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_第1页
2023年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_第2页
2023年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_第3页
2023年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_第4页
2023年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一、《沁园春-长沙》1、关于“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尚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的字数在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3、重点知识: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对的的词序应如何?答:对的的词序应当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B.“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答: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观—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奇,“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4、背诵本词《沁园春长沙》。★二、《劝学》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晚年,他积极从事教学和著述,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创建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他推崇孔子,崇尚仁义礼乐,却又主张“性恶论”而与孟子一派分道扬镳。其“性恶论”更成为法家思想的基石,所以,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法家人物。荀子的文章,已演变成专题政论文,格局严整,说理精细,逻辑周密,特别善于使用比方,使文章既严饬整肃,又生动形象。《荀子》的专题论文是议论文格局成熟的标志。2、文言文知识:A.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是名词用作动词。(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B.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C.固定用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D.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认为妙绝《口技》---------极点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运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假如(4)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3、背诵古文《劝学》。★三、《师说》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2、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通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4、语言积累。A.师(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②作“从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③“师道”,偏正关系------------------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B.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②“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表达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④音节助词,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尚有三种情况: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作助词表达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C.其(1)作代词,有三种情况: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认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约)②反问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难道)5、背诵古文《师说》。★四、《获得教养的途径》1、注意音形义:狭隘

跋涉

闲暇

慰藉

麻痹

望洋兴叹

戕害(伤害)

给予

符箓

真知灼见

出类拔萃

火热

彷徨

按部就班

倘若

余暇

何妨推陈出新

一概而论

桑梓(故乡)

甄别四、《想北平》1、作者介绍:老舍

(1899~1966)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风趣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2、解题:(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也许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白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并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立即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白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如何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如何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赏给的。”(第三节)3、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1)“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动中有静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2)“如何写”

a.

烘托手法: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b.语言特点:风趣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3)

“为什么这样写”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假如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白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4)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五、《赤壁赋》1、介绍赋的有关知识。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2、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3、课文正音。属(zhǔ)客

窈窕(yǎotiǎo)斗(dǒu)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和(hè)歌愀(qiǎo)然

扁(piān)舟

无尽藏(zàng)

相藉(jiè)4、内容结构。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悲观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旨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因素之一。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水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方,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但是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事实上是一种抗议。5、词语知识。(一)重点字词①一词多义(1)如A

纵一苇之所如

(往)B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象)C

孰视之,自认为不如

(比得上)D

如期完毕

(按照)(2)属A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通“嘱”,劝酒)B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叮嘱)C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从属)D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亲属)E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F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3)适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4)逝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5)曾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译为“连……都……”)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译为“连……都……”)(6)苟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B

欲苟顺私情

(假如)(7)虽A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8)固A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②通假字(1)举酒属客

(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3)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4)山川相缪

(通“缭”)(二)特殊句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2)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三)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八、《最后的常春藤叶》1、简介作者: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与契诃夫(俄)、莫泊桑(法)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突出的特点是以风趣的笔调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美国生活的风趣百科全书”,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又由于他多写下层社会人们的辛酸,故“含泪的微笑”(寓庄于谐)就成为其作品的风格。2、文本研读:(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如何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解决有什么好处?ﻫ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如何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干,同时也毫无保存地献出了生命。(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醒: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4)、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如何的人?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由于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别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因素。

明确:应当是小说的结局部分,由于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ﻫ(6)、试问小说的结局有如何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解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导致独特的艺术魅力。(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明确:由于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3、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采用风趣、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方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九、《六国论》1、字词:

赂(lù)

(shuài,全都,一概)暴(pù,暴露)

(jué,他的)

(jì,及、到)

为(wéi,治理)国者无使为(wèi,被)积威之所劫

2、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通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3、解题:(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通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崩溃,相继灭亡。(2)、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A)政论:重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B)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4、课文分析:A.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第一节,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否认句式否认了反面,再用肯定句式肯定正面,使论点更加突出。论点的提出就作了初步论证,富于论证性。接下去申述理由,对“赂秦而力亏”,予以强调。第二节,承接上一节理论上的论述,转而从“不赂者”方面,一问一答,层层进一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在本段结尾再一次下断语:“弊在赂秦也”,与前面相呼应。B.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三节,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概述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具体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如何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第四节,以齐、赵、燕三国的事实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作者把赂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和秦交好的,如齐;一种是反抗秦国的,如燕、赵。先以齐为例,指出它“与嬴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再以不赂反而抗秦的燕赵为例,把它们的“用兵之效”与用武而不终相对比,说明它们的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它们处在“革灭殆尽之际”,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以致“战败而亡”。这样就把灭亡的罪责归到赂者的身上。燕赵之亡,固然由于自身策略错误所导致的,但是主线的因素,在于外部大环境的恶化。最后用了假设推理,设想齐人不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燕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秦与六国谁胜谁负,谁存谁亡,恐怕都是一个未知数。C.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第五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合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胆怯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慨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白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第六节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起作类比。昔日,六国虽势“弱于秦”,但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辽与西夏,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自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把针砭时弊的话说得很委婉,其实赂敌求和早已成为北宋的国策了。D.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可以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由于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用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方论证的方法,充足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因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5、特殊句式:(1).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2).

洎牧以谗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3).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4).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定语后置6、词类活用:(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7、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武器(2).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替、一个接一个

都(3).

思厥先祖父。他们(4).

子孙视之不甚惜。看待(5).

与赢而不助五国。亲附、亲近(6).

始速祸焉。招致(7).

洎牧以谗诛。等到、及(8).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9).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假如(10).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11).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8、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量(2).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致、以至于(4).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5).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6).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旧事、前例(7).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凭、凭借十、《念奴娇·赤壁怀古》1

、如何对的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如何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3、研读课文(1).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分析“大”“淘”---------有气势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杰出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获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雄姿英发-----------有气魄羽扇纶巾--------------儒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是个风流人物(3).作者把周瑜放在如何的背景下来写?ﻫ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明确:气势磅礴穿空-----------峻伟卷

千堆------------浩大用了比方、夸张、拟人的手法千堆雪比方巨浪(5)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烘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6)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参考:①建功年龄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②机遇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③赤壁之战中重要角色是周瑜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7)抒发什么感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笑什么--------------多情多情--------------多愁善感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感---------------惆怅失意ﻫ(8)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ﻫ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当仅仅是自己,而应当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当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ﻫ(9)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十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慨“时无英雄”。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2、品味鉴赏:A、规定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B、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3、《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的异同。A、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ﻫ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B、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具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考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十二、《荷塘月色》1、作者介绍:朱自清(19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023定居扬州。192023(19岁)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声震诗坛。1925年(27岁)任清华大学专家,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朱自清是一位诚恳谦虚、温厚朴素、严谨认真的学者,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的气概”。2、重点词句解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是文眼。)○……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对“自由空间”的渴望)○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寂寞心境的外化)○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暗示作者精神极度苦闷的一段文字。“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反衬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极不自由。这“自由”是哲学意义的自由:为物质生活所累,精神生活的苦闷,都可归入哲学意义上的不自由。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贫穷,加上社会环境带来的许多烦恼,使作者活得很累,那种精神苦闷和人生感伤只有在这宁静的月色下得到抚慰,而这种抚慰又是暂时的,只好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坐着乘凉/背着手踱着:(以外表的安静烘托内心的不宁静。)3.分析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心情的词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人生的多少忧伤,多少无奈,多少孤独,多少寂寞,多少喟叹,尽在此言中呀!通过这一句,那种淡淡的忧伤感孤独感忽然加重了,那“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忧伤情结终于化为“一吐为快”的宣泄。)4.分析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心情的词句:○这样想着,猛一昂首,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出静。从美好的憧憬中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的传神之笔,充满了人生的感慨和无奈。)5.《采莲赋》和《西洲曲》与表现主题的关系如何?明确:作者惦记江南,想起采莲,由于江南才具有更多的采莲盛景。那热闹的季节,那过人头的莲花,那唱着艳歌采莲的少男少女,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涟漪,勾起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活力的憧憬,那孤寂苦闷的心灵在美好的憧憬中得到了慰藉和寄托。这一部分旨在赞美爱情,歌颂青春!6.背诵课文4-6段★十三、《祝福》1、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发表于3月15日的《东方杂志》。后收收入小说集《彷徨》。民国初年政府颁布“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以后,复古主义者在报刊上公开鼓吹“节烈”。“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当时被迫牺牲于“节烈”的妇女很多。1920238月,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对压迫妇女的封建节烈观念进行了剧烈抨击。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了如何》《论雷锋塔的倒掉》和《寡妇主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是以小说的形式进行批判的。2、人物介绍:A.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是一个“拼命干的人”,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又能思考,有决断,并且敢于行动;对于野蛮绑架,她有过“出格”的反抗;她也不是一个死守“节烈”的女人,与贺老六结婚后,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她对生活的规定并不高,只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如同鲁迅所说,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的悲剧!B.“我”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有正义感,憎恶封建礼教,憎恶愚昧、麻木的人们,又表现了对社会丑恶的无可奈何和玩世不恭。“我”的思想性格具有双重性。C.四叔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思想僵化,反对变法,维护帝制。3、环境描写分析:(1)展示背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到处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在旧历年终显示得最充足,最集中。(2)年终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起来,形成清楚的发展脉络。(3)同时,作者以“祝福”为题(家家祝福,祥林嫂却寂然死去),包含着“反讽”的意味。(4)以乐景写哀(反衬法),一倍增其哀。十四、林黛玉进贾府十五、《指南录后序》1、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他的那些表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仅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2、解题:《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

向着南方。录:

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愿休。

序:写在作品正文前面的文章,“后序”是由于之前已有了“自序”。3、文言基础知识:A.字词解析①注意释义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立即)吕师孟构恶(è)于前(构恶:做坏事)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天高地迥(jiǒng)(迥:远)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境界危恶(è)(恶:困难)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指被拘留)②通假字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层见错出(见,通“现”)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③词性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天天)B.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④一词多义[间]A名词jiān得间奔真卅(机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出没于长淮间(之间)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廉颇蔺相如列传》)B动词jiàn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C量词jiān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副词jiàn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靡]A动词m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退却《廉颇蔺相如列传》)B动词mí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C形容词mǐ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D副词mǐ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数]数(shǔ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此数(shù几)者用兵三患也范增数(shuò屡次)目项王蒙冲冲舰乃以千数(shǔ计算)今夫弈之为数(shù技术),小数也[分]予分(fèn按理)当引决五谷不分(fēn区分)舟首尾长约八分(fēn长度单位)有奇衣食所安,……必以分(fēn分给)人自分(fèn料想)已死久矣[使]使北营(出使)会使辙交驰(使者)竟使遇哨(假使)使来者读之(让)[如]A动词: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B介词: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⑤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达退一步的副词。)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剧烈。今:大方。)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踌躇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⑥偏义复词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⑦源于本文的成语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具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安静、止住。十六、《五人墓碑记》1.字词:

湮yān

赀zī

少shāo同“稍”

牖yǒu

矫jiǎo

暴pù

谥shì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2.断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去今之/墓/而葬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3、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弹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4、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5.背诵课文★十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教学目的:(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2)学会写内容提纲;(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方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2、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厉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2023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课课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指令友情提醒你的答案一、阅读全文前三段,把握内容要点。1.作者观点:正反说明未来需要过去(传统)2.说明“过去”(传统)的概念。3.说明“传统”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区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关系:文化反映传统,传统决定文化。必要性:两者差别巨大却常被混用。二、阅读“传统文化”,问题思考:1.传统文化的实质是什么?2.传统文化的两大特性是什么?3.一种传统文化一般也许有哪些结果?4.对待传统文化,后人总的对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为哪三点?本部分共4段,分别从“传统文化”的概念、特性、结果、后人的态度4方面阐释“传统文化”。1.【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或者文化遗产。】2.【时代性和民族性。】3.【①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②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③播迁他邦,重振雄风;④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4.【分析批判。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三、“文化传统”解读1.据第2段文意,提取要点,请为“文化传统”下一个定义。2.“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3.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必须具有哪些因素?4.“文化传统”的惰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的积极意义又有哪些?5.“文化传统”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两方面?这种变化具有什么特点?6.某一具有自身文化传统的民族当面对外来文化时,往往经历哪些过程?本部分共6段,分别从“文化传统”的落脚点、特性、作用、形成因素和过程、发展变化等5个方面来阐释“文化传统”。1.【一种在民族的历代生活产生的,在民族的反复实践中成长的,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无形却无所不在的民族精神。】2.【民族精神。无形却无所不在。】3.【共同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态。】4.【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使民族生存,社会稳定,国家巩固。】5.【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通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缓慢性、渐进性】6.【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最终咀嚼、消化和吸取学习所取、交流所得】四、“财富和包袱”解读,问题思考:1.“财富和包袱”分别指什么?2.概括说明第4段中两种对待传统的人错误态度。3.第4段“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一句中两个“这一点”所指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4.这部分作者反复说明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其目的是什么?5.这部分共运用到了哪些说理方法?其中第5段的说理方法是什么?有何好处?本部分共6段,分别从“财富”和“包袱”两个角度说明“传统”的两重属性,从而说明今人应如何对的对待传统。1.【财富:一个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包袱:传统中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导致原地踏步局面,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的本性。】2.【把传统当作包袱,完全抛弃;把传统当作财富,全盘接受。】3.【不同。前者: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后者: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4.【告诫人们应当如何对的对待传统。】5.【对比、举例、比方】【比方,进一步浅出,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形象】十八、拿来主义2023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课课练《拿来主义》

一、文体知识1.本文是一篇,选自《》,写于年,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及有些人全盘西化的主张,革命阵营内拒绝借鉴、盲目排外的错误态度而写的,文中提出既要,又要,加以,以期改造民族的素质,发明民族的新文化。2,“拿来主义”的内涵是:对文化遗产要。二、揣摩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味①尚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大师、发扬国光:反语手法。捧、挂:漫画笔法。生动形象地讽刺了送去主义者媚外求荣,打肿脸充胖子的可耻行径。)②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手法,讽刺国民党政府奉行送去主义政策,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愈演愈烈,越来越不像话了。)③只有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环游世界……(讽刺送去主义者拿糟粕当精华,到处炫耀,不认为耻,反认为荣的丑态。)三、重点段落阅读训练

(一)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可以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两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当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1.第一段的“我们”是指谁?(我们中国人)2.“礼尚往来”原意是什么?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文化交流应当是平等双向的,互补互利的。)3.对帝国主义别有专心的“抛给”,为什么要“说得冠冕些”称之为“送来”?(①讽刺帝国主义打着冠冕堂皇的“送来”幌子,实质是对中国的侵略②与“送去”相照应,揭示这种“送来”貌似公平友善,其实质完全不同:一个屈膝媚外“送去”,一个是居心叵测地“抛给”)4.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大意,并说明其重要的论证方法。(论述实行“送去主义”将给民族国家导致严重后果或: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实质以及将导致亡国灭种的恶果。类比论证法)5.第三段中“抛来”与“抛给”有何区别?()6.揣摩加点字词的意味:当然,可以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两者见得大度。(运用反语手法,辛辣地嘲讽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的幻想与可笑的自诩。)7.第二段文字将尼采与国民党反动派作类比,批判“送去主义”的疯狂行为,试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表现实质后果尼采①②③国民党反动派④⑤⑥8.在原文中给划线句子划分复句层次关系。

(二)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由于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筋,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由于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一方面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假如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但是由于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同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妥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环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尚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一方面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1.写出下列词语的比方义:①大宅子②孱头③昏蛋④废物⑤鱼翅⑥鸦片⑦烟枪和烟灯、姨太太(①文化遗产②③④⑤文化遗产中的精华⑥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共存的部分⑦文化遗产中的糟粕)2.联系上下文解释“我们要运用脑筋,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具体含义。(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独立思考,分清精华与糟粕,掌握积极权,自己来挑选)3.三、四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有何好处?4.“"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样”指代什么?(承上启下,由破而立。像孱头同样徘徊不敢走进门,像昏蛋同样放一把火烧光,像废物同样全盘吸取。)5.分别概括三、四段的大意。(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与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6.第二段中"送来"的东西可以概括为:①侵略②侵略(经济。文化)7.用简要的语句分别概括第三段中“孱头”“昏蛋”“废物”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孱头”:胆怯继承,拒绝借鉴。“昏蛋”:盲目排斥,全盘否认。“废物”:崇洋媚外,全盘吸取/西化)8.划分下列各句的复句层次关系(切分到第二层)。①假如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②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环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③但是由于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9.实行“拿来主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10.实行“拿来主义”有何重要意义?(建设新人与新文艺)11.“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同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应当恰如其分地运用精华,使之有助于大众化,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12.最后一段中“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一句中与加点词相关的内容是什么?(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里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十九、《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023),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重要实词:

1、贰ﻫ①“二”的大写。ﻫ(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ﻫ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ﻫ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ﻫ⑤再,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ﻫ2、鄙ﻫ①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ﻫ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ﻫ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ﻫ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ﻫ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ﻫ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通“缺”⑤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ﻫ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ﻫ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ﻫ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ﻫ6、敝ﻫ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ﻫ②谦词敝人

③疲倦(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4、虚词

1、以ﻫ①以其无礼于晋(由于,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ﻫ⑤若舍郑认为东道主(把,介词)ﻫ2、而ﻫ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ﻫ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ﻫ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ﻫ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5、词类活用ﻫ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ﻫ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ﻫ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ﻫ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6、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②共其乏困(共,通“供”)ﻫ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④秦伯说(说,通“悦”)ﻫ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7、古今异义:ﻫ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ﻫ②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认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8、文言句式ﻫ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ﻫ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二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一《鸿门宴》1、

课文中的难读字: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e)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不胜(shēng)刀俎(zǔ)2、

古今异义: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固”,本来。

3、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要项伯”,“要”,通“邀”

“毋内诸侯”,“内”通“纳”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4、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调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5、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二十二、我有一个梦想二十三《雷雨(节选)》1、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互相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2、

主题思想是什么?分析:《雷雨》以2023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锋利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3、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

9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

9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毕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

3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干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

9

4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