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处理指明了一种方向。现代教育呼唤生活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也要求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本文侧重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进行解读,同时联系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在对其教育思想讨论的基础上,申发出更深层次的现代教育价值。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教育理论1921年,陶行知第一次对“生活教育”下定义,是在南京金陵大学暑期学校演讲《活的教育》中用英文称,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的提高和进步的教育(Educationoflife;Educationbylife;Educationforlife.)。[1]现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异化现象。其中,教育与生活的疏离、教育理论舶来的困境制约着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向一种教育的回归,同时也包含了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语境。生活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生活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陶行知反对中国传统中“灭人欲”的教育理念,认为旧传统使人带上了脚镣手铐,这和生活教育有着本质的冲突。[2]在充分吸收了裴斯泰洛齐、杜威的思想后,陶行知又对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构起其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教育蕴于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在《天鹅之歌》中曾提出:“生活有教育的作用。这是指导我在初等教育方面的一切实验的原则。儿童在德育、智育、工艺和艺术等技能训练方面,也是从生活中受到的教育。[3]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成为教育的源泉,通过对其中种种矛盾的克服,人们便有获得美好生活的可能。“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就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同时,生活存在的必然性决定了教育存在的必然性。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与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5]这里的教育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了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隐性教育等等,更多地包含了教化与培育的意味。人是社会性的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赖以生存。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生活的更新通过个人经验转化为共同财富得以实现,而这种转化是以教育为手段。作为共同体的社会通过不断的更新维持自身的存在,这种更新的进行,依靠群体中未成熟成员的教育生长。[6]作为社会共同体中的个体,在接受了社会所提供的教育后,便能够更好的生活。这样的过程与社会发展和个体生活一道伴随人的一生。以生活为依据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揭示了生活环境的教育性:“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7]在此基础上,陶行知将自然与社会融合,认为个体生活环境的诸多要素皆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源泉。环境作为一种中介,决定了个体的后天成长。个体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8]而个体参与社会共同活动的过程就是其生活的本质,同时也是教育本质的所在。所以,生活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教育必须要以生活为依据。任何偏离生活的教育,都会使得个体无法融入生活,融入社会环境,这与生活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人的生活,必须要有相当工具,才能表现出来。生活教育是什么?生活教育就是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9]陶行知认为文字与书本只是生活的一种工具,过去中国的八股教育,显然是将书本作为全部的工具,无视个体的人格与精神的教育,使得教育丧失了创造“生活工具”的作用,导致人无法全面完整地发展。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所需要的是完整的健全的发展。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为了个体成长的全部需要而设计,从而使人成为人。以生活作为教育的依据,使得教育的手段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扩大了教育的场域,给教育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二、教学中的生活教育思想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看,“现实生活是由内在于实践活动的多重矛盾关系所创造的功能统一世界,是完整的人生存与发展于其中的世界”。[10]生活世界中的矛盾关系错综复杂,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生活世界,孕育了生活中完整的人,也因此成为教育的根基。[11]所以,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需要依托实际的教学活动才能开展。生活教育思想的遮蔽在实际教学中,生活教育思想却处于被遗忘的境地。许多教师的理念还停留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获得全方位的发展。生活世界的完整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完整性,任何片面的教育,都不会完成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对效率和文凭的狂热追捧促使教育正在被物化,因为人们坚信,只有拥有了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所以,教育要理所应当地首先为经济建设服务。人们只关心教育能创造多少物质财富,能教给人多少“有用”的知识,教育正在与生活疏离。教育目的的异化加速了教育与生活的疏离,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教育的内容也全然转变成实际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手段也在逐渐变成盲目灌输。而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未成熟的个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但功利化的教育却在无视这一点,各种超前教育、军备竞赛式的教育不仅剥夺了儿童循序成长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儿童参与完整生活的机会。儿童正在逐渐被教育控制、奴役,他们在教育场域的主体性地位正在逐渐丧失,人的存在与教育的存在正在被遗忘。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生活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性地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例如在二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里的《千人糕》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对这篇课文的特征进行把握。这篇课文具有鲜明的生活性,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始终与生活相联系,设计出符合生活性特征的课程教学。在课文中,孩子对爸爸提到的“千人糕”开始心生好奇,在品尝过“千人糕”后,又觉得平常,待爸爸解释过“千人糕”名字的由来,孩子仔细思考后终于恍然大悟。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份获得和享受都离不开许多人背后的默默劳动和服务,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除此之外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东西,但是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制成。课堂上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的举例,学生不但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课文的内容,而且让学生懂得了要尊重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另外,这也有利于情感维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死教书,教死书,要把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去感悟生活。三、走向生活的教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的核心是生活意义的问题。教育对人生的关照首先是对生活意义的关照,教育必须开启人生意义的大门。[12]而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便是对教育本质的遗忘,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都将其归结为现代生活中教育的异化,实际上,教育本身也在异化生活。因此,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就是呼唤回归生活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在古希腊城邦制的社会中,智者将美德化为知识,以教育为载体,开展城邦生活的哲学教化。[13]教育的最初形态的性质表明教育首先要教人过一种好的生活。无论是古典政治哲学中哲学王的教育,还是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使受教育的个体能够适应与之对应的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学活动,教育还能在无形之中形塑人的品格和意识形态。这种特征取决于教育古往今来的依附特征。无论是依附于政治,还是依附于经济,都表明教育贯穿于所有的社会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因为教育就是过一种教育生活。[14]教育生活是一种完整的人的生活,任何忽视生活完整性的教育,都不会培育出完整的人。依照马克思的观点来看,人类存在于世界的根基蕴含在人与社会交往的活动中,即生活实践。通过这种交往活动,人类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并且逐步建构起社会交往的网络。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教育要教给人知识,就是要能使人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斯宾塞的“教育准备生活理论”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在这套方案中,教育知识不仅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存在于人的一生。完善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过教育生活的动态过程。2.教育关涉公共生活公共领域即由私人组成的公众或市民社会。在这样的构想下,个人可以在政治公共领域实现彻底的解放和发展。[15]所以,衡量一个国家有效公共空间的建设是否情况良好直接取决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培养公民意识领域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中国教育,坚决贯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使中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位于世界前列;同时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素质,使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何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公民?如何自觉养成中国公民意识?这些问题都是新时代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教育实践应如何确立自身存在的原则和依据。[16]教育当然要给个体提供日常生活基本知识技能的满足,以适应个体置身现象世界的基本需要。开启个体日常生活需要的正当性,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17]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理念设计体现了和谐社会和完整个人的终极导向,这也为教育中公民精神的培养指向了一种目标。个体的完整发展关乎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教育始终要坚持为时代培养具有公民精神的人。苏格拉底曾经追问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在这样的的追问下,世间所有学问的终极关怀得以形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是沿着这样一种思路,兼顾个体的生活和群体的生活,以个人的幸福生活为逻辑起点,以社会的和谐生活为终极关怀,在中国的教育理论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凸显了强烈的现世关怀和民族精神,对今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仍有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21.[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84.[3]裴斯泰洛齐.《天鹅之歌》.《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208,211页.[4][5][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34,635,76.[6][7][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6,22,28.[10]贺来:《现实的生活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80.[11][14]冯建军.教育怎样关涉人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9):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打造高效团队培训》课件
- 护理组急救案例及分析
- 社区底商招商培训
- 《科学技术发展院》课件
-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课件
- 《大学学习生涯规划》课件
- 《急性心衰治疗指南》课件
- 《大营养素膳食纤维》课件
- 2024年度广告合同标的广告发布与费用支付3篇
- 《天然产物综述》课件
-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 2024届高考英语作文复习专项:读后续写“自我成长”类范文12篇 讲义素材
- 《第8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课件
- 202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必考100题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 停车场经营服务管理制度
-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T 15-38-2019
- 《燃煤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 设备部工作清单
- 数字贸易学 课件 第18、19章 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概述、包容性发展与全球数字鸿沟
- 产品设计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书
- (2024年)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