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卷(四)2_第1页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卷(四)2_第2页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卷(四)2_第3页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卷(四)2_第4页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卷(四)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615/16/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四)·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前、驾驭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载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莫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底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后来,与武艺有关的“打琴”“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缘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清一代的使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也传承至今。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分析错误,材料三第4段中“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可知,只是说不注重武术文化发展的后果,并未提到“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故选D。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C.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2段“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可知,“‘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是“春秋早期”而非“春秋时期”,“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是“春秋末年”而非“后来”。B项,“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分析错误,“此”指代的是“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莫会作》”,依据材料一第3段“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可知,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D项,“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内容可知,写高水平的习武者是为了证明武术套路“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故选C。3.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A.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D.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依据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一是指“武德”,“武德”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包括“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二是指“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且根据原文“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A项,“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既未体现武德,也未体现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是其体育属性的体现。故选A。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①采用了立论式论证方式。②论证结构为总分式,并列结构。③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④论据丰富典型,说服力强;引用古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材料二第1段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下文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证,可分析出本材料采用了“立论式论证方式”;(2)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下文各段分别从“武术的招式”“武术套路”“武术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融合”“文学与武术的结合”等方面进行论述,可分析出论证结构是“总分式,并列式”;(3)从“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可分析出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从“《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分析出论证方法是“引证法”;(4)材料二选用了“武松醉打蒋门神”“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水浒传》以及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金庸、古龙的作品”等大量论据,可分析出“论据丰富典型,说服力强”;从“《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可分析出“引用古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5.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答案】传承:传承技艺;传承武德;传承艺术美;传承哲学文化思想。注意: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第3段“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后来,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可概括出“传承技艺”;依据材料二第3段“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可概括出“传承艺术美”;依据材料三第1段“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式先习德”的说法”,可概括出“传承式德”;依据材料三第2段“天人合一的哲学武术理论中将习式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不整体”,可概格出“传承哲学文化思想”。第二问,依据材料一第3段“武术的本质在于投击性”和材料二第4段“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可分析出“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依据材料三第4段“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式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可分析出“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依据材料三第3段“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分析出“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梦萦南浔叶文玲风光可人,山水怡人,忙不过来的笔却负人,我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南浔是我的债主。我欠她的,不光是怡我心田的风光山水,更有旧雨家园的情感。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着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浔”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南浔和浔阳相距千里,浙江的南浔和江西的浔阳风马牛不相及。的的确确,世上有许多情感是道不明说不清的。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当然很盲目,却盲目得固执而自信。真正被南浔吸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当我在千里之外的中原,翻开记载丝绸史的一本本厚厚的册页时,南浔犹如一个琼台玉人翩然来至眼前: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而最撩人眼目的是那一身无与伦比的霓裳,衫似流云裙如水波,这亮比星月薄赛轻纱的华服,是因为用了世上最华美的织物制作——丝绸。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浔,便是根源之头。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呓语。我还要坦白的是:就在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浔。于是,毋庸言说,走访南浔,是我回到浙江后欲要亲解的又一道情结。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浔之行。尽管早有预感,尽管是点水蜻蜓式的一掠一瞥,我还是难以表述袭上心头的最初感觉,那是一阵强烈的冲击波。于是,万千感喟只化为一声声低唤:哦,南浔,南浔!是的,南浔也是江南水乡的一个镇,但她所拥有的方圆地域,她的足可与小城媲美的镇容镇貌,哪里只是一个镇?还有,她所与之相应的阔大气度,她所最能光彩人前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哪里只是一个镇?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中而欢欣得发傻,还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超过了我的故乡楚门而令我嫉妒得发呆?我说不清。就如刚才所说,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就如在梦游一样,我轻如履棉的步子飘过了那缎带一样从镇子中心袅袅穿过的小河;那雕弓一样密密排列的小桥;那一间接一间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那一家挨一家白墙黑瓦红门花窗的临水人家;那家家门前刀切豆腐般一块块铺着一块块连接的风情无限的石板路;那诗一般画一般歌一般乐一般的嘉业堂藏书楼和小莲庄……只是点水之掠,但南浔在我心里造成的震撼,使我起码牢记了一条:我可以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但对南浔,对这个早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的南浔,对这个恰如故乡又大大胜似故乡的南浔,万万不敢造次!南浔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不是故乡的南浔就这样成了我梦中的家园,我相信她会叫每一个喜欢小镇的人将她当成梦中家园。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依然是梦游般的感觉,依然是震惊与嫉妒交混的心态。我想,我于南浔,最长久的角色定位,恐怕就是被这种“水阁泊轻桡,门外桑荫绕”的羡叹盘桓心头:南浔施予我的,就是那永远的梦中情怀了。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浔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行走在小莲庄的曲廊中,坐在“退修小榭”的雅室里,面对一园芳菲,与如醉的春树似睡的春水共品浓绿,遥望一箭之远的嘉业堂,“窗前流水床头书”的闲适,仿佛已唾手可得。我不由不艳羡南浔人的福气:人生最惬意的晚年境界莫过如此!就因为这份甜蜜的畅想,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浔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关于南浔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湖申航道,日日满载的不仅仅是名噪海外的“辑里丝”,南浔人在将萤白清亮的至柔传递四方时,也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南浔那令人着迷的文化气息。于是,在又一次得访南浔的机会到来时,我想轻轻说一声:感谢您,南浔,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选自《七彩梦瓣》,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偏爱《琵琶行》首句中的“浔”字,使得作者爱屋及乌地“爱”上了江西浔阳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与浔阳本无关联的浙江南浔。B.作者对南浔“单恋”得如火如荼,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所以作者的情感与丝绸史学家不同并超越他们的情感。C.南浔的风貌和气度让作者深为惊叹和震撼,相比之下,作者的故乡楚门显得微不足道,作者认为关于楚门的写作也无需慎重。D.“耕桑之富”“门外桑荫绕”“名噪海外的‘辑里丝’”等语句都表现出南浔悠久的丝绸文化,散发着迷人的文化气息。【答案】D????【详解】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使得作者爱屋及乌地‘爱’上了江西浔阳的同时”错误,原文“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浔’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作者没有提到作者对江西浔阳的感情如何。B.“所以作者的情感与丝绸史学家不同并超越他们的情感”错误,原文“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呓语”,可见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文中没有和丝绸史学家在情感上的比较。C.“作者的故乡楚门显得微不足道,作者认为关于楚门的写作也无需慎重”错误,原文有“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依然深厚,只是南浔给作者带来的体会不一样。故选D。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南浔是我的债主”,语言通俗却别有情味,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透露出非同一般的情感。B.文中将南浔说成“琼台玉人”,仅用比喻手法就写“她”的莲步、身姿、仪态和无与伦比的霓裳,用语鲜明,表达生动形象。C.文中南浔的环境描写优美细腻,如缎带般的小河、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如醉的春树等,描绘出南浔典型的江南小镇风貌。D.文章先写未到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行文脉络清晰、紧凑连贯;两次都如“梦游”般的感觉突显了作者对南浔的独特情感。【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仅用比喻手法”不准确,“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可见还用了拟人手法。故选B。8.文章写“南浔”却先以大量文字写“我却没有到过南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文章以“梦萦南浔”为题,前半部分以较多文字写没到过南浔,既呼应了题目中的“梦萦”二字,也彰显出作者对南浔的情感;②先写没到过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这种欲擒故纵的写作方式,使行文曲折有致;③从没有去过时的日思梦绕、到去过后的迷恋深深,以情感为主线,自然而然将情感推向高潮。????【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在写到南浔之前,文章写“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着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真正被南浔吸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我还要坦白的是:就在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浔”,文章半部分以较多文字写没到过南浔,既呼应了题目中的“梦萦”二字,也彰显出作者对南浔的情感;文章在用了不少篇幅写没有到过南浔之后,才开始写两次到南浔,“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浔之行”“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先写没到过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这种欲擒故纵的写作方式,使行文曲折有致;文章写没有见到南浔时的向往,如“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着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再写到了南浔后的迷恋,如“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南浔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浔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从没有去过时的日思梦绕、到去过后的迷恋深深,以情感为主线,自然而然将情感推向高潮。9.结尾画横线语句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说说你的理解。【答案】①江南小镇南浔是浙江丝绸之府的根源之头,它镌刻着历史的印痕,凝结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文化符号无可替代;②在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南浔因其“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而得到保护,作者为之深感欣慰并由衷表示感谢;③作者借对南浔小镇的感谢,传达出对作为历史见证的古村镇加以保护的呼唤。【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画线句“感谢您,南浔,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抓住“无可替代”“感谢”等词来理解句子含义。先看“无可替代”,文中写到“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浔,便是根源之头”,江南小镇南浔是浙江丝绸之府的根源之头,它镌刻着历史的印痕,凝结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文化符号无可替代;再看“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文章结尾写“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浔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关于南浔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湖申航道,日日满载的不仅仅是名噪海外的‘辑里丝’,南浔人在将萤白清亮的至柔传递四方时,也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南浔那令人着迷的文化气息”,在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南浔因其“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而得到保护,作者为之深感欣慰并由衷表示感谢;作者担忧南浔也像其他古镇一样在改镇为市中遭到破坏,幸好南浔没有,因此作者由衷地感谢“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作者借对南浔小镇的感谢,传达出对作为历史见证的古村镇加以保护的呼唤。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终于此!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复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浸髓、蒸筋。而刘训《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曲蘖之气故尔。曲蘖之气,消化为水。昔先王诰:庶帮庶士,无彝酒,又曰:祀兹酒,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六彝有舟,所以戒其覆;六尊有罍,所以戒其淫。陶侃剧饮,亦自制其限。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味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大晋人嗜酒,孔群作书与族人曰:今得秫七百斛,不了曲蘖事﹔王忱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至于刘、殷、簪、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曲蘖,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是。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洗其磊块邪!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由是观之,酒之境界,岂铺饮者所能与哉!儒学之士如韩愈者,犹不足以知此,返悲醉乡之徒为不遇。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父,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怀襟露腹,便酣然卧于江湖之上;扶头解醒,忽而睡醒,虽道术之士,炼阳消阴,饥肠如筋,而熟谷之液,亦不能去,惟胡人禅律,以此为戒。恐至于濡首败兴,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焚罍折榼,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樽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湖之兴,亦未足以知曲蘖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朝登糟丘,暮游曲封,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彼饥饿其身,焦劳其思,牛衣发儿女之感,泽客现可怜之色,又乌足以议此哉!鸱夷丈人,以酒为名,含垢受侮,与世浮沉。而彼骚人,高自标持,分别黑白,且不足于全身远害,犹以为惟我独醒。(节选自朱肱《北山酒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B.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C.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D.五斗先生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身醉乡没/身不返/以谓结绳之政已薄矣/虽黄帝华胥之游殆/未有以过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五斗先生王绩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游于醉乡之中,终身不返仕途,认为上古时代自然和谐的政治制度在社会上己很淡薄了。虽黄帝华胥之游那样的梦境,大概也没有能超过他的境界。“弃官而归”是句子的谓语,没有宾语,后面断开;“耕于东皋之野”省略了主语,“于东皋之野”是后置状语,句意完整,在“野”后断开,可排除AD;“浪身醉乡”省略了主语和介词“于”,“(于)醉乡”是后置状语,句意完整,在“乡”后断开,可排除C;“以谓”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认为”,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蘖,曲为发霉谷物,孽为发芽谷物,用蘖和曲酿制的酒分别称为酒和醴。B.斛,唐朝之前,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斛=1石=10斗;从宋朝开始,改为1斛=5斗。C.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D.魑魅,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引申为各式各样的坏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用蘖和曲酿制的酒分别称为酒和醴”说法颠倒,用蘖和曲酿制的酒分别称为醴和酒。故选A。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前周文王发布诰令,不许臣民饮酒,只有祭祀求上天降福时才能用酒。B.晋人喜欢纵酒,但他们放纵饮酒,是借醉酒逃避现实,未必真正得到了饮酒的趣味。C.那种对着布衣发出儿女之悲,行吟泽畔露出可怜神色的人,是不足以谈论酒的趣味的。D.一些骚人高士,看似明辨黑白,但不会保全自身、远避祸害,却以为唯我独醒。【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晋人喜欢纵酒,但他们放纵饮酒,是借醉酒逃避现实”扩大范围,“借醉酒逃避现实”指的是“刘、殷、嵇、阮之徒”,而不是全体“晋人”。故选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味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2)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答案】(1)后世的人们却把酒当作饮料,不喝醉反而感到羞耻。他们哪里知道这百药之长的酒,黄帝是用它来治病的。(2)与酒为友的人,死生惊惧交汇出现在眼前而不知,他看待穷困、发达、逆时、顺达只是一场戏罢了。???【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浆”,饮料;“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所以”,用来……的。(2)“游”,交友,为友;“交”,交汇;“视”,看待;“穷泰违顺”,穷困、发达、逆时、顺达;“特”,只是。14.作者在论述“酒复何过邪”这一论点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答案】①举例论证。如以“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为例论证了酒近乎于道的功力。②对比论证。对比了鸱夷丈人和骚人对酒的认识与他们的人生境遇,论证了饮酒未必有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朝登糟丘,暮游曲封,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意思是只有到了被流离放逐的时候,在秋声暮雨里,从早到晚,沉湎于酒,借以增强抵御妖魔鬼怪的勇气,提振把蛮荒之地转化为圣洁净土的精神,这时酒的非凡功力,那才接近于客观了呢。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论证了酒近乎于道的功力。“鸱夷丈人,以酒为名,含垢受侮,与世浮沉。而彼骚人,高自标持,分别黑白,且不足于全身远害,犹以为惟我独醒”,以鸱夷丈人和骚人对酒的认识与他们的人生境遇进行对比,论证了饮酒未必有害。参考译文:人类作酒的历史很久远了。仪狄以作酒醪而闻名,杜康以作秫酒而着称,难道说他们是因为善于酿酒而成名的吗?或许人类作酒就是从他们那个时代开始的!酒味甘辛,大热,有毒,饮酒虽然可以使人忘记忧愁,又能让人产生疾患,所谓酒能腐肠、烂胃、溃髓、蒸筋。而刘词的养生论说:酒所以能醉人的原因,是存在曲糵之气的缘故。一旦消除了曲糵之气,就都化成了水。昔日周文王命令各诸侯国的官员们“不要常喝酒”,又说“祭祀时则用酒”,说上天让民众作酒,只是为了祭祀而已。青铜礼器中的六彝都配有叫做舟的托盘,这是用来警告人们不要因饮酒而覆舟;六尊中有一种小口、广肩、深腹形状的罍,是用来告诫人们要防止饮酒过度。东晋的陶侃虽然豪饮,但又能自制限量。而后世的人们却把酒当作饮料,不喝醉了反而感到羞耻。他们哪里知道这百药之长的酒,中医是用来治病的。晋代人多半嗜酒,孔群写信给族人说:今年地里收得七百斛秫米,不够酿酒用。王忱三日不饮酒,就觉得形神分离。至于刘伶、殷浩、嵇康、阮籍之徒,尤其不可一日无酒。总而言之,他们这些人放纵饮酒,借故推诿躲于酒中,以逃避时世法网,未必真正得到酒中趣味罢了。古时所谓因醉酒而使神得到完备保全的人,正不这样。这是他们知道酒这狂药自有其妙理,何止浇洗其胸中的不平之气的呢!五斗先生王绩弃官而归,耕于东皋之野,浪游于醉乡之中,终身不返仕途,认为上古时代自然和谐的政治制度在社会上已很淡薄了。虽黄帝华胥之游那样的梦境,大概也没有能超过他的境界。由此观之,酒的境界,哪里是只知道吃吃喝喝的人所能认识的!即使是儒学之仕如韩愈这样的人,尚且不完全懂得酒的境界,反而悲叹王绩等浪游于醉乡的人为怀才不遇。酒在世上的作用真大啊!人们在祭祀天地,供奉鬼神,射乡之礼,宴请嘉宾,宾主互拜,贵族宴饮等活动中,上至官宦,下及乡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少酒。那些因不被重用而自我放纵的人,更是经常喝的袒胸露腹,随时随地便然酣睡,用烈性的扶头酒来解除酒病,让自己忽然清醒一下。虽然是道术之士,苦心修炼,肠子饿得像牛筋,而熟谷之液也不能丢掉。唯独佛教的禅律,以酒为戒。生怕嗜酒者不知节制而丢脸败兴,失理伤生,往往摈弃酒器,烧毁酒具,以致有终身无法知道酒味的。酒又有什么过错呢?平居无事,随意畅饮,可以激发放荡不羁的思绪,助长指点江山的兴致,但也不完全明了酒的功力,稻米的功力。只有到了被流离放逐的时候,在秋声暮雨里,从早到晚,沉湎于酒,借以增强抵御妖魔鬼怪的勇气,提振把蛮荒之地转化为圣洁净土的精神,这时酒的非凡功力,那才接近于客观了呢!与酒同游的人,死生惊惧同时出现在面前而浑然不知;其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只是一场戏罢了。而那些为飞黄腾达而饥饿其身,焦劳其思的人,因家境贫寒而伤心落泪的人,因被贬而露出可怜之色的人,又怎么可以议论酒的功用呢!那位鸱夷丈人范蠡,一生以酒为名,能够忍受耻辱,与世沉浮;而那些墨客骚人,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能够分别黑白,尚不能全身远害,还以为惟我独醒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蚕妇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蚕妇来鹄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答案】C????【解析】本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错误。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故选C。16.比较鉴赏这两首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答案】①杜诗结尾以反问手法,借蚕妇之口进行控诉:都说我年年养蚕辛苦,为什么穿不上漂亮的丝绸衣服,浑身只穿粗糙的苎麻之衣?鞭挞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不劳而获;②来诗大胆想象,提出假设:如果蚕妇也像那些贵族妇女喜爱繁华热闹,只怕哪些住在“黄金屋里”的人只好冻死,不平之中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轻蔑和嘲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杜诗尾联,句意: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来诗尾联,句意: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姐们。(1)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2)句式运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生活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之情。(3)修辞手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作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之不公;来诗运用假设或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古人之观于古迹,或追念,或感叹,或咏史抒怀,或借古讽今,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对古战场的凭吊,抒发了“_______,_______”旷达之情;同时也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感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的永恒;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中,即物感兴,托物咏史,通过“_______,_______”大胆设想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另一种结局。【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尊”“酹”“蜉蝣”“沧”“粟”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1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儿童玩蹦床等娱乐设施的风险,对于成年人也应有基本的预判。②一些家长禁不住自己孩子的央求,或者看到别家孩子乐在其中,就麻痹大意。③参加蹦床活动的年龄越来越小,而家长却认为孩子参加没有问题,无视其中隐藏的风险。④等到伤害产生、事故发生时再去悔不当初,也根本于事无补。⑤就在泉州发生事故的游乐场,记者前往采访期间,还有家长带3岁女童前来玩耍。⑥希望这样的情况,未来避免不会再发生。【答案】(1)①应把“对于”移到“儿童玩蹦床”前面(2)③应在“的”后面加上“儿童”(3)④应改为“事故发生、伤害产生时”(4)⑥应去掉“避免”【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在句①,“……的风险,对于成年人也应有基本的预判”,主客颠倒导致不合逻辑,应把“对于”移到“儿童玩蹦床”前面。第二处在句③,“参加蹦床活动的年龄越来越小”,缺少主语的中心语,应在“的”后面加上“儿童”。第三处在句④,“等到伤害产生、事故发生时再去悔不当初”语序不当,从逻辑关系上讲,应是先讲“事故发生”,再讲“伤害产生”。故应改为“事故发生、伤害产生时”。第四处在句⑥,“未来避免不会再发生”否定不当,“避免”“不会”都有否定的意思,删掉任意一个。19.类比思维就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从一个事物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个事物的可能特征的思维方式。比如下面这段文字: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摘自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请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能运用这种思维方式;(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答案】示例: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蔓延全求的新冠疫情,越发见证了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为此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符合当前实际的。【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类比思维就是类比论证,是一种常见的证明论点的方法。找出不同对象间的相同点,以达成共识的特征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效果是把陌生表为熟悉化难为易,通过大量的事实作为论据突出观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本题要求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找到近义或者同义词,比如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勠力同心、互利共赢等,可类比的现象也很多,比如,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当属小蚂蚁了。蚁巢里有成千上万只蚂蚁住一起,如果一个蚂蚁发现食物,就会在回家路上留下气味,其他蚂蚁跟着气味去找食物,直到把食物搬完。日常生活我们经常说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一个筷子容易被折断,一把筷子不易被掰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等等,都可以作为类比内容来推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注意语言表达力求简洁生动准确,字数限定为50—80。(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有人说,黄河里的鱼都有灵性,随便哪一条都是“肚腹三两金、脊背二两银”,只要它们在水里瞄一眼,就能看出岸上或船上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毕竟是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黄河,毕竟是黄河水养大的鱼,怎样的兴衰荣辱和生死悲欢没有经历过,怎样____①___的奇迹不能在它们身上发生?至少,它们____②____都没有放弃过改变命运的努力,似乎也真找到了改变命运的传奇方式。在民间,鲤鱼执着地尝试跨越神奇龙门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流传和演绎。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循洛伊之水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退而复为鲤鱼,且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李白曾在《赠崔侍郎》里说“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可一旦飞跃成功,一条原本只能潜游在水里的鱼,就会成为____③____的龙,从此彻底摆脱水中屈辱的历史、压抑的现实,就不用“归来伴凡鱼”了,也不会再受“凡鱼”所必然承受之惊、之恐、之苦、之痛。如此这般,竟有一点说不清,这一跃成龙的理想,究竟是鱼儿都有的向往,还是人类都有的夙愿。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匪夷所思(不可思议)??自始至终(坚贞不屈)??腾云驾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个空,根据开头“有人说,黄河里的鱼都有灵性,随便哪一条都是‘肚腹三两金、脊背二两银’,只要它们在水里瞄一眼,就能看出岸上或船上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可知,此句说黄河的鱼都有神奇的灵性;下一句“毕竟是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黄河,毕竟是黄河水养大的鱼,怎样的兴衰荣辱和生死悲欢没有经历过”说明黄河里的鱼都有灵性的原因,接着用反问的语气照应第一句黄河里的鱼有灵性,而这个灵性是常人难想象的奇迹。所以可填“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匪夷所思:指言行思想离奇、异常,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不可思议: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第二个空,根据空后的“都”可知,这里是说黄河里的鱼始终没有放弃过改变命运的努力,所以可填“自始至终(坚贞不屈)”。自始至终:指从开始到末了,指一贯到底。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