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26三峡(郦道元) 优秀奖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26三峡(郦道元) 优秀奖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26三峡(郦道元) 优秀奖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26三峡(郦道元) 优秀奖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26三峡(郦道元) 优秀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美丽的自然26三峡精彩开篇词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在这数不胜数的瑰宝当中,长江三峡就是一颗最亮的珍珠。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一定会因那两岸夹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一定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让我们的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吧!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领略三峡景色美一、新课导入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就是三峡的风光,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再次领略三峡的风光。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阙(quē)嶂(zhàng)曦(xī)襄(xiāng)御(yù)溯(sù)湍(tuān)啸(xiào)属(zhǔ)涧(jiàn)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的停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1)四字短语①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②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③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山陵。④沿溯阻绝: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⑤乘奔御风:骑上快马,驾着疾风。⑥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⑦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⑧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⑨晴初霜旦: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⑩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肃静。eq\o\ac(○,11)属引凄异: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eq\o\ac(○,1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2)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开缺口。)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声。)(3)古今异义①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今义:另外。)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4)一词多义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从。)②自非亭午夜分(表示假设的连词,如果。)绝:①沿溯阻绝(动词,断。)②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特别。)(5)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②良多趣味(良:形容词用作副词,实在,真的。)③空谷传响(空谷: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4.作者链接郦道元(466或472——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5.三峡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瞿塘峡:长江从白帝城夔门到巫山县大溪镇,横穿七岳山,形成瞿塘峡。全长约8千米,江面狭窄,最宽处不超过150米。巫峡:从四川省巫山县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5千米,是完整幽深的峡谷,有巫山十二峰,著名的神女峰即位于此。西陵峡:西陵峡西起巴东县的官渡口,东到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26公里。以宜昌市的西陵山得名,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沿江有巴东、秭归、宜昌3座城市。西陵峡可谓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如破水峡、兵书宝剑峡、白狗峡、镇山峡、米仓峡、牛肝马肺峡、灯影峡等等。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5.教师点拨。四、拓展延伸三峡工程十大世界之最1.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万立方米每秒——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2.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亿千瓦时。3.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4.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万吨。5.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7.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8.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9.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10.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第二课时感受三峡独特美一、新课导入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但是,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三峡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阅读课文,解决下面的问题。1.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连绵、高峻。2.请概括课文第2—4段的大意。【交流点拨】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3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4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3.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交流点拨】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4.第3段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交流点拨】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交流点拨】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二)文本探究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交流点拨】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三)语言赏析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交流点拨】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四、板书设计山——奇特险峻(高俊美)夏——湍急(奔放美)三峡(美)水春、冬——清幽(清幽美)秋——凄清(凄婉美)五、拓展延伸描写三峡的诗句①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②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④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27短文两篇精彩开篇词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夕日欲颓(tuí)能与其奇者(yù)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1)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四季)③晓雾将歇(消散)④夕日欲颓(坠落)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③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自:①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自康乐以来(从)(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4)古今异义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②夕阳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作者链接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5.背景链接谢中书即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徴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二)整体感知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三)文本探究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交流点拨】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四、板书设计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仰视——高峰入云四季景俯瞰——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景晓雾将歇日变景夕日欲颓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五、拓展延伸古诗词中的山和川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⑧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新课导入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解衣(jiě)藻荇(xìng)遂至(suì)未寝(qǐn)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1)一词多义①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相与步于中庭(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4.作者链接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5.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二)文本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清闲的人。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交流点拨】“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三)语言赏析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四、板书设计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五、拓展延伸古诗词中的月亮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28*观潮精彩开篇词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就是钱江涌潮。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道去《观潮》!(板书课题)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2.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多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南宋的国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我们和周密一道去体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风俗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霆(tíng)斋(zhāi)艨艟(méngchōng)履(lǚ)倏(shū)舸(gě)泅(qiú)僦赁(jiùlìn)仞(rèn)绮(qǐ)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1)一词多义方:①方其远出海门(当……时)②方出神(正)③方七百里(面积)观:①观潮(观看,动词)②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②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②海涌银为郭(成为)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以:①以此夸能(凭借)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①势极雄豪(气势)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①以此夸能(本领)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2)词类活用①天下之伟观也。(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形容词作动词,穷尽。)③皆披发文身。(通“纹”,原指花纹,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名词作动词,树立,举。)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形容词作动词,高过。)(3)古今异义①方其远出海门(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③吞天沃日(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⑥人物略不相睹(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⑦皆披发文身(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古义:名词,长官,官名;今义:一般作姓氏。)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3.作者链接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朝代)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颇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小结】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析语言一、新课导入课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描绘了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下面请随老师一道去观潮——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交流点拨】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一、二段的内容。【交流点拨】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交流点拨】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交流点拨】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交流点拨】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潮水汹涌图;2.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水军演习图;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吴儿善泅图;4.写观潮人众之多。——游人观潮图。(二)文本探究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交流点拨】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几个方面由远及近。雄伟壮观。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交流点拨】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3.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中的哪些句子与课文的描写相吻合。酒泉子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交流点拨】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三)语言赏析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交流点拨】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小结】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四、板书设计海潮图——-雄伟壮观正面描观潮演习图——-场面宏伟写与侧观潮弄潮图——-身怀绝技面烘托观潮图——-盛况空前相结合五、拓展延伸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①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②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杜甫)③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④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⑤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29*湖心亭看雪精彩开篇词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学会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崇祯(chóngzhēn)是日更定(gēng)挐一小舟(ráo)毳衣炉火(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铺毡对坐(zhān)焉得更有此人(gèng)余强饮三大白(qiǎng)喃喃(nánnán)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1)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代词,这);②是金陵人(表判断)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②长堤一痕(数量)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②是日更定(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②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①余挐一小舟(古义:撑,划;今义:拿东西,捉拿。)②是日更定(古义:完了,结束;今义:确定,决定。)(3)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4.作者链接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整体感知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余往西湖。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写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交流点拨】痴。(三)文本探究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交流点拨】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教师小结】“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交流点拨】(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教师小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四)语言赏析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2.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交流点拨】这是白描的写作手法。【教师小结】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四、板书设计游踪: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到亭上—→及下船湖心亭看雪一痕、一点宇宙的空阔湖心亭看雪雪景一芥对比两三粒人的渺小惊喜——大喜巧遇畅快——强饮三大白伤感——客此五、拓展延伸1.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交流】比较阅读描写手法表达感情《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2.积累些雪景的名句。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30诗四首精彩开篇词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一、新课导入在《桃花源记》中,我们结识了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其实,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与陶渊明齐名的还有王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让人钦佩,被苏轼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更教人推崇。这节课,我们将随陶渊明一起去观赏田园,随王维一起去观赏边塞风光。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理荒秽(huì)荷锄归(hè)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óujì)燕然(yān)2.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停顿。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3.大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道狭草木长(长zhǎng动词,生长)长河落日圆(长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4.作者链接陶渊明(365-427),东晋(朝代)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是唐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受排挤。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歌就是这段时间创作的。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5.背景链接《归园田居》: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归园田居》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交流点拨】我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裳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2.读懂诗情。(1)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交流点拨】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自豪之情。(二)《使至塞上》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交流点拨】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2.读懂诗情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交流点拨】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3.名句赏析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交流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大”。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四、板书设计南山下田园生活的热爱归隐田园的自豪理荒秽田间的劳动情形田园生活的热爱归隐田园的自豪归园田居荷锄归归园田居草木长归途夕露沾衣沾我衣愿无违——抒写归隐意愿使至塞上过居延出汉塞叙写出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逢候骑大漠孤烟刻画塞长河外风光落日五、拓展延伸诗句接龙⑴接天连叶无穷碧/碧玉妆成一树高/高处不胜寒/寒梅著花未⑵雄鸡一叫天下白/白云深处有人家/家书抵万金/金粟如来是后身/身无彩凤双飞翼⑶近水楼台先得月/月是故乡明/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来就菊花/花重锦官城/城春草木深/深坐蹙蛾眉⑷离离原上草/草色遥看近却无/无意苦争春/春来江水绿如蓝/蓝田日暖玉生烟/烟花三月下扬州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一、新课导入诗歌的优美关键在于意境的优美,在于构图的美丽。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两幅图画:“月夜归耕图”和“塞外落日图”;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三幅图画:“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和“夕阳帘旌图”,这些图画激人以丰富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同走近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荆门送别(jīng)应怜故乡水(lián)帘旌不动(jīng)吴蜀横分地(shǔ)徙倚湖山欲暮时(xǐ)(yǐ)2.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1)古今异义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可爱;今义:可怜。)(2)解释下列词语。平野:平原。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结:凝聚。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徙倚:徘徊。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4.作者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宋代学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5.背景链接《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渡荆门送别》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2.读懂诗情。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3.名句赏析。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二)《登岳阳楼》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交流点拨】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2.读懂诗情。(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交流点拨】悲。(2)悲在何处?【交流点拨】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四、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首联:荆门外——远渡的地点渡荆门送别楚国游——此行的目的颌联:山尽,江流——写景(远)颈联:飞天镜,结海楼——写景(近)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登岳阳楼景悲:夕阳、暮树、老木沧波悲己悲:万里来游、三年多难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五、拓展延伸说说你积累的“送别”名句【交流点拨】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③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⑤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精彩开篇词曾经有这样的故事,许多人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后,都到清华园参观,想一睹他笔下那迷人的景色,可惜却失望而归。现实中的清华园显得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景致在哪里都能看到,可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2.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文题展示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富有特征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际处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是壮丽的落日,还是初升的朝阳?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抒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不少于500字。二、写作导航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以下从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第一,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例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第二,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鲁迅《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甚至还写了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第三,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以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例如朱自清《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三、例文引路秋天的赞歌很多人喜爱春天,喜欢它的千枝吐蕊,蓓蕾待放,而我却喜欢秋天。我不仅喜欢它的秋高气爽,更喜欢那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景象,因为它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给人带来希望,带来喜悦。金色的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实和农田里的庄稼都已成熟了,它们满载了人们殷切的期待和辛勤的汗水。农民伯伯望着这丰收的景象,不禁喜上眉梢。你瞧,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黄灿灿的稻谷汇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在风中微微摇曳着,还有金黄的柿子、小红灯笼似的山楂,以及栗子、枣、橘子和其他水果。多么美丽的一派丰收的景象啊!秋风拂面,给人们拂去夏日的燥热,送来一份凉爽。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下来。街上,刷刷作响的声音仿佛一首乐曲,每一片落叶都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金色的音符。秋雨,是连绵不断的。它既不像春雨那样细如牛毛,也不像夏雨那样倾盆而至。它无声无息地降落下来,轻柔地洒在我们身上,使衣服潮湿起来,嗅到一股秋的气息。细雨丝丝,带给人们清爽、凉快的感受,使人们不禁赞叹道:“这喜人的秋雨!”秋雨过后的景色也是不错的,呼吸着刚被雨水洗刷过的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立刻就会拥有一份轻松的心情。树枝上,那尚未落下的叶片上面挂着晶莹的水珠,真是美极了!秋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清晨打开窗子,阳光照耀在身上,你会发现这世界是多么美好。秋天的阳光是温和的,它贴近你的脸颊,让你感受到舒适;秋天的阳光是温柔的,使你不由得就爱上了它。再说那千姿百态、昂首怒放的秋菊,虽然不及春天的姹紫嫣红,但这正是秋菊的美丽之处,每一朵秋菊都在争相为秋天增添风韵。秋天,不像春天那样鸟语花香、繁花似锦,不像夏天那样烈日酷暑,也不像冬天那样银装素裹、萧瑟一片。它自有一份恬淡的秋的韵味,我喜欢这迷人的秋。【名师点评】历来人们都以赞美春天作为描写主题,而小作者则从自己的视角描绘了金色的秋天。文章围绕着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一主线,描写了满目的丰收景象,由此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并通过对秋风、秋雨、秋菊及温暖阳光的描写,展示了小作者对秋天这个季节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表达了小作者对秋天预示着收获,寄予人们以希望之情的喜爱。四、板书设计定点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移步换景调动各种感官第三单元凝固的艺术11中国石拱桥精彩开篇词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并排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是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今天,请大家随着我走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3.学习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了解其作用。4.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5.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增进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说明的文体一、新课导入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弧形(hú)拱桥(gǒng)洨河(xiáo)陡坡(dǒu)和谐(xié)饮涧(jiàn)桥墩(dūn)郦道元(lì)张鷟(zhuó)匀称(yúnchèn)惟妙惟肖(xiào)2.理解下面的词语。巧妙绝伦:形容非常灵巧,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就地取材:就在原地选用需要的材料。推崇:十分重视,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崇,尊重。惟妙惟肖:形容描写、雕刻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3.了解作者。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4.了解文体。(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2)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定义作用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通过具体事例,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作比较选择有内部或外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打比方运用比喻,增强被说明事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更能吸引读者。此外,还有引资料、摹状貌、列图表、作诠释等说明方法。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石拱桥有什么特征?【交流点拨】桥洞为弧形、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2.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特征?【交流点拨】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美观、分布广、许多惊人的杰作。3.作者又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交流点拨】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例子使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说服力。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说明顺序,抓住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特征进行说明,有条不紊。(二)文本研读1.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点?【交流点拨】异同点赵州桥卢沟桥同历史悠久1300多年800多年结构坚固保持雄姿极少出事形式优美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第一无二,美丽的景观异建造奇特拱肩加拱联拱石桥历史意义世界著名,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反帝斗争的纪念意义2.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交流点拨】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这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称为举例子。)3.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交流点拨】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四、板书设计中国的赵州桥石拱桥—→—→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石拱桥卢沟桥一般—————————————→特殊(逻辑顺序)五、拓展延伸桥的歇后语(1)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2)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3)笨驴子过桥——步步难(4)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人胆大(5)船到桥头——不顺也得顺(6)独木桥上踩车——别拐弯(7)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8)扶着醉汉过破桥——上晃下摇(9)近视眼过独木桥——放不开步子(10)天上架桥——想到办不到(11)张飞拆桥——有勇无谋第二课时品味说明的语言一、新课导入本文最早发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下平实的语言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交流点拨】甲生:不是主次颠倒。因为石拱桥的形式和结构是依附在桥的“身上”体现出来的,二者相互依存,并列存在,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主和次。乙生: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省略,而且要使用它们来确定它们的递进关系。丙生:桥的形式优美是桥的外在特点,这一点还不能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加上结构坚固,更能体现其非同一般。所以这样写并不是主次颠倒。2.在下列句中横线上填写合适的桥名。(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3)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探究说明方法说说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交流点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交流点拨】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卢沟桥“非常雄伟”的特点。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交流点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河堤与卢沟桥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4.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交流点拨】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地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5.每个柱子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状万态,惟妙惟肖。【交流点拨】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将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描绘的非常形象逼真,极具动态感,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二)品析说明语言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交流点拨】为了准确地说明情况,没有绝对地说是“最早”出现。这样表达,程度较轻。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交流点拨】“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表示根据现有材料推测,这样说防止了绝对化,语言严密。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交流点拨】“几乎”只是强调石拱桥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存在没有石拱桥的地方。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交流点拨】“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定。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交流点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四、板书设计一般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概括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中国石拱桥现存最古老赵州桥独拱——37.4米(当时最长)具体说设计科学,施工巧妙明(举例)联拱——265米卢沟桥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具有反帝斗争的纪念意义五、拓展延伸1.口头作文:要求:根据学到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和自己仔细观察,以“笔”为题进行口头作文。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地的桥梁,简单记下观察到的各桥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12*桥之美精彩开篇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纤细(xiān)着重(zhuó)驻足(zhù)脂粉(zhī)颐和园(yí)前瞻后顾(zhān)煞风景(shà)矛盾(máodùn)赡养(shàn)煎熬(áo)2.解释下列词语。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驻足:停止脚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3.作者链接。吴冠中(1919-2023),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看图片听范读,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交流点拨】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二)文本探究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交流点拨】甲生:乌镇石桥: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乙生:江南乡间石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丙生:长桥:卧龙一般的桥出现在宽阔苍茫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使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丁生:桥面上覆盖有廊或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受,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教师总结】怎样来欣赏一幅画面?关键是看其中的景物与周围的环境是否既对照又和谐。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审美角度。(三)语言赏析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请欣赏下列意蕴丰富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其语言的情味。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交流点拨】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这表明作者已经全身心的融入到了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经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交流点拨】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交流点拨】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