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题: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知“怕”

游宇明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整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有删改)

1.请写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材料如果作为选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说明理由。

【材料】

1958年,我国开始了原子武器的研究。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答案】

1.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2.列举朋友在生活和工作中小心谨慎的例子,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3.首先提出“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分论点,然后引用孔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人要知畏惧”,接着阐述了“怕”的内涵,最后从反面举了一些人因无所畏惧而痛悔不已的例子,来论证“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道理。4.应该放在第④段。我国成功研制原子武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正是一个国家“知怕”的体现,在第④段可以证明本段“一个国家也要知怕”的观点。

【解析】

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论点是一个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不用修辞手法。论点一般是在题目、开头、结尾几个部分寻找,或者把几个分论点结合在一起概括。文章题目“君子知‘怕’”,第②段结尾“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③④段有两个分论点“个人应该懂得畏惧”“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结合以上几个句子可将论点概括为: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具体答题格式: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或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论述的趣味性;做事实(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本文的首段引用一位朋友在生活和工作中小心谨慎的例子,引出第②段的中心论点“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用生活中的事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做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答题技巧:先点出论点;然后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后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语言。答题模式: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使用了……的论据,接着对……的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论证方法),最后做出总结,得出……的结论(或再次强化中心论点)。第③段开头“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直接提出分论点,然后从“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到“我双手赞成”是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孔子名言,证明分论点:个人应该懂得畏惧;从“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到“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则论述了现代社会的两种“怕”;从“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则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证个人无所畏惧会害人害己,进而证明分论点。

4.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论据必须和论点相符合,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句,寻找合适论点。从“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看出,这个材料说的是我国研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知怕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怕”,是国家“怕”,因为国家“怕”,所以努力研究,取得成功,获得了保卫自己的力量,这和④段“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相符合,故应该放在④段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①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书本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上面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读书风景。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④读书绝无止境。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文/赵畅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标题是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文章紧紧围绕标题进行论述。

B.“压舱石”在文中指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有了“压舱石”,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

C.第③段通过道理论证,指出阅读方法的重要意义。

D.第⑤段语言简练,意蕴深刻,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2.请你为第④段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3.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阐述对划线句“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理解

4.请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案】

1.B2.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3.①结合具体作品谈自己的体验;②能突出由“遮蔽”到“澄明”的变化。4.首先列举了犹太民族在书本上抹蜜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人年均读书量之高,引出了论述话题;其次使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读书要读经典作品、读经典需要专心致志,善于思考和读书无止境三个分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回归中心论点,号召人们阅读经典。

【解析】

1.本题考查议论文内容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由第②段“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可知,“压舱石”指的是经典作品。故该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补充论据的问题。由第④段“读书绝无止境”可提炼本段观点,补写的道理论据要能论证“读书绝无止境”这一观点即可。

示例: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3.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

根据第②段“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中“遮蔽”“澄明”可知,强调了读书对人的影响之大,由此举出自己由“遮蔽”到“澄明”的变化的读书经验即可。如:小时候我喜欢看一些卡通图片的书籍,对于一些文字类的书籍兴趣不大,从图画类的书籍上我只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渐渐地我以为我已收获很多知识,后来我读岳飞的《满江红》,深深折服于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激昂豪迈;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肃然起敬于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从容。后来我爱上了读书,一路走来,书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不仅教给我无穷的知识,还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更赋予我最神圣的使命——爱与责任。

4.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首先,由第①段“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书本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上面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可知,列举了犹太民族在书本上抹蜜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的事例与相关调查数据,引出论题;接着,根据第②段“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第③段“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第④段“读书绝无止境……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等内容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述了“读书要读经典;读经典要专心致志,善于思考;要让经典不断充实大脑”三个分论点;最后,由第⑤段“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可知,总结全文,深化论点,号召人们阅读经典作品,让经典滋养灵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与美丽

严歌苓

①我有一位朋友叫庄信正,是位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对我来说,我宁愿把这句话改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他说在他年少时就想到:反正谁也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他无妨就把它想象成一间书房。

②我读到这些话时,为他的纯以及他与我不谋而合的价值观会心地笑了。我心里对这位忘年友人涌出一股深深的感激。因为在这个价值观飞快变更的年代,我生活的很大成份,仍是独自写作与读书。有时不免对周围忙得头头是道、不读书却也十分充实的人们发出自愧落伍的叹息。而庄先生这一席话,使我认识到,我还是有伴的,并没有落伍得那样彻底。

③在易卜生的《彼尔金特》申,有个叫索尔薇格的少女,彼尔金特在恋想她时,总是想到她手持一本用手绢包着的《圣经》的形象。在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留给托马斯的印象,是她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位女性之所以在男主人公彼尔金特和托马斯心里获得了特殊的位置,是她们的书所赋予她们的一层象征意义。我的理解便是读书使她们产生了一种情调,这情调是独立于她们物质形象之外而存在的美丽。作家们都没有用笔墨来描写这两位女性的容貌,但从他们赋予她们的特定动作——持书来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们美丽的气韵,那是抽象的,象征化了的,因而是超越了具体形态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女性,只要手里揣本书,就会变成特蕾莎或索尔薇格。书在不爱读书的人手里,只是个道具。重要的是,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之后便产生了一种美丽的存在。

④我于是感到自己的幸运——能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躺在乳白色的皮沙发上读书,能在读到绝妙的句子时,一蹦而起,在橡木地板上踱步。太好的文章如同太好的餐食,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得回味、反刍,才能汲取它的营养。

⑤女人总有永别自己外貌美丽的时候。不甘永别的,如某些反复整容的明星,就变成了滑稽的角色。时光推移,滑稽都没有了,成了“人定胜天”的当代美容技艺的实验残局,一个绝望地要超越自然局限的丑角。这个例证或许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明丽的眼神;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美化灵魂或许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1.选文作者论述的“读书与美丽”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第③段内容简要概括。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3.第④段中说“太好的文章如同太好的餐食,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得回味、反刍,才能汲取它的营养”,结合语句,说说在阅读好书时有什么样的要求。

4.作者认为,读书最终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读书使人具有独立于物质形象之外的情调(读书使人具有超越具体形态的气韵);读书使美丽不会受衣着、化妆和衰老的影响;读书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2.举例论证以索尔薇格、特蕾莎这两位女性为例,正面论述了读书使人产生了一种美丽的气韵,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3.因为难以消化,所以得慢慢读,反复读,重视体悟,边读边思考。4.美化灵魂(让个人的灵魂丰富和坦荡、使人获得真正的美丽)。

【解析】

1.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三段中的“我的理解便是读书使她们产生了一种情调,这情调是独立于她们物质形象之外而存在的美丽”“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们美丽的气韵,那是抽象的,象征化了的,因而是超越了具体形态的美丽”可得:读书使人具有独立于物质形象之外的情调(读书使人具有超越具体形态的气韵)。

根据第三段中的“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可得:读书使美丽不会受衣着、化妆和衰老的影响。

根据第三段中的“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之后便产生了一种美丽的存在”可得:读书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

2.考查分析论证方法。根据第三段中的“在易卜生的《彼尔金特》申,有个叫索尔薇格的少女,彼尔金特在恋想她时,总是想到她手持一本用手绢包着的《圣经》的形象。在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留给托马斯的印象,是她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可知,本段主要列举了索尔薇格、特蕾莎这两位女性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联系本段“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们美丽的气韵,那是抽象的,象征化了的,因而是超越了具体形态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可知,列举这两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读书使人产生了一种美丽的气韵,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的观点。列举实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太好的文章比作太好的餐食,太好的餐食难以消化,太好的文章因为其蕴含道理的深刻会有些晦涩难懂。太好的餐食需要“回味、反刍”,太好的文章需要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我们从太好的餐食当中获得人体所需的营养。我们从太好的文章当中获得思想成长营养。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好的文章因为其深奥,所以需要我们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并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中汲取思想成长与完善的力量。

4.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末段中的“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美化灵魂或许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可知,读书的最终作用是让人的灵魂变得丰富和坦荡,美化人的灵魂,让人获得真正的美丽。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新时代领路人近时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因此,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势在必行。

②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中国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因为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知、自律、自省的人。今天我们提倡节约,不仅是要倡导一种健康适度的生活方式,更是要让人们在厉行节约中涵养“恒念物力维艰”的道德品质,去除骄奢淫逸的不良之风,在举手投足间展现深藏于心的素养,去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③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现实中,一些人缺乏节约意识,有意无意地浪费粮食、糟蹋粮食,一些人爱面子、讲排场,不同程度地过度消费、攀比铺张,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些都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文明,在于“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德意识,在于敬畏自然、尊重劳动的自律自觉,在于重视公共利益的价值尺度……由此而言,了解“一粒米千滴汗”的辛劳,进而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和劳动者的付出;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道理。

④“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荜路蓝缕、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指出的,“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因为无论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都需要我们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点资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才能拥有抵御风险的深厚底气、迎战困难的强大力量。

⑤勤俭节约,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全社会要汇聚合力,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于家庭,从一箪一瓢做起,懂得珍惜;于商家,要介导理性消费;于媒体,要通过宣传与引导,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文化自觉。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不辍。

(原文有改动)

1.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答题卡上。

2.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②③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下面A、B两项哪一个更适合放在选文第④段中?请阐明理由。

A.据统计,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在我国,大型聚会食物浪费率达38%,学生盒饭有1/3都会被扔掉。

B.近年来,随着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各类“吃播秀”大行其道,部分主播运用视频剪辑加工技巧制造了一顿饭能吃几十斤牛肉、几十只炸鸡的轰动效应。这种浪费食物、吸引流量的做法,违背了营销的诚信原则,观众应该坚决抵制这种欺骗行为。

【答案】

1.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2.道理论证引用《左传》《诫子书》名言,有力地论证了“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一观点。3.不能。②③④段是按照个人、社会、国家的顺序进行论证的,层层深入。4.A更适合。A列举了我国的浪费现象,能够证明第④自然段“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这一观点,B写的是“吃播秀”的欺骗行为,不能证明本段的观点。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阅读全文,可以看出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即“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从第一自然段的末句“因此,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势在必行”也能判断出来。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