2国内外研究动态121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是从国际关税同盟的角度提出的,之后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四方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其中有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增长趋同等理论研究,本文将在第二章作详细综述,在此不再赘述。1.2.2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自1949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在建国后30年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屮,均衡发展是主流,研究的核心或重点都是生产力布局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梯度推移理论”的提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影响。梯度推移理论主张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转移的加速,逐步缩小各地带之间的梯度差。出于我国的自然条件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因而以此为框架来研究投资的地区倾斜与时序的选择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将投资重点放在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带,然后随着经济发展,将先进的技术依梯度逐步向“中间技术''的中部地带和“传统技术"的西部地带转移,就可逐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这表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己由“非均衡"发展的“梯度推移模式",转向以发挥地区优势、实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和逐步缩小三大地带差距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涉及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总的来讲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实现合理的地域分工;扬长补短,加强合作,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重点是逐步缩小东部与屮西部Z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1.3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然后通过对“十五”、“十一五"时期京津冀区域以及内部人均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差界现状的描述,结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了该区域的经济差界程度以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的影响;接着运用数据包络方法(DEA)对“十五”初期以及“十一五”末京津冀区域间以及内部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的宏观经济有效性值,以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后,采用计量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具体分析各一体化要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最后,结合前述经济差异以及经济一体化问题的分析,找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建议。论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京津冀区域差异和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文中引用大量统计数据,结合统计方法,综合评价方法以及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各种基木数据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定量的、模型化的研究,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综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政策,分析京津冀区域差异及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而找出问题,给出一系列有据可循的客观合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议。第2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实质上就是从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入手,通过研究区域增长趋同以及区域分工理论来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2.1区域差异理论2.1.1区域差异理论演化的预期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是解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一种重要理论。其代表人物有G.缪尔达尔和A.O.赫希曼。他们依据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对区域Z间的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缪尔达尔在其1957年出版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区域》一书屮指出,在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中,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产生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极化效应有利于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扩散效应对欠发达区域发展有促进作用。回流效应对扩散效应产生抵消作用,从而有利于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总的来看,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快于欠发达区域,它们之间的差异将趋于扩大。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存在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这两种效应是由于发达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在其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联系中所产生的。极化效应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利,而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不利。涓滴效应是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产生的有利于后者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总体上,极化效应强于涓滴效应,导致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差异扩大。总之,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产要素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即收益递增)将向少数区域集中。这个过程具有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从而导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发生分异或极化。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之间必然出现分异。而且,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自我强化的作用过程,其结果就是区域差异将持续扩大。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了与非均衡增长理论截然相反的解释。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牛产要素具有收益递减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将引起牛产要素价格的均衡化,促使区域之间的经济长期增长形成趋同,亦即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平衡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因此,市场对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起到自我修正的作用。新古典增长理论以长期均衡为基木观点,认为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共同稳态,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态,这种稳态就决定各区域经济相应的稳定增长路径。如果一个区域偏离其稳定增长路径,就会有一种力量使其向稳定增长路径“回归"。由此可以证明,初始增长水平低的区域的经济长期增长速度要快于初始增长水平高的区域。也就是说,虽然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区域之间可能存在比较大的经济增长差异,但是由于落后区域的长期增长速度要比发达区域更快,因此,经过一个较长的阶段,它们之间的经济差异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2.1.2倒U形学说威尔逊的倒U形学说是其在《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中提出的,他利用相对人均收入作为测度区域差界的指标,运用加权变界系数计算区域差界,并试图揭示区域差异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威尔逊选择了24个国家,根据其在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分组。把区域差异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威尔逊作了7组国家之间的横截面分析,对一些国家的情况进行历史趋势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威尔逊获得了重要发现。他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一个国家内,当经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吋,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不是很大。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差异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差异扩大的趋势就会减缓,继而停止。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域之间的差异将趋向缩小。这样一个区域差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发生从差异不大——扩大——缩小的过程,在形状上就像是倒写的U。学者们习惯把威尔逊的学说称Z为倒U形学说。倒U形学说提出后,很多学者都用该学说來解释区域差异的演化过程或推断区域差异演化的未来趋势,并作为是否要对区域差异进行调控的理论依据。我国学者陆大道认为,关于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发展之间的倒U形规律,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集聚、分散演进过程有广泛的解释能力和指导意义,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另外,国内外的学者也有对倒U形学说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提出质疑的。针对威尔逊所选择的分析样本,一些学者指出,威尔逊所选择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很少,代表性有限;针对威尔逊所作的国家Z间的横截面分析,有的学者指出他所依据的区域单元没有考虑国家Z间面积差异悬殊,所使用的区域单元规模相差很大;针对威尔逊所作的历史纵向分析,有学者认为缺乏对很多国家长时间序列的资料分析;此外,还有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实威尔逊提岀的区域差界呈倒U形变化的过程并没有在所有国家发现。通过这些分析,部分学者认为,威尔逊的倒U形学说还难以成为揭示区域差异演化规律的理论(胡鞍钢等,1995)⑴。2.2区域增长趋同理论区域增长趋同理论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Z间是相互开放的,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在区域Z间的白由流动将对经济增长不平衡产生白我修正作用。从而引起区域Z间经济增长水平趋向均衡。因此,尽管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Z间存在经济差异,但是,只要他们的经济增长条件相似,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将会快于相对发达区域,它们Z间的经济差异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巴罗和萨拉伊马廷把区域经济増长趋同划分为a趋同和B趋同两大类型。其中,a趋同是指区域Z间的经济增长水平分异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减小;卩趋同则是指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在a趋同和p趋同Z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卩趋同将引起a趋同。但是,由于a趋同还与其他的因素有关,有可能在卩趋同的过程中a趋同反而会逆转。2.3区域分工理论2.3.1绝对成本学说绝对成本学说就是从区域Z间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揭示区域分工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区域之间应该怎样开展分工才能对双方都有利。它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岀版的《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岀的。他认为,分工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分工对于参与各方都是有力的。国家之间通过贸易而产生的分工是由生产的绝对成木决定的。他指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用成木最低的产品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商品,从而比它们各自都去生产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能增加国民财富。因此,他主张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木比木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商品;输出木国绝对成木低的商品去换来货币,然后购买别国牛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合理。虽然亚当・斯密的学说讨论的是国际分工的情况,但其基木原理用于解释国内的区域分工同样有效。陈计旺认为,国内区域分工和贸易所遇到的障碍要比国际分工和贸易小很多,更容易实现按绝对成木进行分工获得贸易利益⑵。2.3.2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依据“优中选优,劣中选劣叩勺思想,比较区域之间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提出各区域要利用生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开展区际贸易。这个学说是由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岀的。他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的流动和转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木的大小来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木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如何,都有其相对优势,即使处于相对劣势,也能从中发现相对优势。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应该把资木和劳动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生产等量资源的情况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比较成木学说也是以国际分工为研究对象,但同样适用于区域分工的分析。233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是从区域的要素禀赋角度分析区域分工的产生机理,由E.赫克歇尔和B.C.俄林提出。1911年,赫克歇尔提出要素禀赋有关论点,指出比较成本出现差异有两个前提,即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不同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组合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屮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认为,区域分工和贸易取决于区域之间牛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要素禀赋不一样,区域之间同类要素的价格就存在差异。生产不同商品所需要的要素种类和数量不相同。因此,一个区域应该生产那种用当地大量拥有、价格便宜且在生产总成木中占比例大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并用于出口;进口那些用当地缺少、价格高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也就是说,区域分工的原则是,从生产来看,一个区域大量拥有某种价格低的要素,就应该用这种要素进行专业化生产,或者说,一个区域不应该使用当地稀缺、价格高的要素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贸易来看,一个区域应该进口本地稀缺、价格高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可见,利用要素禀赋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开展区域分工是可行的,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总体效率的提高是有利的。2.3.4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学者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屮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该模型表明,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法律环境有关,主要由6个因素决定,即产业的生产要素状况、产品的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发展机遇,以及政府行为。波特关于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论被引入到区域分工的研究中,对区域分工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比较优势是以资源禀赋为导向指导产业发展,竞争优势则是以市场为导向指导产业发展。在现代贸易条件下,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有的学者则持否定态度,认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统一的。可见关于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关系,竞争优势理论对区域分工的适宜性等问题,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第3章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由第二章理论综述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差异是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提,只有存在区域经济差异,才可能实现区域经济z间的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使区域分工化为可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区域经济差异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因此,本章将着重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现状,进而说明近几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影响。3.1区域差异概述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彖。区域差异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区际经济关系、国家经济整体运行乃至社会发展等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1.1区域差异的定义区域差异,这里主要指经济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区域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许多可以直观感知或观察到的外在表现。学术界对区域差异的界定,大体上有如下几种看法:一是认为区域经济是区域Z间经济增长总量的差异;二是认为区域差异既包括区域Z间经济总量的差异,也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三是认为区域差异除了经济增长和总量的差异外,还有经济结构、发展条件、生活水平、居民收入,乃至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等方而的差异。对于这些界定,大多数学者一般认为只有采用人均经济总量指标,才能够更“公正”地比较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状况,因此定义区域差异为“一定时期内不同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彖二3.1.2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区域差异可以分为区域绝对差异和区域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区域绝对差异是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绝对量的井均等化现象。反映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一种量的等级水平差异。因此,区域绝对差异一般用绝对指标来衡量。区域绝对差异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各区域人民福利水平的现状,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感知,而且肓观,可比性明显。所以,区域绝对差异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平时人们所谈论的区域差异多指区域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区域相对差异是指区域Z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变化速度的非均等化现象。它反映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一般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相对差异。区域相对差异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各区域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状况,指示了未来各区域人民福利水平的变化方向与可能达到的程度。因此,学术界对区域相对差异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许多情况下,学者所指的区域差异都是区域相对差异。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学术意义在区域差界的研究中,绝对差界和相对差界分析是同等重要的。首先,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所比较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同侧面,不可相互替代。为了获得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状况的全面信息,就必须同吋研究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次,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变化方向有不一致的可能性。原因在于,在暂不考虑区域人口状况的情况下,区域绝对差异的变化既受到各区域经济总体水平变化的影响,也受到区域经济总体水平“基数''的影响。而区域相对差异的变化则只受各区域经济总体水平变化的影响,与各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的“基数巧殳有直接关系。因此,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变化方向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二者的变化方向一致,同吋趋向于扩大或缩小;另一种情况是二者的变化方向相反,即区域相对差异趋向缩小,但绝对差异趋向扩大。3.2区域差异测度方法3.2.1区域差异的测度指标根据上述区域差异的定义,测度区域差异一般选取的是人均经济总量指标。在不同的国家或时期,可以获得的经济统计数据是不一样的。因此,用于测度区域差异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使用比较普遍的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等。在我国,过去限于统计体系,有的学者曾使用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来测度区域差异。在西方国家,有的学者还是用牛产率、就业率或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区域差异。这些指标都属于单一指标。还有些学者选择多指标或综合指标来测度区域差异。国际上使用的比较多的综合指标有人文发展指数(HDI)、生活质量指数(PQLI)以及各种指标体系。我国学者和一些研究机构也曾釆用人文指数、指标体系等来测度区域差异。比较以上两类指标,各有其优缺点。单一指标简单、数据容易获取和计算,适用面广,可比性强。多指标或综合指标复杂,数据不易提取和处理,使用面窄,特别是各研究者或机构自己构建的综合指标可比性差。事实上,在区域差异分析中,使用单一指标所获得的信息量并不一定比多指标或综合指标少。有的学者指出“用人均GDP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与同年份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排定的顺序基本一致”(周国富,2001)i3j,用人均GDP这个指标最为合适。理由是,人均GDP是一个反映人均经济总量的指标,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区域差界的内涵,并且从现行的官方统计数据中容易获取,数据的可信性和完整性好。由于GDP在很多国家都有统计数据可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都倾向于使用人均GDP来分析区域差异,因此,用人均GDP这个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研究工作之间可比性最强。3.2.2区域差异计算方法区域差异的计算方法比较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统计方法用于计算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标准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总量差异测定方法,以及极差和比率等用于测度极端差异情况的方法。其屮,标准差是用样本屮各变量与其均值离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求解算术平方根得到的数值。它能够全面的反映区域之间的绝对差异。变异系数,乂叫标准差系数,一般是指有关指标的标准差除以均值。它能够全面的反映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程度,使得指标更具可比性。(2) 其他常用方法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提岀的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用来描述系统结构多样性和集中性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示各区域间差异越大;反之,则越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J泰尔系数泰尔(Theil)系数是一种具有空间可分解性的区域差异分析方法,类似于爛多样化指数。可以用来分析区域差异总体变化过程、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变

化的情况,以及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变化对区域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政策信息。因此,在区域差异研究屮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Theil系数计算方法为心□(汕log[@G)》P)]\ \ (3-1)式中,T为Theil系数,测度区域总体差异;gi为第i个子区域的GDP值;pi为第i子区域的人口值;G为区域的总GDP值;P为区域的总人口值。如果把总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组,利用对Theil系数进行分解,可以进一步分析群体差异、区际差异及其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影响。Theil系数的分解计算式为T=Tb+Tw=Tb^□GiTwT=Tb+Tw=Tb^□GiTw(i)(3-2)其中Tb=DCz-log(GiPi\ (3-3)珈)二□(g,&)・log[(g,Gi)\ptA)]空二□g,(兀U-1,2,…,0Pi=□刃(厂工上1,2,…,0式中:C为区际差异;几为区内差异,是各区域内部差异八啲的加权和;Gi为第i个区域GDP占总区域的份额;Pi为第i个区域人口所占的份额;gi为第j个子区域GDP所占GDP的份额;pj为第j个区域人口所占的份额。Theil系数越大,区域差异越大;否则,反之。威尔逊不平等系数计算公式为K=2V\x\pip(3-4)K=2V\x\pip(3-4)式中:q、x、pi、p分别是,地区的人均GDP、背景区域的人均GDP、i地区的人口和背景区域的总人口。K越大表示地区间的差异越大。威尔逊正是用这个计算公式发现了倒U形理论。威尔逊系数实质是加权变差系数。3.3京津冀区域差异描述本文以2002年——2010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本章在分析京津冀区域差异时,还涉及到河北省内部11个地级市的地区差异分析,而由于本文的分析时期拟定只涵盖“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的数据,故起始年份从2001年开始,而结束年份选取2009年也是由于各统计网站及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的统计数据还不完整,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本文选取了2001年至2009年的京津冀地区以及河北省内部11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分析。331京津冀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在这一部分,本文选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地区GD厂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GDP”即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T,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种角度,对京津冀区域差异进行测度。(1)绝对差异在这里木文选用标准差的统计方法来计算区域差异,分別对京津冀区域间的差异以及河北省内部II个地级市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①京津冀区域间的差异。表3-1所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根据2001年至2009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以及河北经济年鉴数据而来。表3-12001年——2009年京津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标准差(元从)地区\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北京市269803084034892410994544450407582046302970452天津市201542138725544305753578341022461225547362574河北省8362896010251124871478216752198772323924581标准差7690896010157118161280014180159991725420()27为直观反映,在此以柱状图形式表示京津冀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折线图表示三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标准差。o北京帀■天津巾o北京帀■天津巾■河北吝3-120012009如图3-1所示,从2001年到2009年,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这三省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从数量上来看,九年间三地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数量上和差较大,北京市、天津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倍左右和2.5倍左右的差距发展;从增长速度上来看(见表3-2),三地均是先经历了一个上涨——下降——上涨的过程,但可以看出,北京市与河北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相对较大,天津市增长速度的波动较小。总体来看这九年的增长速度,天津市除2007年外均高于北京,河北省除2009年外一肓高于北京,除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外均高于天津,而由于河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数较京津二市甚大,这增长速度上的微小优势对于缩小与京津区域差距作用甚微,三地的经济差异仍然很大,这点从图3-2可以看出。由图3-2可以看到,京津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标准差,从2001年到2009年一直不断增长,由2001年的不到8000涨到2009年的20027,这说明京津冀区域的绝对差异正在逐年扩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正越来越严重。表3-22001年——2009年京津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氏速度(%)地区\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北京市14.3113.1417.7910.5710.9215.478.2911.78天津市6.1219.4419.7017.0314.6412.4320.2712.80河北省7.1514.4121.8118.3813.331&6516.915.77

②河北省内部的差异。具体数据见表3-3o表3-32001年——2009年河北省内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标准差(元/人)地区\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河北省8362896010251124871478216752198772323924581石家圧市121571318715184178661902320533242372892530428唐山市143791571518387229702823932015377644805151176秦皇岛市115001246314255165251742319147234502748127110邯郸市703277108935108871338415590184002264922779邢台市61556632773394941007011392129851431915174保定市70587723861510261992110967127041452115770张家口市5742619071028893958211420135161712718949承徳市51435608655583531032612474163772103822197沧州市743680659268113891658818550212072467825719廊坊市100811201513711155711581117990219342576427904衡水市785484979630114551242912766131381484415192标准差273230453542418450875655680888599376为直观反映,在此以折线图形式表示河北省内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标准差。GOOOOoW石2«理市WutE湃体市昭fr巾爪*口币A—fffK1>}If€>— rt?AoW石2«理市WutE湃体市昭fr巾爪*口币A—fffK1>}If€>— rt?A«)水r.50000400003DDOO2DOOO2OD12002 2003 2004 200S 2006 2007 2008JOOO二三二loooa图3-32001年——2009年河北省内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如图3-3所示,2001年至2009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是处于一个不断上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唐山市的上涨速度远远高出其他地级市。2009年时唐山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176元/人,为当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市邢台市的3.4倍之多。以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平均标准,则其他地级市中总体水平高于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只有唐山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和廊坊市这几个省会、港口及毗邻京津较近的城市。其余七市中只有沧州市由2001年低于全省水平增长到2005年开始高于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再看图3-4,显示了在河北省内部,各地市之间的绝对差异也在逐年拉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同样存在于河北省内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的整体发展。(2)相对差异①京津冀区域间的差异。根据上述威尔逊不平等系数的公式,分别计算了2001年到2009年京津冀三省的威尔逊不平等系数,计算结果如表3-4所示(表屮数据根据2002年——2010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及河北经济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表3-42001年——2009年京津冀地区威尔逊不平等系数地区\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X)82009威尔逊系数0.50420.52150.52070.51020.49050.48510.47210.45370.4729用折线图表示为:

图3-5京津冀地区威尔逊不平等系数表明,2001年——2009年九年间,京津冀区域威尔逊系数总体上在以缓慢的速度缩小,虽然2001年至2002年以及2008年至2009年间有所增长。其中,威尔逊系数最大年份2002年与最小年份2008年仅相差0.0678o由图可以看到,2001年——2002年上升趋势比较明显,2002年——2003年的变化幅度相对比较平缓,2003年——2008年的下降趋势则较明显些,而2008——2009年又岀现一个明显的扩大趋势。通过对上图的分析,总体来看,这九年的京津冀地区相对差异是在缩小的,这与前述京津冀地区绝对差异的分析结果不是十分一致。对于这一点,前面3.1.2部分已经有所说明,是由于区域绝对差异的变化既受到各区域经济总体水平变化的影响,也受到区域经济总体水平“基数”的影响,而区域相对差界的变化则只受各区域经济总体水平变化的影响,与各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的“基数''没有直接关系。②河北省内部的差异。2001年——2009年河北省内部地区威尔逊不平等系数计算结果如表3-5所示。表3-52001年——2009年河北省内部地区威尔逊不平等系数地区\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威尔逊系数0.33540.33800.34440.34400.37920.37700.38320.41970.4233折线图表示为:威尔逊不平等系数的变化(如图3-6)表明河北省内部区域相对差异总体来看一直在不断扩大。其中,只有2003年——2004年以及2005年——2006这两年间区域相对差异有所小幅减小,其他年份均是上升趋势。在相对差异扩大的这几年中,2004年——2005年以及2007年——2008年这两年间的差异变化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由0.3440上升至0.3793以及由0.3832上涨到0.4197。这些都表明河北省内部区域相对差异增大,这一结论与3.3.1部分对河北省内部地区的绝对差异的分析结果一致。由上述京津冀地区及河北省内部各市之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的经济差界分析结果来看,不论从京津冀地区之间来看还是从河北省内部各市来看,均存在比较大的经济差界。这种经济差界虽然一方面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三省市特别是京津与河北省内部各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尤为严重,阻碍着三地经济的协调发展。从九年来三地13个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较来看,北京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位居第一,与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最低的市相比,一直为其4.5倍之多。从九年数据来看,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肓不高,这与京津快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阻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3.3.2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理论概述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作用方式。考查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主要探讨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①三次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C.G克拉克首先提出。1940年,他在发表的著名经济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屮,对三次产业做了详细的划分,并总结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而开创了产业结构理论,并成为分析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他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的生产,包括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生产,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在我国,从1985年起,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规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釆掘业、制造业、白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它又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个部分。②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库茨涅兹揭示的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克拉克主要总结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化,认为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就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屮,在工业化屮前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也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本文主要釆用库茨涅兹的理论对三次产业结构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比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2)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表3-6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地区产业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第一产业1.11.11北京市第二产业30.82&929.630.629.427.926.825.723.5第三产业6769.26&767.869.17172.173.275.5第一产业3.41.7天津市第二产业49.249.751.954.255.557.357.360.154.8第三产业46.546.444.642.441.540.340.537.943.5第一产业16.415.61515.714.912.713.212.612.8河北省第二产业49.649.851.550.751.853」52.854.260第三产业3434.633.533.533.334.23433.235.2柱状图表不为:•鼻一卩土Uh*图3-7北京市■u-产电■二产*cizrtxxnmj•鼻一卩土Uh*图3-7北京市■u-产电■二产*cizrtxxnmjifmjo*涉如畑j心Jan图3-8天津市沖♦U二产*DJL屮*图3-9河北省表3・7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人员比重)地区产业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第一产业11.310.08.97.27」6.2北足市第二产业34.334.632.127.326.324.524.221.220第三产业54.455.459.065.566.668.969.372.473.8第一产业16.916.716.315.715.114.412.511.810.8天津市第二产业43.641.742.942.441.941.742.642.041.9第三产业39.541.640.841.943.043.944.946.247.3第一产业50.448.448.245.943.942.240.439.839河北省第二产业2629.230.031.031.431.7第三产业23.624.524.625.926.927.828.628.829.3柱状图表示为:■3HT■丄■二爭图3-10北京市t&——70卜to•it・■3HT■丄■二爭图3-10北京市t&——70卜to•it・♦一产裂C跟一产世图3-11天津市£0图3-12河北省■二□SZ-1从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京津冀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差别,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天津市、河北省则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但天津市的第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而河北省却是第一产业占据相当比例。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岀,2001年以来九年间三省市的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员屮所占比重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北京市的第二产业比重渐趋收缩,天津市和河北省略有增长;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以绝对优势渐趋增长,天津市地区牛产总值比重有所减少,而就业人员比重却稳定上涨,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变化不显著,就业人员比重略有增长。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看,目前北京市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由图3-7可以看出,其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Z、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天津和河北则是属于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出现这一产业结构现状,北京市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政治、文化等因素,使得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员中比重较小,而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它的高科技行业以及服务业比较发达。从表3-6和图3-7均可以看出,2001年——2009年北京的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70%左右,就业人员比重也一直在55%以上,且日趋上涨,至2009年已经达到73.8%,占据明显的优势。其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在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天津市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比重整体来看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比重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就业人员比重也基本稳定,2001年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9.2%,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比2001年高出10.9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高出22.2个百分点,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同期第三产业增加了5.6个百分点。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7:54.8:43.5(见表3-6),仍处于“二三一"型结构。而从第二、三产业占就业人员比重来看,2001年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相差其微,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第三产业却是逐年上升,2005年开始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这说明,天津市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第三产业也止在蓬勃发展。三省市中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度相对较低,河北省是农业大省,表现为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高,而且下降速度缓慢,2001年至2009年仅下降了3.6个百分点,而就业人员比重高达40%左右,仍是就业人员主要来源,这主要是因为京津作为特区城市的特殊性质,第一产业产值一肓较低,且仍处于下降之中,而河北作为向京津提供农副产品的商品和服务的“大后方”,势必在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整体来看是比较稳定,第二产业不论地区生产总值还是就业人员比重都略有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变化幅度较小,在一定时期比重很难超过第二产业比重,但就业人员比重则逐年增长,与第二产业相差甚少。总体来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正处

于一个优化过程,这可以从九年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看出。河北省内部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表3-8河北省内部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地区产业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第一产业16.415.61515.714.912.713.212.612.8全省第二产业49.649.851.550.751.853.152.854.260第三产业3434.633.533.533.334.23433.235.2第一产业14.213」13.614.113.912.711.710.910.3石家庄市第二产业48.648.448.449.350.249.6第三产业39.639.738.137.337.738.93938.940.1第一产业?9.619.118.518.318.217.716.61514.9承德市第二产业42.943.346.749.650.952.556.360.251.6第三产业37.537.634.732.130.829.827.124.833.5第一产业11.512.814.714.616.216.415.216.515.2张家口市第二产业44.843.545.448.744.744.444.94441.8第三产业43.743.739.936.839.139.339.839.543第一产业13.112.410.110.510.410.511.411.312.7秦皇岛市第二产业35.636.939.741.33&837.83&940.538.8第三产业51.350.750.348.250.851.749.748.248.5第一产业17.8171513.111.610.8唐ill市第二产业51.151.755.256.357.35857.459.357.8第三产业31.131.329.830.631.132.8第一产业16.515.114.515.316.214.713.212.312.1廊坊市第二产业52.854.155.856.756.653.4第三产业30.730.730.330.929.729.5第一产业19.918.316.1161&317.315.715.615.3保定市第二产业44.345.347.5494&84949.748.350.4第三产业35.736.436.33532.933.734.736.134.3第一产业17.716.314.9161211.511.411.712沧^'|'|市第二产业48.349.252.350.253.453.451.850.548.2第三产业3434.532.733.834.635.136.837.739.8表3-8(续表)地区产业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第一产业17.817.41817.517.41&9衡水市第二产业53.954.45353.15351.949.54&950.8第三产业27.928.428.629.229.630.132.933.730.3第一产业20.119.318.517.718.316.916.515.215邢台市第二产业52.552.954.657.157.357.956.557.156.5第三产业27.427.926.925.224.42&5第一产业16.71614.51513.712.71311.612.2邯郸市第二产业484&851.850.550.352.152.655.153.9第三产业35.335.233.734.53635.234.433.333.9由表3-8可以看出,河北省各地级市的产业结构除秦皇岛市以外,均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一致,第二产业比重占据主导地位,都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其中,第二产业所占平均比重最高的为唐山市。从各市情况看,唐山市是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城市,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造纸等为支柱产业,其中钢铁产能占全国十分之一;这里还有京唐港、曹妃甸港、黄骅港几个港口工业区。2008年开始唐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60亿元,跻身GDP三千亿俱乐部。钢铁年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半,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左右。作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产业结构与之不同,为“三二一啪勺结构。秦皇岛市的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产业发展迅速,这带来了它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第三产业比重大,与秦皇岛市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而港口、仓储等交通运输邮电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突出位置的市情有关,并不是它的经济发展己经步入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石家庄市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与河北省平均水平基木一致,第三产业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产业主要以医药、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建材、食品为主,其中医药和纺织工业较为发达。承德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但由上表可见,其第二产业的发展比也较迅猛,至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60.2%,为全省最高,这与近几年承德市调整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有关,它的主导产业为食品饮料、特色药业、冶金矿山、新型建材、光机电产品等。总体来看,由于河北各市经济发展的重化倾向,使得其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钢铁、医药、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纺织等产业为主导产业。个别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也是由于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但是,2001年——2009年九年间,其产业结构还是处于一个优化过程当屮,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也注重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综合上述京津冀地区及河北省内部各市产业结构差异现状,可以看出,在京津冀地区虽然总体上产业结构呈现不同态势,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但是具体分析京津冀地区内部差异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上,都在追求大而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三地都存在钢铁、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近年来又都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服务产业。这种分工体系不明确的现状,将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3.4本章小结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存在一定的经济差异,这为区域内的分工协作,资源优势互补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但是,从另一方而看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人均经济总量上看,一省两市跟11个地级市的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产业结构上看,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虽然各有侧重,为区域分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产业趋同现象也较为严重,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各自为政、互相竞争、重复建设等行为造成资源浪费及无效配置,这都阻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总体来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正向着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由于经济差异过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分散化现象止制约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4章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数据包络分析论文在上一章节屮提到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问题,然而除去竞争,从“十五”至“十一五”期间京津冀三地一直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合作,在这些合作屮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巨大发展,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取得很大进步,本章将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此进行分析,以说明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京津冀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4.1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合作20世纪80年代,国家首次提出“环渤海经济圈规划雹“九五"时期,河北省提出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几环京津^环渤海"),但基本上停留在战略概念层而,在具体合作的内涵、方式等方而没有实质性进展。2001年10刀,国家建设部组织评审通过了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吴良镉主持完成的“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J即大北京规划。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展和改革部门的负责人召开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共同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商讨加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达成五项共识。2004年5月,北京科博会、博鳌亚洲论坛发起,国家发改委指导,环渤海七省市共同参加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达成实施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共识。200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召开。会议就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进行了研讨,并决定成立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联席会议⑷。2004年8月驚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匕建立官、学、商共同参与,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对话磋商机制。2004年9月,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五省二市签署了《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2刀,京津冀三地旅游局联合推动旅游区域合作。2004年——2007年国家发改委提出《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确定区域整体发展方向,解决重大区域协调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005年,河北省和亚洲开发银行进行的河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指出河北要从传统的“服务京津"向“接轨京津,轶变。2005年8月,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北京市商务局达成《京津合作协议》,确定京津两市每年轮流举办“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2005年11月,首钢搬迁,成为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和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启动点。2006年3月,第三届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达成《泰达宣言》,旨在促进各有关区域在科技、产业、市场、资源等方面的全面合作。2006年4月17日至18日在天津召开的环渤海区域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成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的标志。与会的32个联席会成员市市长,围绕“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认真总结经验,研究谋划未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和交流,取得了广泛共识。会议通过的《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倡议》,被理论界人士指称“具有里程碑意义S2006年5月,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2006年9月建设部启动了京津冀城镇群规划。2006年10刀,京冀两地政府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在交通基础设施、水资源、生态环境治理、能源开发、产业对接调整、农业、旅游、劳务、卫生事业等9个方面进行合作。2006年10月,天津滨海新区与沧州政府签订“加强合作意向书”,确立五大战略合作目标,加强优势产业对接。2006年11月,天津科委、天津滨海新区主办了“2006环渤海技术转移与区域合作滨海论坛"。2007年2月,京津冀商务部门发表《2006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商业发展报告》,商务部门高层协商、相关政策文件交换、网址互连、市场准入政策、消除地方保护与行业垄断、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鼓励河北省优势企业和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等方面加强区域商业交流合作。2007年7月,天津市滨海新区与唐山市达成促进天津港与曹妃甸港联合发展的《经济合作协议书》。2007年9月,京津冀三地政府举办第二届“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论坛雹2007年II刀,京津冀三地物流业代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书J该协议约定将相互支持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对方物流服务领域,给予对方物流企业本协会成员同等待遇,共同协调解决三方会员企业在相应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2008年2月,北京市旅游局与相关地区旅游局召开“9+10区域旅游合作会员”,组成跨区域旅游协作体。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与京津冀发改委联合召开“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J签署《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4.2数据包络分析(DEA)概述4.2.1数据包络分析的概念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1opmentAnalysis,简称DEA),它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部门或企业)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新方法。自从1978年,由著名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rnes)、库伯(W.W.Cooper)以及罗兹(E.Rhodes)首先提岀C2R模型并用于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以来,DEA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并在实际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对非单纯盈利的公共服务部门,如学校、医院,某些文化设施等的评价方而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4.2.2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思路DEA方法评价的基本思路是DEA方法评价的对象有相同种类的投入和产出,这些投入产出数据就是评价相对有效性的依据,判断某个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简记为DMU)是否为相对有效的,就是看是否有一个虚拟的决策单元(它是实际观察到的决策单元的某种组合)比它更“好"(相同产出条件下投入更少或相同投入情况下产出更多),若有这样的决策单元,则原决策单元不是相对有效的,否则,是相对有效的。对于多投入多产出情况下的评价则必须借助于线性规划模型。4.2.3数据包络分析的C2R模型C2R模型及变量说明CzR模型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讲,是用来研究多个DMU(即多项“生产"活动)的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假设有n个DMU,每个DMU都有m种投入和s种产岀,其中xij为第i个DMU的第i种投入总量,yrj为第丿个DMU的第r种产岀总量,匸1,2,m;J=l,2,n;r=l,2,…,$。各DMU的投入与产出可用向量表示为U 册y Lo=

在建立DEA模型时,先引入效率评价指数,利用效率评价指数建立分式规划模型,再通过Charnes-Cooper变换将分式规划模型划为一个等价的线性规划模型,最后得到它的对偶规划模型C2R模型(D)。在实际中为了方便应用,经常使用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2R模型(DJ。minin(口27砂普"V土%n<丿」mins.t.\3Lx」+s=>1□戸/./kFS+=jYoAeO,j=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