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学第一章课件_第1页
养牛学第一章课件_第2页
养牛学第一章课件_第3页
养牛学第一章课件_第4页
养牛学第一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养牛生产学第一章养牛业在畜牧业经济中的地位养牛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养牛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养牛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知识要点第一章养牛业在畜牧业经济中的地位第一节养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牛是一种多用途的家畜,既能产奶、产肉,又可给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和优质粪肥。牛皮及其副产品是轻工业和出口贸易的重要物质。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养牛业的发展。牛能充分利用各种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发展养牛业,利用作物秸秆,过腹还田,不但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力发展养牛业,可以迅速提高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目前,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2%左右,养牛业占畜牧业产值的比例为5%~8%;发达国家畜牧业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养牛业占畜牧业的60%。2、节约粮食牛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为50~90%,猪、马只可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3~25%。我国每年产粮4亿吨,产农作物秸秆5.7亿吨左右,若利用20%作饲料进行青贮或氨化喂牛,可节约饲料粮4000万吨,也就解决了1.2亿人一年的口粮,其经济、社会效益巨大。3、提供役用动力牛耐粗耐劳,在许多山区甚至平原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提供有机粪肥一头牛一年所产粪中N、P、K总量为97.63kg,居各种畜禽之首。5、提供皮、毛等副产品皮:600元左右/张;血、骨、内脏:国内外需求量很大,其加工后价值约占牛肉价值的1/3。第二节国内外养牛业概况一、国外养牛业的概况

据1996年统计,全世界有牛13.2亿头,其中水牛约1.52亿头。从牛的绝对数量看,养牛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约1.94亿头。按人口平均,新西兰和乌拉圭的牛最多,平均每人约有牛3头。二、我国现代养牛业的概况

1998年我国牛的总存栏量为1.73亿头,其中黄牛存栏0.98亿头,水牛0.24亿头,奶牛0.044亿头.近50年,我国养牛业的总体特征表现为2个方面:总体数量稳步增长,牛的生产性能逐步提高.1黄牛我国现有牛品种45个,其中地方品种黄牛28个,牦牛5个,水牛1个,培育品种4个,引进品种7个.2肉牛(1)以黄牛杂交改良为主的肉牛生产方式成为我国牛肉生产的主要手段.(2)养肉牛逐步形成了区域化生产(3)以肉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的出现3奶牛1982年成立“中国奶牛协会”总体看我国奶牛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和全国大中城市周围.小城镇及乳品业处于萌芽状态.第三节国内外奶牛生产水平一、国外奶牛生产水平据FAO2000年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奶牛2.21亿头,总产奶量48489.5万吨.发达国家一般单产6000-7000千克,单产最高的是以色列9787千克,其次是美国.二、国内奶牛业生产水平

2001年我国奶牛存栏量为566.2万头,总产奶量1025.4万吨,平均单产1805千克,全国奶牛厂627个,年均单产6145千克,我国产奶量最多的是北京1059号母牛产奶量16090千克,从全国来看,奶牛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南方大部分地区4000-5000千克,在草原地区2000千克左右.三、我国奶牛业发展概况(一)品种及分布我国养殖的主要是荷斯坦牛,2002年存栏350万头,占我国奶牛总数的75%,我国养殖最多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总数70万头饲养的种公牛基本上有三个来源:引进加拿大、美国等国外冷冻胚胎进行胚胎移植的后代,从国外引进冷冻精液或育成种公牛;我国奶牛场自己选育的种公牛。农业部分别在北京和南京设立牛冷冻精液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五、中国奶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年的发展时间另一方面:奶业发展面临三大问题数量(奶畜数量不足)产量(单产不高)质量(质量不高,安全问题突出)第二节奶牛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几乎全部营养成分且容易被人体所消化吸收。营养学家将牛奶成为“白色血液”。在人们生活中,饮用牛奶越来越普遍。1、国内奶牛业生产水平我国奶业经过长时间的缓慢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年份存栏量(万头)总产奶量(万吨)人均牛奶(kg)195716.025.00.4197955.7106.51.11984133.6218.62.12001566.21025.58.020041102.023920317.3全国奶业生产布局:

牧区:内蒙古、新疆,奶牛总数占全国35%。

农区: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占34%。

城郊:北京、上海、天津,占4%。年生产牛奶在100万吨以上的省份有: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新疆,其占全国总产量的18%;陕西、北京、山西三省市占全国总产量11%。2、我国奶牛产业经营模式我国奶牛养殖根据资源条件、奶业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向,将全国奶业优先发展区域分为三大片,即以京、津、沪等大城市郊区为主的城郊型奶源基地;由黑龙江、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为主的东北奶业产区和由河北、山西、内蒙古中南部构成的华北奶业产区。

我国乳业属完全放开经营、竞争较为充分的产业,目前,国内大型企业都引进了国际一流设备,因此从加工技术和加工成本上来看,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异不大,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原料奶生产上。乳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饲料生产、良种培育、奶牛饲养、牛奶收购、冷却贮运、乳品加工等,产业链较长,亦是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联动产业。从我国乳业的企业形式来看,已形成以下5种模式:(1)“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主要类型是国有控股或纯民营。采取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奶牛小区”等组织形式,达到“奶牛下乡,鲜奶进城”的目标。(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以国有控股,基地的饲料、养牛、乳品加工均采取内部核算方式,原料奶不足部分采取将农牧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基地方式进行补充。4、饲养方式与繁育体系(1)我国大、中城市郊区的奶牛业均为舍饲饲养,其中大部分为传统式的拴系饲养方式,少部分奶牛场采用散放饲养方式,目前新建的奶牛场有向现代散放饲养方式发展的趋势。在广大农区奶牛场大部分亦采用舍饲方式,但在有草场条件的地区,则采用半舍饲、半放牧的方式。在草原地区,目前已从以往完全放牧的饲养方式逐步向半舍饲、半放牧方式发展,部分地区仍保持全放牧饲养方式。(2)奶牛繁殖普遍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据统计,全国共有种公牛站(含冻精改良站)79个。其中以饲养中国荷斯坦种公牛为主且较有影响的有北京市奶牛中心、黑龙江家畜繁育指导站和上海奶牛育种中心等。7、我国奶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1)奶牛生产总体水平低,表现在成年奶牛年单产量低。我国成年母牛平均年产奶量约为3500kg左右、乳脂率为3.1~3.2%、干物质为11.2%,与发达国家单产6000~7000kg、乳脂率3.6%、干物质12%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各地区、城乡之间奶牛生产水平差别大。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以及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国有、集体以及合资奶牛场,由于增加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奶牛良种选育和饲养管理技术方面的投入,牛奶产量在6000kg以上,乳脂率3.3~3.7%,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大部分个体养牛户以及西南山区和广大牧区饲养的奶牛,产奶量偏低。

(4)小企业和大市场的冲突。我国乳业经济中众多的小加工企业是和众多的小奶牛养殖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在过去20年中,30多万个体奶牛户在乳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功不可没,在未来的发展中,个体奶牛户仍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个体企业规模小,而且很多地区比较分散,这种状况不仅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原料奶的质量难以控制,从而乳制品的品质也无法保证,这是目前奶品消费受限,许多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3)牛奶生产、加工和销售部门的利益分配不均。我国乳业产业链是割裂的,生产者和加工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原料奶收购和加工、运销的地区垄断性,加工者实际上掌握着原料奶的定价权,这使生产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维护和保证。在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如果缺乏约束和协调机制,它很可能成为影响这些地区奶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8、我国奶牛养殖发展方向

(1)奶牛场规模扩大,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奶业一体化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国有奶牛场将产业链延伸,生产、加工、销售自成一体;第二种是公司+农户,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与奶业基地和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上海、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一些著名的乳品企业,大都采取了以上的形式,并取得了成功。(2)开发新产品,提高乳品质量,以开发液态奶系列和酸奶系列为主攻方向,创立国家名牌。不少乳品消费高的国家,液态奶超过80%。

(3)加快科技进步,积极应用国内、外各项先进科技成果,大幅度提高奶牛个体产量,提高质量。我国在奶牛繁育、饲养管理方面的技术已较为成熟,生物新技术的应用也较普遍,生产者应大力推广应用,尤其是主要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生产、加工等各环节要注重技术改造,运用科技含量较高的设备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宣传力度,引导消费,开拓市场,健全销售网络,强化服务。培养青少年饮用乳品的习惯,开拓广大农村市场,并争取走出国门。第三节国外奶牛业发展趋势1、奶牛品种向单一化方向发展。世界较著名的奶牛品种颇多,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品种的生产性能超过荷斯坦牛。在大多数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以色列等饲养比例均占奶牛饲养总量的90%以上,而其他一些品种诸如娟姗牛、更赛牛、爱尔夏牛等所占比例越来越小。2、发达国家奶牛数量减少,单产提高。美国奶牛头数从1983年的1112.0万头减少至1999年的913.6万头;而平均单产却从5709kg提高到8043kg。3、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电脑信息管理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奶牛场数量日趋减少,但平均户(场)养奶牛头数有所增加,日益趋向于扩大饲养规模,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4、奶牛饲养管理更加科学化。奶牛传统式栓系饲养,其缺点是限制了牛的自由活动,不利于提高生产性能,且较费劳力,不便于高度机械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高。在发达国家一般饲养规模在40~50头以上的多采用散放式饲养,奶牛集中到挤奶厅(间)挤奶,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条件下,平均一个挤奶工可完成70~80头牛挤奶工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国内新建的规模奶牛场,也多采用散放饲养,这是国内外奶牛业发展的一个趋势。5、广泛应用胚胎生物技术并向产业化发展。发达国家奶牛的繁育工作已广泛应用现代胚胎生物工程技术。第四节肉牛产业生产的现代化1、肉牛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肉牛生产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肉牛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肉牛产业化生产已初步形成,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区域发展特征明显目前已经形成了4大肉牛带,即西部肉牛带(陕西、内蒙古、甘、宁、青、新)、中原肉牛带(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山西、江苏和湖南省)、东北肉牛带(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和西南肉牛带(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4省区)。(2)发展速度快,但水平不高的特点仍然是我国肉牛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表现在牛的生产周期长,出栏率低,出栏牛的屠宰体重小,个体产肉量少。项目全世界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荷兰澳大利亚胴体重(kg/头)206103304276273246215出栏率(%)19.117.634.628.637.751.335.2世界上主要肉牛生产国平均生产水平(3)适度规模发展是肉牛产业化生产的前提,我国活牛及牛肉市场主要在国内,出口及深加工的数量有限肉牛养殖专业户(场)规模产业化经营的类型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即以经济实力较强的肉牛场、加工厂或公司为龙头,围绕肉牛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联合相关的企业和农户,进行一体化经营。具体有“公司+农户”、“联合体+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中国的肉牛业市场主要有3种形式,也就是产品的3个主要流向:①大众化市场,即赶大集进行牛肉及活牛交易,这是我国传统的最主要的肉牛市场形式;②活牛、牛肉出口,我国每年都要向香港地区、日本等地出口一定数量的活牛;③高档分割牛肉,用于高级宾馆、饭店、酒店和超市。(4)生产水平低,牛肉质量差,直接影响牛肉的市场销售及价格,直接造成生产效益差、产品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出口牛肉缺乏竞争力目前,国内高档饭店、酒店消费的牛肉大部分是国外的,国内产品进入这一领域较少。我国牛的繁殖成活率在40%左右,牛的人工授精技术普及率低,肉牛的屠宰率在40~50%(肥育牛可达54%)。(5)饲料粮的总体不足是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挑战肉牛生产需要粮食投入,牛肉生产,需要消耗一定的饲料。要生产牛肉,必须在牛日食入营养物质超过维持自身需求后有所剩余时才能实现,而这部分需以粮食等精料来提供。秸秆所供应给牛的营养物质,仅能达到维持或部分维持营养之用。2、面对挑战,促进我国区域性肉牛产业发展我国牛的饲养基数大,但我国肉牛生产水平低,每头肉牛的胴体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肉牛的良种化程度低,饲养管理粗放,经营方式落后,导致生产水平不高。大多数肉牛养殖采用低精料长周期的肥育方式,饲料搭配不合理,饲料转化效率低,肉牛出栏周期较长,头均产肉量少。因此,要面对挑战,促进我国区域性肉牛产业的发展,我们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工作:(1)建立高效的品种间杂交体系和充分利用我国的优良地方品种;(2)利用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政策扶持和农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3)加强科学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先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高饲料报酬,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4)积极推进肉牛产业化;(5)加强兽医卫生保护,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我国肉牛业概况1、个体产出率低;胴体重:全世界平均205kg/头,中国147kg/头,美国331kg/头,澳大利亚222kg/头。2、良种化程度低;高档牛肉数量少,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3、没有很好集成应用我国现有成熟的技术。4、肉牛繁育和供种方式不完全适应现代肉牛业的发展。5、各环节技术衔接不紧密。6、屠宰设备和加工工艺落后,影响肉牛业经济效益。制约肉牛业产业化的关键问题1、肉牛良种化程度低,饲养管理水平低;2、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3、肉牛年龄、体重的整体度差;4、“种、养、加、销”相互脱节;5、牛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学养牛知识普及率低。黄牛与黄河文化弘扬黄牛文化普及黄牛科技振兴黄牛经济形成黄牛产业搭牛台唱牛戏人人牛起来学科技养黄牛户户增效益念牛经鼓牛劲发牛财黄种人在黄土地上饮黄河水养黄牛日本和牛换一辆蓝鸟,秦川牛换一辆奥拓黄牛与黄河文化安徽有三黄

即黄山,黄牛和黄梅戏。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河用她丰美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亿万子孙,用温暖宽广的胸怀孕育了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灿烂的华夏文化。第五节国外肉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用作肉牛的良种多样化牛肉在许多国家食用的肉类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世界各地对牛肉的要求不一样。目前,以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要求少含或不含脂肪,即瘦肉比较多的牛肉;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要求脂肪比较多,比较肥的牛肉;以美国、加拿大、巴西代表的美洲国家要求高档牛肉中含有适度的脂肪。世界上已培育出一些各具特色的肉用或兼用品种牛,供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2、不少国家注意开发本国牛种资源日本本地牛自19世纪70年代引入国外牛种杂交,改良成为役肉兼用的和牛,到20世纪50年代已形成黑毛和牛、褐毛和牛、无角和牛、3、新饲养技术和新饲料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养牛业发达的国家对肉牛营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代谢以及它们在牛体内的需要量,不断提高肉牛肥育技术。日本短角牛4个品种。1955年,从役肉兼用型转变为肉用型,已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日本肉用牛品种。4、专业化、集约化肉牛生产日益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肉牛生产体系日趋完善。养肉牛实现了从投喂饲料、清除粪便、供应饮水、诊断疾病,到饲料配方、营养分析等操作过程自动化或机械化。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肉牛育种、繁殖和饲养管理,养牛业逐步向专业化、工厂化发展,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5、节粮型肉牛育肥方式随着粮食紧缺和价格上涨,世界各国特别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日趋重视,充分利用粗饲料进行低精料饲养。6、新的繁殖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利用基因工程(如利用基因导入法)可以改变动物生产潜力,利用外源激素可以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及效益。7、电脑控制的现代化饲养系统使集约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在大型肉牛场,按照围栏牛群的年龄、体重、体况等情况,确定该栏牛群的饲料配方。当需要某种配方的饲料时,微机按照输入的配方加工数据资料,控制自动容积式称,准确按规定的各种成分、比例下料。混合均匀后自动灌装饲喂车,然后运往指定围栏喂饲,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8、高档牛肉生产呈快速发展趋势为了适应高档牛肉生产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欧盟都制定了牛肉分级标准。不同国家按照需要不同,不断选育肉质优良的品种生产适销对路的高档牛肉。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奶牛产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国外奶牛养殖也发展趋势。2、简述我国肉牛产业的现状和特点,国外肉牛养殖业发展趋势。Questions?第二章牛的品种资源国内引进主要肉用牛、乳用牛、兼用牛品种资源;知识要点主要中国黄牛和乳牛、培育牛品种的资源,水牛、牦牛等其他品种;引进品种、中国黄牛的合理利用和国内水牛、牦牛的杂交改良利用。第二章牛的品种资源第一节牛的分类1、牛的起源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野牛变为家牛,远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10000年)即已开始。普通牛原牛(Bosprimigenius)欧洲原牛(Bosprimigenius)亚洲原牛(Bosnamadicus)单元来源多元来源2、牛在动物学和经济用途中的分类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反刍亚目洞角科牛亚科家牛属水牛属牦牛属(1)动物学分类(2)经济用途分类普通牛肉用型牛乳用型牛兼用型牛中、小型早熟品种欧洲大型品种瘤牛及含瘤牛血液品种乳肉兼用肉乳兼用肉役兼用3、中国黄牛类型许振英(1988)根据产区地理位置,将中国黄牛分为①蒙古牛、

②华北牛、③华南牛3个类型。郑丕留(1980)在其所著的《我国家畜品种及其生态特征》一书中,把我国黄牛按自然分布及其生态条件分为3大类型:①北部牧区黄牛;②中部华北农区黄牛;③南部亚热带及热带黄牛。邱怀率《中国牛品种志》编写组1988年根据上述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并几经讨论,一致认为我国黄牛应按地理分布区域和生态条件,划分为①中原黄牛、

②北方黄牛、③南方黄牛3大类型。第二节国外主要牛品种1、肉用牛品种据估计,全世界约有60多个专门化的肉牛品种,其中英国有17个,法国、意大利、美国、前苏联各11个。国外的肉牛品种,按体型大小和产肉性能,大致可分为下列3大类:(1)中、小型早熟品种主产于英国,其特点是:生长快,胴体脂肪多,皮下脂肪厚,体型较小,一般成年公牛体重550~700kg,母牛400~500kg,成年母牛体高在127cm以下为小型,128~136cm为中型。如英国的海福特牛、短角牛、安格斯牛等。(2)大型品种产于欧洲大陆,原为役用牛,后转为肉用。其特点是:体格高大,肌肉发达,脂肪少,生长快,但较晚熟。成年公牛体重1000kg以上,母牛700kg以上,成年母牛体高在137cm以上。如法国的夏洛来牛、利木赞牛、意大利的皮埃蒙特牛等。(3)兼用品种

多为乳肉兼用或肉乳兼用,主要品种有西门塔尔牛、瑞士褐牛和丹麦红牛。海福特牛(Hereford)产地:原产于英格兰西部威尔士地区的海福特县及邻近诸县,是英国最古老的牛种之一。我国解放前后均有引进,尤其适于北方的自然条件。外貌特征:体躯宽深,前胸发达,肌肉肥满,四肢短,尻部丰满,呈长方形或矩形。分有角、无角两种。被毛暗红色,具有“六白”特征,即头、颈、垂、腹下、四肢下部及尾为白色,皮肤为橙黄色。生产性能:周岁牛725kg,日增重1.4kg,屠宰率一般为60%~64%,经肥育后,可达67%~70%,净肉率达60%。肉质嫩,多汁,大理石纹好。安格斯牛(Angus)产地:原产于英国的阿伯丁、安格斯和金卡丁等郡,全称阿伯丁-安格斯牛(Aberdeen-Angus),是英国最古老的肉牛品种之一。外貌特征:无角,毛以黑色居多,也有红色。体格低矮,体质紧凑。体躯宽而深,呈圆筒形。四肢短而端正,全身肌肉丰满。生产性能:具有良好的增重性能,日增重约为1000g。早熟易肥,胴体品质和产肉性能均高。育肥牛屠宰率一般为60%~65%。12月龄性成熟,18~20月龄可以初配。对环境适应性好,耐粗、耐寒,性情温和,易于管理。夏洛来牛(Charolais)产地:著名的大型肉牛品种,原产于法国夏洛来及涅夫勒地区。最早为役用牛,经选育成肉牛品种。以体型大、生长迅速、瘦肉多、饲料转化率高而著名。外貌特征:全身乳白色,体大结实,肌肉发达,头小而短,尻部丰满。生产性能:以生长速度快,瘦肉产量高而著称。平均日增重公犊1000~1200g,母犊1000g。12月龄公犊体重达525kg,母犊360kg。屠宰率为65%~70%,胴体产肉率为80%~85%。用于改良中国黄牛,后代12月龄体重是本地黄牛公犊的2.6倍,母犊的3.1倍。母牛平均产奶量为1700~1800kg,个别达到2700kg,乳脂率为4.0%~4.7%。利木赞牛(Limousin)产地:原产于法国中部利木赞高原,为大型肉用品种。许多国家都有引进,我国1974年引进,分布于中北部地区诸省。外貌特征:被毛红色或黄色,嘴、眼、腹下、四肢、尾部毛色较浅。体大骨细,全身肌肉丰满,四肢强健,尻部宽平。生产性能:肉用性能好,生长快,尤其是幼年时期,8月龄小牛就可以生产出具有大理石纹的牛肉;12月龄体重可达450~480kg,平均日增重1000g,屠宰率68%~70%,牛肉品质好,瘦肉率高,高达80%~85%。母牛产奶性能较好,1200kg/年。目前,我国用此牛改良当地黄牛,效果良好。皮埃蒙特牛(Piemontese)产地:原产于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区,是在役用牛基础上选育而成的专门化肉用品种。20世纪引入夏洛来牛杂交而含“双肌”基因,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终端父本,已被世界22个国家引进,用于杂交改良。外貌特征:该牛体型高大,体躯呈圆筒状,肌肉发达。毛色为乳白色或浅灰色,公牛肩胛毛色较深,黑眼圈。母牛的尾帚均呈黑色。犊牛幼龄时毛色为乳黄色,鼻镜黑色。生产性能:生长快,育肥期平均日增重1500g。肉用性能好,屠宰率一般为65%~70%,肉质细嫩,瘦肉含量高,胴体瘦肉率达84.13%。我国于1987年和1992年先后从意大利引进冻胚和冻精,育成公牛,采集精液供应全国,展开了对中国黄牛的杂交改良工作。2、乳用牛品种荷斯坦牛(Holstein)

荷斯坦牛原产于荷兰,又名黑白花牛。荷斯坦牛风土驯化能力强,世界大多数国家均能饲养。经各国长期的驯化及系统选育,育成了各具特征的荷斯坦牛,并冠以该国的国名,如美国荷斯坦牛、加拿大荷斯坦牛和中国荷斯坦牛等。

荷斯坦牛过去是纯乳用型品种,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各国对其进行了不同方向的选育。形成了以美国荷斯坦牛为代表的乳用型和以原产地荷兰为代表的乳肉兼用型。(1)乳用型荷斯坦牛地域分布: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貌特征: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皮薄骨细,皮下脂肪少,乳房特别庞大,乳静脉明显,后躯较前躯发达,呈锲形或三角形。色为黑白相间,额部有白星,腹下、四肢下部及尾帚尾白色,其余多位黑色。生产性能:一般母牛平均产奶量6500~7500kg,乳脂率3.6%~3.7%。(2)兼用型荷斯坦牛地域分布:荷兰、德国、法国、丹麦、瑞典、挪威等国。外貌特征:体格偏小,体躯宽深,乳房发育良好,略呈矩形,尻部方正、发育好,四肢短而开张,乳静脉发达,毛色与乳用型相同,但花片更加整齐美观。生产性能:平均产奶量较乳用型低,年产奶量一般为4500~6000kg,乳脂率3.9%~4.5%。肉用性能较好,经肥育的公牛,500日龄平均活重为556kg,屠宰率为62.8%。娟姗牛(Jersey)产地:娟姗牛属小型乳用品种,原产于英吉利海峡南端的娟姗岛。育成历史悠久,是举世闻名的高乳脂率奶牛品种,世界各国均有引进。外貌特征:体型小,细致紧凑,清秀美观。头小而轻,两眼突出,明亮有神,颈细长,胸宽深,尻部宽平,四肢端正,乳房质地柔软,发育匀称,后躯发育良好,呈三角形,被毛短细,为灰褐、浅褐及深褐色,鼻镜、舌和尾帚为黑色,嘴、眼周围有浅色毛环。成年公牛体重为650~750kg;母牛体重340~450kg,犊牛初生重为23~27kg。生产性能:产奶量一般为3500~5000kg,乳脂率为5.5%~6.0%,个别达8.0%,乳色黄,风味好,适于制作黄油,其鲜奶及奶制品备受欢迎。娟姗牛可用于改良我国南方乳用牛,因为娟姗牛耐热性能好,性成熟早,一般15~16月龄即可配种。3、兼用牛品种西门塔尔牛(Simmental)产地: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河谷地带。原是瑞士的大型乳、肉、役三用品种,占其总牛数的50%,在世界各国分布很广。其肉、奶性能并不比专门的肉用和奶用品种逊色。外貌特征:毛色多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头、胸、腹下、四肢、尾帚多为白色。后躯较前躯发达,中躯呈圆筒型。四肢强壮,蹄圆厚。乳房发额与颈上有卷曲毛。育中等,乳头粗大,乳静脉发育良好。生产性能:肉、乳兼用性能均佳。平均产奶量4000kg以上,乳脂率4.0%。初生至12月龄日增重1.32kg,肥育后屠宰率可达65%。与我国北方黄牛杂交,后代体格增大,生长加快,很受群众欢迎。产地:原产于丹麦,乳、肉兼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1984年引入,分别饲养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吉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乳脂率、乳蛋白率高而著称。外貌特征:全身被毛红色,鼻镜浅灰至深褐色,蹄壳黑色,部分牛只乳房或腹部有白斑毛。被毛软、短,光亮。体格较大,体躯方正深长,背腰平直,四肢粗壮结实。乳房发达而匀称,乳头长。丹麦红牛(DanishRed)生产性能:具有较好的乳用性能。美国2000年平均产奶量为7316kg,乳脂率4.16%,乳蛋白含量3.57%;高产群平均产奶量9533kg,乳脂率4.53%,乳蛋白含量3.55%。12~16月龄小公牛,在良好的肥育条件下,平均日增重可达1.01kg,屠宰率57%。该品种平均屠宰率54%。改良本地黄牛效果明显,产奶量比秦川牛提高2~3倍,产肉性能也有明显提高。短角牛(ShortHorn)产地:原产于英格兰北部梯姆斯河流域。现有肉用型和兼用型两种类型。尤其是肉用型短角牛现已分布世界各地。外貌特征:鼻镜粉红色,眼圈色淡。头短,额宽平。角短细,向下稍弯,呈蜡黄或蜡白色,角尖黑。胸宽深,腹圆背直,尻部方正丰满。兼用型短角牛乳用特征明显,乳房发达,体格较大。生产性能:肉用型200日龄公犊平均体重209kg,400日龄可达412kg。育肥期日增重可达1kg以上。兼用型平均产奶量3310kg,乳脂率3.69%~4.0%,高产牛产奶量可达5000~10000kg甚至更多。第三节中国黄牛和乳牛品种1、中国黄牛品种秦川牛产地与分布:因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主要产地包括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咸阳、兴平、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武功、扶风、岐山等15个县、市。生产性能:在中等饲养条件下,18月龄平均屠宰率为58.3%,净肉率为50.5%。母牛产奶量(715.8±261.0)kg,乳脂率4.70%。体型外貌:角短而钝、多向外下方或向后稍弯。毛色有紫红、红、黄3种,以紫红和红色居多。鼻镜多呈肉红色,蹄壳分红、黑和红黑相间3色。南阳牛产地与分布:产于河南南阳地区白河和唐河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区,以南阳市郊区、南阳县、唐河为主。邓县、新野、镇平、社旗、方城等县市为主要产区。体型外貌:公牛角基粗,以萝卜头角为主,母牛角细。髻甲较高,公牛肩峰8~9cm。有黄、红、草白3种毛色。鼻镜多为肉红色,其中部分带有黑点。蹄壳以黄蜡、琥珀色带血筋较多。生产性能:公牛育肥后,1.5岁平均体重可达441.7kg,日增重813g,屠宰率为55.6%。3~5岁阉牛经强度育肥,屠宰率可达64.5%,净肉率达56.8%。母牛产乳量600~800kg,乳脂率为4.5%~7.5%。鲁西牛产地与分布:主要产于山东西南部,以菏泽市的郓城、巨野、梁山和济宁地区的嘉祥、金乡、济宁、汶上等县为中心产区。体型外貌:公牛多平角或龙门角;母牛角形多样,以龙门角较多。被毛以浅黄色最多,多数牛有完全或不完全的“三粉”特征(眼圈、口轮、腹下与四肢内侧)。生产性能:1~1.5岁牛平均日增重610g,屠宰率为53%~55%,净肉率47%左右。母牛性成熟早,一般10~12月龄开始发情,母牛初配年龄多在1.5~2周岁,终生可产犊7~8头,最高可达15头。晋南牛产地与分布:产于山西省晋南盆地,包括运城市的万荣、河津、永济、运城、夏县、闻喜、芮城、临猗、新绛,以及临汾市的侯马、曲沃、襄汾等县、市,以万荣、河津和临猗3县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体型外貌:公牛颈较粗短,顺风角,肩峰不明显。蹄大而圆,质地致密。毛色以枣红为主,鼻镜粉红色。成年公牛平均体重607kg,体高139cm;母牛平均体重339kg,体高117cm。生产性能:成年公牛肥育后屠宰率可达52.3%,净肉率为43.4%。母牛奶量为745.1kg,乳脂率为5.5%~6.1%。9~10月开始发情,2岁配种,终生产犊7~9头。渤海黑牛产地与分布:产于山东省惠民地区沿海一带的无棣、沾化、利津、垦利等县。体型外貌:角短、质致密、呈黑色。蹄呈中木碗状,蹄质坚实。全身被毛、鼻镜、角及蹄皆呈黑色。成年公牛平均体重426kg,体高129cm;成年母牛平均体重298kg,体高117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