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4_第1页
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4_第2页
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4_第3页
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4_第4页
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221/22/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3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4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服饰描写作为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小说的主题等具有重要作用。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服饰描写不仅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还具有史料价值,甚至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身份和突显小说主题也功不可没。通过文中的服饰描写将一个个小片段贯穿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章结构,让读者识服饰而知身份。《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为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佐证,作者让明代儒士给当朝的服饰做模特,使明代的服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赋予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人文气息。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美的追求和政治的腐败,服饰出现了僭越。文中第二十四回中写到黄老爹“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黄老爹只是一个商人,从事的是贱业,但是却戴浩然巾,穿皂靴……文中鲍文卿用调侃的语言说“你看老爹这个体统,岂止像知府告老回家,就是尚书、侍郎回来,也不过像老爹这个排场罢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也从侧面说明了明代后期服饰的僭越现象。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穿戴起了不符合他们身份的服饰,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挑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又如明代严禁庶民穿戴大红,商人更是不可,就是结婚的大喜日子也不例外,但是《儒林外史》中的几次婚姻描写都提到了大红。例如第五回中扶正赵氏时,严监生“披着红绸”,赵氏“穿着大红”;第六回严贡生的二相公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十回中鲁编修的女儿和蘧公孙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四十回写到沈琼枝嫁给盐商时穿了“大红外盖”。由此足以验证明代后期对大红的僭越。《儒林外史》通过不同的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范进的妻子胡氏在范进没有中举时,穿着是“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趿着个蒲窝子”,通过简单的服饰描写,把她贫困的处境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当范进中举后胡氏则头戴着银丝鬏髻,身穿官绿的缎裙。此时的胡氏,再也不是在父亲来吃饭的时候都不敢上桌吃饭的贫苦妇人了,有钱的她立即把自己打扮成贵妇。又如第二十六回中写到的王太太,沈大脚在去给她说媒的时候,见证了她穿戴的全过程,从早上开始裹脚一直到太阳西下,一天的大好时光就让她浪费在穿戴上,显然是一个空虚、无生命价值的寄生虫形象。作者对她华丽的外表的描写,与她对金钱、地位有着强烈追求的丑陋内心形成对比。明朝对服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鲁编修是翰林院的官员,出席重要场合穿的都是蟒衣,他用身穿蟒衣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又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通过景兰江的独白,可知通过是否佩戴方巾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秀才。《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无人不称赞,其讽刺艺术可谓“前无古人”。如第三回中在科举考试现场,范进是破毡帽、麻布直裰,而周进则是“绯袍金带”。科举考试就像衡量人生价值的一根标杆,过了这根标杆就飞黄腾达了,科举考试制度在服饰中被无情地嘲讽了。(摘编自《<儒林外史>中的特色服饰描写及其功能论说》,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民俗文化价值。B.如果想要研究明朝的服饰文化,可以参考《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因为其全都是明朝现实生活的完美复刻。C.《儒林外史》通过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通过对比范进妻子胡氏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服饰,对其进行讽刺。D.服饰制度在明代已经没有了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可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按照史料价值、塑造人物、身份识别、主题的顺序写作,由浅入深,见解深刻。B.鲍文卿对黄老爹服饰的调侃,直接说明了明朝庶民阶层借服装来突显自身社会身份的僭越行为。C.作者对范进中举前后其妻子服饰的描写刻画出以范进为代表的在科举场中实现命运转变的文人形象。D.《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其中人物的服饰也是作者讽刺的载体。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中,白居易用“青衫”代指自己。B.鲁迅《药》中的刽子手康大叔,他“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C.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服饰以红、紫、黄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答案】1.C????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而且具有民俗文化价值”错误,原文“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是并列关系,选项是递进关系。B.“因为其全都是明朝现实生活的完美复刻”错误,原文“《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选项所说过于绝对。D.“服饰制度在明代已经没有了约束作用”扩大范围,结合原文“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用”,可知明朝早期服饰还是有严格的制度区分的;“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错误,原文表述为“挑战”。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直接说明”错误,鲍文卿对黄老爹服饰的调侃是从侧面说明明朝后期服饰的僭越。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青衫”指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此处服饰体现社会地位。其余选项多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不象征身份。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0年6月13日四川考古院宣布,对三星堆近200个样品进行测年后,发现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前1012年,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晚期。为三星堆器物坑测年作出关键贡献的是碳十四技术。首先在三星堆的每个坑选出10份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前处理:植物碎屑要进行酸碱酸的处理,以排除环境中的碳污染;骨渣样品除了酸碱酸的处理之外,还要提取胶原蛋白,并进一步水解、离心、冷冻干燥,制备明胶蛋白。之后运用碳十四技术对样品进行年龄测试。植物在燃烧中高温脱水,但因为没有接触到氧气,植物形成碳化块,没有充分燃烧成为灰烬。这部分有形的植物碎屑,大都质地相对紧实致密,很好地保存了植物原生的含碳组分,经过后期处理可以有效排除埋藏环境带入的污染,有利于准确测年。动物骨骼通常是很好的碳十四测年样品,因为骨骼中的胶原蛋白基本不受环境的碳污染。然而三星堆器物坑里基本看不到成形的骨骼,都是骨渣,胶原蛋白大多降解殆尽,很可能是因为燃烧得不充分,又受到湿热气候、酸性土坡侵蚀的影响,这为测年带来困难。碳十四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的半衰期长达五千多年,能广泛存在于有机物体内,所以根据生物体残余的碳十四成分,就可以推断其年龄。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坑在一座砖厂下面被发现,发掘时没有提取样品进行测年,一、二号坑的测年是1997年做的。但也只是零星地检测了一些样品,那时的年代结果并没有一锤定音。关于三星堆的年代始终没有停止争论,各类说法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产生被广泛信服的年代测年数据。当时采用常规碳十四测年法,所需的样品量很大。两座器物坑中的动植物经过火烧后,有机组分保存较差,很难提取足够量的纯净有机组分。2019年三星堆6个器物坑重见天日,这一次,考古人员系统地采集到了碳十四测年样品。如今北京大学已配备加速器质谱仪器,使得测量微小碳十四样品成为可能,可测量1mg的碳样品,比常规碳十四测年方法可测碳量小了上千倍。对于三星堆的碳化植物碎屑,加速器质谱技术派上了大用场。结果显示,已经得到足够碳十四年代数据的三、四、六、八号坑的形成年代,有95.4%的概率落在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010之间。(摘编自倪伟《为三星堆测年龄为何那么难?》,《中国新闻周刊》)材料二:关于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绝对年代,我们可以从坑内器物本身表现的时代风格去探讨。一号坑的那件残铜瓿,其兽面主纹凸起,云雷地纹纤细,主次分明,并且凸起的主纹纹块边缘较厚,边缘转折处尖棱尖角,这些已经具有殷墟中期的纹样风格,年代显然较晚。二号坑铜容器中有的铜尊、铜罍却与一号坑的残铜瓿纹样相近,二者年代也应当相差不大,都属于殷墟中期偏早阶的器物。既然两个器物坑都有属于殷墟中期的铜容器,而没有见到殷墟晚期的典型铜器,它们应当都是殷墟中期的遗存。(节选自孙华《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问题——埋藏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材料三:学者金正耀先生等人于1995年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53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根据文中报道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所有铜器中所含的铅都属于一种地质学中罕见的高放射性成因铅,这种铅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被大量发现,但早于商代的二里头文化和晚于商代的西周时期则基本没有。而三星堆的这种铅和在江西吴城、湖北盘龙城、郑州商城以及安阳殷墟的青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或许全部所含的铅都是一种类型。这显然暗示了这些地方在殷商时期一定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据此,金正耀先生提出了在商代,我国存在着从西南到殷墟的“青铜之路”。(节选自崔剑锋等《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属学和铅同位素比值再分析》)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三星堆器物坑中的骨骼不成形,且其中胶原蛋白降解殆尽,所以难以成为碳十四测年样品。B.根据碳十四半衰期长达五千多年的特点,专家用该技术测三星堆样品,三星堆的年代基本确定。C.二里头文化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没有高放射性成因铅,可见,三星堆年代应当在殷商时期。D.在碳十四技术成熟之前,人们大多依据器物坑内器物本身的风格特点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6.对三星堆测年有哪些可行的方法?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答案】4.C????5.A????6.(1)运用碳十四技术对三星堆测年;(2)依据器物本身的风格特点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3)根据铅同位素比值数据可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结束三星堆年代之争”错误,原文材料一“关于三星堆的年代始终没有停止争论,各类说法层出不穷”“发现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前1012年,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晚期”“结果显示,已经得到足够碳十四年代数据的三、四、六、八号坑的形成年代,有95.4%的概率落在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010之间”,可见,三星堆年代之争并没有定论。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其中胶原蛋白降解殆尽”错,材料一“胶原蛋白大多降解殆尽”是说“大多”。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为三星堆器物坑测年作出关键贡献的是碳十四技术”“已经得到足够碳十四年代数据的三、四、六、八号坑的形成年代,有95.4%的概率落在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010之间”可知,运用碳十四技术对三星堆测年;结合材料二“关于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绝对年代,我们可以从坑内器物本身表现的时代风格去探讨”可知,依据器物本身的风格特点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结合材料三“根据文中报道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所有铜器中所含的铅都属于一种地质学中罕见的高放射性成因铅,这种铅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被大量发现,但早于商代的二里头文化和晚于商代的西周时期则基本没有”可知,根据铅同位素比值数据可以推测三星堆的大致年份。(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狼行成双邓一光她让他先一边歇息着,她来接着干。她在井坎附近,刨开冰雪,把冰雪下面的冻土刨松,再把那些刨松的冻土推下井去。她这么刨上一阵,再换了他来,把那些刨下井去的冻土收集起来垫好,重新踩实。天亮时分,他们停了下来。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这样发展下去,他们会在下一次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最终逃离那口可恶的枯井,双双朝着森林里奔去。但是村子里的两个少年发现了他们,跑回村子里拿猎枪来,朝井里的他放了一枪。子弹从他的后脊梁射进去,左肋穿出。血像一条暗泉似的往外蹿,他一下子就跌倒了,再也站不起来。开枪的少年在推上第二发子弹的时被他的同伴阻止住了,阻止的少年指给伙伴看雪地里的几串脚印,它们像一些灰色的玲珑的梅花,从井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森林中。她,是在太阳落山之后回到这里的,她带回了一头黄羊。但是她没有走近井台就闻到了人的味道和火药的味道。然后,她就在晴朗的夜空下听见了他的嗥叫。他的嗥叫是那种报警的,他在警告她别靠近井台。要她返回森林,远远离开他。他的脊梁被打断了,他无法再站起来。但是他却顽强地从血泊中挣起头颅,朝着头顶上斗大的一方天空久久地嗥叫着。她听到了他的嗥叫,她立刻变得不安起来。她昂起头颅,朝着井台这边嗥叫。她的嗥叫是在询问出了什么事。他没有正面回答她,他叫她别管,他叫她赶快离开,离开井台,离开他,到森林深处去。她不,她知道他出了事儿。她从他的声音中嗅出了血腥味儿。她坚持要他告诉她到底发生了什么,否则她决不离开。两个少年弄不明白,那两只狼嗥叫着,呼吸毗连,一唱一和,只有声音,怎么就见不到影子?但是他们的疑惑没有延续多久,她就出现了。两个少年是被她的美丽惊呆的。她体态娇小,身材匀称,仪态万方,她鼻头黑黑的,眼睛始终潮润着,弥漫着小南风一般朦胧的雾气,像一潭秋水之上悬浮着似的。她的皮毛是一种冷凝气质的银灰色,安静的,不动声色的地,能与一切融合且使被融合者升华为高贵的。她站在那里,然后慢慢朝他们走来。两个少年,先是愣着的,后来其中一个醒悟过来,把手中猎枪举了起来。枪声很沉闷,子弹钻进了雪地里,溅起一片细碎的雪粉。她像一阵干净的轻风,消失在森林之中。枪响的时候他在枯井里发出长长的一声嗥叫,这是愤怒的嗥叫,撕心裂肺的嗥叫。他的嗥叫差不多把井台都给震垮了。在整个夜晚,她始终待在那片最近的森林里,不断地发出悠长的嗥叫声。他在井底,也在嗥叫。他听见了她的嗥叫,知道她还活着,他的高兴是显而易见的。他一直在警告她,要她回到森林的深处去,永远不要再走出来。她仰天长啸着,她的长啸从那片森林里传出来,一直传出了很远。两个少年熬不住,打了一个盹。与此同时,她接近了井台,把那头黄羊用力推下了枯井,他大声地叫骂她,要她滚开,别再来扰烦他。他头朝一边歪着,看也不看她,好像对她有着多么大的气似的。她趴在井台上,尖声地呜咽着,眼泪汪汪,哽咽着乞求他,要他坚持住,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她就会把他从枯井里救出去。在接下去的两天时间里,她一直与那两个少年周旋着。两个少年一共朝她射击了七次,都没能射中她。在那两天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井里嗥叫着。他的嗓子肯定已经撕裂了,以至于他嗥叫断断续续,无法延续成声。但是第三天的早上,他们的嗥叫声突然消失了,空气中最后一丝破裂的声音悠落在雪地上之后,四周里一片寂静。两个少年,探头朝井下看。那头受了伤的公狼已经死在那里了。他是撞死的,头歪在井壁上,头颅粉碎,脑浆四溅。那只冻硬的黄羊,完好无损地躺在他的身边。两个少年回村子拿绳子,但是他们没有走出多远就站住了。她站在那里,全身披着银灰色的皮毛,皮毛伤痕累累,满是血痂。她是精疲力竭的样子,身心俱毁的样子,因为皮毛被风儿吹动了,就给人一种飘动着的感觉,仿佛是森林里最具古典性的幽灵。她微微地仰着她的下颌,似乎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她朝井台这边轻快地奔来。两个少年几乎看呆了,直到最后一刻,他们中的一个才匆忙地举起了枪。枪响的时候,停歇了两天两夜的雪又开始飘落起来了。(有删改)7.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寓言体小说,作者用童话般的口吻讲述了两只狼遇到困境和灾难,引发读者对爱情与生命进行哲理性思考。B.小说语言富有文学性,“一丝破裂的声音悠落在雪地上”以诗一般的语言,体现公狼竭尽全力传递信息后离世的安详。C.小说着力描写母狼的外貌,外在的美丽高贵与内在的坚韧忠贞相映照,丰富了母狼的形象,加深了读者的审美体验。D.小说叙事笔调看似冷静、克制、不动声色,实则饱含深情,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悲情故事,读来令人动容。8.这篇小说有着曲折离奇的情节,请简要概括。(6分)9.本文用“他”“她”“他们”来称呼狼,有什么深刻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7.B.(“体现公狼竭尽全力传递信息后离世的安详”分析错误,这句话体现了公狼死时的不舍、担忧,充满了悲壮色彩。)8.①公狼陷入枯井,在母狼的帮助下展开自救并胜利在望;②两狼先后被人发现,公狼受伤,母狼也面临危机;③公狼叫母狼离开自己,母狼拒绝;④母狼与少年周旋,冒险营救公狼;⑤公狼为保护母狼,毅然选择死亡;⑥母狼自投罗网,坦然赴死。(每点一分)9.①用“他”“她”“他们”塑造了公狼母狼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相恋相伴的形象。②这种拟人化的称呼将狼人格化,赋予他们人性、人情,使人共情。③这种称呼体现了寓言体小说的特点,以动物观照人类自身,引发人们对爱情、生命的思考。(每点两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噍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B.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C.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D.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下舆”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中的“舆”含义相同。B.“而问殷之亡故”和“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中的“故”含义不同。C.“欲复盘庚之政”和“复道行空”(《阿房宫赋》)中的“复”含义不同。D.“不达乎持胜也”和“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的“达”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武王战胜了商,进入殷都,还没有来得及下车,就分封了黄帝、尧、舜的后代;下了车,就分封了大禹、成汤的后代,初步稳定了政权。B.周武王虚心听取意见,采取盘庚之法,实行宽缓之政,救济贫困者,释放挽救罪人,表彰尊重贤人,分封赏赐有功之臣,以满足民众欲求。C.周武王向商的两个俘虏询问商有无怪异之事,他们的回答一者关乎天象,一者关乎人事,周武王以后者言为贵,连拜两次以表示恭敬。D.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却有所恐惧,认为赵氏品行蓄积得不厚,如此顺利恐怕遭遇祸殃,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打听赵氏昌盛了没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2)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答案】10.C11.D12.D13.(1)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来救济贫困的百姓。(2)一个早晨就有两座城被攻下,这是人们高兴的原因,现在您显出担忧的神色,为什么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孔子的力气,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凭借力气闻名天下;墨子善于守城攻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率兵侵犯别人。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凭借一定的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持胜”,保持胜利,动宾短语,不可断开,如“胜”与后面的“孔子”连用则语义不通,排除AB。“不肯以力闻”与“不肯以兵加”结构相同,都应单独成句,且“善持胜者”,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善”修饰“持胜”,二者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未下舆”的“舆”,车。句意:还没有下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舆”,车。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B.“而问殷之亡故”的“故”,原因。句意: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老交情。句意: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C.“欲复盘庚之政”的“复”,恢复。句意:想要恢复盘庚的政治。“复道行空”的“复”,双,“复道”,上下都有通道。句意: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D.“不达乎持胜也”的“达”,通晓,明白。句意: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达”,名声大,显达。句意: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含义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打听赵氏昌盛了没有”错,“赵氏其昌乎”是说孔子认为赵氏大概会因赵襄子忧惧谨慎而昌盛。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出”,释放;“拘”,动词活用作名词,被拘禁的人:“责”,同“债”,债务;“振”,同“赈”,救济;“穷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穷苦的百姓。(2)“下”,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被攻下;“所以”,……的原因;“何”,为什么。参考译文:周武王战胜了殷商,进入殷都,还没有下车,就命令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铸,把帝尧的后代封到黎,把帝舜的后代封到陈。下了车,命令把夏后(指大禹)的后代封到杞,立成汤的后代为宋的国君,以便承续桑林的祭祀。此时,武王却很恐惧,长叹一声,流下了眼泪,命令周公旦领来殷商的老臣,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又问民众喜欢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商的老臣回答说:“想要恢复盘庚的政治。”武王于是散发巨桥的来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百姓。又把比干的坟墓修葺高大,使箕子的住宅显赫彰明,在商容的阁里树立木石作为标志以示表彰,行人要加快脚步,乘车的人要下车致敬。三天之内,参与谋划的贤士都封为诸侯,那些大夫们,都赏给了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及土地,对普通的士人放宽了禁令减免了赋税。然后武王才渡过黄河,向西回到丰镐,到祖庙内报功。又把战鼓、军旗、铠甲、兵器涂上牲血,收藏进府库,终身不再使用。这就是武王的仁德。所以周天子明堂的大门不关闭,向天下人表明没有私藏。武王战胜殷商后,抓到两个俘虏,问他们说:“你们国家有怪异的事吗?”一个俘虏回答说:“我们国家有怪异的事,白天出现星星,天上降下血雨。”另一个俘虏回答说:“这诚然是怪异之事,虽说如此,但还算不上大的怪异。我们国家特大的怪异是儿子不顺从父亲,弟弟不服从兄长,君主的命令不能实行。”武王急忙离开座席,向他行再拜之礼。这不是认为俘虏尊贵,而是认为他的言论可贵。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个早晨就有两座城被攻下,这是人们高兴的原因,现在您显出担忧的神色,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太阳在天顶的时间,不过一瞬。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我们恐怕不久要灭亡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住胜利才是困难的事。贤明的君主依照这种认识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孔子的力气,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凭借力气闻名天下;墨子善于守城攻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率兵侵犯别人。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凭借一定的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久客杜甫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去国哀王粲①,伤时哭贾生②。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注】①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曾因关中骚乱,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抑郁,作《七哀诗》。②贾生:即贾谊,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少年得志,然受谗被贬。曾上《治安策》等,陈述时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自述“久客”之感,其中蕴含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沉感慨。B.颔联再叙自身遭遇多年漂泊,容颜日渐衰老,四处辗转,曾遭小吏看轻。C.颈联上句,诗人运用王粲典故,抒发了去国离乡、客居异地的哀伤之情。D.颈联下句,诗人羡慕贾谊少年得志,想到自己至今一事无成,不禁痛哭。15.尾联上、下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案】14.D????15.①尾联上句将狡猾势利的小吏喻为“狐狸”,并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势利小人的极度厌恶与轻蔑之情;②下句将凶狠残暴的寇盗及异族入侵者喻为“豺虎”,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的的忧虑与伤感之情,体现出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诗人羡慕贾谊少年得志”错误,“伤时哭贾生”意为“伤时使贾生哭”。此处,诗人以贾谊自比,“哭”也是因为“伤时”,而不是“羡慕贾谊少年得志,想到自己至今一事无成”。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修辞手法的能力。“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这两句的意思是“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狐狸”用了比喻手法,喻指狡猾势利的小吏;“何足道”运用反问手法,怎么值得一提,表达了诗人对势利小人的极度厌恶与轻蔑之情。“豺虎”喻指凶狠残暴的寇盗及异族入侵者,自己受到小官吏的欺侮,犹可自解;天下横遭乱臣贼子的祸害,自己感到十分忧虑,所虑者,这种祸乱平息起来是很难的。世乱忧国,而置自己受侮于不顾,足见诗人品格之高洁,轻重之分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名作,前者的“_______________”,用战场上的厮杀场面描摹琵琶的铮鸣之声,惊心动魄;后者的“_______________”,以有形的花容摹写无形的乐声,形神兼备。(3)“七夕”是我国具有浪漫主义悲怆色彩的传统节日,但秦观在《鹊桥仙》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叹牛郎织女的“七夕”短聚胜过了人间凡俗之爱。【答案】???(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铁骑突出刀枪鸣????芙蓉泣露香兰笑????(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渺、兮、芙蓉、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该片创造出一群①的小蝌蚪形象,让茅盾发出“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的感叹,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20世纪60年代制作的《大闹天宫》成功塑造了一个集勇敢与活泼于一体的孙悟空,其②的形象成为几代观众的儿时记忆,也影响到后来的很多艺术创作。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中,哪吒的造型,既具有“神”的③气质,又具有“人”的生活气息。纵观中国动画史上的这些经典形象,无不把握住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④”原则。在经典形象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赋予经典原型以新的神韵、新的价值,才能融通时代审美、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在动画技术并不发达的20世纪,中国动画人创造出生动传神、极富东方神韵的艺术形象。在动画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创作者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更应该形神兼备,让技术服务于内容。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4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画波浪线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修辞立其诚》)B.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谈中国诗》)C、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正传》)D.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工》)17.①栩栩如生②惟妙惟肖③超凡脱俗④形神兼备(每空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考查点】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析】解答本题,应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成语。第①空,根据前文“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可知,此处侧重强调小蝌料的动态形象,“栩栩如生”用来形容小蝌生动活泼,也与后文"潜翔栩如生”相互照应;第②空,根据前文“集勇敢与活泼于一体”及后文”成为几代观众的儿时记忆”可知,此处突出的是孙悟空形象的灵动使得观众对其印象深期,故应填"惟妙惟肖”;第③空,根据前后内容可知,此处强调“神”的气质,且与后面具有”人”的生活气息对应,而“神”一般是指有超越普通人的气质,故可用“超凡脱俗”来概括;第④空,根据前文“以形写神”的提示,可直接联想到"形神兼备”这一成语。18.在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融通时代审美,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才能赋子经典原型以新的神的,新的价值。(改一处给2分,共4分)【考查点】本题考查牌析并修改酒病的能力。【解析】经典形象反复重写”主被动关系错误,应表述为“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唯有……才………*条件关系倒置。“时代审美……理念”与“赋予……价值”位置应互换,故画横线句子可以修改为“在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融通时代审类、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才能赋于经典原型以新的神韵、新的价值。19.D(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分析不同语境中标点答号的作用的能力。A.B.C答本题,首先定位到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即《小蝌料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其次,分析引号的作用,句中引号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A.B.C三项中引号的作用都是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D项中引号的作用是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与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一致,故排除。(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底层,①,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它们能够捕食昆虫,如苍蝇、蚊子等,②;有时它们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如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所以又被称作食肉植物。自然界有不少食肉植物,③,被分为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种。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分)王阳明以哲学家入世,文韬武略,教化传世,“左手不释卷,右手不离剑”,事功同哲理之光交相辉映,实现了知与行、文与武的统一。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开启,终于“致良知”命题,既来自讲学论道,更来自实践履行。特别是两次平乱和一次平叛的军事行动,闪烁着王学的精神:“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当程朱理学走向晚期,士子以博闻强识为能,以读书渐进为进阶之门时,王阳明却开出了顿悟的药方,主张以此心之光明照亮世界,消弭尧舜与凡人的界限。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尤恐春阴咽管喉。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20答案①是要被动物吃的②所以被称作食虫植物③它们捕捉猎物的方式不同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在把握文段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横线上下句内容来推断,在句式和词语使用上,应力求与上下文保持一致。第①处,横处上句说植物“处于最底层”,下句转折说“植物却能吃动物”,所以横线处所填句子应是“植物被动物吃”的意思。第②处,“它们”“如”和一个分号表明两句的句式基本一致,根据“所以又被称作食肉植物”可知此处应该填“所以被称作食虫植物”。第③处,根据横线后的“被分为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种”可知,此处应该填“它们捕捉猎物的方式不同”。2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子中的“顿悟的药方”,运用了比喻,用“药方”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A.运用了比喻,把山顶的白云比作棉帽子,把初升的太阳比作铜钲;B.“朱门”运用了借代,用“朱门”借代富贵人家;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说“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运用了对偶、夸张;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运用了通感,“云气湿”把视觉转换成了触觉,“鸟声香”把听觉转化成了嗅觉。故选A。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五四青年节时,莫言给大家讲述了他爷爷和大风的故事。一次,莫言与爷爷外出割草。推车回程时,天象大变,狂风骤起。风那么大,大到莫言必须抓住野草,才勉强不被吹走,而爷爷顽强地与大风对抗。风扯烂了他的小褂,抛散了车上的草料,却未能让爷爷后退半步。他像雕塑一样站在那里,一直等到大风过去,才缓缓地直起了腰身。“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们搏斗,他一一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上述材料能给处于奋斗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阅读材料,抓住第一段关键语句“爷爷顽强地与大风对抗”“尽管风把我们车上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可得出:勇敢面对逆境,决不退缩。从第二段关键语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可知,强调的是精神和意志上的强大和坚韧,永不言败。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当我们遇到人生的挫折、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莫言给出了他的成功经验:当遇到艰难时刻时,不要沮丧,更不要绝望,只要坚持,付出努力,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而海明威更是启迪我们,人的精神永远不可以被打败。写作时要从故事中得到应对艰难的启发,可写人生中难免遇到大风时刻,但风再大,终究会过去,对生活要有期待。生活中纵有千难万阻,无论如何都要抗争,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倒,但是不能被它打败,永远都不要放弃。具体事例可以写当下有些青年觉得压力过大,于是要“躺平”摆烂”,这是绝对不行的,要勇敢面对压力,努力应对;可以写苏炳添的执着,面对欧美等运动员的天然优势,他从不畏惧,扎实训练,勇敢迎战;或者写我们中国,在建国初的物质匮乏、西方围堵的艰难时刻,我们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终于渡过难关,迎来曙光等。立意:1.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做生活的英雄。3.面对艰难,有所作为。4.面对艰难,笑对人生。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运用1.按要求填空。(1)不失其所者久,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2)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________》)(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宇宙浩大、万物丰盛的景象。【答案】①.死而不亡者寿②.寄蜉蝣于天地③.赤壁赋④.仰观宇宙之大⑤.俯察品类之盛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的代价,却是不可避免地扼杀了信息不对称的随机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固化了的信息不对称的经济体里,是没有公平可言的。①毫无议价能力的数据提供方②信息优势自然集中到了政府和商业巨鳄等强势集团手里③公众和弱势群体就成了透明体④智能时代因为高端技术对人力、物力和政治力量的依赖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③①④②(2)下列句子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答案】(1)C(2)D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最近就有人把“艺术”预先定义为“与文学音乐绘画之类一样”,再将建筑套进去,发现原来建筑“其实就是‘非艺术’”这样的讨论,就正如把黑马、黄马预先定义为马,再将白马套进去,发现白马“其实并不是马”一样的不足为训。要判断建筑的艺术属性,并不能简单地就此得出结论,它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②首先,要给“建筑”作一个概括的说明,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想,“建筑艺术”一词所指的“建筑”,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应该是对象除了具有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分量的精神性。这就是建筑复杂性的第一个表现,即所谓“建筑”的双重性。③问题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这种双重性之不能一概而论上,例如低标准公寓楼、仓库、车库和水塔,物质性特强,精神性趋近于无;一般的学校、医院、商店和办公楼,精神性就有所升高;博物馆、美术馆等则处于高段;至于宫殿、寺庙、园林和纪念堂更高;而凯旋门、塔和纪念塔等,就已经没有什么物质性功能要求,精神性则特别高扬,可以认为和纯艺术已没有太大的质的区别了。当然,这整个分解也只是一个模糊的、相对的概念。④建筑复杂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大致有三个层级:最低的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充分的安全感与舒适感,并上升为美感。建筑精神属性的中间层级与物质性因素相距稍远,体现为进一步运用所谓“形式美规律”如比例、对称、对比、对位、尺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的一种纯形式美处理。建筑精神属性的最高层级离物质性因素更远,要求创造出某种富于深层文化意味的情绪氛围,进而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如亲切或雄伟、幽雅或壮丽、精致或粗犷,在有必要的时候,甚至表现神秘、不安或恐怖,达到渲染某种强烈情感的效果。⑤前两个层级的要求较低,所得出的结果就是“美观”,重在“悦目”。最后一个层级的要求较高,除了一般悦目之美的意义外,更重在“赏心”。就其精神性价值而言,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在最杰出的纯艺术作品之下,而且不能为后者所替代。材料二:①建筑设计本身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认为,从低到高有三种境界。第一是创造使用价值,追求的是结实,以碉堡为代表。第二是创造价值,比如说你的设计卖出钱了。这两个价值,对应的是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在这之上,人类到了第三个境界,创造自我实现价值,称为意义价值。②我们早期农业社会的建筑标准是建立在结实基础上的。那个时候只要有条件,用的材料是非常耗能的。工业社会把重点放在价值和形式上,也是耗能的。但是只有到了符号世界,才开始意识到,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人的本性的目的,以及情感和体验都可以归为意义。当意义重要的时候,质料变得不重要了。也就是说,我可能穿一个材料很结实的衣服,穿一百年也不坏,但是如果我的重心放在符号意义上,我用报纸作为时装材料也一样可以,为什么非得把几百年不腐朽的金缕玉衣穿在身上?只要我高兴,什么质料都可以。所以我认为低碳的意义,在于质料背后,有没有设计,是否追求美好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低碳而低碳。③在低碳理念背后是这样的价值观:质料不重要了,比它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只要我能够更加快乐,我用什么质料都可以,就好比点石成金,随便拿什么东西一比画都是艺术品。我认为在有德行、有磁力的艺术家手里,什么东画都可以当质料。低碳设计只不过在使用材料的观念上,正好结合了这个社会现在发展的建材潮流。它使低碳设计既创造了意义,也创造了价值,这是我的核心观点。3.材料一第①段有人得出建筑是“非艺术”错误结论,下列归因正确的一项是()。A.滑坡论证 B.前提为假 C.因果倒置 D.自相矛盾4.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建筑的精神性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悉尼歌剧院——紫禁城——人民英雄纪念碑B.人民英雄纪念碑——悉尼歌剧院——紫禁城C.人民英雄纪念碑——紫禁城——悉尼歌剧院D.紫禁城——人民英雄纪念碑——悉尼歌剧院5.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依据材料一,因为建筑具有精神性,所以它是艺术的。B.依据材料一,普通建筑重在物质性,几乎没有艺术性。C.依据材料二,建筑的三种境界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D.依据材料二,低碳设计应该体现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6.两则材料立论角度与结论都不同,你认为评判建筑设计价值应该是“精神性价值”,还是“意义价值”?请简述理由。7.列举你所熟悉的一栋建筑,写出其中蕴含的“精神性价值”或者“意义价值”。【答案】3.B4.A5.D6.我认为应该是“精神性价值”。首先,建筑设计应该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不应该满足设计者个人的“追求美好生活”,脱离实际的自我实现价值终究是孤芳自赏;其次,建筑设计还包括很多社会公共建筑,更重视建筑的社会价值、特定意义,而不是私人化的“追求美好生活”。(如果选择“意义价值”,或者认为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要自圆其说即可)7.示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长14多米,纪念碑总高度37米以上,高大挺拔,庄严肃穆,表达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简短的碑文概述了近现代史上人民英雄的奋斗历史,体现“缅怀死者,激励生者”的主题;碑座四周镶嵌了鸦片战争到胜利渡江等十幅大型浮雕,艺术地再现了革命斗争历史场景,富有感染力。(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清明、朱雀与家乡叶开①清明节,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快乐的日子。②清明不只有上坟,也有踏青,也有放风筝,有吃各种春天的糕点。③那时,孩子最盼望的是清明节。④清明节有三天假期,全家出城返乡,到祖坟所在地。大人们洒扫,上坟,祭祖。孩子呢,主要是可以在墓园周边的草地上撒欢,打滚,完整地过童年的欢脱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清明节完全就是自我的解放。⑤我小时候对学习记忆不深,念小学时,一半时间是学农种地,一半时间是胡乱上课。反正我们龙平小学啊,老师都凑不齐,连杀猪的刘老师都当上了我们的班主任了,你还能盼望些什么?记得有一位女知青老师,身材颀长,表情忧郁,穿着的确良衬衫,拖着一条长辫子,隐约在我的记忆中。在我们学校暮色四合时,孑孓然走过台湾相思树下,到偏隅处宿舍就淡去了。好像不爱说话,也不当着人吃饭。她像个仙子一样,在人间飘着。⑥后来三年级时,她不知道去哪里了。我还好一阵惆怅。不是小孩子开窍早,而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叹惋。⑦我对清明节的记忆主要是美好。⑧那美好是一上路就浑身敲了车铃般兴奋。清明时节,我们广东雷州半岛已经暑热纷纷了,常常上午焦晒,下午雷阵雨,让你觉得老天是很够意思的。⑨我特别爱的活动,是去老家九岭那里上坟。⑩我们家住在坡脊镇,距离老家九岭好像不到十里路,可是当时都是黄泥道,骑自行车常常会陷入沙道中,前后进退不得,有时干脆僵住不动,骑车的大姐,前面横杠打横的我,后面车架叠坐的弟弟和哥哥,一伙四人,都囫囵地倒在黄泥道上。一阵灰一阵沙,免不了是很愉快的。?父亲在前头,自行车驮着各样各色祭品,主要有白煮鸡一只,白煮鸭一只,煮熟的猪肉若干条,米饭几大碗。南方天热,肉类都要加盐煮了才能保鲜。这些祭品各处转悠,让祖先们享用过几遍后,因为天热,已经有些不够新鲜了。我个人常常认为,我们应该及时就近把鸡鸭撕开吃了,但没有一次如愿。父亲还是要带回家,上汤锅煮开(为了杀菌),取出,以刀砍块,上盘之后,才能满足我的饕餮之欲。?我们乡村的生与死隔得不远,死去的祖先就像活着一样,没那么多讲究,也没有那么多可怕。据说,唯有内心纯洁的孩子,才能看见祖宗的影迹。?我父亲说,弟弟能看见,因为他那时只有五六岁。?有一次,弟弟看见在某个祖坟旁有一只鹌鹑,不怎么慌忙地走出来。?父亲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可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不敢怀疑弟弟的纯洁,觉得自己内心太复杂,不配见到鹌鹑。祖宗化成鹌鹑,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为何不能变成鹌鹑呢??我老家的春天,跟夏天差不多。没有江南这么繁复,这么做作,因此,也就没有江南这么多事,没有江南这么多诗。我们老家,自古以来就是不被说起的喑哑的。?后来读《东坡志林》,书中提到在我老家经过,取道徐闻去海南,让我非常兴奋。觉得我自己如果算是有那么点才华,一定是因为东坡先生先于我,走过我走过的路,留下一点什么遗风。东坡先生后来遇救,从儋州北返,要经廉州去合浦,不料大雨泛滥,又耽搁在我老家附近好多天,期间以松树生火祛湿,取暖,颇为流连,并作了一首诗。?终于读到了美国汉学大家薛爱华教授的历史巨着《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的中译本,这本书里,出现了我的家乡雷州半岛,说唐代时,孔雀的主要产地就是雷州半岛。?我一直到十八岁考上大学离开家乡,从未在雷州半岛见过一只孔雀。离开家乡二十几年后,因薛爱华教授在书里提到,凭空激动了好一阵。我自己都不知道家乡有什么珍贵的特产,有什么文化遗述。记忆中的家乡,是一片荒芜,文化沙漠,空白,空白,空白。但从薛爱华教授着作里知道,唐代的雷州半岛照样是有人烟的,而且颇为繁盛。只是,不被以中原为视角的史官记录,于是就沉寂,一直被沉寂着。?朱雀,是那么神秘,那么灿烂,与孕有释迦牟尼佛的孔雀大明王是一家人。那样,我们的家乡,又有了佛性。8.第⑤⑥段的插叙内容与上下文毫无关联,分析这样写的用意。9.弟弟能看见祖宗的影迹,有人说体现了农民的迷信愚昧,也有人说这样写富有乡土气息,你怎么看?10.结合语境,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赏析画线部分的加点词语(任选其二)。11.结尾部分提到东坡、朱雀等历史,分析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8.示例:一半时间学农种地、一半时间胡乱上课、杀猪的刘老师当上班主任,这些都反映童年时期家乡文化的落后状态。一位女知青老师像个仙子一样美好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最后女知青老师又不知所终,象征着美好事物极度稀缺,又难以挽留。所以,这段文字尽管与清明节无关,但是与落后的家乡文化生活主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9.示例:很有乡土气息,父亲认为祖宗化成鹌鹑,纯洁的小孩才能看到祖宗;“我”信以为真还感叹自己内心太复杂;体现父亲的淳朴可笑、“我”的天真幼稚,写出了独特的乡村生活与乡村人的心理特点,显得真实而又亲切。10.示例:都是运用拟人化的词语,将江南春天的季节特征鲜明、景物变化多彩看作是“做作”,又将江南的“多诗”与“多事”等同起来,贬义色彩的词语表达了对美好江南的嫉妒与不满,又是对家乡匮乏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消极回护。“喑哑”往往指哑巴不能发声,将自己家乡名声不显比作哑巴不能发声,内心充满了心酸、痛苦之情。这样的词语增强了形象感,更能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11.示例:记忆中的家乡一片荒芜,是文化沙漠,自古以来不被提起,而《东坡志林》的记载与教授的历史着作,展示了家乡在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华彩,使“我”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内心涌动着激动与自豪。前后对比,拓展了写作思路,丰富了文章的意蕴。(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渡河北(南北朝)王褒①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②绕黄河。心悲异方乐③,肠断陇头歌④。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⑤。【注释】①王褒出生于南朝世家大族,梁战败后被押送至长安。从此羁留北方至死。这首诗是他北渡黄河时所作。②亭障:指北朝筑构的防御工事。③异方乐:异域音乐。④陇头歌:北朝乐府曲名,内容多写征人的艰辛。⑤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弯处。12.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诗源》 B.《汉乐府》C.《唐宋近体诗选》 D.《历代长短句》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恬淡悠远 B.明丽清新C.雄伟壮阔 D.苍劲悲凉14.有人认为诗歌起首两句“起调甚高”,结合全诗,赏析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答案】12.A13.D14.示例:开头暗扣题目,表明所写之景为渡河所见。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借景抒情,以秋风落叶,河水滔滔,表现自己漂泊零落、起伏不定的心理。且“还似”一词由眼前的黄河自然地联想到江南故国的洞庭波涛(虚实结合也可),充满了思乡之情,去国之悲。起首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气氛,接下来的所见、所闻都笼罩了悲凉之情,结尾的“失道”与开头的“还似”相呼应,进一步抒发了迷茫惆怅之情。起首两句蕴蓄着丰富的情感,所以说“起调甚高”。(四)阅读《国语》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一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①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②,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③,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④,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⑥,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⑤,不是过也。先王以为是。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二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⑦,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请无瘠色,无洵涕,搯膺⑧,无忧容,有降服⑨,无加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仲尼闻之曰:“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注释】①冉有,名求,孔子学生,季康子家臣。②籍田以力:以劳力收田税。砥:平,均衡。③赋里以入:按照收入征收商税。④任力以夫:以男丁数分派劳役。⑤稯、秉、缶,都是计量单位。⑥其岁,指战时。⑦好内,宠爱妻妄。⑧瘠,指悲伤憔悴。洵涕:默默流泪。搯膺:捶胸。⑨降服,丧服要降等。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女不闻乎()(2)吾恶其以好内闻也()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使冉有访诸仲尼()A.各个 B.之于 C.之乎 D.这件事17.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昭吾子也()A.遵照 B.尊重 C.明亮 D.彰显18.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19.找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A.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B.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C.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D.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20.分析孔子一开始“不对”,随后却又对冉有说出一番话的原因。21.从孔子对季康子与公父文伯之母的褒贬中,概括孔子的思想。【答案】15.①.你②.厌恶,讨厌16.B17.D18.女孩子的智慧不如成年妇人,男孩子的智慧不如成年男子。公父家的妇人真是明智啊,她想彰显儿子的美德。19.A20.冉有是季康子的家臣,代表季康子出场,如果当面表示反对季康子的做法不合礼仪。孔子与冉有进行私下交谈,这是老师对学生交谈,所以孔子能够直接表明态度,希望通过冉有来改变季康子的做法。21.体现孔子仁政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