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人生境界_第1页
禅与人生境界_第2页
禅与人生境界_第3页
禅与人生境界_第4页
禅与人生境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禅与人生境界演示文稿第一页,共四十页。(优选)禅与人生境界第二页,共四十页。铃木大拙论禅的目标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禅宗植根于佛教思想。就佛教而言,性格的转变乃是解脱的一个条件。诸如贪婪、自负和自我炫耀等,都必须抛弃。对过去的态度是感恩,对现在的态度是贡献,对未来的态度是责任。以禅的态度生活,意味着以最大的鉴赏和恭敬心态来对待自己和世界。弗洛姆、铃木大拙著王雷泉译:《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第三页,共四十页。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全世界60亿人口中,宗教徒占80%佛教占6%中国到底有多少佛教徒?信仰市场重新洗牌宗教生态中,两岸四地的强烈反差第四页,共四十页。“弓举箭发”中国的海岸像弓背。北端以北京为中心,富集着现代中国的政治资源;南端数厦门为代表,拥有改革开放所释放的现代化资源。长江像射向大海的箭,张弓扣弦,将箭搭至最富有宗教神秘资源的四川省会成都,差不多囊括了汉传佛教区域。追逐物质利益:由西向东流动寻求神圣意义:由东向西流动基督教←藏传佛教←内地

丛林精神第五页,共四十页。困境之一:贪欲取向的世俗化进程考察中国佛教,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大环境,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佛教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经济领域,中国迈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壮大了佛教的社会基础,也给寺院经济的发展带来蓬勃的生机;但整个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所带来的价值失范,某些部门利用宗教谋取经济利益的政策失误与牟利行为,亦加速了佛教世俗化的过程。第六页,共四十页。困境之二:对宗教主体性的抑制在政治领域,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符合政治民主化与政教分离的世界性潮流;但落实信仰自由政策在各地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与宗教错综复杂的关系,亦从左右不同方面,对宗教的正常发展造成障碍。

第七页,共四十页。困境之三:宗教生态失衡在精神领域,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走下神坛的世俗化过程,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精神空间;但现阶段佛教状况因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宗教需求,导致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乃至邪教乘虚而入,与佛教争夺信徒。经济水准的巨大差异和政策失误,也使佛教人才和智力成果大量流向海外、境外,“马太效应”越演越烈。第八页,共四十页。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人间佛教是本于内证的佛法,在人间流布的表现形式。具有社会适应、社会关怀、社会批判这三个递次向上的层面。三个层面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在宗教、政治、学术三极相互关系中,各有侧重。“化人间”是佛教之体,“人间化”是佛教之用。批判是本,适应是用。批判关怀适应第九页,共四十页。“人间佛教”在海峡两岸的发展,相应呈现出巨大的时空差异。人间佛教运动使中国佛教走上现代化道路,在教会組织、社会运动和文化事业上进入了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轨道。在台湾和港澳地区,佛教已然成为强势宗教。在大陆地区,从文革劫难中缓慢恢复起来的佛教正在蓄势待发,在二十一世纪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若以时间作区划,1949年之前的整个中国佛教,人间佛教思想尚处于“社会适应”阶段:面对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科学与理性精神、西学与基督教、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工商阶级与市民社会,佛教在思想和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适。第十页,共四十页。生命会为自己寻找出路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复兴,正处于蓄势待发的临界状态。但当前佛教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解脱的需求。这里固然有制度和文化层面的积痼和欠帐,但思维方法的转变,有助于我们走出误区。禅的本质,即充分解放心灵,以“心净则国土净”的理路,化解一切从心灵到制度、文化的封闭隔阂。以禅活泼自在的大机大用,为新世纪佛教走出新路。第十一页,共四十页。二、禅学源流及思想特点(一)教外别传——从藉教悟宗到教禅一致1、藉教悟宗2、教外别传超佛祖师禅越祖分灯禅

3、教禅一致智齐于师,减师半德;智过于师,方堪承当。第十二页,共四十页。

宗教

Religion

旧版《辞海》对宗教一词的字面意义是“有所宗以为教者也。”在汉字语源中,“宗教”二字本不连用,但都具有现在意义上的宗教意蕴。宗——祖庙、祖先、宗族、归向、尊崇、本源、派别。教——教化、教育、学说。宗门—直契佛心——顿

——现在进行时教门—藉言教升进—渐

——未来时↑向上,终极关怀神圣性根源内证启示→历史延续,社会实体经济政治文化宗与教第十三页,共四十页。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指月录》卷一

第十四页,共四十页。正法眼藏——即《法华经》所谓之“佛知见”。又作清净法眼。即依彻见真理之智慧眼(正法眼),透见万德秘藏之法(藏),亦即佛内心之悟境。实相无相点出了禅宗的空微妙法门点出了禅宗的妙教外别传点出了禅宗的新不立文字点出了禅宗的无第十五页,共四十页。(二)不立文字

《指月录》卷一:“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佛教有“四依”、“筏喻”之说。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凭借文字的了解而发现真理,但这仅是意义的表示而不是真理本身。相反,如果执着于经典文字,就会增加障碍与分歧。佛经所说,都是用语言文字对悟境的描述,以及指示人们如何去达到这个悟境。禅宗即是复归到佛的证境,抛弃一切支离蔓延的经教葛藤,实践佛道。不是见指忘月,而是得月忘指。

第十六页,共四十页。佛陀无记,维摩默然“世有常……世无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我不一向说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说此也。”(《中阿含箭喻经》)第十七页,共四十页。“十四无记”与“四记”说法“记”——判断、标记之义。“十四无记”——即对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无记谓不能判断或不予判断。四记(1)一向记,对所问问题作明确答覆。(2)分别记,若所问之问题词意虽明,但法义不定。则先予分别,再作答覆。(3)反诘记,若问题之词意不明,或问者别有所指,则应先反问,待确定所问内容后,再予答覆。(4)舍置记,若所问不合理,无需作答,则应弃置不答,或以沉默为答。第十八页,共四十页。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泯绝差别对待,悟入平等一如境地。《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维摩诘居士问文殊师利等三十二位菩萨如何入不二法门。诸菩萨或云生灭不二、垢净不二善恶不二、罪福不二有为、无为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文殊菩萨则答以“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为入不二门。”文殊师利菩萨亦反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对于文殊此问,维摩则默然不语。维摩这种以静默而不言诠的回答方式,使文殊菩萨大为叹服。乃云:“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第十九页,共四十页。

德山宣鉴在龙潭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后,便把《金刚经疏抄》等在法堂上一把火烧了。感叹道: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意思是:穷尽了玄理佛论,也不过像放在虚空中的一根毫毛;用尽了世间机巧,也不过像投入巨壑中的一滴水珠。)第二十页,共四十页。(三)直指人心慧能由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道,这个“心”是禅的关键,虽然禅的最高目标是见性成佛,但必须由心去见性。《坛经》开宗明义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页。世界佛教论坛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诫偈》)第二十二页,共四十页。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包含了善与恶、舍与执、迷与悟、菩提与烦恼。世人之心既是真心、清净、觉悟,又是妄心、染污、烦恼。无明烦恼与真如佛性同时先天具有。佛教以如实观察世界的缘起论为哲学基础,以洞察人生负面价值并导向理想境界的四谛说为教义总纲,以对人的存在和现实境遇之缺陷作一切皆苦之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佛教哲学认为苦是缺陷、不圆满,而苦的根源在于内心的污染。第二十三页,共四十页。诸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故。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杂阿含经》267经贪瞋痴是人心最为阴暗的负面价值,是生命痛苦和世界动荡的总根源。贪欲是自私的根源,导致对他人和自然的掠夺;瞋恚是仇恨的根源,导致冲突与战争;而愚痴是认识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页。佛教虽讲色心不二、依正不二,但强调心的主观能动性。心的力量决定了行为的善恶,从而产生相应的苦乐后果。个人的别业与众生的共业休戚与共,主体的正报与环境的依报息息相关。千百年来,佛教屹立于世界宗教和哲学之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真理体系,不依赖神秘的启示,也不诉诸强力的威权,而是建立在对智慧的理性探讨的基础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我觉悟,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整个人类和器物世界联系起来。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页。心迷:苦际

心悟:法界云何缘生法?为此有故彼有,为无明缘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杂阿含经》296经“此有彼有,此灭彼灭”,是缘起法的流转与还灭,说明世间轮回与出世解脱二种趋向,其前后法的相依性,就是缘起法整体的“界”性。换言之,“缘起”即亦指“法界”。第二十六页,共四十页。还灭缘起流转缘起法界

此等诸法

法住、法空、

法如、法尔

法不离如

法不异如第二十七页,共四十页。↓个体生命顺观缘起,因起惑造业,而在时间中轮转生命轮回之流中。↑个体生命逆观缘起,知苦断集修道寂灭,截断轮回之流,进入不生不灭之“法界”。⊙悟者,或未悟者,都处于此“法界”中。凡愚众生的“苦际”==觉悟者的“法界”。第二十八页,共四十页。心是生命升堕的枢纽,决定了世界的净秽。正是在这个根本立足上,“世界佛教论坛”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并从心与自然、社会、世界的三层关系,对这一主题作了三重阐释: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面对这个世界恐怖主义、宗教纷争、社会矛盾和道德滑坡的现状,为建构和谐社会,佛教哲学能够提供对治的丰富资源。简言之:以圆融对治极端,以对话摄服大众,以慈悲消解矛盾,以批判增进道德。第二十九页,共四十页。(四)见性成佛见性,指彻见自心之佛性。自性(亦称本性)是心的本体,心是自性的作用。从现象的“自心”入手,达到本质的“自性”(真如佛性)领悟。慧能在《坛经·机缘品》说:“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第三十页,共四十页。佛性本自现成真如就如埋在地里的珍宝一样,只要用力发掘,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坛经·般若品》:“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第三十一页,共四十页。心净即佛土净既然佛性与本性同一,净土秽土亦在一心之转。“心净即佛土净……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坛经·疑问品》)成佛的依据和理想境界皆在现实的人世,故“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便是用功。”第三十二页,共四十页。日日是好日云门问僧徒: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僧徒:不知道。云门:日日是好日。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第三十三页,共四十页。老僧使得十二时如何做到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永远是佛教面临的现实课题。如赵州禅师的一段对话所揭示: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云:“你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问哪个时!”《赵州禅师语录》(二十八)第三十四页,共四十页。三、心灵开发与生命境界“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其实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净慧法师《生活禅开题》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第三十五页,共四十页。让心灵面对广阔世界蚂蚁如何同时走在纸圈的正反两面?蜂子撞故纸。唐代古灵神赞禅师,初在福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遇百丈怀海禅师而得法,此时方知受业师尚未省悟,故回原寺,仍作杂务,待机度化本师。一天,业师在窗下看经,正有一只蜜蜂要飞往窗外,急切地撞击窗纸。神赞看到时机到了,就说:“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得?”业师一听这话,十分震惊,放下经卷问他出外究竟遇上什么高人。神赞如实相告,并说此行就是为了报师恩。业师立刻打钟集众,恭请神赞为大众说法。(《景德传灯录》卷九)第三十六页,共四十页。(一)孤峰独宿,做不受人欺的大丈夫释迦牟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临济义玄:自达磨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底人。天台德韶:“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五台智通:“举手擎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第三十七页,共四十页。梁漱溟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会上的

警世绝唱

我从十几岁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这里我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