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19)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餅♦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考点2:教育的概念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3)相对独立性辨一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单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
牛物起源说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米丁斯基、凯洛夫交往起源论人类的交往活动叶澜※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夏、商、西周庠序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外国古印度古儒《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尚武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崇文封建彳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春秋战国私学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百家争鸣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隋唐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宋以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培养教师和僧侣骑士学校七技培养封建骑士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考点9: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单2⑥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第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时期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无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现代社会的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专题二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单♦考点1:教育学的概念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考点10:教育学的萌芽★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并没有专门论述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中国(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墨翟——兼爱、非攻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考点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人物著作教育观点培根《新工具》科学归纳法首次指出“教育学”应独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康德(赫尔巴特的老师)《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卢梭《爱弥儿》浪漫主义自然教育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洛克《教育漫话》1."白板说”;2•“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教育性教学原则(德育);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斯宾塞《教育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巧记:“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级智夸大独立”(夸美纽斯):级:班级授课制;智:泛智教育;大:《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3.“一、二、三、四+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一:一本书《普通教育学》;二“学”:伦理学、心理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民主威新分三、四、五步走”(杜威):民主:《明主主义与教育》;威:杜威;新三: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考点1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老婆)《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教育理论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巧记:木(姆)有目标,哪(纳)来结构,挖根(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专题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硯♦考点1:教育的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相对的)♦考点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补充:(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2)社会化理论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考点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⑥紳(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考点4: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简简1(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5:学校文化一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考点6: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专题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单很重要的内容♦考点1:人的发展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考点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单简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启示: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启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量力而行)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机体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教育启示: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教育启示:因材施教)♦考点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4简答题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考点4: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内发论——内在需要(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性本能是人发展根本动因)、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观点: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外在力量(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荀找洛华生)观点: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伺餅Q内部因素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辨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外部因素环境——现实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学校教育——I主导作用I★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概念】(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辨(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专题五教育制度单辩简♦考点1: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单♦考点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考点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简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考点4: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前苏联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考点5: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地位壬寅学制1902只颁布没有实施首次颁布癸卯学制1904规定男女不许同校首次实施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沿用至解放初期(时间最长)※巧记:人颁布,鬼执行,长期戌美国♦考点6: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简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知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考点7: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不是重点同P3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Q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Q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考点8:义务教育制度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我国的发展:义务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专题六教育目的单单轴♦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单♦考点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辩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
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居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3: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单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巧记: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巧记: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教育适应生活。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知识本位论(传授)宗教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杜威一一“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辩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考点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简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简单199.6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考点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物质基础美育——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考点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单简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考点7: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简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主体性5.开放性专题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单简♦考点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考点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分类:了解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是否直接参与)(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根据实施的方法)(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分类:(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历史法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四)实验法分类:(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4)根据实验控制的程度,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第二章中学课程专题八中学课程♦考点1: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单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考点2:课程的分类★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
内容属性学科课程(分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冋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杜威)又称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科形式综合课程(怀特海)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呈现方式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考点3: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杜威、克伯屈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社会中心课程论(大致了解)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考点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学科特征和性质影响课程的编制♦考点5:课程目标的内涵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有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是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理,在相邻两个以上的主题单元年级阶段里安排内容相同,而广度,深度不同的内容,使学生逐步掌握某门课程和课程的某个方面。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照某些准则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起来。横向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考点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考点7: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原理1.确定教育目标(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教育经验3.组织教育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补充:过程模式(关注过程),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情境模式(关注目标,又关注过程。)♦考点8: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内涵: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作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程计划作为依据开展。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向学科内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各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三)教材——指向教师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嘩(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考点9:教材编写的原则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考点10: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CIPP评价模式CES评价模式♦考点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单单简简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义务教育阶段课稈的性质:普及型:面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发展性: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简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新课程评价的转变:功能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关注结果准确,公正,更要强调结果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平等,理解,互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⑧简简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第三章中学教学2016很可能考察2015是考德育专题九教学概述♦考点1:教学的内涵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特点: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硯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考点2:教学任——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能力轻知识);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重知识轻能力);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考点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一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单(其他略)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4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单专题十教学过程♦考点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中国孔子: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闻、见、知、行。礼《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西方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发展成五阶段:分析、综合、系统、方法(席勒)预备、联合总括、应用(莱茵)。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考点6:教学过程的本质一一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硯辩辩*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引导性5.认识的简捷性♦考点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材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辩第一,传授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项幕墙安装2024协议范本版
- 组织行为分析与应用
- 专业舞台灯光购销协议一
- 专业维修服务协议样本2024版B版
- 2025年度场监督管理局委托执法事项责任书4篇
- 2025年度厂房设备租赁及维护管理合同范本4篇
- 2024版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施工协议样本一
- 2024版特定企业融资咨询与服务协议版
- 2025年度户外广告场地租赁终止协议书4篇
- 专用肥料国内运输合同标准文本2024版版
- 2024年08月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秋季校园招考750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防诈骗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心肺复苏课件2024
- 2024年股东股权继承转让协议3篇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册期末数学检测试卷(含解析)
- 四川省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城镇燃气领域重大隐患判定指导手册》专题培训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专升本管理学真题
- 考研有机化学重点
- 全国身份证前六位、区号、邮编-编码大全
- 《GPU体系结构》课件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