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苏教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1.gif)
![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苏教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2.gif)
![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苏教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3.gif)
![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苏教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4.gif)
![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苏教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8b00e0c3f70e00e2855a595b6e1a586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纲要求全国卷五年考情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根本规律及应用(Ⅱ)2023·卷ⅡT5,2023·卷ⅢT5、T31,2023·卷ⅡT4、T31,2023·卷ⅡT312023·卷ⅡT3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2023·卷ⅡT4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对应学生用书第213页)[识记—根底梳理]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过程:①输入eq\b\lc\{(\a\vs4\al\co1(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生物:生产者,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②传递转化、散失过程通过上述图解可以看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去向是:a.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2.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研究能量流动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表示。3.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在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充分考虑能量的利用率。(2)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局部。eq\a\vs4\al([思维辨析])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提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2.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提示】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4.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5.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提示】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局部,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6.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示】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7.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提示】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8.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理解—深化探究]1.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分析(1)能量来源eq\b\lc\{(\a\vs4\al\co1(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①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局部的能量将保存到下一年,因此“未利用〞是指在有限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被利用的能量〞。2.能量流动的特点[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1.(2023·宁夏平罗中学第一次月考)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以下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导学号:41780159】A.在此食物链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化学能→光能→热能B.兔子产生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属于草的同化量C.当狐狸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D.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狼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狐狸个体体内的能量B[在题述食物链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A错误;兔子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草的同化量,B正确;兔子和狐狸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错误;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所有狼个体体内的能量之和少于所有狐狸个体体内的能量之和,D错误。]2.(2023·安徽模拟)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图中A=D,B=E,C=F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B[图中应是A>D,B>E,C>F;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狼所处的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技法总结]“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过程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局部:一局部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局部那么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局部能量中,包括现存植物体的能量(B1)、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1),如以下图所示:eq\a\vs4\al([备选习题])以下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B.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说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人工鱼塘或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往往要比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少;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实质上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个体;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入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比值,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生态农业的特点是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体的能量利用率。]◎考向2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3.(2023·福建高考)以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A项,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鲈鱼属于第五营养级。B项,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3780+4200=7980,因此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980÷31920×100%=25%。C项,一个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一局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局部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题目中1357是1483(太阳鱼总同化量)减去126(下一营养级摄入量)得到的,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1357J·m-2·a-1要少。D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4.(2023·云南玉溪一中期中)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下图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A.1.375倍 B.1.875倍C.1.273倍 D.0.575倍A[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C原来的能量为a,那么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1/2a×10×10+1/2a×10;改变食物比例后的C的能量设为b,那么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2/3b×10+1/3b×10×10,根据题意可得:1/2a×10×10+1/2a×10=2/3b×10+1/3b×10×10,b/a=1.375。]5.如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a)]。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从外围的农田生态系统等补偿输入的能量B.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kJ/(m2·a)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9×105kJ/(m2·a)D.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6%D[城市生态系统虽然是人为建立的,但还是要依赖自然系统,其能量输入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外围的其他系统补偿输入的能量,才能维持平衡。肉食动物同化量为16-4-9-0.5=2.5,所以补偿输入量为(2.1+5.1+0.05+0.25)-2.5=5。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3+70+3+14+2+5+12=129。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23+70+3+14)=12.7%[以上计算单位均为103kJ/(m2·a)]。][技法总结]“规律法〞解决能量流动计算问题1.能量传递效率=eq\f(某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2.能量传递的最值计算生产者eq\b\lc\{\rc\}(\a\vs4\al\co1(最少消耗\b\lc\{\rc\}(\a\vs4\al\co1(选最短食物链,选最大传递效率20%))\a\vs4\al(获能,最多),最大消耗\b\lc\{\rc\}(\a\vs4\al\co1(选最长食物链,选最小传递效率10%))\a\vs4\al(获能,最少)))消费者eq\a\vs4\al([备选习题])某生态学家研究一花生实验田的能量流动情况,实验期间收获所有花生植株中葡萄糖量为300kg,实验期间花生细胞呼吸消耗葡萄糖量为100kg,建立能量流动模型如下图(1kg葡萄糖含有能量1.6×104kJ),分析选项,正确的选项是()A.该能量流动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模型中a表示花生种群的同化量C.实验期间输入花生种群的能量为6.4×106kJD.实验期间花生种群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为1.6×105kJC[题中的能量流动模型属于概念模型,A错误;模型中花生种群同化量应包括a和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错误;实验期间输入花生种群的能量为(300kg+100kg)×1.6×104kJ/kg=6.4×106kJ,C正确;实验期间花生种群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为1.6×106kJ,D错误。]考点二|物质循环及其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对应学生用书第215页)[识记—根底梳理]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实例(1)概念(2)水循环①概念:水以3种形态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②意义:水循环和其他物质的循环联系在一起,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3)碳循环①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a.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b.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c.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②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④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a.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1)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能量。(2)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总之,二者之间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材边角知识]由教材必修3P103最后一段话知温室效应是由于CO2浓度升高所致,由此答复: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措施可以起到缓解作用(至少列举两项)?【提示】(1)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2)缓解措施①增加绿地面积。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③开发清洁能源。eq\a\vs4\al([辨析与识图])1.判断正误(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提示】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2)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3)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4)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2.据图思考(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甲、丁依次是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库。(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在甲和丁之间的流动形式那么是CO2。[理解—深化探究]1.碳循环过程及特点(1)碳循环过程图解图甲图乙(2)过程解读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②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3)碳进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途径归纳①由无机环境→生物群落CO2eq\o(→,\s\up8(生产者))糖类、蛋白质、脂肪②无机环境中碳的来源a.有机物eq\o(→,\s\up8(生产者、消费者),\s\do10(呼吸作用))CO2eq\o(→,\s\up8(释放))大气中b.生产者、消费者遗体残骸、粪便eq\o(→,\s\up8(分解者))CO2eq\o(→,\s\up8(释放))大气中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eq\o(→,\s\up8(燃烧))CO2eq\o(→,\s\up8(排放))大气中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1)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物质循环过程1.(2023·安徽合肥质检)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④过程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2.(2023·广东湛江一模)以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B[图中A为大气中CO2库,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中生产者、B构成了一条食物链,A错误;①、②分别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大力增强①过程可以减少大气中CO2量,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③为消费者的摄入,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C错误;⑦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耕松土不能加强过程⑦,D错误。][技法总结]“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各环节一看eq\o(→,\s\up8(双),\s\do10(箭头))eq\b\lc\{(\a\vs4\al\co1(双箭头一方为“生产者〞,另一方为“大气,CO2库〞。))二看eq\o(→,\s\up8(多),\s\do10(箭头))eq\b\lc\{(\a\vs4\al\co1(图示各环节均可向其指来箭头,那么被指向,方为“大气CO2库〞。))三看eq\o(→,\s\up8(“生产者〞“消费),\s\do10(者〞及其指向))eq\b\lc\{(\a\vs4\al\co1(生产者指向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均指向分解者))eq\a\vs4\al([备选习题])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图中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C.缺少类群丙那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碳平衡的破坏D[此题的突破点在于双向箭头,双向箭头的一端是生产者,另一端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甲为生产者,其他成分中箭头指向多的为分解者,即丁为分解者,剩余的乙、丙为消费者。生物群落的构成需要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甲、乙、丙和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代表动植物细胞呼吸的是指向大气中的CO2的箭头,不包括c、d,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必须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也就是甲和丁,故缺少类群丙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正常进行,C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气中的CO2迅速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考向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3.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模式图中不应有“→池塘〞的箭头C.鱼是二级消费者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池塘〞的箭头,B错误;图中显示鱼以蚕粪为食,是初级消费者,C错误;该生态农业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4.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根底,故A正确;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故B正确;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③的能量属于②,无法比拟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C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故D正确。]eq\a\vs4\al([备选习题])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二者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还包括散失的过程。生态金字塔中,能量金字塔是不能倒置的。]考点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应学生用书第217页)[识记—根底梳理]1.信息的种类(连线)eq\x(种类)eq\x(传递形式)eq\x(实例)(1)物理信息Ⅰ.化学物质a.蜜蜂跳舞、孔雀开屏(2)化学信息Ⅱ.eq\a\vs4\al(动物的特,定行为特征)b.光、声、温度、湿度、磁力(3)行为信息Ⅲ.物理过程c.有机酸、生物碱和性外激素【提示】(1)Ⅲb(2)Ⅰc(3)Ⅱa2.信息传递的作用由此可见: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发挥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作用。3.信息传递的应用(1)人们模拟传粉昆虫的信息吸引传粉昆虫前来帮助植物传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人们也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减少害虫的繁殖数量。(3)人们还利用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传递的信息,适时调整产品的上市时间。eq\a\vs4\al([辨析与识图])1.判断正误(1)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提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有的对被捕食者有利,如鸟的叫声,提醒同伴逃避敌害。(3)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5)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提示】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也可能是单向的。(7)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2.据图思考(1)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型,图中“信息〞可来自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2)由图可知,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即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理解—深化探究]1.信息传递的范围2.信息传递与生态系统其他功能的比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根底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和应用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湿度、光照等,A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所以B错误;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C正确;一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有利于草的更新与分蘖,D错误。]2.(2023·辽宁五校协作体期中)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以下表达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是()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到达早熟、高产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D[选项A、B描述的是物理信息,选项C描述的是化学信息,而选项D中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并未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原理。][技法总结]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判断方法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那么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那么属于物理信息。eq\a\vs4\al([备选习题])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对信息传递的表述错误的选项是()A.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行为信息B.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D.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A[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D正确。]◎考向2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考查3.(2023·四川成都一中测试)以下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既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C[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信息传递是单向或双向的,B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C错误;信息传递的功能之一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4.(2023·长沙模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以下有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A[在食物链中,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规律总结]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与三大功能的关系图真题验收|感悟高考淬炼考能(对应学生用书第218页)1.(2023·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导学号:41780160】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假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表达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那么,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只能认识并利用其运行规律,不能改变它,故A项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故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修养水源等,是表达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故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那么,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防止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故D项正确。]2.(2023·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的原理。假设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C[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故A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烹饪工艺学(第2版) 课件 单元4 分解与切割工艺
- 二零二五年度门卫服务与社区物业管理信息化合同
- 《时尚北京》杂志2024年第11期
- 《贸易术语讲解》课件
- (高清版)DB37∕T 3004-2017 金银花无纺布容器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 《项目仓储系统规》课件
- 《公司兼并与收购》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冷链物流仓储承包经营协议3篇
- 2025至2031年中国悬挂式记录电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印刷机墙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第一章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课件》初中体育与健康
- 管道公称直径壁厚对照表
- 项城市2021年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福尼亚胰岛素泵操作介绍
- 工程伦理-第章工程与伦理通用PPT课件
- 病理学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 我眼中的中国发展(课堂PPT)
- 稻谷品质测定指标及方法
- 小学四年级上册口算题大全800题(口算天天练)
- 公司面试评价表
- 航空煤油 MSDS 安全技术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