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1沁园春·雪(毛泽东)(全国一等奖)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1沁园春·雪(毛泽东)(全国一等奖)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1沁园春·雪(毛泽东)(全国一等奖)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1沁园春·雪(毛泽东)(全国一等奖)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1沁园春·雪(毛泽东)(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沁园春·雪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教学设想

1.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体会词中的形象,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背诵课文。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分别标出上下阕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分(fèn)外

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俱(jū)往矣

数(shǔ风流人物

今朝(zhāo)

莽莽:词中指无边无际的意思。

须:等到。

妖娆:艳丽多姿。

折腰:鞠躬,倾倒。词中有称颂、赞美之意。

输、逊:都有差、失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概指广义的文化。

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二、整体感知1.这首词上下两阕,各写什么?明确: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北方雪景(具体)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象)

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过渡(抒情)

评古否定(议论)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评古论今

论今歌颂(抒情、议论)2.理解文意作品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总结固趣本词围绕一个“雪”字写景抒情,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抓住“望、欲、看”三个动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融情于景。下阕重在抒情、议论,以一个“引”字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大笔挥洒,极书北中国的严冬雪景,然而,他的眼光并非一味地停留在雪景上,而是通过眼前雪中山川的壮美,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这就很自然地引出无数英雄为她竞相折腰。

“无数英雄”,作者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以委婉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历史人物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功绩卓著,英雄一世,不愧为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

作者上阕写景是后面抒情议论的基础,评说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第2课时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深入理解课文。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毛泽东对英文秘书林克说:“《沁园春·雪》是反封建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从一个侧面来批判封建主义制度的。”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中正说:“我看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陈布雷)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柳亚子说:“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以上是著名人物对《沁园春·雪》的评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你有怎样的阅读理解。探究生趣第二步,背诵课文,深入理解一、背诵课文上阕,然后思考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2.上阕所写的实景有哪些?虚景有哪些?明确: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6.“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7.“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⑵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⑶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8.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背诵课文下阕,然后思考:1.下阕的抒情、议论表现了哪些内容?明确: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2.“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略”、“稍”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3.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4.“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三、背诵全词,然后思考?1.本词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明确:作者通过描绘北国雪景评论帝王,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2.本词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第三步,背诵课文,个性解读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本词围绕一个“雪”字写景抒情,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抓住“望、欲、看”三个动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融情于景。下阕重在抒情、议论,以一个“引”字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布置作业:预习《雨说》,要求熟读课文,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有关的教学资料

《沁园春·雪》阅读鉴赏《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词的意境。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5]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沁园春•雪》背后的故事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的扛鼎之作,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给人印象极深。毛泽东在重庆结束谈判返回延安后,重庆《新民报》“西方夜谭”栏目率先将其刊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和者甚众。这首创作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为什么在近十年后才公开发表,其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往重庆,当时正在重庆的柳亚子到桂园拜访毛泽东。毛泽东将《沁园春•雪》赠给柳,柳回家后赋诗《七律•赠毛润之老友》,刊登在《新华日报》上。因为这个缘故,人们一般都以为《沁园春•雪》是毛在重庆所作,其实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陕北一个名叫袁家沟的小村庄写下的。

1936年初,毛泽东率部东征来到清涧县,2月5日,红军进驻了袁家沟,2月7日恰好是元宵节,那天下了一场百年罕见的大雪。这是毛泽东在陕北度过的第一个冬天,面对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毛泽东诗兴大发,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睛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和柳亚子是多年的老朋友,返回延安前夕(1945年10月7日),毛致信柳亚子:“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现审正。”毛泽东提到的这首词便是《沁园春•雪》,后来柳亚子也在文章中谈到这首词:“余识润之,在一九二六年五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也,及一九四五年重晤渝州,握手怅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

原来柳亚子的好友林庚白先生准备选编一本《民国诗选》,可惜没有完成便作古了,柳亚子决定续编。鉴于林庚白原书着手较早,取材有局限性,柳亚子打算扩大选诗的范围,并收录了老友毛润之的《七律•长征》一诗。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请毛泽东校正一下《长征》,毛泽东不仅仔细订正了《长征》中出现的漏误,并且还亲笔抄了《沁园春•雪》一词送给柳亚子。

收到毛泽东的赠词后,柳亚子非常激动,“叹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1945年10月10日,柳亚子步韵和词一首:

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关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慨;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柳亚子将《沁园春•雪》和他的唱和之作送到《新华日报》请求发表,《新华日报》负责人告诉柳亚子,发表毛泽东主席作品必须请示中央同意。后来经过协商,只将柳的和词刊出。由于柳亚子在小序中云“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所以读者都希望读到毛的原词,这也是重庆《新民报》副刊发表《沁园春•雪》的初衷。

《沁园春•雪》见报后,整个山城都为之轰动,据说蒋介石看后惊得连报纸都掉到了地上。随后蒋授意其“文胆”陈布雷马上组织人员,予以和词的方式对毛词进行批驳,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