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形势下历史优化命题的策略和路径2023年1月_第1页
新高考形势下历史优化命题的策略和路径2023年1月_第2页
新高考形势下历史优化命题的策略和路径2023年1月_第3页
新高考形势下历史优化命题的策略和路径2023年1月_第4页
新高考形势下历史优化命题的策略和路径2023年1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瞻四新测量嬗变迎挑战

紧盯鄂卷素养考向谋良策——新形势下优化命题的策略和路径

圆方互裨崇质量创承融通向长远管窥考改律动认准四新挑战

四新元年: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1.高考命题基本原则: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考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聚焦铸魂育人,加强教考衔接,遵循课程标准,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深化基础考查,突出思维品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服务“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方向】

2.高考命题总体思路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五个下功夫”——

在落实立德树人上下功夫

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在体现时代性上下功夫

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

在保持试卷结构和难度稳定上下功夫

1.突出体现时代主题: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2.突出服务“双减”(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加强教考衔接,深化基础考查,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深层次学习,减少“机械刷题”。

3.突出考查思维品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试题情境化设计,加大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增强试题的开放程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固化的复习备考模式。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提出“五个突出”——

4.突出引导全面发展:进一步发挥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导向作用,持续强化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通过情境浸润式、体验式的考查和引导,促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校构建支撑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5.突出保持命题平稳:确保高考命题平稳,确保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与教情、学情有效衔接。以平和的命题风格、友好的呈现方式,使试题设计更加符合师生心理预期,帮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保持平稳心情,顺利进入状态,更好发挥自身水平。教育部传出新消息,2023高考改革调整,三大主科难度再次增加。

202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高考命题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高考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深化基础性,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强考教衔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三大功能:立德、树人、导教。孝-德文-才

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新华出版社出版)

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立德树人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2023年命题将延续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风格,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聚焦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是高考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

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包括: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南;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有效引导教学,打破“以纲定考”,实现“教考衔接”。

从国家整体考虑,高考难度的增加,反而有利于给家长和考生减负,这和国家一直强化的双减政策是相辅相成的。◎2017版高中历史课标四个重要变化1.文本结构:精研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2.课程结构:领会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史学入门》《史料研读》)功能3.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通史+专题、专题4.熟知教学示例、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遵循课程标准即以标为纲对命题的寓意】

课标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存在时代是出卷人,考生是答卷人O2003年课标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2015-2016.8: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O2016.8-2017:唯物史观(含史学常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含历史理解)、家国情怀(含国际视野)。

2017年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课程目标系统重构:核心素养——即命题指向2016.9,1个核心、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点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O将核心素养水平纵向划分四等级,横向构成学业质量水平四等级。O对学业质量水平的总说明:(1)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二是全体学生经过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后必须达到的水平。通过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后,予以毕业,不排除学生可达到水平三或水平四。(2)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三-四是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学习选修I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应该达到的水平,通过等级性考试加以检测。(3)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三-四同样体现在作为校本课程的选修II课程(《史学入门》《史料研读》)中,可作为等级性考试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录取的参考。(4)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四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参照。课程评价系统创制:学业质量标准——即命题标高例:时空观念学业质量水平

1-2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历史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能够知道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2-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3-2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如古代、近现代)、较大范围(如跨国家、跨地区)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4-2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考试方向之一: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三运动\音乐题\人物题);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

教学提示与活动示例——即命题方法纲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探索。专题:1.政治——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深入的横向比较意识、多层面的“情境一问题”探讨。2.经济——突出体现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师针对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开展合作。3.文化——认识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中华文化的价值、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探究文化交流与传承。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提出命题原则

(1)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评价目标应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相一致,测查的内容及评定标准均应与本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相对应。

(2)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

一是选取对评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二是既要注重对历史学科某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三是测试梯度能反映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层次;四是要考虑试卷结构中内容分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分值配置之间的关系;五是试题在立意、设问、答案和评分标准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六是题型设置和题型比例要满足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3)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

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中,新情境可以包括:学习情境(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生活情境(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社会情境(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学术情境(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的多种看法)。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一核四层四翼”(1)明确“一核”考查目的与高考核心功能(“一核”指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2)探索“四层”考查内容与素质教育要义(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3)确定“四翼”考查要求与考试评价维度(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对命题的考查宗旨的规划】“高考是素质教育的正向指挥棒”

必备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

关键能力: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

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

核心价值: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即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

高考考查内容“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基础性主要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综合性是指学生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融会贯通。应用性是指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学科的应用价值。创新性是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思维方法,发现新问题、得出新认识。高考评价体系“四翼”

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来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就是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应用性——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创新性——开发新题型,防止以刷题代教学,将教学的注意力由学习套路变为培养能力和素养。用命题斩断应试教育。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2017-12-04

教育部考试中心)

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2018-06-10中国考试)激扬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1聚焦立德树人,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1.1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1.2激励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3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1.4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试题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摘录——1.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现“六个下功夫”(1)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下功夫(引导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2)在增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方面下功夫。(3)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2.倡导五育并举鲜明导向,对标“德智体美劳”(1)将审美能力与修养纳入高考考查范围。(2)将健康观念和意识融入高考考查理念。(3)将劳动精神和实践投入高考考查要求。

◎考试中心逐年的试题评析透射出的学科命题追求◎命题者以考导教建议透射出的学科命题特征1.改变教学观。

(1)建立系统的历史概念。(2)运用历史方法—比较、概括、考证。(3)学会解释性表述。站在人类发展高度看历史,即占据理性的至高点,不管什么史观。2.整合教材。多本背景下知一事详略。(专)用学科体系解决主要历史事物非常重要。(通)3.纲举目张。历史特征最重要,是纲。题目构造基本是以小见大,以细节反映特征性东西。4.扩大材料视野。关键在提取信息以说明问题。脱教材命—贴教材考为掌握而命—为理解而考【“四新”元年对湖北命题布局新挑战的预见】领会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功能◎教材体系:通专并兼,必选互补①教材构成:通史纲要和专题类编三类分层互补②话语模式:强调唯物主义史观和五种社会形态③内容取舍:展现国家政治意志和主流社会观念纲要——国史凸显一度削弱的完整时空、一统趋势、疆土变迁、民族和同,外史凸显文明多元、民族独立、整体世界。类型名称特点学习目标必修《中外历史纲要》通史,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专题史,三个模块,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各专题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表述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选修《史学入门》《史料研读》专题史,选修课程的参考,学校可选用、改编或新编了解史学理论与技能,以及探究活动

张海鹏与徐蓝领衔编写二类,第三类为校本。(张海鹏:选修课为《史学入门》和《史料阅读》,作为校本课程,由有条件的学校自行编写专史,为自招备参。)通史纲要和专题类编三类课程分层互补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理解获得历史知识对他们的人生的意义的重要途径。2022山东“四新”卷布局题干背景教材关联1.战国法家主张纲要上、选必1-452.秦汉重视相马纲要上、选必1-45、923.宋代织品考古纲要上、选必2-37、694.明朝监察內容选必1-6、31、335.万国公法序言纲要上与选必1-69“历史纵橫”6.洋务与“新政”纲要上、选必2-257.中共土地政策纲要上8.中国援助非洲纲要上、选必1-79、809.第一产业占比纲要上、选必2-47、4810.路易六世举措纲要下、选必1-104、选必2-2211.作物传播路线纲要上,纲要下,选必2-14-32等12.英思想家观点纲要下13.列宁谈论革命纲要下14.英法德关系纲要下、选必1-6915.著作畅销欧洲纲要下16.隋代政区改革纲要上、选必117.李超女士之死纲要上、选必318.52年工人新村纲要上、选必219.地图与文明史纲要下、选必2、选必32022山东“四新”卷——1.通专选在试卷中的地位:通100%、专5\4、选?2.覆盖率在试卷中的体现:政、经、文大体平衡;选中古4、中近现5、世6预计2023年湖北卷坚持整体布局,注意覆盖,力求均衡性——1.覆盖面。中古、中国近现、世占比343或333。政、经、文大体平衡。◎选择题。中国10个,古5(先秦-秦汉-唐-宋-明清)、近3、现2。世界6个,古1、近3、现2。◎必修与选必难于分割,纲要为基,时序呈现不变。关联选必应占50%以上。关联选的史学常识入手题可能会坚持。关联现实,宣示考试育人功能。偏重国史,强化民族文化传统。焦点重点,变换角度反复测量。初稿及二稿选择题覆盖面缺陷:魏晋以前无,隋唐无,19-20世纪中期世界史无。另材料题2道关于教育,选择题初有2道关于教育。蠡测鄂卷风骨命制优质试题●前瞻课改,立德树人,体现时代性。

●把控难度,谨慎衔接,显露过渡性。●整体布局,注意覆盖,力求均衡性。

●考查主干,中外联通,坚守基础性。●重能促悟,凌厉内敛,突出探究性。

●图文并茂,鲜活飙发,追求创新性。●关切方志,以小驭大,张扬地域性。

●论题承创,坚守多元,强化开放性。●必选交融,倾向鲜明,透射指导性。●评价灵活,注重结构,具有示范性。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十大倾向精审时空,敲打课程学习软肋明辨概念,直指惯性思维盲区材料情景,逼退重知轻能故态缜密思辨,凸显成人专业倾向主干拓展,不宥教材显性史实通史视界,注重必选整合运用偏重国史,强化国族文化传统背靠学科,力测史学思想方法关联现实,宣示立德树人功能焦点重点,变换角度反复测量瞩目开放,坚守多元等级评判无奈贪多,奢求审答又快又好全国乙卷12特征湖北卷10特点符号层行为层理念层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

时代背景是考试必须考虑的首选项。历史试题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2020年修的订2017版课标要求,倡导五育并举鲜明导向,对标“德智体美劳”。1.价值引领,坚守本色,彰显时代性。

历史教育本色体现“三感”:历史感(内核)、现实感(外壳)、未来感(方向)。坚守政治题与历史题的界限,回应现实但不以时事入题

四个自信与历史视角——道路自信(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史)、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制度自信(中共核心领导、协商民主)、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关照政治学术热点焦点,同时防止时政化,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2021湖北卷——2.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与中央集权3.唐代杜佑《通典》“礼门”篇幅与儒家的伦理纲常4.明代“以例辅律”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8.沁源围困战考抗日战争中的中共武装斗争。9.1957年,参观西安国营纺织厂考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17.考查宋代至晚清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紧扣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8.星期双休考文明交流、现实立意。19.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考查引导学生认识到富国强国最终靠科技,中美之间的竞争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与现实相关照。20.变与不变因应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2022湖北卷——8.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9.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两个五年计划实施。17.[古代农书与农业]——时政热点:乡村振兴。18.[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时政热点:党史革命史教育。20.[历史中的人](12分)——时政焦点:(习)时代中的马云。

【鄂卷示例】※对标“德智体美劳”2021湖北卷——10.女排精神,对五育并举的体现是硬要求。2022湖北卷——10.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关照现实问题同样体现在世界史层面

2021湖北卷——11.在苏格拉底城邦成员构成设想与小国寡民情结-社会治理。12.文艺复兴时期玻璃镜风靡欧洲-人文主义。13.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与机器化大生产竞争优势-科技与制造业。14.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与美国军事优势-美国的崛起15.《罗马条约》签署与欧洲一体化愿望。16.尼日利亚小说用宗主国语言交流感到羞耻-民族主义、反殖民情结。

2022湖北卷——11.雅典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社会治理缺陷。12.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人文主义传播。13.1805年的漫画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英国与法国-殖民争霸。14.明治维新“文明开化”-文明交流。15.苏维埃政权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政治对现实的妥协(意识形态对立与国家利益)。16.联邦德国调整社保以减轻公共财政负担-社会治理。19.[音乐与时代]-唯物史观。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示例: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观点:中国共产党不断纠正党内错误,从幼稚走向成熟论证: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八七会议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独立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但是三大起义失败,以毛泽东同为代表的部分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遂在南方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和国民党武装对峙。但是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没有成为党的共识),中共中央仍坚持城市革命论。党内“左倾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解决了“左"倾军事路线,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总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从幼稚走向成熟。热点时空史实解释时空事件辨顺序四五六大超认知党员人数暗提示事实原因分段明附:2021年全国乙卷一例冷眼看热点

※充分体现新时代对唯物史观的再认及其对历史研究范式的统领作用的强调2021卷20.[变与不变]体现唯物史观继承和发展理论: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变化与延续。2021卷20.[历史中的人]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每个人皆是历史中的人,局部(个人)与整体(社会)。

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可检验和修正传统看法。在计量数学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新的历史分支学科,如新经济史、新政治史、新人口史、新社会史等等。由于采用了计量分析,历史学家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下层人民群众,转向了物质生活和生产领域,转向了家庭史、妇女史、社区史、人口史、城市史等专门史。2021卷14体现计量史学研究特征

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包括四个方面:总体史(反对局限于政治史的传统史学,即从横向关系进行"共时性的"研究,而非"历时性的"研究)、跨学科(展开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交流合作)、长时段(一个整体的一系列事件组成的时间)和问题史(以“提问一回答”的框架为中心来组织历史研究)。※2022年湖北卷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2022年湖北卷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史学观念与方法: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多重史料实证(学术情景)※2022年湖北卷2.7.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生活情景)。选修课为《史学入门》和《史料阅读》16.2016年以来,欧债危机尚未根除、英国脱欧公投成功、北非“颜色革命”后动乱不息、恐怖主义持续并蔓延、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欧洲难民潮不堪重负、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等。这说明A.全球化成为一种潮流 B.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必要性C.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D.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变化15.1941年,意大利人阿尔蒂埃罗·斯皮内利认为:“民族国家的绝对主权导致了各个国家都想支配别国的欲望……这种支配的欲望不可避免会导致最强大国家对所有其他国家的霸权。”基于这一认识所形成的社会观念,二战结束后A.世界经济趋向制度化发展B.第三世界形成不结盟运动C.美国实施“欧洲复兴计划”D.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启动苏联主导建立了华约组织绝无“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恣意。上换下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卷【命题探索】前换后立足历史,因应现实。纲要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旧考无依托

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可表述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和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卷图片均非历史原图15、现今国际货币体系仍是美元主导下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或曰“布雷顿森林体系2、0”。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及盟国对俄实施极限金融制裁,包括将部分俄银行排除在国际支付结算体系之外,冻结俄央行资产并禁止与其交易,直至阻止俄使用美元支付到期债务等,倒逼俄罗斯不得不将卢布与石油天然气等出口商品挂钩,形成与“石油美元”并行甚至冲突的“天然气卢布”概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实现对各国货币权的操纵B、国际经济的新秩序亟待建立C、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D、俄已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卷16.二战后,美国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这说明A.战后美国对外扩张政策具有连续性B.以美元为中心的经济霸主地位的稳固C.军备竞赛导致了美国经济不堪重负D.美国对外援助改变了国际政治秩序前——时事直接介入迷失政史分野,后——革故鼎新遥应国际热点2000年全国卷40题材料,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原因2、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从最初强调“勤奋耕作,自食其力”,到“勤耕之家,苦读荣身”,再到倡导”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这一变化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驰B、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C、治国理政观念深入人心D、养身明道价值观的演进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都有轻耕重读的倾向;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唐末章仔钧的《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此后人们从宣扬“勤耕之家,苦读荣身”,进而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农耕时代价值观的演进C.儒家伦理与现实相悖离D.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前——“这历史没有年代”,似政治学科素材后——补白阶段空缺,增强历史感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卷儒家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其核心价值可简单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其一,在现实中找选点,在历史中找落点。一是关注学术焦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寻找生发点。二是关注时事热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寻找契合点。三是关注常考重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寻找爆破点。

原创试题要在把住常考重点、发掘学术焦点、回应时事热点上运斤。【命题建议】2022年3月29日发布“2021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1)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经验;(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与文化认同;(3)考古新发现推动历史研究新进展;(4)古代基层治理思想与实践;(5)古代科举制研究的多元融合;(6)敦煌学与中外文化交流;(7)经典文献及新出土资料整理与研究;(8)新冠疫情下的医疗史研究;(9)辛亥革命研究的审视与反思;(10)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多角度深化。学术焦点——

史学界对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点:(1)从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户籍赋税、土地法规与土地制度的关系,土地市场的运作实践等层面,阐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实质、特点与规律;(2)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央和基层两个维度的贯彻实施及治理模式,涉及国家治理经验、边海疆政策、府县官与地方治理的关系、乡族势力对地方治理的参与等;(3)关注古代官制的变革进程和运行机制及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和对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重点探讨官制的调整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文武分途与散官体系的演进、府县官制与政治行为等问题。

2022-2023年——2022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北京冬季奥运会、全国疫情反弹和防控放开背景下的中西医之争与经济复苏之盼及群体个体事件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以徐州丰县八孩女事件、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北约东扩与俄乌冲突及单边主义和美中俄欧较量、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认为明清是“自主限关”,不是闭关锁国引发争论(明清两代对外政策不应被认定为“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时事热点——议古以应时,冷眼看热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2月30日评选出2022年度国内十大新闻。1、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我国2022年经济总量预计超过120万亿元中国经济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3、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我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4、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5、香港回归25周年“一国两制”行稳致远6、江泽民同志逝世享年96岁7、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载人航天完成“三步走”8、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中国代表团创历史参赛最好成绩9、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10、佩洛西窜访台湾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联合军事行动强力反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2月30日评选出2022年度国际十大新闻。1、全球瞩目中共二十大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2、中国元首外交彰显大国引领全球治理迎来“亚洲时刻”3、美西方对俄“极限遏制”引爆俄乌冲突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深刻演变4、全球新冠疫情持续多国出现猴痘疫情5、美联储激进加息冲击全球金融体系美元霸权收割全球财富6、英国政局持续动荡一年内两换首相7、“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支持发展中国家诉求8、冬奥会冬残奥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城市9、RCEP正式生效红利凸显加速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10、世界人口达到80亿人类期待共同发展

选必教材专题与考向常考重点——考况与教材联想1.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2.泽被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3.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的演变4.赋税、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古今中外的法治与社会伦理教化6.中国外交体制与全球治理体系7.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8.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一点:立德树人四面: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2021鄂模17.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演变](14分)18.教育创新[新中国的教育事业](12分)19.大国兴衰[欧洲的兴与衰](14分)20.社会生活[电报与近代中国](12分)※2021鄂考17.国家治理[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宋至清末跨古近18.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星期双休近代到当代19.科技创新[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20.史学理论[历史的“变与不变”]央地集权,辛亥建政,法国三色旗,古今中外贯通。※2022鄂考17.农业振兴[古代农书与农业]春秋至明18.革命与党[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近代19.文化创新[音乐与时代]世界近现代20.史学理论[时代中的“人”]古今中外贯通。十大专题教材补点——1.中国历代兴衰和中外不同政治制度演变历程2.中外选官制度演变3.中外历史上的法制、教化及基层治理4.中国历代赋税制度和货币制度5.世界上古中古史全貌及西欧中古独特的发展历程6.世界近现代殖民主义对世界文明的多重影响和民族解放运动历程7.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程8.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认同9.民族国家意识兴起、国际战争和国际法的形成10.中外历史的整体发展●先材后选,价值考量,定向立意。●按词搜文,按意搜书,博览精取。

(摘自、摘编自、据...等整理)◎其二,意在题先,取材有径。材料来源:原典与经典、专著兼名著、权威不权且(忌小道与应急时文)选考点题目情境素材、考查角度、设问要求参照2021-22年真题示例1先秦文明的起源和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商周政治文明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及经济和传统文化/早期政治特点和儒家思想及百家争鸣全国甲卷第24题;全国乙卷第24题;湖北卷、北京卷、辽宁卷第1题;山东卷第1题2秦汉时期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制度创新和传承/秦汉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影响/秦汉时期的文化湖北卷第2题;辽宁卷第2题;山东卷第2题3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中外交流全国甲卷、乙卷第25题;湖北卷第3题;辽宁卷第3题;湖南卷第4题4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两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权并立/王安石变法/两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宋元时期理学的构建和科技、文学艺术全国甲卷、乙卷第26题;湖北卷第4题;辽宁卷第4题;山东卷第3题5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现代疆域的奠定/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明清时期传统经济发展与局限性/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文化全国甲卷、乙卷第27题;湖北卷第5题;湖南卷第5题;辽宁卷第6题;山东卷第4题6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转型7民国初期民主进程的抗争和探索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探索10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1古代世界文明的起源12古代法律和教化13工业革命前的近代世界14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近代世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5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16国际法和外交制度●意在题先——摘编自某机构2023年历史试卷部分命题要求综合考点赋分题目情境素材、考查角度、设问要求参照2021-22年真题示例17政治文明演变与社会历史的发展

14分

设计2小题,设问包括古今中外不同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比较/古今中外的民族与国家的兴衰演变/大国外交和大国崛起

北京卷第16题;湖北卷第18题;18人类经济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14分

设计2小题,设问包括古代农耕文明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城市/近代工业文明影响下的城市、交通和社会生活/现代世界的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湖南卷第18题;湖北卷第17题;19人类思想文明的交流与科技文艺发展12分

设计2小题,设问包括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世界近现代思想解放和科技与文艺湖北卷第19题;北京卷第17题20历史主题探究材料题

12分

计为一道开放型问题,设问包括基于史实和史论结合的评价和总结/基于设问类型的关键能力考查/信息提炼型问题/观点论证型问题/自拟题目论证型问题全国甲、乙卷第42题;山东卷第18题;湖北卷第20题;辽宁卷第20题●意在题先——摘编自某机构2023年历史试卷部分命题要求※2022原创.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达不到这一纳税标准的“消极公民”无选举权。当时法国2600万人口中约有400多万为“积极公民”。这表明1791年宪法A.体现了启蒙运动基本主张B.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C.保障国家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D.推行代议制但有狭隘性●立意——西方制度缺陷◎其三,深心经营,玉汝于成。※2022原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1808年之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还规定“凡根据一州之法律应在该州服役或服劳役者,逃往另一州时,将不会……解除其服役或劳役,而应依照有权得到劳役或劳动的当事人的要求,将其交出”。这意味着当时美国A.国会反对过于宽松的移民政策B.资本主义工业亟需进口劳力C.全面禁止劳动力的自由流动D.奴隶制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2.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但宪法对各州违背宪法后应如何处置、各州是否有权退出联邦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这A.充分保障了地方自主权B.使国家成为了一个松散联盟C.留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D.暴露出联邦体制的固有缺陷●立意——殖民主义原罪※圆创主审高二历史卷4.仅仅在哥伦布首次于加勒比海登陆21年后,被航海者重命名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几乎成了荒岛;大约有八百万人……死于暴力、疾病和绝望。之后400年里,奴隶船穿梭于非、欧、美三洲之间,捕奴队、奴隶船、港口、交易所、大庄园共同构成一张巨大的贸易网络。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与血腥性B.“三角贸易”推动了市场繁荣C.传染病打破了美洲社会原有平衡D.奴隶贸易加剧病毒在美洲传播※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测评历史终稿特补——14.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然面临民主革命与改革的艰巨任务亟待完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A.印第安土著居民受历史文化传统束缚B.殖民者实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阻碍C.殖民地未遭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冲击D.美英等国长期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15.东非肯尼亚从百年前开始种植茶叶亦涉及,因应新教材“三大潮流”并重)明朝中后期西欧殖民入侵和中外交往情况摘要

——据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等编中国的明代时期是世界上“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关键时期,以欧洲为核心的殖民主义势力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的扩张,而东方的中国同样出现出某种走向“世界史”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我们认识明代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标志。

——摘编自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对中国的影响——高产作物辗转传入,改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缓解粮荒,推动人囗增长、土地利用和农产商品化;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推动中外贸易有所发展,使中国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使银两成为主要货币,刺激东南经济,并促进长途贸易;西学东渐,科技和宗教在中国传播并产生影响;殖民侵扰加剧国防危机,促使闭关政策实施。●立意——世界史视野中的明朝(自主限关与闭关锁国之争)网文: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列强如蝇逐臭般求利,不可谓厕为主导)2022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帝国的领土扩张有所缓和,“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所在,与其保护帝国,不如保护海上通道。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实行“炮舰政策”。即以海军的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在这种政策下,领土扩张并不是首要目标,重要的是“贸易自由”。“炮舰政策”的典型表现是中英鸦片战争。为扭转入超,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尤其是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地位,许多“散商”参与鸦片贸易,使鸦片输入失去控制,造成中国的社会危机。

——节选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材料二

尽管自鸦片战争以来,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获得了开放通商口岸、传教、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但中国大门并没有完全洞开,清朝政府还没有允许外国完全自由贸易,也没有允许列强在华进行投资。因此,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通过日本之手,进一步削弱清朝政府,为美国扩大对华贸易和投资扫除障碍。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摘编自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在英国产生的特殊背景,并概述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矛盾激化的主要因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在甲午战争前夕默许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8分)●立意——近代中国屈辱史※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高三历史试卷18.【农村教育的发展】(12分)材料一

随着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全国教育界开始行动起来,“下乡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乡村教育的目的,是要扫除文盲,尤其是学龄者文盲和青壮年文盲,重视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工作,包括设立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以及实行征学制,强迫学龄儿童和青年农民就近入学等措施。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建设者还提出,乡村教育必须与改良农业、发展经济相结合,实行“富教合一主义”,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摘编自王建明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材料二

90年代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努力推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两基”工作。农村是“两基”工作的重点,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级政府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2001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试点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大力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摘编自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根据材料一,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乡村教育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发展农村教育的影响。(6分)●立意——热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20世纪初至40年代,鉴于农民患有“愚、穷、弱、私”四大病害,晏阳初、梁漱溟等在华北、卢作孚在四川掀起乡村建设运动,内容包括社会调查、行政改革、基层自治、发展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后者涉及文字教育即扫盲、文艺教育、科学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内容)、推广科技、移风易俗、提倡合作、自卫保安、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梁漱溟认为中国的根本出路不在向西方学习,而在复兴传统文化。

※共产党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到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及人民公社,再到“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2022卷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知识精英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希望用和平的、非暴力的手段消灭乡村“愚、穷、弱、私”,直至40年代终无明显成效。其主要原因是

A.受国家处境和土地占有制限制B.理论没有切实付诸实践C.带有抵制新民主主义革命色彩D.忽视农民阶级的政治觉悟中国近现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政策探索一、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1.代表: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2.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3.评价: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因而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二、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1.代表:三民主主中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2.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3.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时期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情况土地革命时期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土地革命路线,提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7月中共中央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42年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建国初土改运动1950年1月,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提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基本内容是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年开始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9月,中央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1982年,党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上表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从表中任选两个时段,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土地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情况,从原因和效果的角度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持之有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年代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

初期成因1949年前地主土地所有(未土改区)租佃个体经营

封建遗留1950~1952农民土地所有自耕农个体经营

土地改革,消灭剥削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克服新的贫富分化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

解决城市粮荒与工业化需求,引导走社会主义1955~1957土地集体所有高级社,集体经营

消灭私有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苏联模式影响1958~1962土地集体所有(公社)人民公社

追求“一大二公”以加快生产发展,服务工业化1962~1978土地集体所有(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吸取教训,恢复农业生产1978~土地集体所有(村—自然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理流转)农民发起,中央肯定,吸取教训,解放生产力※1949~今,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立意——热议:俄乌冲突与国际秩序、大国对决

俄乌冲突的中国立场—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各国都应该坚持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乌克兰问题有其复杂和特殊的历史经纬,理解俄方在安全问题上的合理关切。中方主张应彻底摈弃冷战思维,通过对话谈判,最终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俄乌战争的利益与道义考量:

时间特征:美、欧关系调整,美与俄、中对抗,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俄强乌弱,乌亲俄亲西方势力此消彼长。

空间特征:北约东扩与帝国复兴梦,俄夺克岛,又谋占乌东或并乌国际法标准:领土与主权不可侵犯(公认之后不论独立30年抑或300年)

历史因素判断:几度分合,民族矛盾深远(和俄罗斯结盟337年)

直接理由:威胁安全、纳粹、种族、民意,

命题点——

1.国际法、国际组织与战争(战争促使国际法产生和发展及国联向联合国变迁,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及国际安全组织,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战争破坏国际法和国际组织权威,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不经国际安全组织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2.近代以来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雅尔塔体系建立,并向两极格局演变,进而形成美苏争霸局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美国主要对外政策(孤立主义-大棒和金元并用-“门户开放”-一战中立到参战-二战前后中立、战时结盟到和平时结盟-两极解体后,图谋单极世界4.北约的建立和变迁(行使联合国宪章第51条所承认的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打着“人权高于主权”和“维和”的旗号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向南联盟发动狂轰滥炸-北约“东扩”即秦晖谓东欧“西靠”)。

5.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递变与美元霸权兴衰。6.大国关系演变。意在题先,取材有径。深心经营,玉汝于成。●立意——对标“德智体美劳”※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12.1423年意大利人维多里诺在意大利曼图亚开办宫廷学校,他称之为“快乐之家”或“体操宫”。“在这里,体育和一切高尚的身体锻炼,第一次和科学教育一起被看作是高等普通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当时的体育教育A.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B.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C.推动了欧洲科学革命的兴起

D.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7.【体育教育沿革】(12分)材料一

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材料二

谭嗣同倡导引进西方体育材料三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为中华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和谭嗣同的体育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体育的作用。(6分)原创2022.《左传》杜预注说:“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夏朝妺喜笑裂缯之声、商朝妲己笑炮烙之刑、周朝褒姒笑烽火戏诸侯被称为“亡国三笑”。南宋朱熹说:“妇人以无非无仪为善,无所事哲(追求才智),哲则适以覆国而已。”这反映A.国家灭亡的原因有相似性

B.女祸论的由来十分久远C.妇女的社会作用逐步下降

D.各朝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立意——史学观念及治史常识原创2022.西晋继曹魏而立,陈寿著《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偏安于江左,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改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逆。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南宋偏安以后,朱熹作《通鉴纲目》又尊蜀汉为正统。产生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沿袭以蜀汉为正统的观念。这反映出A.正统观念缺乏统一标准

B.现实的民族矛盾影响意识C.对刘汉历史贡献的肯定

D.曹操的奸雄形象深入人心原创2023.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由唐朝传奇《白蛇记》和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改造而成,从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从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生药铺主管。这一现象表明A.文学作品是时代观念变迁的一面镜子

B.小说不具备用于史料实证的价值C.写实文学比浪漫主义文学更具生命力

D.唐代社会的迷信色彩比明朝浓厚原创2022.司马光在《进通鉴表》中曾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这一指导思想使《资治通鉴》A.史料欠缺且可靠性较低

B.对经济和文化的记述较略C.文词简练但常语焉不详

D.因宣扬帝王术而价值低下原创2022.一般说来历史的真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则对己发生过的事件的记录客观;二则对己发生过的事件的解释正确。但不同时期史学家往往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评价。这主要因为A.人文学科往往会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阐释带有较多主观色彩C.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知往往不断接近真实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纵向演进—

西欧中心论)

○整体世界史观(人类交往与生产力双动力)○文明史观(生产力标准、通观人类社会、政经文三维并进,文明类型差异与趋同)○社会史观(关注草根,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和五种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为标准衡量社会发展)《共产党宣言》:“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理论自信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之辨本质:唯物史观统领,多种范式并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渐进发展规律●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理论●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历史唯物史观10个视角唯物史观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D.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E.继承和发展: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F.原因和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G.现象和本质。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意识地运用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命制相关试题

历史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有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有意识地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下“历史”研究的方法命制相关试题

Ο基于史料的历史

历史研究通常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书面记录。其二则为实物考古。前者是有意识地选择用以传递给后代的。而后者一般是无意识的。历史记录有官方非官方之分。一般官方记录的价值要高于非官方记录。但也未必尽然,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会歪曲事实。

科学研究不能仅以遗址为依据,因为它提供的关于历史活动的资料通常是不系统的、残缺不全的。历史研究的资料通常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就是原来的或该事的首次记录,是目击者或参与者所经历的。第二手资料是至少一次以上被援引的关于该事的叙述,转变过程中,会发生信息过滤以致失真。因此,历史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一手资料也可能留下歪曲的记录,不及经多方论证形成的第二手资料可信。Ο基于立场的历史

历史学家对于同一历史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历史=客观实在性+主观倾向性。历史来源多途:文献史料——历史记载(当时人记录,起居注、实录类,具原始性,属第一手史料)、历史撰述(史家综合会通,正史类,具规范性,属第二手史料)、实物史料(考古发现,王国维倡文献考古“二重证据法”)、口述史料(传说、史诗、回忆录)。记录下来的历史受编写者所处时代、环境和个人修养、情感等制约,史书常有主观结论与客观记述错位的现象,更常有迁就主观结论隐瞒客观事实的现象。在历史上,利用政治权势来篡改历史的情况十分常见。史书的编纂者往往将个人的情感、态度、观念渗入到史书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