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必备的几种技能tcwangsheng@163.com目录:技能一:研究新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新趋向的技能技能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的技能技能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技能技能四: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技能1、师生之间有效互动2、提高学生的活动水平3、教学资源的科学生成4、对课标的有效处理5、对教材的有效处理技能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能一:研究新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新趋向的技能广东卷第4题: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对信息进行有效释读、串联推理、甄别、整理审视,形成新的历史认识)具体表现在:第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进行命题,摈弃不同版本教材内容之间的差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对策:1、要做“减法”,找交集,“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不同版本教材各有特色(需直接阐述的知识均出自不同版本的交叉内容,其余差异均以相关材料进行铺垫,如:“中国古代科技成就”);2、重要结论做“加法”,找并集(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江苏的“史论共享”);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总体课程目标”;4、自主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注意时政材料的开发运用,如次贷危机,西藏问题,遗产保护,京剧等);5、抓大(主干知识)放小(琐碎知识),总结规律(如,世界近现代文化(集中在艺术领域),选择题)。要提供给学生提炼材料信息的一般性技能。(1)要善于从材料中数据信息的对比、变化分析中得出结论。2007年广东卷第26题给了这样一则材料“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要求学生分析该材料反映出明朝妇女怎样的婚姻观?(广东7)《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2)从材料的引文和注释中获得信息。(3)从材料的关键字、词中获得信息。
抓住材料中的核心字、词,就可以得到关键信息。(2008年江苏卷第5题)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C)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5)对材料信息的通盘考虑。(2008年江苏卷第21题)(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请回答:材料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6)从材料所反映、体现出作者的“语气”中获取有效的隐性信息。(江苏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2008年江苏卷第6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7)挖掘隐性信息的其他方法:从分析史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其动机的指向;在否定别人的观点中委婉地暗示出自己的主张。第三,突出对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回顾30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目标的发展过程。现在:将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突出了对学生历史研究意识、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体现出了与高校教学相衔接的特点。(“消磁”和重新“洗脑”现象的出现)。2、寻求有效论据的能力和方法(考查学生搜寻材料途径的便捷性和方法的科学性;论据的丰富性和典型性)。3、探究主题的创新能力和方法。(给定一个背景材料,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独特的观点,根据观点的创新性评定赋分。)(山东34)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皇帝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帝辞位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特别保护。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逻辑论证的能力和方法(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字表述的严谨性;参考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定。(海南26)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唐: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宋: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当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第四,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试题就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1、类型:(1)联系社会热点:(江苏21(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江苏选修“文化遗产”:依据材料三、四,分析旅游业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2)历史态度、情感感悟:(江苏23(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江苏选修“人物”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3)人生价值观的感悟:山东27(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2、特点:(1)情境性。江苏第21题:“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问题: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第23题“依据材料三、四(题目材料略),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2)开放性。江苏第23题,山东27题等。(3)思想性。
第二,是对时政(现实)热点问题的感悟。如,第24题D第(3)问“分析旅游业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这就是一个热点问题。现今,世界遗产遭到威胁和破坏的程度日益严重,通过该题,要学生感悟、认识到旅游业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问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源自《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中的表述。在新课程下,高考命题不再依据教材而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如,第24题A“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有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第24题B“华盛顿不贪恋权力”等等内容都直接出自《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第四,要善于捕捉、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并与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嫁接”,要重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中有关“情感目标内容”的学习,要能够总结出回答这类试题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些内容,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增强国力”等等。1、开发的主体和针对性问题。2、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资料卡片(史料):验证“正文”;补充开发(如“第26届联大2758号决议”)、深入思考;引导甄别(资料的种类、价值)。历史图片:充分、合理利用(如:“乔的笑”图)。知识链接:自学。材料阅读与思考。学习思考:结合“正文”,开发资源(如《中美联合公报》:1972、1979、198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如: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是谁打败了日本”巧合高考题)。3、要重视教师和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儒家思想等),在开发学习资源的活动过程中培养能力,浸润情感。教师资源:希腊民主政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的南北差异)结合当地资源进行开发,杂志上(广西)的,福建龙岩恒亿集团。4、开发的节点:(1)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开发。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东史郎日记》(日)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搞杀人比赛枪杀中国军俘虏活埋中国平民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请回答下列问题:(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持不同阶级立场和政治需要的人对历史的看法会迥异的;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田中角荣举杯庆祝中日建交“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知识分析有利于荣氏企业创办的政治、经济因素是哪些?(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4)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5)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6)下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的精神是什么?
“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1)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下图指出其变化及成因(本题分层次赋分)
。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不再缠足的姑姑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2)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服饰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请回答: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你结合上述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
20世纪50年代女性最时尚、单调的列宁装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韩城党家村姑娘们展示的时尚服装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ABCD注释:A:四手共抬一物;B:巡行并保卫城邑之安全;C:阡陌纵横之农田;D:执干戈以卫社稷难点:制定1787年宪法的必然性: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为最高权利机构的无权”;“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和内在的控制了”;(资料卡片)罗伯逊“级别越高、距离人民越远、越强大的政府,就越需要受到特别的限制”。(2)在学生的兴奋点、社会热点处进行开发。据报道,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见下图),汇集了德化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30多种,还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这有力地佐证了当时:
①瓷器种类繁多,质量上乘②彩瓷制作技术发达③“海上丝绸之路”繁荣④
海外瓷器开始大量传入我国A、①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就学术争鸣点进行开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雅典民主政治灭亡: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不是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源头。希腊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关系。4、对学习资源的二度加工、处理。真实性,加工整理,有效性,现实性,生动性。技能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技能教学反思促我专业成长——以一节视频课的反思过程为例《材料式评价题的特点及启示》试讲过程(一)(教学案例实录——高三6班):[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材料式评价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相应的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解答材料式评价题的能力。[简要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结合高考典型试题使学生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特点、规律以及对学习的启示;二是提供一些类似的“问题”情境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将这些规律要求“内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我先呈现出两道高考试题,然后要求学生进行作答(答案略)。在学生准确掌握答案以后,我结合试题向学生详细讲解了下列三个问题:第一,从试题的情境、考查目标以及发展趋势等几个角度分析历史材料式评价题命制的特点和规律;第二,从作答的组织依据、三种评价方式以及解答的程序等方面讲解了材料式评价题的解答技巧;第三,鉴于这些特点和技巧,介绍一下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我一边讲解上述问题,一边将相关内容通过“背投”呈现在版面上,要学生记录、集体朗读等,课堂教学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在完成这个内容之后,进入了“内化式训练”环节,我给每位学生下发了一张“练习”,上面有两道材料式的评价题(题目略),要学生根据前面所介绍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当堂练习、解决。在学生完成以后,我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自己的答案并相互补充,待到这两道问题都“圆满”解决以后,下课的铃声响了。
对第一次试讲的教学反思(教者自行反思):
工作10多年来我一直习惯于运用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对课题与高考试题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以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真理解和记忆,能够实现“讲”与“练”的结合,高考成绩也一直不错。但新课程的改革在江苏已经进行两年了,新课程下的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我的这种教学方式是否符合新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理念?……我赶紧拿出《走近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学习、反思。渐渐地,我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思想有些不对头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育的低级层面上,如,归纳材料式评价题的特点、规律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还都是将教师现成的答案直接“输出”给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知识和能力的义务,而根本没有给学生进行归纳、思考、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权利,整个课堂教学被教师垄断了。
尽管在后面的“内化式训练”中,让学生进行解答这两道问题,表面看来好似发动学生自主性学习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因为学生解答的过程就是将教师“规定”的理论进行强化训练和理解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意志向教师意志靠拢的过程,其实质上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整个教学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动”,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教学过程演变成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过程”而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创设出一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他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通过仔细反思,我感觉到这节课丝毫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看来必须跟上形势和时代的发展了。就从今天开始吧。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重新的调整(见试讲过程(二))。试讲过程(二)(教学案例实录——高三2班):[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探索出(原来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材料式评价题的命题特点、规律和学习方法,并通过自主性的训练(原来是“教师规定式的训练”),内化自己的理论(原来是“消化教师的理论”)。
[简要教学过程]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每人自行搜集资料、编制出一道材料式评价题,以便上课时交流。在课堂上:我仍是先呈现出这两道高考题(如前,略),由学生讨论、回答这两道题,之后,我并不再像原来那样自己进行总结,而是要学生依据试题和答案围绕“命题情境”、“观点的确定”、“评价标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答案,即:这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以及对同学们平时学习的启示。课堂气氛异常踊跃,同学们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兴奋。大家竞相发言,阐明自己的看法、驳斥他人的观点,时而慷慨陈词,时而静静深思,……这个环节在热烈而紧张的氛围中逐渐完成。最后一个环节是“交流、共享各自的问题”,这次,没有再给同学们下发我事先编制好的练习题,而是改由我随机指定几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课前编制好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向其他同学详细讲解标准答案,台上的同学在神采飞扬地讲解,台下的同学在认真地倾听、记录,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画卷啊!我站在一边陷入了“欣赏”的兴奋之中……45分钟就这样轻松地过去了。
对第二次试讲的教学反思(学生参与反思):
课后,我再次进行了教学反思。尽管在这节课上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许多,但我总还是感觉有点欠缺和遗憾。为了找出这些不足,我突然灵机一动:我的教学反思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起点,何不让他们参与反思呢?我马上编制了问卷调查表,征求学生的意见。征询内容包括三大方面:“你喜欢这样上课吗?请阐述理由。”“你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你认为本节课尚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怎样改进?”在整理学生的答卷情况时,我意外地发现,同学们普遍反映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能够调动学生一起参与教学,但同时,最大的败笔之处也正是在这里,学生提出的主要理由是“参与权被少数成绩好的学生独霸”、“没有实现学生之间真正的互动性学习”。重新审视本节课的教学,我突然感觉到学生反映的情况是正确的,从让学生总结命题规律、交流学习方法到让学生上台展示编制的问题,不都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在独自表演吗?仔细算下来,真正能够有机会阐述自己看法的人数还不及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呢!课堂上的教育资源是不能被少数学生独霸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教师要创造情境“实现学生之间广泛、多向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在多方互动中不断确立和发展自己的目标。”“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这一节课既没有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没有满足所有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性需求,更没有关注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本节课上,尽管没有了老师对学生学习的“灌注”,但一部分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垄断不是一种对其他同学变相的“灌注”吗?!这幅“画卷”既不美妙也不和谐!如何实现所有学生共同享有课堂学习资源、如何在学生们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中促进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将是我此次教学反思的重点内容。通过与学生座谈、向其他教师请教和查阅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我豁然开朗,又重新调整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第三次试讲。试讲过程(三)(教学案例实录——高三4班):[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交互探索出(比原来增加了“交互”)材料式评价题的命题特点、规律和学习方法,并通过自主与互动性的训练(比原来增加了“互动”),内化互动理论(原来是“内化自己的理论”),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属于新增加的教学目标)。
[简要教学过程]课初活动仍如试讲(二),随后,我不再让学生自由站起来回答,而是将这几个问题进行公开“招标”,投标人不是学生个体,而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然后由每个学习小组全体成员进行集体讨论,最后选定代表阐述本小组的共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全班形成了一致的答案。这次,我做了认真的观察,由于讨论的范围由整个班级缩小到了每个学习小组,我发现全体同学基本上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比原来的情况好多了。这个环节完成之后,就进入到“交流、共享各自的问题成果”的环节了。这次,我没有急于指定学生上讲台展示,而是首先让学生以四个人为单位交流每个人编制的“问题”,然后选择出四人中的最佳“问题”,再依此扩大到整个学习小组,选择出本组最佳的“问题”,派组长代表本组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组长并不再将答案直接告诉给其他同学,而是将“问题”抛给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可以“指定”回答的对象也可以进行“招标”回答),最后,再由“问题”的提供者按照制定的“标准答案”进行补充、修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也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起,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对第三次试讲的教学反思(同行帮助反思):
这次试讲我特意约请了市教研员包老师和组内的教师来一同听课。在课后评议中,大家在高度肯定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也指出了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地位有所丧失,尽管新课程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否定和排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要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可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却一直在扮演着“观众”的角色;二是本节课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历史评价题理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濡化教育的有效载体。结合老师们的评议,我对这节课再次进行了反思。是啊,整个一节课我俨然是一个局外人在“袖手旁观”,根本没有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使他们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啊;再有,由于缺乏教师的整体调控,致使不同的小组编制出重复性的问题。另外,思想教育的功能是不能缺失的,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其育人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更要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历史教学要成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却忽视了这一点,失去了许多有效教育的契机。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这些历史事件,就可以实现在历史评价中浸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了。同时,再辅之以师生、生生之间的真实互动,使学生感受到愉悦合作的积极性体验,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次反思以后,我再次修改了“教学目标”,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在历史评价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并提升他们的情感素养和世界观认识水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了一些设计方案,如,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编制个性化的“问题”时,我给每个小组限定了不同的范围和内容,这样就会避免“问题”的雷同;在学生们寻找评价依据和理论的时候,我要抓住时机提示他们从道德、情感和阶级性等角度进行思考自己得到的感受。在这番准备以后,我开始了正式的视频录像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是这一次次的教学反思促进了我的专业化发展。技能四: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技能1、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老师,让我考考你”快下课了。又到布置作业的时间了。望着同学们几近哀求的目光,我突然灵机一动:“今天课后老师不留作业了”!我大声宣布道,同学们一片欢呼“老师万岁”!“但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围绕着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给老师留一道作业题,请拿出你最精彩的问题考一考老师,让老师也尝一尝做作业的滋味,记住要附答案呦。”同学们又是一片雀跃。对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是教材中的难点,同学们在课后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热情,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钻研思考,每人为我布置了一道“高难度”的作业。
第二天,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第一个“考问”我,好像要为以前的不公正“作业待遇”雪耻似的。我话锋一转“老师肯定回答不出同学们留给我的所有作业,又不可能在这十几分钟内(其他时间还要讲新课的)回答出同学们的全部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你们组内最难的、最有特色的作业来考老师,但答案不许有错误,好吗?”“好!”几乎异口同声。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时而窃窃私语,惟恐被我听见;时而争执得面红耳赤,“你的问题我都会,怎么能难倒老师呢?不要。”“你的答案不完整,还要补充……”“还应该把第一问换成李小伟的那道题,肯定会难倒这位老古董(学生对我的‘爱称’)的”……
“时间到”。“第一组?”“如果《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科学的,太平天国运动能失败吗?”组长有些得意。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紧接着,另三道“难题”也相继出现在黑板上。说真的,同学们课后是下功夫思考了,有的问题确实是有水平的,如,“既然《天朝田亩制度》满足了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为什么农民阶级最终还不拥护这个制度呢?”。如果没有查阅资料并经过深思熟虑是提不出来的。“好,同学们留的作业都很好。但我要先回答最难的问题,你们认为哪道题最难?”下面一片争论,有三道题相继被同学们讨论后解决了。最后大家把意见集中在上面所列的第二道问题(“既然《天朝田亩制度》满足了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为什么农民阶级最终还不拥护这个制度呢?”)上,拭目以待我是怎样出丑的。
“对不起,老师真的回答不出来,我们还是请命题人解释一下答案吧。”大家抱以热烈的掌声。待那位同学讲完答案后,我又追问“大家分析他的答案完整吗?在这些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答案吗?”同学们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补充。我因势利导:“同学们能否再结合《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后来的实施情况去分析呢?”结果同学们提出了一些令我意想不到的颇具创造性的答案,命题人也予以了认可,我也从中受益了很多,真是教学相长呀。见好就收。“下面的三个问题还需要老师回答吗?”“不需要了”“为什么?”“我们都会了”,同学们猜出了我让他们留作业的意图,个个脸上流露着喜悦和理解。整整十分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接着,我和学生们开始了本节课的另一环节——新授课教学的活动……又到下课时间了。我刚一开口“今天课后,……”学生们马上群起脱口而出“我们还要给您留作业”,教室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都希望下一次自己的作业能被评选为最佳作业。2、提高学生的活动水平案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活动设计片段:
在讲解到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自给自足经济的特点时,为了使学生对汉朝时期僮仆作为当时田庄中主要生产力(“手工业工匠”)从事的生产活动情景以及田庄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有更好的了解,该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活动:让学生模拟“自己是一个当时田庄的主人,假如你要招聘一些工匠,写一份简单明了的招聘海报”,然后让学生自行进行设计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择优秀的“成果”进行当堂展示和评比。这项活动大约持续了15分钟。当时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写出的“海报”措辞和文采也不错。此举在课后的评议中得到了听课人的一致认可,大家都认为这个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理念,该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是“一节不可多得的有效教学活动课的典范”。但笔者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不仅不是“有效的教学”,甚至还是“无效的教学”,的“错误的活动”。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属于有效的教学,不能简单地依据“是否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是否使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是应该依据“是否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真正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下面,我们就依据这个标准来重新审视、反思一下上述的案例吧。首先,该案例设计明显地存在知识性的错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保证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任何活动设计都要由相应的知识基础来承载,如果这些知识内容出现了错误,大家可想而知,那肯定就不是有效的教学了。我们知道,无论是《僮约》(王褒作)中对田庄活动的记载还是山东腾州宏道院出土的画像石中所揭示的田庄中冶铸锻造铁器的情景,都是反映汉朝时期庄园生产生活的状况的。尽管有个别的史学家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存在“商品化经营”和“雇佣式劳动”,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主张在16世纪以前的中国一直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经济,而封建田庄就是其中自然经济形态的一种体现,田庄基本上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又包括各种副业生产在内的经济单位,是一个能够折射当时自然经济的微型社会。
而庄园里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随着大量自耕农、小手工业的破产而沦为佃仆、部曲、家兵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另一部分是为躲避战乱而投靠大庄园主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都与庄园主有着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实质上,田庄里的手工业者是不享有任何支配自己劳动权利的,根本谈不上劳动力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了。而此时在中国的经济形态中,自然经济是主体,是主要的经济成分,商品经济一直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只是到了16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雇佣劳动力才大量涌现,并形成了规模,劳动力商品市场才出现,早期资本家才可以“张贴海报”自由招聘劳动力,但在16世纪以前的中国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如果像该教师设计的活动问题那样可以自由招聘工匠的话,就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了,在这里,大肆张扬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种雇主和雇工之间的雇佣性关系,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容易误导学生以为在封建自然经济下劳动力也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也存在着一种雇佣式的剥削关系。另外,广告(海报)也是商品经济下的产物,中国最早的纸质广告应该出现在宋元时期,最早的工商业印刷广告是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这是至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物。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朝时期就采用纸质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也是错误的。我们从中获得的反思是:时下,在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中产生了一种错误倾向,我们有些人总是喜欢“贴标签”,凡是“好课”就必须有所谓的“创新”,必须有学生的活动,否则就是不完美的。为此,有的老师为了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创意,根本不顾及和考虑其所依托知识基础的正确与否,就别出心裁地随意“催生”、“伪造”出一些虚假性的活动,人为地走向了无效性教学的极端,这是应该大力批判的。教材中之所以呈现田庄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是要印证当时封建经济下自给自足的特点,而该教学活动设计却走向了这个观点的反面,所要论证的是商品经济的特点,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建立在错误知识基础上的活动就是无效的“伪活动”。其次,该案例设计背离了历史能力目标的培养要求。在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将能力培养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些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史料的获取和信息的释读、甄别能力,历史思维和逻辑论证能力,历史阐释和表述能力等。而该教师训练学生书写“招聘海报”,其“能力培养”充其量也就是历史教学目标层次中的最低级目标,即书写、表述能力,丝毫没有体现出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表述为“学生通过相关的史实来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里,所阐明的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透过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准确释读,形成对事物本质的历史思维和有效分析、概括等能力,具体表现在:要理解当时田庄中手工业生产规模的局限(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工匠地位和身份的低下(“匠”、“主”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紧固),田庄的生产是一种自然经济模式,粮食生产和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是统一的,自给自足,整个封建自然经济是高度分散的经营经济,自然经济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单位或个人的需要等等。教学中所要求的就是学生能够对当时田庄里这些生产、生活的状况给予准确的理解,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要求进行设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呈现一些资料,如《四民月令》、《史记》、《僮约》等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以及前面所述山东腾州宏道院出土的画像石中的信息等来让学生进行释读、理解和分析,就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材料、分析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历史思维的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而该教师让学生书写广告,离开了具体的历史素材,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的这些历史能力。我们从中获得的反思是: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开具体的历史素材和历史情境而空谈学生的能力,否则,就成为“无效劳动”了。我们承认,学生的能力是综合性的,但历史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却强调在综合性基础上的专业性能力发展,我们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综合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历史专业能力。历史知识是历史能力形成的载体,离开了具体的历史情境是无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假如本课的内容是关于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模拟工场主或资本家的身份拟订“海报”招聘劳动力,因为这里还有一些适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科学素材做依托。但该教师在脱离具体的历史素材的情况下就这样做,就无异于让学生写一篇语文作文而已,根本没有历史的味道了。如果说有能力的提高也是单一性的,学生并未从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地确定能力培养目标,并寻求有效的实现手段,只有这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有效教学”。再次,该案例设计漠视了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应有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教育应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但该教师组织的这个活动却忽视了这一点。该内容的情感教育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认识到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感受到田庄中僮仆身份的低下和被束缚、被压迫的命运”。但我们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却无法得到这样的结局,同学们甚至还会形成与之相反的认识,即:封建田庄里生产者的身份、地位和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工人阶级是一样的,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也是松散的,在社会上还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在这种情形下的生产组织形式也自然就是开放性的了。我们从中根本无法感受到庄园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束缚和被束缚性关系了,更看不到那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了,致使学生的历史情感发生了偏颇。我们从中所获得的反思是:历史教学中要高度关注学生情感世界认识的变化,万不可使学生的历史认识论发生偏差,否则将是“无效教学”。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忽视情感教育目标,情感教育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能力的过程中逐渐“浸润”、“内化”而成的。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将情感目标做为一种“教学摆设”,而是要将其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去,甚至还应该将情感目标的达成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该教学案例却忽视、甚至是违背了这个要求。依我之见,教师在设计这个环节时,只要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田庄中生产、生活的史料,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感受和认识了(这类资料相当丰富,在此就不例举了),根本没有必要搞这个“招聘海报”。3、教学资源的科学生成历史课程生成性教学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由教学案例《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引发的思考
教学案例: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课题是《文艺复兴》。当老师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一目中“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到:“老师,当时的望远镜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能证实‘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呢?现在看来‘太阳中心说’也是不正确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个望远镜是对人们认识的一种误导呢?”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相继站起来询问类似的问题。看得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更是他所期望的,该教师的神情为之一振,立即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生成”学习的有效“情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围绕着“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与现在的天文望远镜对比有什么特点?”“这个望远镜的构造怎样?”“除此以外,伽利略发现的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的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等几个问题上网查询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讨论并上讲台交流……整个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有查阅资料的,有讨论的,有拿橡皮、铅笔做“道具”演示落体运动规律的,还有几个淘气的学生把书本卷成了“圆筒”充当“望远镜”左顾右盼……该教师也显得很兴奋,时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小组讨论。临近下课的时候,该教师还“神采飞扬”地要求学生课后寻找材料去摹拟仿造出一个望远镜来,一周后进行展评。在课后评议中,该教师还一直沉浸在这个教学生成的“喜悦”氛围中,认为这就是对新课程中关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和落实(认为这种做法“是生成学习内容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生成性的问题上陷入了误区:误区一:“非预设性”,即:背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而进行“随意性的生成”。现在学术界和中学教育界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问题。一谈到“生成”,总有人把它与“预设”相对立起来理解,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教学“生成”应该是在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情况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要求下的“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其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尽管这是一种无法预知的生成,但却不是没有方向和目标的随意性生成。如此说来,“生成”的本质是“有计划”中的即时性变化,它总是要受到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明显地违反了这个“忠实性”的原则。关于“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问题,对于这个望远镜是怎样的构造、又是怎样验证“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等问题都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上要求学生分析“伽利略发现的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的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更是滑稽之至,真不知道执教者的动机是什么?!教材中呈现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这个知识点的目的是为了阐释、理解“文艺复兴引发了欧洲自然科学的进步、伽利略发明的天文望远镜通过证实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统治下解放出来”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师应该利用这个知识点来实现这个目标,但该教师却将历史课堂教学演变成了纯粹物理课的讨论和实验活动。这种错误的“生成”必将导致教学目标的迷失和课堂的失控,所谓的“生成”最终也必将沦为“无成”。课堂教学是需要注重动态生成的,但却不能随便地乱生成。误区二:“唯成果论”,即:大凡“生成性学习”都必须产生出结果来。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材料制作出一架望远镜来,并“进行展评”(作为评定学生“生成学习”成果的依据),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师进行生成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在追求一种“成果”。我们姑且不谈制作望远镜本身是否有意义,仅就追求“结果”的做法就值得商榷。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在研究性学习或生成性学习之后,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写出“一篇有自己见解的小论文”或类似的成果,似乎只有这样,“生成性的学习”才是完美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囿于学生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学习资源、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制约,还不能要求他们像大学教授或研究生那样研究出自己的成果来,这也是不现实的,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间接经验,为将来的深造奠定基础。但这并不是反对中学生的“生成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反,“生成性学习”还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本领的有效途径,能够弥补接受性学习的不足,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因此,更应该得到倡导。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提倡什么?是提倡一种“生成性学习”的意识与方法还是提倡“生成性学习”的创生性成果?我认为应该是前者,我们中学的生成性学习所重视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只要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在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一种应激和即时性获得学习的本领和意识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必要非产生出成果来不可,换言之,我们不一定苛求学生一定要写出一篇论文或者制作出一件新产品,这既不是我们中学教学的任务也是不现实的。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只要学生知道怎样进行自主性学习、获得相关知识信息就可以了,生成性学习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非要求学生制作出一架望远镜来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
误区三:“虚假性”,即:在没有生成价值和情境下的牵强性生成。这是从是否具有生成性意义和价值以及是否应该进行教学生成的角度来说的。时下,普遍流行着一种“伪生成”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左”的看法或者出现超出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问题时,教师就认为这是进行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情境”,就马上调整教学方向和内容,将学生引向围绕这个所谓的“新素材”进行讨论、学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生成性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有实际意义和学习价值的“新情境”的时候进行的生成,并不是任何情况下的情境都具有生成的价值。衡量是否有生成性价值的标准就是这种生成能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善、能否提升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能否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等,如果我们只图一时的“热闹”,追求一种“形式”,就是没有实质意义的低层次生成或“伪生成”了。如上述案例中,当有学生提出“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是什么构造”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路径和策略改由学生讨论这个没有实际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目标),而是应该制止学生的进一步讨论或者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自行查阅资料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消除一种“误解”:不能凡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是可以作为生成性学习的资源和情境的,我们首先要分清这个问题情境的价值意义,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千篇一律地进行所谓的“生成”,就难免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令人产生矫揉造作之嫌。同时,虚假性的生成造成的最大危害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转移了他们正常学习的视线,客观上引导他们滋生了课堂学习的错误动机。在生成性学习的问题上,我们还是应该多提倡些“务实主义”、少些“虚无主义”的作风。
误区四:“去情感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这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结果,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悲哀。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濡化教育,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体验得到提升。《历史课程标准(试行)》中也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即: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笔者注)同时也成为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的过程。”生成性教学自然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但现在的生成性教学却普遍地忽视了这一点,笔者听过一些有关课堂教学生成的课,但无一例外地,这些课都没有出现过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生成。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生成情境是不利于情感生成的,而是由于我们在生成的意识上对情感的关注过于淡薄所致。如上述案例,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执教者就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来了,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情境实现学生情感的生成。其实,当学生问到“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的构造怎样?”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我们从伽利略制造望远镜的问题上体验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科学精神?结合布鲁诺、培根的事迹分析这种精神在当时引起了怎样的震动?等”这样,一方面能够激起学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思想品质,体验伽利略和布鲁诺的那种为坚持科学和真理而不懈追求、敢于献身的精神。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定位于实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在历史课堂的生成性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个宗旨。误区五:“生成主体的单一性”,即:只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生成,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成中的主体性地位。生成性学习强调的是在课堂上现时生成出在教师原教学设计中所没有预见到的“新问题”、“新情境”,这个“新情境”和“新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媒介和“平台”。这个“平台”的出现既可能是学生个体思想碰撞的结果,也可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甚至是教师个体活动的主观创设。所以,产生课堂生成性教学“情境”的主体应该是多重的。但我们在生成性的教学中似乎总是存在着一种“误解”: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只有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才能进行教学生成,而忽视了教师在生成性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捕捉课堂互动情境变动的契机以主体性的地位应激、即时性地提出生成性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在课前教学设计时就有意识地创设可生成性的情境,实现教学生成的广泛开展。如上述案例中,在学生询问“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的构造怎样?”时,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转移话题,创设情境,反问学生“我们是否可以思考:伽利略为什么能够制造出天文望远镜?这个望远镜在当时的思想界起到了什么影响?等”在讲到培根的思想时,教师不妨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尽管这些问题都不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范围内,但却是对教学目标的深化,属于学生生成性学习的内容,这些生成性的内容和学习情境都是执教者主动提出和创设的,但却对学生的生成性学习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由此说来,在课堂教学生成性的问题上,教师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被动地期待生成性学习情境的出现,而是要主动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也要以主体性的地位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地创生。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生成性教学的品质,我们应该遵循忠实性(忠实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约束)、观念性(生成性学习的思想、意识永远都要比结果重要)、真实性(摈弃那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成)、多维性(知识、能力、情感的多维生成)、全员性(教师和学生都是生成性学习情境的主体创设者)等原则。4、对课标的有效处理
细化与升华:创造性地运用课程目标——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的“情感目标”为例课程目标是实施课程与教学的依据和灵魂,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规定和引领的作用,其实质就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运用课程目标进行施教活动一般来说都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那就是简单地移植《课程标准》或照搬各类“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将教学目标进行笼统的抽象、概括,诸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统统地表述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情操”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没有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明确化”,这样的目标从理论上来说是空洞、干瘪的,从实施的结果来看是虚无、肤浅、形式化的。新课程下的教学强调教师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起到主体性的作用,要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目标进行创造性地开发、运用,将课程目标细化、具体、明确,这个过程也就是课程目标的“活化”过程和价值的“升华”过程。下面就以人民版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历史课程标准》对该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能够“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这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却没有对本课作出具体的要求,只是在《历史课程标准》总述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提及到了“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内容。其结果就导致了某些老师不加思索地将这个表述内容简单地拼凑、叠加、抽象,移植成为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可以想象出来,在这样“情感目标”指导下的教学是不会有真正收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细化处理的(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只介绍“情感目标”的细化及实施过程):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中国古代精美手工艺品的欣赏,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艺术鉴赏力;2、从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使学生体验到中国手工业生产的悠久历史、辉煌的成就、工匠的创造性智慧,并形成祟尚科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3、通过“我来介绍”、“文物鉴赏”、“模拟拍卖”、和“课堂辩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感受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懂得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并形成尊重、宽容、保护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开放意识(反对狭隘的民族文化心理)。
简要教学过程片段(纺织、冶铸、陶瓷等行业所取得的成就):教师:中国的古玩市场主要由哪些种类?你若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会选择哪些种类的藏品?(由于央视《鉴宝》节目的一段热播,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既熟悉,又感兴趣)学生:古玩市场一般有古代名家字画、丝织品、青铜器、瓷器、家具等(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出了选择藏品的不同种类。)教师:你们为何选择这些藏品?学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积淀,是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教师:好!下面请大家来介绍、交流一下你们所了解到的这些藏品及其价值。
(进入“我来介绍”环节)。学生甲:2007年1月,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丹阳联合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在评选“十大宝物”时发生意外:礼仪小姐展示一面战国青铜镜时不慎失手,古镜当场被摔碎。现场,主持人请了5位藏家上台,各自选一件可以入选“十大宝物”的“宝物”。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副秘书长许耀新上台选中一面战国青铜镜。主持人请礼仪小姐持这面古镜向现场观众展示。礼仪小姐移手之际,古镜突然从盒内摔落到地面上。瞬间,人们都惊呆了。央视工作人员、礼仪小姐和专家都赶紧在地面上捡拾碎片,由于事情突然,主持人立即出来圆场,并取消了接下来的展示。栏目负责人方书华当场承诺将邀请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修复古镜。当时,此镜的主人、坐在台下第一排的陈凤九先生心痛万分。他说,这面古镜已收藏了16年。他通过查阅资料和探访名家,得悉这面古镜是一孤品。天津博物馆和已故的陈逸飞先生都曾出高价向其购买,其中最多出价100万美元。这面古镜除镏金外,还镶嵌了11颗绿松石(宝石一种),绿松石周围还有精美纹饰。事后,此镜并未能入选“十大宝物”,另一面汉鎏龙虎纹金铜镜则以50万元的身价入选。教师: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我们镇江,我也听说过。这是孤品,无法真正弥补,真可惜呀!大家从中有什么感想?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慨),集中认为“历史不能重复,应该用心保护这些文物,否则就是历史的罪人”。学生乙: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了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一位画家,在他的作品《群神宴》上,画了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都是明的青花瓷。学生丙:2006年年底,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拍出中国艺术品最高价——1.5亿多港币;在2006年春季,嘉德拍卖会上,一件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人民币成交。教师:中国的瓷器真是价值连城啊!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学生们异口同声。)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古代的瓷器都很感兴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些陶瓷的魅力吧。(进入鉴赏阶段)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瓷器的鉴别方法和相关的材料(略),然后让学生进行赏析这些瓷器的名称、产地、特色、价值等,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瓷器品种,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自己所喜欢的瓷器价值进行描述。学生们都很踊跃,如,有的喜欢“钧瓷”(“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有的喜欢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等。
然后再呈现给学生几幅古代纺织业和冶铸业的精品(见下列图片),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并附几则材料,如,“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丝’,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凯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收购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罗马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柄青铜剑,当场去土锈后,表面光亮如新,剑刃非常锋利,一剑可划透12层报纸。经电子探针和质子X光荧光分析,剑的表面有一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氧化物保护层,表明曾采用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现代铬化处理技术是美国在1937年、德国在1954年分别获得发明专利权的。2200年前的秦代人是怎么掌握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的,至今还是一个谜。”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成就进行鉴赏,方法和要求同上(见上述“陶瓷的鉴赏和评价”),使学生不自觉地形成对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高度民族自豪感。
教师:同学们说这些藏品都有什么价值呢?学生:不菲的市场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工艺价值,是历史的积淀,辉煌的呈现。我们在看重市场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品位其中的文化底蕴。(认识得到了升华。)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就依据这些价值模拟一次“文物拍卖”活动。(学以致用)
拍卖师(学生):还有一个是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投影显示)。这个名为“鬼谷下山”的瓷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是目前世间仅存的八件同类古董之一。罐上画的是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武被敌方所擒,其师傅鬼谷子接到齐国使节通知后前往营救,与使节一起下山的情景。罐上描绘鬼谷子乘坐一辆由一虎一豹拉的两轮车,跟随两个步卒,齐国使节苏代骑马殿后,两人之间有一少年,英气勃发,纵马而行。下面我们开始拍卖。起拍价150万。学生甲:200万。学生乙:300万。……
拍卖师(学生):大家知道最后的拍卖价是多少吗?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价是1568万英镑!(一片嘘唏声过后。)教师:大家知道我们古代手工业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创造出这样的价值吗?学生:(讨论)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政治稳定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精神等。教师:我们今天应该从中弘扬哪些精神呢?学生:崇尚科学、创新进取、求真务实等。(认识再次升华)教师:很正确。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文物呢?请阅读下列材料,展开讨论。
材料一何鸿燊先生用6910万港元购回了漂泊近一个半世纪的圆明园三件国宝———牛首、猴首、虎首铜像。这三件铜兽头像原本安放在圆明园内最大的西洋式建筑———海晏堂前喷水池内。这些生肖铜兽头像制作於清朝乾隆年间,采用精炼的红铜手工打制而成,工艺精绝,造型夸张而生动,是难得的艺术精品。一八六○年(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大肆抢掠术焚毁圆明园,这十二生肖像下身石雕被砸毁,头部铜像均被侵略者盗掠,流失海外。2007年年四月,世界两大拍卖公司苏富比和克里斯蒂在香港举行拍卖,其中便有这三件铜兽头像,从而引起海内外爱国人士的强烈抗议。经过一番激烈争夺,何鸿燊先生高价将这三件国宝购回并将其捐献给国家。材料二进入20世纪,随着这些文明古国重新获得自由和独立,追讨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夺和偷盗走的本国艺术品就成为一项持续和神圣的斗争。2002年1月,一具3千多年前的古代埃及法老金棺棺盒,在被盗往国外70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埃及。这具法老金棺重达1500公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多年前被人发现陈列在德国慕尼黑一家博物馆里,埃及政府马上与德国政府谈判,要求德方归还埃及,德国就此提出各种条件推诿,谈判中断多年,一直到2000年,埃及总统和文化部长直接出面干预,德国才极不情愿地同意无条件归还埃及。
讨论题:我们从何鸿燊先生身上学到了些什么精神?流失海外的文物国宝该不该高价买回?我们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持何种态度?材料三警方千里追缴战国汉代文物特大贩卖文物案告破——四个江苏人在老家以几百元的价格购买几件汉代及战国时期出土文物后,再到济南准备以高价卖出,以非法牟取暴利。警方密切侦查,追踪千里,追缴回汉代及战国时期出土文物共37件,其中二级文物玉剑格1件,三级文物彩绘漆耳杯、铜钫壶、玉蝉各1件。这些文物贩子受到法律的严惩。讨论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贩卖文物的行为?(学生讨论的结果和答案略。)案例反思和结论:第一,我们对待课程目标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遵循基础上的改进”,即:在遵循课程目标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和“深化”,切忌教学目标的“大”而“空”;第二,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在情感目标的统领下,实现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所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选择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第三,在情感教育方面,要使学生具有世界意识,在维护本民族文化地位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要产生狭隘的民族情绪;第四,我们的教学要立足、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要体现出“学以致用”的原则,使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化”;第五,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一起开发课程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境界会得到同步的提升。5、对教材的有效处理材料一注释:毛泽东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返回延安的周恩来在机场合影;1937年,毛泽东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材料二注释: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中写光辉著作《论持久战》;1939年,毛主席在延安和“小八路”亲切谈话;1945年4月,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材料三本词作于1936年,初发表于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新民报晚刊》和《大公报》上。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材料四请完成以下问题:1、概括毛泽东在该时期的历史功绩(加标题)。2、前三则材料与材料四的信息之间是什么关系?3、“抗日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具有一致性”,为了论证该观点,应如何使用上述材料?我们应从中学习毛泽东的哪些精神?技能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Wo#r%u(y+B3E6H9LcOfRjUmYp!s&w)z0C4F7JaMdPhSkVnZq$u*x-A2D5G8KbNeQiTlXo#r%v(y+B3E6I9LcOgRjUmYp!t&w)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LdOgRjVmYp!t&w-z1C4G7Ja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p#s%v)y0B3F6IaLdOgSjVmYq!t*w-z1D4G7JbMeQhTkWoZr$u(x+B2E5H9KcNfRiUlXp#s&v)y0C3F6IaLdPg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大二学年总结自我鉴定5篇
- 【模块二名篇名句默写】【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 石河子大学《数字信号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口腔解剖生理学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工程项目管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波斯文学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数学物理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英国文学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论语》导读(2021下)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沈阳理工大学《电子技术基础》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
- 《分散系》说课课件
- 小升初数学苏州外国语学校数学模拟试卷答案版苏教版精
- 抗痉挛体位专题知识讲座
- 19规则值班水手英语听力与会话
- 广东省3证书高职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
-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 安全文明作业方案及措施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单
- 境外项目紧急撤离方案
- 爱普化工新材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