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1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2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3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4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再是对抗性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加以解决。(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4)提出了两类矛盾的学说,并且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明确指出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如人民内部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发展科学文化,以及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处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毛泽东理论探索的启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的历史进程。推动这一进程的基本力量始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已有社会形态中最进步的社会。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是经常改革的社会,遵循着由先进代替落后的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革。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提出只是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根据正反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根据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社会主义还需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新命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江泽民深刻分析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强调从中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他指出,改革的作用不仅在有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还要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邓小平关于改革理论的贡献第一,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适应性,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提示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区分制度和体制,深化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认识,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第三,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密切关系,揭示了改革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所谓革命,从本来意义上说,就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良行动。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改革不是修修补补和点滴改良,而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第三,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第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还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何谓两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对旧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第二次革命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来的经济体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又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两次革命的联系: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基础;第二次革命是使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可能是更加重要。两次“革命”的区别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第一,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变体制。因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才能保证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抵制那些以改革为借口去动摇乃至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和行为。第二,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此,只有对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具体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1)、改革得失成败用什么来衡量?1978年实践标准——1984年生产力标准——1992年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改变落后的生产力,这就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形成分为几个阶段:1975年邓小平复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十二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的领域先从经济领域再到政治领域和社会其他领域。我国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是农村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等。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此相适应,改革逐步推向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改革的特点※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

※大胆探索,循序渐进

※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

※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3、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发展不平衡(1)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2)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3)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4)进一步推进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改革的部署《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是压倒一切的。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既要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又要为经济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应遵循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毛泽东在建国前指出: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是我们的立脚点。中国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也不能闭关。建国后又说:我们坚决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但也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2、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通过总结中外经济发展历史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江泽民指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第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是开放世界形成的基础。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要求:①生产的国际化②市场的国际化③资金的国际化④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⑤信息传播国际化。第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形成开放世界的推动力。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结论在生产社会化、世界市场、资本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加强,出现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各种事实表明,全球互动已经越来越明显。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使自己脱离开来,孤立起来都不可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才能生存下去,发展自己。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主要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

明中叶以前,中国是一个主动对外开放的国家,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15世纪,历经汉、唐、元、明初的对外开放,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之一。在15世纪中叶以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逐渐落后,终于在近代受到侵略宰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世界总体局势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欢迎中国开放的。但资本主义所要求的开放是没有主权的开放、殖民地式的开放。因此,从1840年到1949年的开放,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进步,带来光明的前途,反而带来了贫困、落后。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取得国家主权以后,帝国主义又对我们进行了封锁、禁运,这又使我国处于被动的封闭之中。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更是以反“洋奴哲学”、“卖国主义”为名,全盘否定对外开放,把我国同世界隔绝开来,把国民经济推到了崩溃边缘。邓小平1979年提出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开放是两个内容,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江泽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第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必要条件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是各种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体制改革二是缺少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体制改革+内部挖潜+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其一,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解决现代化建设中资金严重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大量游资($35万亿)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借贷、独资、合资、合作经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其二,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供了条件。(德、日经验;后发制人;交流、合作、封锁、突破以色列预警机)其三,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提供了条件。(资金+技术=设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缺乏符合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之一。)其四,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了解世界信息,掌握世界跳动脉搏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其五,实行对外开放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必要条件。(计划——市场;参照和借鉴、吸收和避免,对话和交流;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与世界市场接轨)其三,实行对外开放为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提供了条件。(资金+技术=设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缺乏符合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之一。)其四,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了解世界信息,掌握世界跳动脉搏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其五,实行对外开放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必要条件。(计划——市场;参照和借鉴、吸收和避免,对话和交流;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与世界市场接轨)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争取时间,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这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3)既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崇洋媚外。为此,要准备“两手”(对立和斗争—学习借鉴、合作、利用),掌握了“两点论”,我们的学习借鉴工作就会广泛正确地开展起来和长期坚持下去。自主、自信、自立、自觉(1)

自主的立场。在开放中不照搬,不照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说,西方某些大国、强国、富国以为中国穷、弱、落后,就在那里指手划脚,想当政治“导游”,但我们不信邪,中国人历来是根据自己的见解行事的。(2)

自信的心态。自主的立场需要有自信的心态来支撑。所谓自信,就是确信中华民族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信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和优秀的人才来保证中华民族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途。邓小平说,我们有“古老大国的风度”和准则,“中国是很穷,但有一个长处,就是中国本身的生存能力比较强”,不管世界发生什么变化,中国自己都能够生存下去。中国人民从来不会仰赖别人过日子。对外开放是双边互益的事情,决不是中国去依赖人家过日子。

(3)

自立的功夫。就是要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依靠的是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共同奋斗,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自己摆脱贫穷落后,自己实现和平统一,靠自己的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向人家学习,也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创造,把引进先进技术同自己的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利用外资的同时重视自己的积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

自觉的精神。中国人从不听天由命,我们历来强调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对外开放中坚持自力更生是我们的自觉的行为。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创办经济特区→开发沿海城市和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海南和上海浦东)→内地2、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国家的发展程度,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他们实行开放政策。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重点)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国家关系即使不能够正常化,但是可以交往,如做生意呀,搞技术合作呀,甚至于合资经营呀,技术改造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