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练习分析_第1页
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练习分析_第2页
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练习分析_第3页
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练习分析_第4页
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练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调研(2014·江苏南京二模)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甲图),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几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5~6题。6.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解析:波浪岩为岩浆岩,因而首先是岩浆的侵入形成岩浆岩,然后经过地壳运动出露地表经风化侵蚀以后形成。5.乙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波浪岩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乙中②为岩浆岩。第1页/共39页第一页,共40页。7.(2014·宜昌市元月调研)“岩墙”指的是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侵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下图为不同年代相互穿插的岩墙图。按生成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③ 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解析:③岩体被①岩体隔断,说明先形成③岩体,后形成①岩体。依此类推,按照岩体被隔断情况,可判断生成先后。答案:D①>④③>①①>②②>④③>①>②第2页/共39页第二页,共40页。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如图一),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它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状。读图完成1~2题。1.上图二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二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岩只能通过岩浆喷发或侵入形成。因此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选B。第3页/共39页第三页,共40页。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解析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被侵蚀而形成的。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其次是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和侵蚀。选B。第4页/共39页第四页,共40页。3.游客在甲景观地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解析:据甲景观可以判断为喀斯特地貌,其主要形态为石林和石芽,故选项B正确。B(2009·重庆高考)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3~4题。4.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解析:A、根据甲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是由于物质的化学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不符合题意;B、图乙是丹霞地貌,是岩层在千百万年的地质变化过程中,被水切割侵蚀,形成了红色山块群,是经过化学风化,流水溶蚀的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C、根据甲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是由于物质的化学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正确;D、图乙是丹霞地貌.主要是砂岩形成的地貌,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C第5页/共39页第五页,共40页。[例1]

(2009·江苏高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变质环境第6页/共39页第六页,共40页。(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1)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高温高压作用,⑤代表变质作用。玉石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故选D。(2)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然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故选A。[例1]

(2009·江苏高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第7页/共39页第七页,共40页。[例2]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E为变质岩B.A为沉积岩C.D为岩浆岩D.C为岩浆2.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⑤为外力作用B.⑥为变质作用C.③为重熔再生作用D.①为冷却凝固作用√√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重融再生岩浆侵入岩喷出岩冷却凝固第8页/共39页第八页,共40页。(1)有关金香玉的形成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①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②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④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2)下列关于两种玉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香玉和汉白玉都是变质岩B.汉白玉的形成过程是③C.汉白玉的岩石种类应该是cD.产汉白玉处应该常见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答案](1)D

(2)A第9页/共39页第九页,共40页。(2015·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13.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4.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DD13、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D正确。14、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物质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第10页/共39页第十页,共40页。(2015·上海卷)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1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A.地震和火山B.火山和断裂C.地震和断裂D.火山和褶皱12.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C试题分析:11、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C正确。12、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成海洋板块的岩层表层往往形成较厚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沉积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在高温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C正确。第11页/共39页第十一页,共40页。(2014·大纲卷)图2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4~6题4.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常绿阔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6.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ACC第12页/共39页第十二页,共40页。(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3)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例3]

(2010·重庆高考)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第13页/共39页第十三页,共40页。[例4]图1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完成1~2题。2.“这里地质活动活跃,石灰岩层受板块挤压而变质成大理石”,此叙述所指的地区,可能接近的界线是A.甲B.乙C.丙D.丁√第14页/共39页第十四页,共40页。[例5]

(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第15页/共39页第十五页,共40页。[例6]

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图3示意),其成因是

A.侵蚀一搬运作用B.搬运一堆积作用

C.风化一侵蚀作用D.沉积一固结成岩作用√第16页/共39页第十六页,共40页。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1.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①花岗岩②石灰岩③砾石层④页岩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页岩地区

B.砾石层地区

C.石灰岩地区

D.花岗石地区1.解析:沉积岩中一般含有化石。由图中褶皱与断层可看出二者都没有影响到砾石层,说明砾石层形成年代很晚,不可能形成化石。B2.解析:诗句所描述情景为喀斯特地貌,多分布于石灰岩地区。C第17页/共39页第十七页,共40页。C2、下图中的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窝”形成作用相同的是:C第18页/共39页第十八页,共40页。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①②③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为海陆间循环的各个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图与水循环各环节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3-4题3.①②③三类岩石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环节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①—甲 B.②一甲

C.③一丙 D.③-乙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降水径流蒸发4.a、b、c,d的含义和下列现象成因有关的是A.a—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

B.b—长白山天池附近多玄武岩C.c一安第斯山脉西侧中段的荒漠D.d—云贵髙原多溶洞a是地形对水汽输送的影响作用(迎风背风)b是径流对岩石圈的作用c是地形(海拔)对降水的影响作用d是地形对径流的影响。第19页/共39页第十九页,共40页。2: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降水蒸发径流水汽输送a.是地形对水汽输送的影响作用(迎风背风),而四川盆地多夜雨是热力环流现象;b.是径流对岩石圈的作用,云贵高原多地下河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是地形(海拔)对降水的影响作用,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就是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作用较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d.是地形对径流的影响,而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地形对径流的影响。含义和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②③,故答案选B。第20页/共39页第二十页,共40页。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C—海陆间循环②B—海陆间循环③B—陆地内循环④C—陆地内循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降水蒸发径流读岩石圈图,A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应该是岩浆岩,B是另一种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则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C应该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岩,C是与水循环关系最密切的岩石,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中的径流对地貌形态有塑造作用,故答案选D。第21页/共39页第二十一页,共40页。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2页/共39页第二十二页,共40页。1.(1)A

(2)D

第23页/共39页第二十三页,共40页。2.(1)D

(2)C

第24页/共39页第二十四页,共40页。3.(1)D

(2)A第25页/共39页第二十五页,共40页。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虽然简单,但是变式不计其数。读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完成1~2题。1.读a、b、c三图,下列关于其序号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是(

)A.在a、b、c三图中代表沉积岩的分别是①①①B.在a、b、c三图中代表变质岩的分别是②②②C.在a、b、c三图中代表岩浆的分别是③①④D.在a、b、c三图中代表岩浆岩的分别是②④①答案C第26页/共39页第二十六页,共40页。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虽然简单,但是变式不计其数。读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完成1~2题。2.云贵高原局部地区存在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其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A.在a图中是①→②B.在b图中是④→②C.在c图中是②→③ D.以上都正确答案A第27页/共39页第二十七页,共40页。第28页/共39页第二十八页,共40页。2014年6月29日19时29分(当地时间),位于印尼北苏门答腊省卡罗县境内的锡纳朋火山喷发,火山灰最远飘至距火山口东南方向4500米,当地民众被迫撤离。据此回答1~3题。1.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其物质来源于(

)A.岩石圈 B.地壳C.地幔 D.地核答案C2.如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分别是(

)A.7

aB.3

bC.2

cD.1

d答案B3.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喷出地表的岩石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C.沉积岩 D.变质岩答案C第29页/共39页第二十九页,共40页。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4~5题。4.图中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沉积、岩浆喷出、褶皱、岩浆侵入C.沉积、岩浆侵入、褶皱、断裂、岩浆喷出D.岩浆侵入、褶皱、断裂、岩浆喷出、沉积答案A解析图中断裂切穿了所有的岩石,说明断裂形成时间最晚;岩浆岩1切穿了岩浆岩2,说明岩浆岩2的形成早于岩浆岩1;沉积岩1将岩浆岩2的火山锥的底部埋住,又被岩浆岩1侵入,说明沉积岩1形成在岩浆喷出之后,岩浆侵入之前;沉积岩2位于最下层并发生褶皱,形成时间最早。选A。第30页/共39页第三十页,共40页。5.①②③④所示地质现象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答案D解析图中①是火山锥,由岩浆喷发冷凝而成,A错;②是溶洞,由流水溶蚀而成,B错;③是断裂,由内力作用而致,C错;④是褶皱,由内力水平挤压而成。选D。第31页/共39页第三十一页,共40页。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回答6~7题。6.关于该区域“天坑”等地貌的形成过程,推断可能最正确的是(

)A.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B.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C.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D.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答案A解析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先是在海底沉积形成石灰岩,然后是石灰岩地区受内力作用抬升为陆地,最后是在流水侵蚀和溶蚀等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选A。第32页/共39页第三十二页,共40页。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回答6~7题。7.溶洞的形成与地壳的抬升、沉降作用有关,当处在地质稳定期时,通常形成水平溶洞。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至少经历了三次地质稳定期B.河谷的形成与河流侵蚀有关,与地壳抬升无关C.该处降水偏少,故溶洞内无水D.石灰岩多裂隙,故地下水多且埋藏浅答案A解析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当处在地质稳定期时,通常形成水平溶洞”。当然河谷的形成不仅与河流侵蚀有关,还与地壳抬升导致的下切侵蚀有关。喀斯特地貌一般发育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多;因为溶洞有多层,且水往低处流,所以地下水埋藏不一定浅。选A。

第33页/共39页第三十三页,共40页。[2016·福建模拟]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至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读下图,完成8~9题。8.对图中所呈现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东非大裂谷位于东非高原,经历了地壳抬升运动,A选项正确;裂谷形成是因为地壳张裂的结果,B选项错误;根据图示图中岩石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C选项错误;沉积岩为外力作用形成,岩浆冷却形成岩浆岩,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第34页/共39页第三十四页,共40页。9.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皱褶(背斜、向斜)和断层。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是地壳断裂形成的地堑,类似于A、D选项,根据图例判断A选项岩层为沉积岩,D选项的岩层为岩浆岩。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第35页/共39页第三十五页,共40页。下图为山西南部侯马附近的紫金山地貌与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紫金山的成因是(

)A.黄土堆积 B.风力侵蚀C.断层作用 D.流水沉积答案C解析读图并分析可知,紫金山的形成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由于紫金山两侧岩层断裂,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紫金山。11.读图可知(

)A.紫金山未形成时,汾河向北流B.紫金山形成,汾河被迫向西流C.古河道在紫金山抬升后形成D.汾河流入浍河并最终流入黄河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紫金山未形成时,汾河向南流;紫金山的形成阻挡了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