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1.gif)
![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2.gif)
![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3.gif)
![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4.gif)
![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3655a332af2301dddc861c03d0b8d54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高二#导语】高二一年,强人将浮出水面,鸟人将沉入海底。高二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吃透课本;二,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总结自己考试技巧,形成习惯。为了关心你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我高二频道为你预备了《人教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盼望可以帮到你!
教案(一)
一、缘起
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而亡,亡得那样快速,那样凄惨,又是那样的神奇,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动。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动之余,不懈地探究其快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缘由,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吸取有益的教训。贾谊的《过秦论》正是这些探究文章中颇具影响的一篇,也是多年来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
《过秦论》问世二千多年来,始终受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界人们的关注。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博大,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肯定难度的;假如再从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角度,进一步争论一下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优劣长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笔者不想放过这样一个培育同学创新思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向专家同好教正。
贾谊“仁义不施”一论,二千多年来始终是人们评价秦王朝的准绳。直到今日,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暴”就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缘由。
诚然,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的。但千百年来,残暴的统治岂止一秦!且不说揭竿而起的陈涉、*秦朝的刘项等,就说被后人称颂为英明君主的汉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还有清代的康、雍、乾,请问,他们哪一个不残暴呢?然而,他们的“暴”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获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誉!莫非真是“成则王侯败者寇”了吗?
于是,在疏通字词、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笔者采纳设疑问难、层层导引的方法,让同学们临时先把前人的定论和*的理论“放在一边”,而以课文本身的文字为“本”,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辅”,也来一个“过秦论”──争论一下秦王朝快速灭亡的缘由。
二、过程
在争论课之前,我先动员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扫瞄、走访专家)搜集与秦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屏幕,逐步展现问题,设疑问难,供应资料,层层推动,引导同学思索、质疑,推理、推断,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大致过程如下:
问题一:认为,秦王朝快速灭亡的缘由是什么?
同学很简单地回答: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笔者先分析阐述了“攻守之势异也”的意思,然后针对“仁义不施”这一观点,我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进行争论,然后回答。
问题二: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爱好,课堂争论非常热闹。
在五分钟的争论中,同学们列举了许多王朝和的帝王,例举最多的有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清康熙、乾隆等,但都遭到了另一部分同学的诘责,很难取得全都看法。最终也没能举出一个“不残暴”的帝王来。
末了,笔者作了这样的小结:封建统治是*统治,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神奇和随便。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他自己和他家族的特权,因此,对于一切阻碍帝王特权的言论和行为,即使是父子之间,兄弟关系,哪怕只是“可能阻碍”,也必定会遭到严酷的*和无情地杀戮。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乃是*体制的必定产物。
既然历代帝王虽然“残暴”但并不亡国,那么,“残暴”也就不肯定是秦王朝亡国的缘由了。假如再探究一下与秦同时的六国的治国策略,还会给人一些新的启迪。于是,课堂争论又转入了对课文的分析:
问题三:找出对六国旧贵族(以四君子为代表)的评价,联系六国最终不免于灭亡这一历史事实,我们从中得出什么样的启迪?
对于前一问,多数同学能很简单地找出来:“战国四君子”“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多数同学也能明确地熟悉到这就是所谓的“仁义”之举。但对于“仁义”之举并不能挽救六国灭亡的命运这一问题,同学们就感到非常困惑了。
笔者把握并利用同学的这个“困惑”,进行适当地引导:六国旧贵族是否“仁义”,我们暂不作争论。但是,由他们“仁义”同样亡国这一点,可以推出:国家之存亡,与国君是否仁义并没有必定的联系。因此,秦国之灭亡与“仁义不施”也并没有必定的联系。
问题四:从课文中筛选信息,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出秦王朝的“*”?
列举秦王朝的“*”,大多数同学都很简单筛选出来,课文排列的主要有:
1、废先王之道;
2、焚百家之言;
3、隳名城,杀豪杰;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还有的同学补充了不少课外资料,主要有:
5、修筑万里长城;
6、兴建阿房宫。
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这节课师生重写“过秦论”的关键环节。因此,例举出上述“*”之后,屏幕上紧接着展现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五:逐条分析上述“*”,指出哪些历代王朝都共有的措施?哪些是治国安邦所必需的措施?哪些是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
首先,笔者引导同学理解这些“*”的详细含义:
1、“废先王之道”,指秦王朝废除了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政策。
2、“焚百家之言”,要详细分析,焚书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流传的儒家经典,而秦王朝的国家藏书馆中(即“博士官所职”)的儒家经典并不在焚烧之例。真正把很多图书典籍焚烧绝迹的罪魁不是秦始皇,而是项羽!项羽进关,杀秦子婴,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息,多少文化典籍与艺术精品付之一炬。
3、“隳名城,杀豪杰”,指的拆除六国原有的都城与军事设施,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杀戮六国的将士,以巩固新生的政权。
4、“收天下之兵”,收缴民间散落的兵器,防止人民起兵造反。
5、“修筑万里长城”,其实,在秦统一之前,燕、赵、秦早已修筑了各自的长城,统一后,秦所做的工作不是“修筑”而是“连接”,即将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这样的工程,其耗资耗力与当时燕、赵各自修筑长城相比,是不行同日而语的。况且,这样的工作,对于巩固边防,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平安也是非常必要的。
6、“兴建阿房宫”,王朝初立,大兴土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同学分组争论,引导同学对这些“*”进行分析归纳,培育同学探究学习、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力量。经过辩论,相对统一的看法是:
历代王朝所共有的措施:2、“焚百家之言”;3、“隳名城,杀豪杰”;6、大兴土木;
治国安邦所必需的措施:4、“收天下之兵”;5、“修筑万里长城”;
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1、“废先王之道”。秦以后的二千多年,全部的改朝换代,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故前人有“千古一秦”之说。
明白了上述“*”的真实状况,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出:焚书、毁城、*、弱民,这些严酷统治,一则是维护新兴的中央集权制所必需实行的过激措施,二则历代王朝都曾采纳而并没亡国。这自然也不能成为秦快速灭亡的主要缘由。而“废先王之道”这一革故鼎新的举措,乃是唯秦独有!“废先王之道”──废除分封制而建立中央集权制,既毁灭了六国旧贵族的从前的繁华,也毁灭了秦朝新贵族的封王美梦。
为了阐明这一点,笔者在屏幕上又展现一则资料:
问题六:读下面一则资料,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秦立国之初,始皇革除了领主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政策破灭了新兴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引起了他们的剧烈不满。权贵们纷纷找老丞相王绾,为了敦促秦王恢复分封制,王绾煞费苦心地带着秦始皇的两个皇子上殿,历数皇子的功绩,要求给皇子加封。始皇洞察其*,识破了他们借分封皇子而倒退复辟的阴谋,坚决地予以严词批驳。
有同学指出:秦朝的新兴贵族也不理解、甚至反对秦始皇的改革举措,由此可知,秦王朝建立新型的革命的中央集权制,任务是多么艰难,阻力是多么强大!
为了加深印象,笔者又展现了下一个问题?
问题七:以上都是秦王朝的内部缘由,从课文中找找,其灭亡的外部缘由是什么:
多数同学快速指出:陈涉起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笔者又问:“山东豪俊”指的什么人?
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六国旧贵族。
问题八:把“废先王之道”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结合起来,你能得出什么推论?
同学们的争论又一次达到了*。
“废先王之道”,不仅毁了六国旧贵族的家园,也毁了秦朝新贵族的美梦,因而激起了新老贵族的共愤。“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充分说明白六国旧贵族*秦王朝的迫切心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陈涉”乃是秦朝子民,而“山东豪俊”乃是被秦所灭的六国旧贵族。“陈涉”和“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也就是新、老*勾结起来,共同扼杀了新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三、反思
经过一番争论与探究,同学们熟悉到,*秦王朝的快速灭亡,并不是、起码不仅仅是贾谊所说的“仁义不施”,而是由于秦的“废先王之道”这一超前的革新举措,是新老*联合起来共同扼杀新生政权的结果。不过,我们作这一番探究,并不是为秦翻案,更不是批判贾谊,而是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一个新生的进步的事物,总是超前的──超越当时大多数人的熟悉水平,因而也不能即刻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因此,消失反复是正常的。中央集权制取代领主分封制是这样;资本主义取代封建集权制也是这样的。
2、秦王朝是灭亡了,但秦王朝的典章制度并没有灭亡,“汉承秦制”,“千古一秦”,充分说明白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在历史前进中重要意义。
3、贾谊究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学派的学问分子,他的“仁义不施”的错误结论是由于历史和个人的熟悉局限所致。但他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向当时的汉王朝提出“仁政爱民”的政治措施,已经是非常难能珍贵的了。但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日,我们应当“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假如仍旧重弹古人的旧调,那可真是非常圆满而又非常悲伤的。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快速灭亡缘由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归纳把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别句式。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终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学问,逐步把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预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支配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同学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同学精确 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高二#导语
请同学们观赏两首诗
投影(一)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同学默读,理解。
老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看法,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与伦比。惋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同学默读,理解。
老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理想,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查找答案吧。
二、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老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著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见,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灿烂夺目的巨星从今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出名。
三、背景简介
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投影(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斗开头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终秦最终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最终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放录音,使同学精确 认读
同学听录音一遍。
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推断在详细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五、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学问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
1.把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识文意。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采纳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同学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洁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朗读状况,采纳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把握状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一)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详细表现是什么?
同学争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选一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留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
集体朗读第一段。
选同学读其次段。
朗读提示:应留意一下两方面:①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加的气概。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惊……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行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终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同学齐读其次段,体会语意。
男生齐读第三段。
(二)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研读课文,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详细内容。
同学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今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
*齐读第四段。
老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同学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养:“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朗读指导:①“始皇”二句,示意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镇静的语调读出。②“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③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镇静、有力。
集体诵读一次。
老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的思路如何?
同学默读思索。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气,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朗读指导:“且夫”推动一层领起谈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确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殊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集体诵读第五段。
三、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师生回顾沟通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总结字、词、句等文言学问,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一、老师示范背诵,同学低和集体背诵三、四、五段
二、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写作意图
提问: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同学争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慢慢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冲突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夫卖鬻子。贾谊担忧“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剧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留意,实现其政治理想。
老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学问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盼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抱负的学问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同学思索、吟诵。
三、小结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酷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的确才调无伦。
四、分类归纳文言学问
1.老师提问:请找出本文中全部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同学争论明确。
老师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
履而制六合同上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老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老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减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老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2.提问:课后思索练习第三题中有6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同学逐一明确。
老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制
例句出处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掌握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
例句出处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出处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坚固、结实(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技术及管理策略
- 3 桂花雨(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2.1 配方法第3课时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新版)湘教版
- Unit 6 Food Lesson 1(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001
- 2025房地产委托合同书范本
-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 切线长定理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001
- 2《我爱我们的祖国》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 Unit1 Making friends Part C Make a mind map of making friends(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我是什么》(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5关于招标合同的报告
- 2025年上海用人单位劳动合同(4篇)
- 二年级上册口算题3000道-打印版让孩子口算无忧
-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卫生服务个人基本信息表
-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全册单词表(按单元编排)
-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苗圃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范本
-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学校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处理制度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北师大版八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