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智取生辰纲施耐庵_第1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智取生辰纲施耐庵_第2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智取生辰纲施耐庵_第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智取生辰纲施耐庵_第4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智取生辰纲施耐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重点)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难点)1.朗读法;2.讨论法;3.合作探究法。第1课时eq\a\vs4\al(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eq\a\vs4\al(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86章。2.作品简介《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3.字词积累戚(qì)粟(sù)夫(fú)畔(pàn)4.阅读感知(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2)齐读一遍: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积累词语,翻译全文。eq\a\vs4\al(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1)先以进攻一方为例,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着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2)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皆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城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3)作者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2.本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证明论点,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本文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道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4.背诵课文。eq\a\vs4\al(步骤四当堂演练知识拓展)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升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eq\a\vs4\al(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实例分析论点:守城胜利攻城胜利类推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道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eq\a\vs4\al(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eq\a\vs4\al(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0章。2.作品简介《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3.字词积累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富贵不能淫(yín)4.听读音频朗读,读准字间,读准节奏。5.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6.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eq\a\vs4\al(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一段:引用景春的话,摆出错误的观点及论据,引出下文的论述。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论据: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第二段: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接着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最后得出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3.探究文章主旨。文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eq\a\vs4\al(步骤四当堂演练知识拓展)写一篇400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eq\a\vs4\al(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q\a\vs4\al\co1(富贵不,能淫)eq\b\lc\{\rc\}(\a\vs4\al\co1(提出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反驳错误观点:类比论证,树立正确观点:事实论证))eq\a\vs4\al\co1(层层深入,,论证有力)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eq\a\vs4\al(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eq\a\vs4\al(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字词积累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行拂(fú)拂士(bì)曾益(zēng)2.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3.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通假字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②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2)古今异义①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造,修建)②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3)一词多义①于eq\b\lc\{(\a\vs4\al\co1(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②而eq\b\lc\{(\a\vs4\al\co1(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③发eq\b\lc\{(\a\vs4\al\co1(发于畎亩(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④拂eq\b\lc\{(\a\vs4\al\co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词类活用①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②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受饿)③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④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坚忍)⑤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不顺)⑥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调。5.本文的中心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eq\a\vs4\al(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第一段。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它们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4.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二、研读第三段。1.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虑堵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2.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三、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讲道理)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eq\a\vs4\al(步骤四当堂演练拓展延伸)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eq\a\vs4\al(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