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对电子证据鉴真的经验借鉴,刑事侦查学论文_第1页
美国法对电子证据鉴真的经验借鉴,刑事侦查学论文_第2页
美国法对电子证据鉴真的经验借鉴,刑事侦查学论文_第3页
美国法对电子证据鉴真的经验借鉴,刑事侦查学论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法对电子证据鉴真的经验借鉴,刑事侦查学论文长期以来,由于电子证据不属于我们国家(刑事诉讼法〕中的法定证据种类,在刑事司法实务中,各办案部门为避免争议,不是选择回避使用电子证据,就是将电子证据转化①为其他证据来使用。这种证据转化的方式浪费了司法资源,降低了司法效率。同时,出于对电子证据的易删改性和电子证据无法可依的考虑,审讯者往往对电子证据能否真实可靠的证明标准要求过高。当然,审讯者对证据能否真实可靠持慎重态度无可非议,但是假如标准把握得过高,则会造成电子证据难以发挥其特有的证明作用,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2018年我们国家公布施行两个刑事证据规定②,2020年起正式施行新(刑事诉讼法〕,这初步结束了电子证据的适用在我们国家刑事诉讼领域长期无法可依的局面。而在司法实践中,怎样把握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即电子证据的鉴真③问题则成为学界及司法实务界最近几年关注的热门。在证据法学理论的众多证据规则中,传闻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及最佳证据规则,国内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与讨论,而证据能否具有可采性门槛标准的鉴真规则,国内讨论得并不多。但是鉴真规则在完善我们国家证据规则的经过中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当前,国内学界对鉴真规则的研究最为透彻的是陈瑞华教授,在(实物证据的鉴真问题〕一文中,陈教授对鉴真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理论梳理。北京大学的牟绿叶提出,为保障证据的真品性和真实性,我们国家需要构造诉讼化的鉴真程序。北京大学的古芳则提出怎样加强对电子证据的鉴真进行限制(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将另文详述)。总体看来,随着合法身份的解决,电子证据将越来越多地出如今法庭上,因而对电子证据的鉴真问题进行深切进入讨论,意义重大。美国的(联邦证据规则〕的制定历时15年,在制定经过中诸多学者对鉴真规则进行了充分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借鉴美国法对电子证据鉴真的成熟经历体验,探寻求索合适我们国家诉讼制度的电子证据鉴真规则。一、实物证据鉴真的美国经历体验鉴真规则是证据法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即必须首先证明有关证据就是提出证据的人所主张的证据,然后面对的才是对该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对于这一点,证据学者威格摩尔将鉴真需要视作固有的、逻辑上的必要性。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络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是举证方的主观臆造。例如,控方向法庭提交了一份作为证据的书证,声称是由被告所写,并以此来证明自个的主张。法官在允许此份证据进入审讯程序前需要依次进行两项审查。首先,需要对此书证的书写人的身份进行核实,确认它确实是由对方所写。然后,再对此证据进行法律审查,看此证据能否能够经得起一系列排除规则的检验,只要具有可采性的证据才能够进入事实审讯的法庭程序。这两项审查中的第一项即证据的鉴真程序。在美国证据法中,控辩双方在法庭上提出任何一项实物证据,通常都要承当该证据的鉴真责任,即承当证明其提出的证据与他所声称的那个证据具有同一性的责任。在美国的证据法中,这种证据的同一性是附属于相关性的一个要素。所谓相关性,英国学者史蒂芬曾作出如下界定:两个事实之间的联络如此密切,以致于按照事件的通常发展经过,华而不实一个事实本身,或联络其他事实,能够使另一事实在过去、如今或将来能否存在得到证明或至少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相关性分为两部分,即逻辑上的相关性和法律上的相关性。逻辑相关性,指在本质上对待证事实所具有证明作用,这是一个纯粹的事实概念,不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法律相关性,指的是被法律所认可的相关性。法律之所以把某些具有逻辑相关性的证据视为不相关,是为了实现防止预断、避免对被告人造成不公平等技术或政策方面的目的。而鉴真则是要审查、分辨体认举证方所提出的证据能否具有逻辑上的相关性。只要具有逻辑上相关性,即经过鉴真的证据,才会进行法律相关性的审查。在证据法学理论中,通常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将证据分为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在美国的证据规则中,对于言词证据,可通过被告人、证人和被害人在法庭上口头叙述,经穿插询问,验明其真伪。因而,美国证据法中的鉴真规则主要针对实物证据。所谓实物证据,主要是指以物品、痕迹、书面文件、录音录像等为物质载体的证据形式,即物证、书证,电子证据以及用于演示或说明证人证言的示意证据(demonstrativeevidence)等都被看作是实物证据。在(联邦证据规则〕中,鉴真规则是由规则901所规定的,其由两部分组成。901(a)条规定:作为可采性先决条件之鉴真或识别的要求,是由足以支持一项特定的证据即争议事项系证据提出者所主张事项之认定的证据来知足的。这为提供证据者必须知足法官采纳该证据的证据标准。然后901(b)列举了知足鉴真要求的各种实例,包括:(1)知情人的证言;(2)关于笔记的非专家意见;(3)审理者或专家证人所作的比对;(4)独特的特征;(5)声音分辨体认;(6)交谈;(7)公共记录或者报告;(8)陈旧文件或者资料汇编;(9)程序或者系统;(10)成文法或者规则规定的方式方法。该规则同时指出,以上各实例只是通过例证讲明,鉴真对象并非仅限于此。对于物证的鉴真,例如犯罪中所使用的匕首。当控方提供一把匕首作为证据时,并不是任何匕首都能够成为证据。控方必须根据(联邦证据规则〕901(a)的要求,通过对此匕首的鉴真来证明这把匕首与本案的关系,这是后继法律相关性审查的先决条件。匕首与本案有关的证明,能够来自证人证言,能够来自证明匕首与被害人伤痕一致的鉴定结论,证明匕首发现于犯罪现场的勘验、检查笔录,可以以来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等。对实物证据的鉴真能够通过容易分辨体认的特征或通过保管链条而进行。通过证人对实物证据特征的分辨体认能够到达鉴真的要求。通过对该证据保管经过中,从犯罪现场发现直到在法庭出示的整个经过中,所有经手该证据的人关于证明此证据保管状态的证言,可以以到达鉴真的要求。对于书证的鉴真,由于书面文件形式多种多样,对此,(联邦证据规则〕规定了不同的鉴真方式。对于书面文件能够通过上面的签名鉴真。901(b)(2)和(3)规定,笔迹鉴真的非专家意见基于并非出于诉讼目的对笔迹的熟悉程度而获得,只要经过此种鉴真的文件签名就能够进入法庭。在法庭上,陪审团或专家能够将示意证据与这种经鉴真的文件样本进行比对,作出事实判定。901(b)(4)规定,书面文件能够通过其与众不同的特征、内容加以分辨体认,或由其被发现的环境来鉴真。901(b)(1)对于业务档案或其他公共机关的记录能够由保管人的证言而得到鉴真,证言应讲明业务档案或数据检索系统操作的方式以及该文件是从特定檀卷中或以一定方式方法检索得来的。假如一个数据资料检索经过或系统被使用,也许还需要进一步的证言来知足901(b)(9)的要求,即该经过必须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至于要求获得多少关于输入、处理和输出方面的信息,则取决于这些数据资料的性质和操作以及其可检验性。对于陈年文件,901(b)(8)规定,假如该文件处于其真实性不容置疑①的状态下,而且这种存在状态是能够预期的,并且在出示时已保存了20年以上,则以为此文件知足鉴真要求。对于电子文档类的电子证据,(联邦证据规则〕是将其看作书证的,对于这类证据的鉴真问题,(联邦证据规则〕901(b)并没有牵涉,但是很多法院已经注意到,由于该条款对于各类证据仅以例证的形式规定了鉴真要求,故法官在适用其充足性标准时有一定的造法的空间。通过不少案例已在采纳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以及电子日志方面,类比适用传统书写文件。电子邮件能够通过所载电子地址、使用回复功能生成的原始发送者地址、电子邮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乃至电子签名本身等加以鉴真。对于示意证据,鉴真要求对该证据是要描绘之主张事项的公正、准确或真实的描绘叙述。对示意证据进行鉴真的证人不必是拍摄者,但必须认识并指认所描绘的物体,并作证讲该证据公正、正确的描绘叙述了原貌。对于不能原貌描绘叙述的示意证据,由于可能具有误导性或引起偏见,援引(联邦证据规则〕第403条进行裁定排除。对于示意证据中的法院演示和试验,是指当证人陈述事实时,能够进行法院演示和试验予以讲明。固然条件不必完全一样,但是要求足够类似,到达能够进行公正比拟的目的。对于缺乏本质类似性的法院演示和试验,同样需要援引(联邦证据规则〕第403条进行裁定排除。对于记录模拟和事件重建,是将意外事故或犯罪拍摄成影片或计算机生成动画,一般是由一组描绘对象动态变化的图像组成,旨在用于图解证人证言,同样也需要像示意证据那样遵守公正和准确的要求。由于此种模拟手段会将真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简化,而且华而不实多数与事件重建有关的数据资料也是未知的,因而法官即使采纳,一般也需要对陪审团作出警示:该影像并非该事件的准确再造,仅仅是表示出举证方对所出示证据的评价。对于不能公正和正确的描绘叙述原貌的记录模拟和事件重建,法官同样能够援引(联邦证据规则〕第403条进行裁定排除。综上所述,对于示意证据、法院演示和试验以及记录模拟和事件重建的鉴真要求是对主张事项的描绘叙述必须公正和准确,对此法官具有自由裁量权。另外,对于最终进入法庭并出示在陪审团面前的这三类证据,法官还需要对此类证据的性质提醒陪审团注意这几类证据的展示性与事实真相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对于录制品,即类似于我们国家的视听资料的证据,(联邦证据规则〕也为其规定了相应的鉴真方式。录制品是介于实物证据和目睹证人证言之间的证据,录制设备发挥相当于沉默证人的作用。这类证据是由音频、视频自动记录系统,通过机械、电子或其他方式方法留在磁带、磁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中的真实事件的记录,华而不实并未掺杂人的主观因素。这类电子设备看到或听到的信息,在展示时能够无损的重现事件发生时的情景,比人类目睹证人的错误风险要小。由于当事件过去一段时间,人在回忆时,必然会有微量的主观性因素掺杂华而不实。最初,法院为确保录制品的准确性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态度,要求对设备操作者的自个、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录制品本身从录制到法院举证经过的完好的保管链条加以证明。鉴于当前具有很成熟的鉴定录制品能否被篡改正过错的电子技术,美国多数法院已开场将录制品的鉴真问题简单化处理,很多法院不再坚持传统的、严格的鉴真标准。只要有证人作证讲,他听到过某一交谈或看到过某一场景,并且该录制品准确地复制了这一交谈或场景,即推定该录制品到达鉴真要求。但是,还有些法院根据(联邦证据规则〕第403条和第901条的规定,坚持要对录制品的制作方式作更完好的证明,包括其保管链条,其为改变状态以表示清楚去准确性。(联邦证据规则〕第902条规定了一部分不需要证据提出者去证明其真实性的证据,这部分证据以其外观或其自证其明的内容为根据就能够自我鉴真。这部分证据包括:盖有印章的国内公文、部分未盖印章的国内公文、外国公文、经认证的公共记录副本、官方出版物、报纸和期刊、贸易标志和类色特征、工人的文档、商业票据和相关文件、国会立法规定的推定、经认证的国内常规活动档案以及经认证的国外常规活动档案。对这部分文件的采纳不是对其真实性的终局证明,辩方能够提供相关该文件为假的或证明文件上的签名是伪造的证明。自我鉴真并不解决该文件所报告信息之来源和准确性的问题。对于电子证据这种新型证据,美国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基本建立①了电子证据鉴真的主体、标准。对于鉴真的主体,通过UnitedStatesv.YoungBros.Inc和UnitedStatesv.Whitaker等判例,能够看出电子证据的鉴真主体并不需要具有特殊的专业资格,普通人就能够对电子证据进行鉴真。在UnitedStatesv.YoungBros.Inc一案中,被告以为计算机生成的记录并不一定准确,而法院的判决指出在计算机打印输出物存在的案件中,打印输出物的可采性的基础可来源于公司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或某个了解这一特定系统的人,因而负责使用该计算机,并保管此计算机生成记录的官员就足以对这些记录鉴真,而无需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进行鉴真。在UnitedStatesv.DeGeorgia一案中,法庭的判决指出,不必让专家证人提供证言以确认计算机的准确性,由于公司正式依靠这些计算机构成的结果来维持正常业务,这表示清楚计算机是相当准确的。在UnitedStatesv.Whitaker一案中,被告提出控方的计算机打印输出物未知足(联邦证据规则〕901(a)对鉴真的要求。被告以为,控方没能传唤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经过有亲身体验的人到庭作证,也没有传唤能够核实数据的输入和输出经过的准确性的证人作证。控方的证人向法院提供的证言表示,指控被告的计算机记录来自于协助警方的福斯特的计算机,而福斯特是惠特克的共犯,而且,该电子记录的打印输出物的生成全经过均有其他证人亲身经历。因而,法院判决以为,凯文固然不是进行计算机操作的专业人士,但是其对证据的提取、固定经过有其他证人亲身经历,因而其具有对该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证的资格。法院还以为,辩方对于共犯福斯特可能会对该记录进行改动提出疑问,但是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该情况存在,综合看来,控方的证明符合对该记录的鉴真要求。因而,电子证据鉴真的适格主体,并不限于该计算机应用程序的设计者,负责管理此计算机构成记录的人、对该记录系统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够作为鉴真主体。由于电子证据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鉴真的标准是通过牵涉电子证据的几个方面确立起来的。总体来讲,对电子证据的鉴真不需要比书证更高层次的鉴真标准,系统的非绝对安全状态、记录中的瑕疵与记录被篡改的可能性并不绝对否决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但有可能会有损于其证明力。在UnitedStatesv.Vela一案中,判决以为计算机生成的业务记录甚至比正常的业务记录要更可靠,由于没有人实际介入它们的生成经过。被告提出对此业务记录可靠性的质疑,他以为控方没有讲明在这里记录生成经过中计算机能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法院以为,与本案并无利害关系的公司,提供的这些业务记录是他们公司得以维持其正常业务运转的依靠。因而,这些业务记录的真实性值得信赖。法院同时赋予了被告充分的时机驳斥此证据,但是质疑仅影响计算机记录的证明力,与可采性无关。在UnitedStatesv.Glasser一案中,被告以为,控方没有举出证据以证明计算机打印输出物的真实性。法庭判决以为,这些打印输出物是按照常规程序保存的,这些程序能够确保记录的准确性,一个密不透风的安全系统并不是计算机记录被采纳的前提条件,即对电子证据的鉴真并不需要产生此记录的系统绝对安全。在UnitedStatesv.Bonallo一案中,被告提出,作为证据的计算机数据因被篡改,所以具有不可信赖性。但是,诉方主张被篡改的记录作为证据是用来证明它们在事实上确实被篡改了。法院以为被篡改的记录与该记录的独特性以及主张的目的是一致的,而被告对于有人篡改此记录以此陷害他的主张并没有提出任何证据支持。因而法院以为别人篡改储存在计算机里的数据的可能性并缺乏以表示清楚该证据不可信。因而,电子记录证据仅有被篡改的可能性,而无证据支持其主张,并不绝对否认该证据的可采性。在UnitedStatesv.Tank一案中,被告提出,控方作为证据的聊天记录不完好,且提出其共犯Riva假如对记录进行关键性的改动,诸如改变记录中出现的人名或谈话内容等,也有可能,进而质疑该聊天记录的可靠性。在证据庭审程序中,Riva向法庭揭示了自个当时怎样使用计算机保存聊天室记录,并证实计算机的打印输出物固然并不包括已删除的谈话内容,但是仍然能够准确地反响当时与被告之间的谈话。被告成认其使用聊天室记录中出现的名为Cessna的昵称,而且被告的几个共犯均证实Cessna即被告本人。而且在他们与Cessna见面时,实际出现的人确实是坦克。综合几方面的证据均表示清楚该证据的真实性。法院以为,本案中控方举出的聊天室记录固然不是完好的,存在被篡改的可能性,但是基于记录的不完好是由其共犯里瓦而不是检察官进行删除操作时造成的,另外根据控方的其他证据与该记录互相印证了其真实性,因而通过了鉴真。在UnitedStatesv.Catabran一案中,被告提出作为证据的计算机生成记录有两个错误来源:一是数据输入会产生错误,二是计算机程序本身会产生错误。因而该运算结果不能作为证据。但是控方以为,固然此运算结果不太可靠,但是控方证人能够辨别这种错误,并主动加以纠正。法官判决以为,数据输入和程序方面的瑕疵只能影响计算机打印输出物的证明力,而不能决定它的可采性。从上述判例中,能够看出对电子证据的鉴真不需要比书证更高层次的鉴真标准。计算机系统的非绝对安全状态、记录中的瑕疵与及记录被篡改的可能性并不绝对否决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但有可能会有损于其证明力。对于鉴真的方式方法,根据电子证据的特性而各不一样。总的来讲,能够通过其产生、存储的环境可靠性推定该证据的真实性,或通过该证据的独特性进行鉴真。在peoplev.Huehn一案中,被告对MAC公司四份计算机生成的电子证据的鉴真方式方法提出质疑。该案法官以为,对于在日常业务活动中计算机生成记录,假如是机器自动生成的,或者证据的生成、传输和保管经过都是在正常的业务经过中进行,则应当符合鉴真规则的要求。在UnitedStatesv.Siddiqui一案中,法官判决中以为,被告发给Yamada和Gunten的电邮地址都是其学校的邮箱,而且Yamada使用回复功能给被告发回的邮件,从Yamada和Gunten收到的邮件内容能够得知发件人知道被告某些事情的详细细节等等。这些详细的细节能够作为电子邮件的独特性证明,证明该邮件由被告所发出。因而,通过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互相印证能够构成独特性证明,对其身份进行鉴真。为了保障证据的真实性,在证据审查中,美国建立了大量的限制性规则,用以规范和制约证据的使用和事实的认定。美国的(联邦证据规则〕将鉴真作为证据的先决条件,在审前程序中进行鉴真后,再由法官进行法律价值的判定,决定证据的可采性。只要经过这两个步骤的证据,才能够进入审讯程序,交由陪审团进行事实评判。美国通过(联邦证据规则〕和一系列的判例,逐步建立了鉴真的标准。当前,我们国家的证据审查则没有过多的程序性保障,对证据的鉴真,仅仅是法官对证据进行审查认定的一部分内容罢了。然而,由于电子证据等新型证据形式的出现,使得针对证据真实性的审查变得越来越具有技术性。对电子证据进行鉴真,需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建立适于司法实务的标准。借鉴英美法系的鉴真程序,结合我们国家刑事证据审查和认定的现有制度,构建适于电子证据的鉴真标准和方式方法,对解决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的适用问题意义重大。二、电子证据鉴真的原则和内容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会像物证、书证一样,成为证明案件真相的重要证据形式。电子证据在进入法庭证明案件前,与物证、书证一样需要经过鉴真这个环节。由此,为了提高我们国家刑事诉讼中的的证据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电子证据鉴真制度,确立电子证据的鉴真原则,并针对需要鉴真的内容确立电子证据的鉴真规则。(一)电子证据鉴真的原则着名法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曾经讲过:我们只要成认法律既包括法律规则也包括法律原则,才能解释我们对于法律的十分尊敬。他还进一步指出,把这样一个准则称为原则,它应该得到遵守,并不是由于它将促进或保证被以为符合需要的经济、政治或者社会形势,而是由于它是公平、正义的要求,或者其他道德层面的要求。当我们讲某一条原则使我们法律制度的原则时,其全部含义是:在相关的情况下,官员们在考虑决定一种方向或另一种方向时,必须考虑这一原则。从他对法律原则与法律的关系的阐述中,我们能够看到原则在法律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因而,构建电子证据的鉴真规则,首先要确定鉴真的原则。笔者以为,证据的鉴真既属于实体性的审查,也属于程序性的审查,但在该环节主要是以程序性审查为主,因而提出鉴真程序正当性原则。证据的鉴真,作为证据审查的重要步骤,天经地义需要符合程序正义的理念。因而,程序正当性原则,要求用以解决利益争端的法律程序必须是公正、合理的,正如(布莱克法律词典〕对程序性正当作出的解释:任何权益受判决结果影响的当事人有权获得法庭审讯的时机,并且应被告知控诉的性质和理由。这具体表现出在鉴真原则中,即任何证据被否认其同一性时,审讯者应告知其理由,且受该结果影响的当事人有权获得法庭申辩的时机。因而,电子证据的鉴真,要求鉴真主体适格,证明标准符合电子证据的特性,证明方式方法符合逻辑推理规律,并给与辩护方充分的质证时机,也是正当程序的应有之义。笔者以为,电子证据的鉴真程序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程序正当性的要求。第一,应当确立适格的鉴真主体,鉴真主体必须对举证方所列出的特定证据本身熟悉,包括:收集、固定及取证的侦查人员,对作为业务记录的电子证据的存储环境、运行系统及程序熟悉的工作人员,与电子邮件、电子证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微博、网络博客等特定电子证据生成相关的人员,与被告虚拟身份知情的人员①,其他可为证据提供独特性证明的人员。第二,适格的鉴真人员进行鉴真的证明标准应当符合该电子证据的特性,证明方式方法符合逻辑推理的规律。由于电子证据的形式多种多样,鉴真的方式方法不尽一样,因而鉴真的举证方的证明责任只需要到达初步证明标准即可。第三,对于鉴真意见,给予反对该证据的一方充足的质证时机。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被告在质证时,需提出有效的证据,而不能只是提出合理怀疑就适用举证方承当证明责任的规则,除非该证据属于需要考虑适用强迫性排除的非法证据。(二)电子证据鉴真的内容与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相类似,对于电子证据,也必须进行鉴真,确定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对电子证据鉴真,简言之是对其验明正身,这主要是指对该证据的身份进行鉴真。所谓电子证据的身份是指控方所提供的证据是其所宣称的用以证明被告犯罪事实的同一个证据。在刑事司法实务中,电子证据通常是由取证人员从犯罪现场②像提取物证和书证一样,借助于特定的设备,使用特定的程序从其原存储介质中提取出来。对该证据的鉴真,需要一系列能够证明该电子证据来源真实可靠。对于电子证据的身份,可由该电子证据构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经过、存在环境及运行设备等内容。只要通过这些独特信息,才能明确该电子证据的独特身份。所谓地点,不仅包括电子证据所存在的物理地点,还包括由其构成的虚拟位置,由IP地址、MAC地址、端口信息、传输协议组成。当然用以证明电子证据内容独特性,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只要符合逻辑推理的手段,借助其他诸如证人证言、物证、书证等不同种类的证据,共同构成的证据链条,到达初步证明标准,亦可充当电子证据鉴真的证明。三、电子证据鉴真的方式方法电子证据的鉴真规则,主要是指针对电子证据验明身份的法律意义上的规则。确定电子证据的真实性意味着该证据要知足下面条件:一是电子证据中的信息确实来源于所声称的来源,无论此来源是人还是机器;二是该记录中的内容未曾改动;三是诸如记录的详细时间等附加信息是准确的。因而,对于电子证据的鉴真,能够有三种方式方法:一是通过证据的独特性予以证明其来源;二是通过证据的保管链条予以鉴真其来源。同时需要有其内容未改动及详细时间、地点等辅助证据加以佐证;三是通过整体情形的考量对其鉴真。(一)独特性证明为确保电子证据的真实身份,能够通过其独特性来证明。电子证据的来源无非分为两种:一是来源于某一特定的电子设备;二是来源于某一特定的人。显而易见,这两种来源的鉴真互有影响,能够互相印证。由于对电子证据的感悟无法直接凭借感觉器官,而必须借助特定的电子设备,甚至软件环境才能被人感悟,因而电子证据具有环境依靠性,环境又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种。由此,电子证据所处的环境信息能够证明其来源于某一电子设备。例如,以电子邮件为例,能够通过其邮件头地址分析出发送者的IP地址、MAC地址等能够唯一确定其来源机器的信息,这些信息都能够讲明其来源的硬件环境,从邮件中的传输协议、阅读器版本等信息能够确定其软件环境。通过硬件和软件环境的信息能够唯一确定该邮件源自某一详细设备。对于数字文件而言,由于不同的数字文件格式具有独特的特征,能够据此建立其与数字文件来源设备的关联。例如,MicrosoftOffice文件所包含的打印机名称、目录位置、作者姓名以及开创建立、修改时间等内置信息,都有助于确定该数字文件的设备来源。某些版本的MicrosoftOffice文件还内置有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这有助于辨别开创建立特定文件的计算机。为了愈加细致的评估数字文件的来源,还能够建立某些数据碎片与特定来源的文件之间的关联,或者确定特定的设备能否被用来修改某个证据。还能够通过系统中的日志、软件程序自动生成的日志以及某特定计算机中的联网历史记录等计算机自动生成的电子证据来印证需鉴真文件的设备来源。随着当前数字鉴识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对电子证据设备来源的鉴真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做赘述。对于特定证据来源于某人的鉴真,主要是针对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虚拟身份通常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不一致而进行的同一确定。换言之,在证明某人详细的行为、手段等事实时,首先需要将其网上身份与现实世界中的身份进行同一确定。这样做的必要性是基于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人能够有多个虚拟身份,多个人可以以共用一个虚拟身份。例如,一个人能够有多个电子邮箱、多个即时通讯软件帐户等;多人可以共用一个邮箱,同一个即时通讯软件。但是,由于这些交互软件大多牵涉当事人的隐私等,即使是多人共用一个虚拟身份,在现实中这些共用人也大多是熟识的。这一点基本已成网络时代的通识,对特定证据来源于某人的鉴真正是基于这样的通识进行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网络入侵、感染病毒等可能存在的情况,可通过技术人员进行司法鉴定加以排除。由于电子证据的本质是电子证据及其派生物,而这些电子证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沟通所产生的,例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网络博客、手机短信、微博等。由此,对于这一类的鉴真,就需要根据它们不同的产生、传输和交互机理,以及在人与人沟通中的语言习惯等因素将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进行同一确定。例如,对电子邮件来源于何人的鉴真,在前述的UnitedStatesv.Siddiqui一案中,据以鉴真的方式方法就是根据与西蒂奎有电邮往来的现实中的同学的证言所构成的证据链构成独特性证明,进而确定其身份。同理,对于手机短信,能够通过与其号码有联络的证人证言或其他证据予以鉴真,可以以通过对相关的通讯公司的业务记录进行查询构成完好的鉴真链条。对于网上聊天记录、网络博客、微博等通过社会性网络服务软件构成的类似于书证的记录,能够通过其运行环境的设备信息以及虚拟空间中交往人员的证人证言互相印证进行鉴真。另外,对电子证据的来源进行独特性的鉴真,需要注意尽可能地将证实真实性的各方面证据收集齐全,构建完好的鉴真链条。(二)电子证据保管链在涉网犯罪中,由于侦查手段落后、犯罪行为隐蔽及犯罪人员分散等特点,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证人证言通常不易获得。在这种情况下,电子证据的鉴真,就需要取证人员在收集、固定和提取证据时,建立完好的证据保管链,以此保证所获得的证据的真实性。在实践中,各立法部门也已公布了不少法律法规以完善电子证据的保管链条。例如,公安部2005年公布的(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第36条规定:勘验、检查与电子证据有关的犯罪现场,应当根据有关规范处置相关设备,保卫电子证据和其他痕迹、物证。必要时,能够指派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复制有关电子证据。为规范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工作,确保勘验、检查质量。同年,公安部专门制定了(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规则〕。该规则全面规定了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检查的程序和方式方法。华而不实,第3章规定了电子证据的固定与封存;第4章规定了现场勘验、检查;第5章规定了远程勘验;第6章规定了电子证据的检查;第7章规定了勘验、检查记录。在电子证据保管链的构建中,该规则第12条第1款规定了鉴真的目的就是要保卫电子证据的完好性、真实性和原始性。第2款对鉴真地点作出规定:作为证据使用的存储媒介、电子设备和电子证据应当在现场固定或封存。第13条对于封存储存有电子证据的电子设备及存储媒介的方式方法。第14条详细规定了固定存储媒介和电子证据的方式包括三种,分别是:完好性校验方式、备份方式和封存方式。第16条规定:对现场状况以及提取数据、封存物品文件的经过、在线分析的关键步骤应当录像,录像带应当编号封存。第27条规定了电子证据检查的内容:一是检查、分析电子证据中包含的电子证据,提取与案件相关的电子证据;二是检查、分析电子证据中包含的电子证据,制作(电子证据检查笔录〕描绘叙述检查结论。第28条规定:从电子证据中提取电子证据,应当制作(提取电子证据清单〕,记录该电子证据的来源和提取方式方法。第29条规定了复制、制作原始存储介质的备份原则:一是复制并重新封存原始存储媒介;二是对解除封存状态、开场复制、复制结束、重新封存等关键步骤应当录像记录检查人员施行的操作;三是复制完成后应当按照第13条规定重新封存原始存储媒介,并制作、填写(封存电子证据清单〕。同时,第33条规定了制作勘验、检查的工作记录的签名盖章要求。通过上述条款,电子证据保管链条中证据制作、存储、传递、获得、收集、出示等环节中牵涉到证据真实性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严格规定。2018年出台的(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对死刑案件中的刑事证据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在第二部分证据的分类审查与认定中,第29条第2款规定电子证据的保管链需载明其构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经过及设备情况等实体性要件。该条第3款规定了程序性要件:制作、储存、传递、获得、收集、出示等程序和环节能否合法、去证人、制作人、持有人、见证人等能否签名或者盖章。该条对于程序出现内容能否真实、有无剪裁、拼凑、篡改、添加等伪造、变造情形的有疑问的证据规定了救济措施,即对有疑问的电子证据,必要时应当对其真伪进行鉴定。简言之,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对有疑问的电子证据启动司法鉴定程序。(三)整体情形的考量由于用以证明案件情况的证明逻辑、证据的构成机制在各类案件中差异很大,因而,除上述两种方式方法外,还能够通过对证据的整体情形予以考量而进行鉴真。对电子证据进行鉴真时,可适当参照其构成机制,对其鉴真。这是由于电子设备生成的证据,其完全由电子设备的运行方式决定,而电子设备存储的证据与电子设备衍生的证据,华而不实掺杂有人为因素,区别仅在于人为因素作用的程度、方式不同罢了。据笔者调研,在网络色情案件的取证经过中,经常会碰到犯罪嫌疑人所架设的犯罪网站改版升级、更换URL或服务器,这使得在这里之前所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