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1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1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传统契约中呈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货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旧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洁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头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觉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货、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削减契约纠纷,曾经消失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觉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意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葳、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日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便利,会依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进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头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恳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意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非常倚重。三是注意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假如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才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契约相当于今日的合同,其中呈现的契约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对合同的看法。

B.传统契约历史悠久,其最早消失在西周时期,记录了贵族之间的某些财产交换行为。

C.传统契约制度存在于我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D.传统契约多由代书人书写,为便利使用,代书人制定了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体从传统契约实践的历史、契约制度、契约观念三个方面绽开论证。

B.文章以古代典籍或其他史料的记载、出土或发觉的契约文献为据进行论证。

C.文章引用《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以说明契约精神在明清的显著提升。

D.除第一段之外,以下四段均采纳总分式结构,使得文章论证思路清楚条理。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青铜礼器铭刻到竹木制作,再到纸质书写和印制,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契约的历史进展轨迹。

B.两宋时期契约已广泛使用,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的消失,有效杜绝了契约纠纷的发生。

C.假如没有"白纸黑字""立字为据"的契约形式,就不行能催生社会"一诺千金"的道德品质。

D.当事人多选择通过调解来处理契约争议,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息讼"意识深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寒冷也是一种暖和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由于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头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洪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顺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欢乐。

③家乡是我每年必需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显得非常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爽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任凭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原因吧,我在家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许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经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季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妩媚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亮     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或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假如不是由于十月份要赴港,我肯定要在家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高校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位作家进行文学沟通,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此浸会高校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香港的十月仍旧酷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乌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有一天下午,走出地铁站后,觉得困倦难当,就到对面的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里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由于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家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艳丽,树多么绿。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突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惦念雪花,惦念寒冷了。当参与座谈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爱家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惦念寒冷。他们肯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惦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暖和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返回哈尔滨。当我最终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儿媳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爱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绚烂。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托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暖和呢!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述怕狗的这件小事,表明白的胆小和家乡生活的不尽如人意。

B.香港生活虽然美妙,却让感到单调,与上文沉醉在有韵致的家乡生活中形成鲜亮对比,引出下文的谈论。

C.在眼里,小小的印章像晚霞一样夺目,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的赞美、崇敬之情。

D.暖和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既指自然界的温度,又指现实社会的某种现象。

5、从文中来看,家乡的"生活显得非常有韵致"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6、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说的"寒冷也是一种暖和",详细缘由有哪些。(6分)

(三)有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丹尼索瓦人,这个已经灭亡的神奇人种正改写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2021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处考古遗址丹尼索瓦洞发觉了一个当时未知的远古人类群。依据保存在一节指骨内的DNA,讨论人员将他们鉴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这项发觉使得那片偏远之地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那块骨头属于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女性,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他们给这位举世瞩目的年轻女性起了个名字:丹妮(Denny)。

继丹妮被发觉之后,科学家又在丹尼索瓦洞找到了其他古人类的骨骼残片。许多科学家幻想能找到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弄清晰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种群的分布区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包括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相遇。

丹尼索瓦人在被发觉近十年以后最终成为了讨论的焦点,科学家们信任自己很快就能在丹尼索瓦洞以外的考古遗址挖掘到更多属于这个古人类的遗骸,讨论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化石或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摘编自EwenCallaway《丹尼索瓦:古人类的"打卡胜地",考古学家的宝藏地窖》)

【材料二】

北京时间5月2日凌晨,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刊发了一项重磅发觉,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陈发成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古蛋白组学的分析,确认中国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一块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对化石粘附的碳酸盐进行铀系法测年后,确定该个体生活的年月距今至少16万年,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这些讨论成果对于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这两个国际热点问题讨论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次发觉,是考古学界首次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以外确认丹尼索瓦人化石。鉴于目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属指可数,该下颌骨化石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供应了新证据,也为深化了解东亚直立人、古老型智人与现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供应了新的视角。

这块16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也更新了古人类最早踏上青藏高原的时间,表明古老型人类早在中更新世就踏上了青藏高原。在现代人到来之前,他们已经胜利地适应了高海拔的缺氧环境。

(摘编自郭林《丹尼索瓦洞之外的丹尼索瓦人,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现身了》)

【材料三】

关于东亚人群的起源,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均支持非洲起源说。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对比讨论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认为中国人本土起源学说更加合理。

不过,自非洲发掘的古人类化石具有更好的传承体系,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匠人(直立人)再到早期智人、智人,这个进展体系是完备而详尽的。进展脉络也更加清楚。而中国乃至亚洲目前还没有发觉比直立人更早的化石样本。并且从DNA讨论来看,我们和北人等直立人也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因此很多学者都主见如下观点: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大约在200多万年前,辗转来到东亚大陆,在我国发觉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些直立人始终在东亚生活了一百万年。约在30万年前,丹尼索瓦人来到了东亚,在长期的竞争中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随后,大约在5万年前,更为先进的智人最终开头制服亚洲,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在制服丹尼索瓦人的过程中,智人和丹尼索瓦人有过肯定程度的基因沟通。因此,亚太地区的很多人群依旧携带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其中又尤以大洋洲、南亚等地区人类基因组内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含量最高。

所以不难想象,丹尼索瓦人化石资料的进一步发觉,将会给史前人类的进化迁徙讨论带来令人鼓舞的推动,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祖先的历史起源。

(摘编自《青藏高原首次发觉丹尼索瓦人下颚骨化石》)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通过在丹尼索瓦洞内所发觉的一节指骨内测定的DNA信息,把这个已经灭亡的神奇人种鉴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

B.依据考古学家讨论所测定的数据,丹妮(Denny)是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年轻女性,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

C.在丹尼索瓦洞找到的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可以关心科学家弄清晰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分布区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的相遇。

D.丹尼索瓦人在被发觉近十年以后最终成为了讨论的焦点,讨论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化石或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科学家对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下颌骨化石的讨论,确定了该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其个体生活年月属中更新世晚期。

B.甘肃夏河下额骨化石的出土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供应了新证据,也为深人了解东亚人群的起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供应了新的视角。

C.尽管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都是在我国发觉的直立人群,但从DNA讨论来看,我们和北京人等直立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D.丹尼索人约在30万年前来到东亚,在长期的竞争中逐步淘汰元谋人等直立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所以我们属于丹尼索人。

9、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拟一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赠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賦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辟,征召。本指由中央官署征聘某人,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在文中含义则是"授予官职"。

C.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汉武帝以后,帝王"称帝改元"时,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的意思完全全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琪乃簪缨世胄,出身名门。先祖中有多人曾在朝廷中担当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其文思才学让晋公大为赞扬。

C.李琪擅长作文,当时一些文士的辞赋不能准时表现主题,李琪却能"入句见题",得到李谿欣赏,李琪因此更加出名。

D.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观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5分)

(2)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状摩出春回大地、生气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足。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受,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年轻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15.这首诗抒发了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预备,假如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的结局。

(3)《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去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__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进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平安"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很多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章、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__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准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章、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嬉戏规章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平安监管管理方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供应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输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

B.不行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余

D.不行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

18.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行业的进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平安"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行业的进展壮大,"舌尖上的平安"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行业的进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平安"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进展壮大,"舌尖上的平安"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明显,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明显,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明显,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明显,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精确     、得体。(5分)

情境一: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庆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会过。"

情境四: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⑴改成

⑵改成

⑶改成

⑷改成

⑸改成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示例:千里之授,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当留意的工作细节。

材料:

品德扎实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接孟氏之芳邻一步一个脚印

谦谦君子放下身材孟母三迁光明磊落埋头苦干近朱者赤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到禅院去,在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都不得脱身。来到禅院,他有意考老禅师道:"什么叫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师脱口而出。年轻人立刻目瞪口呆,他不明白老禅师何以知道答案。问明原委后,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心被俗物纠缠而不得超脱,那就只能团团转了!"

是啊!生活中我们或许有太多的无奈,学习的压力,工作的不顺,情感的波折,伴侣的误会,上司的不满等等,都是束缚我们的绳索,不少人往往被困得"团团转"。

请以"解快乐中的绳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需在话题范围之内。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39分)

题号12347810111214171819

答案BCAACDCDDBDBC

1、B"最早消失在西周"错,结合原文"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分析可知,原文说的是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故选B。

2、C"以说明契约精神在明清的显著提升"错误。结合"随着印刷技术的进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头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等分析可知,只是证明清人对契约精神的重视,不能看出"显著提升"。故选C。

3、AB项,"有效杜绝了契约纠纷的发生"错误。结合"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削减契约纠纷,曾经消失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觉的数以万计的传統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说明是否达到了"有效杜绝"的效果。C项,"就不行能催生"错误。结合"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注意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非常倚重"分析,"就不行能催生社会一诺千金的道德品质"表述过于肯定。D项,"当事人多选择通过调解来处理契约争议,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息讼意识深厚"错误。结合"假如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分析,选项内容因果倒置。故选A。

4、A"表明白的胆小和家乡生活的不尽如人意"理解错误,结合小说本段主要写家乡"生活显得非常有韵致",并没有说明生活不尽如人意。故选A。

5、①亲近自然;②身心放松;③生活单纯自由;④享受亲情,享受母亲的关怀照看。(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答出其它方面,可酌情给分)

6、①在家乡,天气虽然寒冷,但感受到了家乡的喧闹与亲情的暖和。②在香港,总不凋谢的绿会显得那么陈旧,让人感到疲乏,家乡寒冬飞雪万木凋零也是一种让人怀念的美景,有一种变化的美。③在大师作品倍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收到伴侣寄来的心仪已久的大师的作品,感受到大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暖和。(每点2分)

7、C,"在丹尼索瓦洞找到的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可以关心科学家弄清晰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1段"许多科学家幻想能找到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弄清晰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可知,是"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不是"骨骼残片"。故选C。

8、D,"所以我们属于丹尼索人"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三第3段"约在30万年前,丹尼索瓦人来到了东亚,在长期的竞争中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随后,大约在5万年前,更为先进的智人最终开头制服亚洲,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可知,丹尼索瓦人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更为先进的智人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文本并未说我们属于哪种人,选项还犯了于文无据的错误。故选D。

9、材料一: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人的发觉及后续讨论;材料二:中国甘肃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觉及其考古学意义;材料三: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觉对东亚人群起源讨论的作用意义。

(答出一点给2分)

10、C

11、D"完全全都"说法错误,两个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恳求使骸骨归葬家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故选D。

12、D"直升辅相"错误,文中说李琪"垂为辅相",是说将要任命李琪为辅相,而且又因内乱而作罢。"垂"意思是"将要,接近",选项曲解词语的意思。"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也因之不能成立。故选D。

13、(1)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访问李谿。李谿看完赋文大为惊异,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袖","谒""倒屣"各1分;大意2分)

(2)百姓凋零却不知晓,天下困惑却不能救助,下面的情形不能上达天听,大臣不敢指责谏言("凋耗""知""困穷"各1分,大意2分)

14.B(喜出望外的情感"错,只是暂且的劝慰。)

15.①思乡之情:首联说春天巳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正切。

②悲愤和哀伤之情: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受,如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

③孤独孤独     之情:最终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亮感人。(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6、(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D不行或缺:表示特别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行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结合"的行业"分析,选用"不行或缺"。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政府及主管部门"分析,选用"责无旁贷"。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跟前,情势非常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迫。结合"准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章、行业标准、质量要求"分析,选用"迫在眉睫"。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晰。一览无余:一眼看去,全部的景物全观察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结合"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分析,选用"一目了然"。故选D。

18.B语病有二: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排解A项;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排解C项、D项。故选B。

19.C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解A项、B项。D项,"不仅而且"不合规律,且繁复。故选C。

20.(1)"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2)"笑纳"改为"收下";(3)"光顾"改为"巡游";(4)"豪雨"改为"暴雨";(5)"可望"改为"有望"。

"乔迁",庆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不能用于"我"搬家;"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不合语境内容;"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语境为表示多次到滨河游园游玩,不合语境;"豪雨""可望"和"好雨""渴望"谐音,不符合电台新闻广播稿的要求。

21.放下身材,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应当发扬的扎实作风。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接孟氏之芳邻,这是我们应当留意的环境选择。

谦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美妙品德。

22.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留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