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兵学著作的梳理研究,军事理论论文_第1页
诸葛亮兵学著作的梳理研究,军事理论论文_第2页
诸葛亮兵学著作的梳理研究,军事理论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葛亮兵学著作的梳理研究,军事理论论文摘要:诸葛亮的兵学思想主要包含在(隆中对〕(便宜十六策〕(将苑〕(兵要〕(兵法〕(军令〕(阴符经注〕等着述中。这些着述表现了诸葛亮注重人谋、建立稳固根据地、避免两面作战、严明赏罚、避实击虚、严择将领、优选士卒、完善装备、注重心战的军事思想(兵学思想)和对将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节制情感的要求。本文关键词语:诸葛亮;(草庐对〕;(便宜十六策〕;(将苑〕;兵学思想;Abstract:TheZHUGELiangsmilitarystrategiesaremainlyinvolvedinhisworkslikeDialogueinLongzhong,SixteenStrategiesatOnesDiscretion,CommandingArt,MilitaryEssentials,MilitaryArt,MilitaryOrdersandAnnotationstoYinfujing.Theseworkshaveshownhismilitarythoughtsofemphasisonhumanplanning,establishmentofbasearea,avoidancetwo-sidedfighting,strictencouragementandpunishment,strikingtheweakestenemies,strictchoiceofcommander,perfectionofequipmentandstressonpsychologicalwar.Besides,thecommandersarerequiredtokeepsaneandrefraintheiremotions.Keyword:ZHUGELiang;DialogueinThatchedCottage;SixteenStrategiesatOnesDiscretion;CommandingArt;militarythoughts;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兼军事家。陈寿以为其政治才干优于军事才能,这导致很多学者对诸葛亮的兵学着作少有问津。如他在(进诸葛亮集表〕的评价: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1]10,又在(诸葛亮传〕中称:然连年动众,没有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1]12笔者不揣冒昧对诸葛亮兵学着作了一番梳理,以研究其兵学思想。一、诸葛亮的兵学着作关于诸葛亮兵学最早的着述见于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据其(诸葛氏集目录〕(下面简称(目录〕)载,诸葛亮着作共二十四篇,兹抄录如下:(开府作牧乃是总目,华而不实的诏、表、书、议、教、戒、令、论、记、碑等内容是以事类相附,而不是以文体次比的。比方,张澎称(绝盟好议〕(正议〕(答法正书〕(答惜赦书〕等文,宜在(权制〕篇(南征诏〕(南征教〕(荐吕凯表〕(谏喻书〕等文,宜在(南征篇〕[4]13,最后他又讲:其余有不能缕分并入者,未知系陈氏删芟,抑仍在二十四篇之内,莫得其审也。因而,(目录〕所分的二十四篇是概而言之的,每一目下又有若干小的篇章,所以现存的诸葛亮着作和陈氏所作的目录并不能完全对号入座,由于某些小篇章可能包括在大的分类之内。这就为诸葛亮着作的辨伪工作带来了困难。从陈寿的分类可知,诸葛亮的兵学着述主要集中于(兵要政论文,但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服从于政治,因而可以解读其军事思想。(隆中对〕主要蕴含三条军事思想:重视人谋,建立根据地,避免两面作战。1.重视人谋(隆中对〕开始,诸葛亮便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自董卓叛乱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3]913很明显,诸葛亮以为较弱的曹操能战胜实力雄厚的袁绍,人谋是最关键的因素。所谓人谋,指将领能据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战争主动权。众所周知,刘备是魏蜀吴三方中实力最弱的,但他最终能逐步壮大,三分天下有其一,根本原因就在于重人谋。有学者称,三国中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此观点不无道理。然最初提醒刘备重人谋的,就是诸葛亮。而诸葛亮重人谋的思想,其实是继承了(尉缭子〕。(尉缭子〕(天官〕开始就是: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能够百姓,有之乎?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罢了矣。[4]194能够讲,(尉缭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就是重人事,此人事与天命相对。先秦兵学有兵阴阳一派,该派以为兵事即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之助者也[5]。这种观点盛行于战国时期,是将伪托的黄帝刑德思想与天官时日和阴阳数术相联络,以为战争与五行有关。该讲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把战争胜败归结为天命,本质上还是唯心的。尉缭子严厉地批判了此观点,并提出要重人事。诸葛亮继承了这一观点,把人事发展为人谋,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隆中对〕核心思想可分四点:占据蜀地、联合孙吴、抚馁周边、缓抗曹魏,其最终的政治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1这四条互相联络,缺一不可,诸葛亮一生的作为都是这四条的脚注。2.建立根据地占据蜀地就是建立革命根据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由于只要建立了稳固的大本营,兵员和粮草才能补充;而只要兵精粮足了,才能逐鹿天下。这种例子很多。楚汉战争时,刘邦采用了据汉地、和诸侯、抗项羽的战略,〕: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8]354-356等句类似。还有他阐述救兵之道:以虑相备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8]316的比喻也和(孙子兵法〕几乎一样。然笔者以为,该章内容虽庞杂,层次亦不甚分明,但就内容而言,更像是诸葛亮对先秦兵家思想的总结,在没有充足的证据下,不宜轻易断为伪作。本章可作为诸葛亮治兵思想的概述。接着讲赏罚。赏罚者,赏善罚恶也。这部分思想与法家思想有颇多类似之处。赏罚要求公开、公正、公平。假如赏罚失当,容易让奸人乘势而起,贤人含冤莫白。文中十分讲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是不避仇怨,周公诛管蔡是不避骨肉,以此强调赏罚公平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齐桓公之所以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就是由于他能不计前嫌,赏罚分明,敢于任用曾经差点要了自个命的人。至于周公诛管蔡的事,详见于(史记周本纪〕。武王伐纣成功后,不久便绝于人世,当时成王年幼,周公旦作为首席辅政大臣,只能代行成王暂摄国政。可是他的行为引起了管叔和蔡叔的猜忌,于是管、蔡便联合帝辛(纣王)之子武庚叛周。周公奉王命诛管叔、武庚,放逐蔡叔,战乱始息。而管叔和蔡叔都是周公旦的亲弟弟。这是一个被历代儒者盛赞的大义灭亲的例子。诸葛亮举这两例子就是为讲明赏罚分明的重要性。实际上,诸葛亮本身也忠实地践行这一主张,如他在(出师表〕所讲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5。蜀汉是边陲小国,实力远弱于北方的曹操和东南的孙吴,而仍能治理得有条不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以致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例,兹不赘述。2.将领要节制情感,时刻保持冷静那么,怎样做到赏罚分明呢?这就对将领提出了要求,这一点集中在(喜怒〕章讲。即执政者不可喜怒无常、轻举妄动,由于容易产生难以预测料想的后果。如孙子所言: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怒能够复喜,愠能够复悦,亡国不能够复存。[8]71诸葛亮十分强调了轻怒的恶果亡其国。联络历史,项羽即败于此。太史公的(史记项羽本纪〕有九次项王怒的记载,而每次怒后,项羽都有失策或失人心的行为。主将作为一军之首,身系全军的安危,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理性。孙子对为将提出了静以幽,正以治[8]316的要求,并以为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8]71。这点正契合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因而,将领若能控制情绪,喜怒有节,就能明白治乱之道。在孔明眼中,治乱不过是省官并职、去文就质八个字。省官并职即人当其政,各司其职;去文就质即捉住根本、去除浮华、讲务实效。这是诸葛毕生的追求。当然,赏罚严明的前提是将领首先能以身作则,这点具体表现出在(教令〕章。本章主旨为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主要讲在上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个严守法令,才有资格要求兵士。如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者,虽令不从。那么,假如将帅已经三令五申并以身作则,就要严格执法,对作奸犯科者绝不姑息,以保证主帅权威。(斩断〕章就列举了七种治军之禁,分别为轻、慢、盗、欺、背、乱、误。战士假如犯了华而不实一种,即斩。只要严明法令、战士才不敢怠慢,令行禁止,万事乃理。3.将领要有大局观念,深谋远虑接着,诸葛亮说到将领要深谋远虑,思虑周全,这点主要在(思虑〕章。思虑者,顾名思义,思近虑远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将领必须全面地考虑事情,对待一件事情,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弊;既要有前瞻性,又要立足实际。总之,不能片面,而应全面;不应机械,而应辩证。做到防患于未然。文中举了秦穆公伐郑、吴王受越女、虞受晋璧马的例子,强调深谋远略对于君主和将帅的重要性。至于怎样做到思虑周全,诸葛亮提出了阴察论。阴察就是内心的省察,即自省,好像曾子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只要小心做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不至于出大错。文中甚爱大费,多藏厚亡[9]109的思想显然来源于(老子〕。最后提出用兵是为到达五种目的,假如不能到达这些目的就不能擅动刀兵。由于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9]66,即提出了五德论,分别是禁暴止兵,赏贤罚恶,安仁和众,保大定功,丰挠拒谗。可见,诸葛亮是慎战的。(便宜十六策〕看似散漫,实为一个互相联络的有机整体。前半部分讲治政,后半部分讲治军,但贯穿始终的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军这条红线。这种严明法制的思想具体表现出了法家和兵家的治国治军理念,是二者合流。(三)(将苑〕的兵学思想首先要谈一下(将苑〕的辨伪问题。一派以四库馆臣、姚际恒为代表,以为该书为伪;一派以王士骐、张澎为代表,以为该书为真。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此书诸家不着录,至尤袤(遂初堂书目〕乃载其名,亦称亮撰。[10]841由于该书在目录书中出现较晚,故四库馆臣以为该书为伪。理由是:概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数术之书多托于刘基。[10]841以为这些都是尾巷之谈,无足深辨。但是四库馆臣并没有给出更充足的证据,而且(四库提要〕中着录的宋以后的兵书类着作没有一本是托名诸葛亮所撰的,因而其观点有待商榷。但明代王士骐编着诸葛亮集时却曾收入(将苑〕,名为(心书〕,又明焦竑(经籍志〕更有亮(心书〕(六军镜心诀〕(兵机法〕诸书,所以关于该书的记载还是有根据的。而且清代编辑诸葛亮文集的张澎也坚称该书为诸葛亮所作,所以这一派的观点也需考虑。况且,书中思想确实和诸葛亮治兵思想相符,所以在缺乏出土文物印证的情况下,笔者以为,本书还不宜断为伪书。1.严择将领,优抚兵士。不难看出,本书的内容都是关于为将用兵的。详细讲来,主要是对将领从德和才两方面提出要求,分别集中在(将才〕(将器〕(将善〕(将弊〕(将智〕(将刚〕(将强〕(将诫〕(将情〕等章节。诸葛亮在(将材〕中把将领为九种,前五种分别是仁将、义将、礼将、智将、和信将,对应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接着是步将、骑将,是两种专门人才;再接着讲猛将、大将,是两种综合型人才。(将器〕中把将领分成六个等级,分别是十人之将、百人之将、千人之将、万人之将、十万人之将、天下之将,划分细密,层级逐步提高。(将弊〕列举了为将的八种弊端,分别是:贪而无厌、嫉贤妒能、信谗好佞、料彼不自料、犹豫不自决、荒淫戒色、奸诈自怯、狡言而不以礼。(将善〕列举了将领的五善、四欲,不一而足。能够讲,本书是一部专门论将的书,前代的兵学着作虽也有关于论将的内容,但从没有一本书如(将苑〕具体全面。但是,诸葛亮论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要求过于琐细,不免太求全责备,毕竟不是所有将领都如他那样的天下奇才。关于爱惜保护士卒的理念主要在(哀死〕(厉士〕(和人〕等章。(哀死〕章讲: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1]95最后,诸葛亮还指出了这样做的受益之处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这里虽然有点收买人心的意味,但即使是虚情假意,也总比虐待士卒的强,如张飞。假如能持之以恒,也能遭到士卒拥护爱戴。战国名将吴起就做得最好。据(史记〕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7]2166正由于如此,他博得了兵士的普遍拥护爱戴,获得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4]87的伟大胜利。包括大将韩信,本来有屡次自立门户的时机,却仍对刘邦死心塌地,就是由于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2.兵不血刃,攻心胜敌。诸葛亮在(南征教〕里讲: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1]34(一讲由(襄阳记〕记载,以为是由马谡提出)。能够讲,攻心讲是诸葛亮最重要的兵学理论之一。其实,两方交战,能不打最好不打。那种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1]的战争方式有伤天理,由于每个兵士身后都是一个家庭。故诸葛亮在(不阵〕中讲: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11]这里所讲的攻心为上有点类似孙子的上兵伐谋和将军可夺心2,都是希望通过最少的伤亡获取最大的胜利,颇具理想色彩,但并非完全空想。需要将领能全面具体地了解敌情,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然后周密谋划、采取有效手段克敌制胜。3.捉住战机、出其不意诸葛亮开篇即强调兵权的重要性。夫兵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开宗明义。然后通过比照,讲明了将得兵权,居高临下,如虎添翼;将失兵权,如虎落平阳,鱼离江海。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讯息传递极为不便。劳师远征,必定与朝廷隔绝,这时最忌君从中御。由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将领必须随敌制权,迅速做出各种反响,这就需要君主对将领充分信任并充分受权,以便将尽其才。俗语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是此理。唯此,将领才能无上于天,无下于地,无敌于前,无君于后[4]239,建功立业,杀敌破军。将领得到充分受权后,就应该捉住战机,出其不意。诸葛亮十分强调机会。拿破仑是诸葛亮的异域知音,他曾讲:没有时机,能力将一无所用。故诸葛亮在(应机〕章讲: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1]96这个机字就是指机会,战机。古今中外的将领都明白一点,即一场战斗的最佳进攻机会只要一个,捉住它,就捉住了胜利。所以,诸葛亮在(兵要〕章作了一个夸大的比喻:不爱尺璧而爱寸阴者,时难遭而易失也。故良将之趋时也,衣不解带,足不蹑地,屡遗不蹑。[1]41这里的时也是指机会。而只要聪明的将领能捉住它,由此可见机会的重要。又讲: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1]96那么,何为不意?如孙子所讲的: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动如脱兔,敌不及拒。[8]334空间上讲,指敌人预测料想不到和防守薄弱的地方;时间上讲,指敌人士气低迷的时段。进攻时,要注意迅速性和忽然性,势险节短,如彍弩发机,准确有力。(四)诸葛亮其他着作的兵学思想除(隆中对〕(便宜十六策〕(将苑〕外,诸葛亮的兵学思想还见于(兵法〕(兵要〕(阴符经注〕(阴符经序〕等章,这些篇章阐释了诸葛亮避实击虚、改善装备、严格训练的治兵思想。1.避实击虚(玉海〕引用了一段诸葛亮与魏作战的兵法,开始讲:知有所甚爱,知有所缺乏爱,能够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缺乏爱者,养其所甚爱者。[1]39这里爱字不作爱惜保护讲,应作吝惜吝啬讲。(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缺乏。但兵者,凶器,用兵之道与天道恰恰相反,应是损缺乏以奉有余。其实,这里的甚爱就如老子讲的缺乏,这里的缺乏爱就是老子讲的有余。而物以稀为贵,这里的缺乏即甚爱实际是指精兵;而有余即缺乏爱实际指普通兵士。那些去攻城拔寨,斩将搴旗的一定是精兵。所以这里能看到诸葛亮的精兵意识。但诸葛亮也知道,不可能把所有兵士都训练成精兵,就好似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坚固。但是,怎样调动这些不皆锐、不皆良、不皆坚固就要看将帅才能了,所谓处之罢了。诸葛亮以为,兵有三等,将就该有三权。他引用了孙膑在田忌赛马时的话:以君下驷,与彼上驷;以君上驷,与彼中驷;以君中驷,与彼下驷[1]39。由于最终取胜不是靠比强弱,而是看谁博得次数多,即得之多于弃也。那怎样到达得之多于弃的目的呢避实击虚。他引用了管子的话: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1]39即讲攻敌之强部,则其弱部也会变强;攻敌弱部,则其强部也会变弱。此乃用兵之至论!其实,用兵之法,何者为最?观乎诸兵书,无外乎四个字避实击虚。由于只要避实击虚,才能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笔者的观点可以从(孙膑兵法〕中印证,孙膑曾与田忌辩论用兵何急,田忌曾提出了赏、罚、权、势、谋、诈等多个要素,都被孙膑逐一否认。田忌甚至有些愠怒,最终孙膑提出了必攻不守的观点。这里的必攻不守,有学者理解为只要积极进攻,不要一味防守,是值得商榷的。必攻不守实际是指必攻其所不能守。那什么是敌所不能守?就是敌人防守薄弱之处,就是兵法中讲的虚。所以必攻不守应理解为避实击虚。实际上,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他在蜀国后期国力不强大的条件下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其战略是有问题的。但只从战术上讲,六出祁山,五胜一败,这点张大可先生曾阐述过,其用兵策略还是可圈可点的。那么,他能在地狭、兵少、粮少的情况下获得一次次的军事胜利,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避实击虚。2.改善装备、严训士卒据(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3]927,又据(进诸葛亮表〕记载:于是外连东吴,南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3]930。众所周知,诸葛亮不仅仅是位伟大的军事家,还是着名的器械研发者。据正史记载,木牛流马皆是亮作。裴松志的(三国志〕注中就具体记载了木牛流马的作法。木牛流马的制造,不仅方便了军粮的运输,而且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可谓一箭双雕。而且,据裴松之引(魏氏春秋〕曰: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一弩十矢俱发。[1]19又王应麟(玉海〕记: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雅,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又有八牛、威边、定戎、静塞弩。[1]213可见,诸葛亮所制造的武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杀伤力强。(蜀记〕载李兴曾对诸葛亮所作器械大为称赞: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深奥玄妙。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以丞相之尊,亲身都督这种工匠之事呢?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如上文所讲亮长于巧思,即诸葛亮天生有这方面才能。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诸葛亮是有意为之,他是要在装备的开发利用方面起表率作用。这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呢?由于蜀国国小民贫,人口不多(当然是相对于曹魏而言),人口的数量就影响到兵员的数量。在冷兵器时代,兵员数量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诸葛亮为了减轻这一劣势,必须从武器装备方面改善,弥补蜀国兵源缺乏的劣势。当必需的武器装备保证后,兵士训练就变得极为重要。由于只要训练有素的才能打胜仗。魏武侯曾向吴起请教过:兵以何为胜?吴起曰:以治为胜。那么何为治?其实就是训练有素。而怎样能够训练有素呢?就要做到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4]106。上述理论虽自(吴子兵法〕中提出,但诸葛亮却颇认同,他知道训练兵士是治兵的要务。诸葛亮有这样的观点: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能够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能够胜。[1]42即指假如兵士训练有素,即便将领能力差一些,仍能够打胜仗;但是假如没有节制,士卒不听号令,即便将领能力很强,也不能打胜仗。原因很简单,由于兵士是大多数,真正冲锋陷阵的是一个个的兵士,而不是将领们。实际上,从诸葛亮带兵上看也确实如此,(诸葛亮传〕记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洁,赏罚肃而号令明[3]922诸葛亮能打胜仗就在于注重士卒训练,这一点甚至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称赞他是天下奇才。三、结束语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