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史-屈原与楚辞课件_第1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史-屈原与楚辞课件_第2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史-屈原与楚辞课件_第3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史-屈原与楚辞课件_第4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史-屈原与楚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屈原与楚辞中国诗歌个人创作的第一位作家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流派的奠基人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晚期楚国人,故里在今湖北秭归。屈原与楚王族同姓,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在实行立法图强的变革中遭到上官大夫、郑袖和令尹子兰的极力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顷襄王时期,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湖湘一带,飘泊流离,最后自沉于湖南汨罗江。

关于屈原生平的史料1)贾谊《吊屈原赋》,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屈原生平事迹涉及甚少。2)淮南王刘安《离骚传》,评价屈原人格和《离骚》风格。残文保留于《史记•屈原列传》和《文心雕龙•辩骚》。3)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是《史记》中最富感情色彩的传记,但叙事不详,留下几个疑难问题,后世争论不休。。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30年代,廖季平、胡适、何天行、魏聚贤等著文怀疑屈原与楚辞。1968年,日本学者铃木修次、高木正一、前野直彬约请20多所大学的20多位教师撰写《中国文学史》,否定屈原。1983年,中国学者黄中模等在《重庆师院学报》发文肇始,《求索》等40多家报刊陆续发表文章40多篇参加论争。论争所反映的实质问题30年代,重庆文化界举行盛大集会纪念屈原,将屈原的忌日定为中国诗人节,激发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30年代,屈原怀疑论当时受到郭沫若等人的批判。1953年,屈原被确定为世界四大文化伟人之一。6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否定屈原,是狭隘民族主义意识的反映。狭隘民族意识的驱使。第二节关于“楚辞”战国晚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在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和楚国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有别于《诗三百》的新诗体。西汉晚期,刘向奉诏校阅群书,将屈原、宋玉等楚国人的作品和汉代模拟屈宋的作品编为一辑,定名为《楚辞》。《楚辞注本》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王逸本为依据,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增入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吸取王逸、洪兴祖旧注的成果,侧重于对思想内容尤其是爱国精神的阐发。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毛泽东主席将此书赠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湖北秭归旧县城

屈原纪念馆内景第三节屈原的作品《离骚》1篇,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今第一篇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九歌》11篇是对神的礼赞,歌颂十种神,最后一篇是礼魂曲。寄托了自己不遇明主的哀怨。

《天问》1篇,一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对天发问,表现出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九章》9篇,并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格调与《离骚》大体一致,多数作品记录流放的行迹,是流浪者之歌。

《招魂》究竟谁为谁招魂尚存在异议,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曲折委婉地表达出一种爱国的心曲。《远游》《卜居》《渔父》3篇,是关于屈原事迹的文字,作者尚有异议。

《离骚》的结构《离骚》每四句为一节,共计93节,373句,2490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全篇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大部分写现实中美政理想的失败。君王、谗臣、学生、亲人,都是现实中人物。第二大部分写幻想中对真理正义的追求。重华、天帝、帝阍、宓妃、简狄等,都是幻想人物。第三大部分写不忍去国远游的矛盾心情。灵氛、巫咸,是现实人物;挚、皋陶、傅说、吕望、宁戚等,都是幻想人物。尾声表示要身殉理想。《离骚》的思想一是崇高的美政理想,包括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两个方面。进而富国强兵,由楚国统一天下。二是峻洁的人格操守,积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虽溘死体解而绝不随波逐流。三是强烈的爱国情思,突出表现在第三大部分意欲去国远游而又不忍离开的两难心理。四是顽强的抗争精神:痛斥党人的结党营私,苟合苟安;指责学生的变节从俗,争权夺利;揭露社会风气的溷浊腐败,蔽美嫉贤;对于国君则痛心“灵修之数化”,“哲王又不悟”,始终寄予希望。

《离骚》的艺术一是开创中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通过丰富奇特的幻想,突破时间空间的制约,朝发苍梧,夕至悬圃;朝发天津,夕至西极;令羲和弭节,折若木拂日;创造五彩斑斓的形象,构成仿佛迷离的意境。历史人物、神话传说,都信手拈来,日月山川、风云雷电、虬龙鸾凤,都任意驱使。结构宏大,气魄雄伟,想象奇特,场面壮观,感情充沛。奇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冠长佩,披挂香花芳草;芰荷为衣,芙蓉为裳;朝饮木兰露珠,夕餐秋菊落英;步马于兰皋,止息于椒丘。《离骚》的艺术三是诗歌句式突破《诗经》的四言局限,参差不齐而又错落有致,形式更加自由,更能包罗丰富的内容,表达澎湃的激情。四是采用方言口语入诗,富于浓郁的南楚地方色彩。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五是运用对偶、排比、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第五节《九歌》《天问》《九歌》是一组以神话为题材的抒情诗。主要以恋歌的形式出现。除《东皇太一》《国殇》和《礼魂》之外,其余八篇都是男女配偶之神。《东君》和《云中君》以日神和月神为配偶;《大司命》和《少司命》以主管寿命和子嗣之神为配偶;《湘君》和《湘夫人》以湘水男女二神为配偶;《河伯》和《山鬼》以黄河男神和山林女神为配偶。这些恋歌描写了神的恋爱经历,也是人间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含蓄地表达了屈原对理想的希望和追求,以及追求破灭后的失望和哀怨。《九歌》《国殇》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是战神。“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中描写了惨烈的战斗场面,歌颂了将士们勇猛作战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表达了诗人对为国捐躯者的崇敬之情。《东皇太一》祭祀天帝,天帝并未出现,引人注目的是庄严肃穆的祭祀场面。可以视为迎神曲,与末篇《礼魂》相配合,一迎一送,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天问》《天问》的主旨在于:否定天命神灵对社会人事的主宰作用,认为社会人事的兴衰、荣辱完全在于人本身是否具备贤德的品性。这是屈原的社会政治观,《天问》和《离骚》相一致。有关天地自然神话,是以反问的方式否定天命神灵。否定神灵天命之后,注意力便转向人类社会本身。有关社会人事是以诘难的形式叙述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史。焦点定位在“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