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文学离线作业2_第1页
2023年中国文学离线作业2_第2页
2023年中国文学离线作业2_第3页
2023年中国文学离线作业2_第4页
2023年中国文学离线作业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1)》课程作业姓名:潘梦迁学号:7年级:春学习中心:乐清学习中心—————————————————————————————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填空1、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2、马克思认为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3、中国古代神话大体分为三大类: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异人异物4、歌舞乐融合在一起是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5、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6、《吕氏春秋·勾践诡计外传》所载一首《弹歌》《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一首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蜡辞》都是古典文献中保存的原始歌谣。7、古代神话大都保存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等典籍中。二、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发明的部落神话。神话不同于传说、寓言和宗教,它重要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少见于神话。神话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限度上表达出远古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抱负的追求。2、《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书名,全书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内容重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涉及山川、地理、民族、物产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三:简述题:谈谈文学艺术的起源。(1)文学艺术的产生和起源并不是在人类有了文字之后,而是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也就是在原始人当中口耳相传的一些作品,就是古老的歌谣和神话故事。(2)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3)文学艺术产生之后,成为组织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模仿和再现劳动生活情景,以巩固劳动经验,熟悉劳动技巧;或者是出于某种幻想,企图用它来战胜自然,争取丰收。(4)离开人类的社会性,离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生活实践――生产劳动,去探索和解答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都只能是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等,莫不如此。四、问答题1、原始诗歌的重要特点是什么?(1)原始诗歌的表现形式是歌舞与音乐融合在一起。(2)原始诗歌经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往往与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摹仿劳动生产中的动作。(3)原始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关。(4)原始诗歌的形式往往比较简朴,大多为二言句式。2、古代神话是如何产生的?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自然(指一切对象言,也涉及社会在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也许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发明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3、试举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古代神话大体分为三大类: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异人异物。自然神话都但是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人类的原始时期,人类还处在蒙昧或半蒙昧的状态,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的思维能力也是很简朴。他们对自然界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感到十分神奇,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释。他们经常凭借着一些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以至认为自然界也与人同样,是故意志、有性格、有情感的存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于是就形成了有关自然的各种观念。如认为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风有风伯,雨有雨师,雷有雷公,电有电母等等,一切山、川、动植物都有神灵的存在。在这些自然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自然界的幼稚结识和虚妄的想象;但从本质上讲,也表现原始人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索、解释的愿望。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中,就有关于风神飞廉,雨师屏翳,雷神丰隆、旱神女魃和火神祝融等的传说故事。如古人心目中的风神飞廉,据《山海经》的记载,它就是“鹿身,头颅雀有角,而蛇尾豹纹”。说风神集鹿、鸟、蛇、豹的专长。所以这样一些自然神都但是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关于英雄神话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对现实的虚妄的反映。原始时代,人们受到自然力的严重威胁,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但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制服自然。于是他们幻想可以出现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率领他们或帮助他们去战胜自然。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因而他们便不自觉地依照人的样子,特别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具有发明发明才干或有突出智慧的人物,加以夸张和想象,塑造出无比神通的英雄神的形象。如中国神话中有治理洪水的大禹、上射九日的后羿、战胜南方凶神恶煞蚩尤的黄帝等等。这些人物从历史上看,多属于原始时代某些部族的首领,但是在传说中他们的首领作用被夸大化和神明化了。古代神话中尚有许多有关异人异物的故事,诸如羽民国、驩头国和奇肱国等故事。据说羽民国的人都生有翅膀,可以象鸟同样在天上自由飞翔;驩头国的人,生得人面,鸟嘴,有翅膀,以捕鱼为生;奇肱国的人手臂很长,又很机灵,很会打猎。特别是会造一种飞车,可以驾车顺风飞得很远,可以免去奔走的劳苦。这些异人异事的故事,这种神奇的想象,无疑是出于原始人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某些自然障碍的向往。改造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幻想和想象,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巨大积极作用的,我们不能忽视古代这样一类神话故事的价值。4、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重要影响?一般说来,神话作品是从两方面对后世作家产生起积极影响的:一是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以及强烈规定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是起着积极的影响;二是神话当中的那种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新奇夸张的艺术手法等,对启发后世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构思,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填空。1、《诗经》共收作品305篇。2、《诗经》之“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3、《诗·大雅》中的《周颂》、《鲁颂》、《商颂》可以看作周氏族初期发展的“三部曲”。4、某些汉代学者如司马迁认为《诗经》三百篇是通过孔子删订而成的。5.周代朝廷对诗歌十分重视并建立了采诗、献诗的制度。6、西汉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大家。其中由战国古文字写定的毛诗,被称为“古文经”。二、名词解释1、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毛诗序》提出“《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后来学者大率以“六义”之“赋”、“比”、“兴”总结《诗经》的写作艺术手法。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般,古人把《诗经》中常用的直述手法称为“赋”,把《诗经》中常用的比方手法称为“比”,把《诗经》中常用的借景起情、借物发端的手法称为“兴”。2、郑卫之音“郑卫之音”,即郑、卫两国(个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这一地区初期是商民族聚届区。武王伐纣灭商后,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诸侯国,以监视殷商遗民,防其作乱。但武王死后,三国勾结叛乱,周公旦率军弹压,并将该地分封于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监管。因此,可以说“郑卫之音”,事实上就是保存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前朝遗声”。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也内含着某种团聚意识,因而使独宗“雅乐”的周王室及其维护者经常加以排斥和否认。三、简述题1、谈谈《诗经》对后世产生过哪些重要的影响。(1)《诗经》为我国文学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直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也创作了许多被后人称作“汉魏风骨”的诗歌,这“汉魏风骨”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再现。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也承继《诗经》写实传统。唐代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光大发扬了这一传统。宋以下,凡重视国计民生的诗人如王禹偁、范成大等,无不在创作中联系实际、反映现实。(2)《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比兴手法,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且在以后的创作中愈传愈新,愈用愈妙。如屈原《离骚》、荀卿的赋,尚有阮籍、李白、李商隐、李贺等诗作中多有比兴手法的继承与运用。(3)《诗经》的四言体诗,流行于汉魏六朝,曹操之诗,工于四言,嵇康、陶渊明、王维、柳宗元等诗集中均有四言体诗作。四言诗还影响了其它文体,如赋、颂、赞、诔、碑、箴、铭、序等。尚有历代统治阶级用于祭祀的乐歌,一般也均用四言。《诗经》中的杂言体,对对后世诸如两汉乐府民歌也有一定的影响。(4)《诗经》的词汇、押韵等,后人也习用之。如诗用叠字,从《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到汉《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皆源于《诗经》。《诗经》的用韵有首句次句连用韵的,有一起即隔句用韵的,有自首至末句句用韵的,后世诗歌用韵的类型皆源于《诗经》。2、简述《诗经》中民歌重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诗经》中的民歌所反映的现实生活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重要是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诗经》中《豳风•七月》、《魏风•硕鼠》、《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其二,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西周初年,国内并不安定,内叛严重;西周后期,外患多次发生;春秋时,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凉、骨肉分离。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之情。《诗经》中《豳风•东山》、《卫风•伯兮》、《齐风•东方未明》是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的代表作品。其三,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谈情说爱的民间歌谣,在山乡田野、河畔溪边,时起时落。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以《诗经》中占的比例很大,大都收在《国风》之中,这些情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恋人的喜怒哀乐与音容笑貌。《邶风•静女》、《郑风•溱洧》、《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是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的代表作品。其四,悲戚的弃妇之歌。周代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完全取决于丈夫的好恶。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许多妇女遭受的厄运。《诗经》中的一些诗,如《卫风•氓》、《邶风•谷风》都是弃妇诗中的代表作。《诗经》当中的弃妇诗,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女主人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说明在当时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反映了广大妇女受压迫受迫害的现实,在我国两千数年的封建社会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五,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在《诗经》中有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如《周南•芣苢》就是一首描写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集车前子的诗。《诗经》中尚有一部分诗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如《秦风•无衣》就是一篇著名的爱国诗篇。四、问答题1、《诗经》是如何编定成书的。答:《诗经》之所以可以收集到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的诗歌,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制度有关。关于采诗制度,据《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又,《汉书·艺文志》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关于献诗,据《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晋语》也载:“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诗经》中除了“颂诗”也许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集中起来的。“采诗”是《诗经》民歌的来源,“献诗”重要是《诗经》贵族诗歌的来源。可以说,《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朝廷采诗、献诗,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2、《诗经》中民歌重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它们各有什么代表作品?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重要是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诗经》中《豳风•七月》、《魏风•硕鼠》、《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二,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西周初年,国内并不安定,内叛严重;西周后期,外患多次发生;春秋时,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凉、骨肉分离。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之情。《诗经》中《豳风•东山》、《卫风•伯兮》、《齐风•东方未明》是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的代表作品。三,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谈情说爱的民间歌谣,在山乡田野、河畔溪边,时起时落。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以《诗经》中占的比例很大,大都收在《国风》之中,这些情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恋人的喜怒哀乐与音容笑貌。《邶风•静女》、《郑风•溱洧》、《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是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的代表作品。四,悲戚的弃妇之歌。周代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完全取决于丈夫的好恶。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许多妇女遭受的厄运。《诗经》中的一些诗,如《卫风•氓》、《邶风•谷风》都是弃妇诗中的代表作。《诗经》当中的弃妇诗,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女主人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说明在当时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反映了广大妇女受压迫受迫害的现实,在我国两千数年的封建社会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五,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在《诗经》中有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如《周南•芣苢》就是一首描写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集车前子的诗。《诗经》中尚有一部分诗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如《秦风•无衣》就是一篇著名的爱国诗篇。3、试举例说明《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直接地描述事件、景物和人物是《诗经》展示生活的基本手法,运用事物作比方是《诗经》讲道理说感受的基本手法,借用与所述事件或所抒情感密切关联的景物、事物为诗歌开头是《诗经》为全诗创作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的基本手法。这三种手法,简言之,就是描述、比方、发端起情。古人谓之“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描述。比就是比方。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1)赋作为铺陈、描述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用于写景、景物、写人。赋更多的用于描述生活片段,尚有一些诗则描述了大体完整的事情。如《卫风•氓》、《豳风•七月》、《大雅》的《生民》《公刘》等,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叙事了。(2)比,即是比方,这也是《诗经》经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据明人谢榛《四溟诗话》的记录,《诗经》所用比方共有110处。《诗经》的比方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明喻是“比”句中既有“彼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尚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方的标志。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暗喻是“彼物”与“此物”之间没有“如”一类的关联词。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借喻是只说“彼物”,不说“此物”。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方一个“此物”。如《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方,比方事业的蒸蒸日上。《大雅•板》中“天之庸民,如塤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方,比方上天帮助下民。有的诗是通篇用“比”的,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特别是《鹤鸣》,全诗集比成篇,叠喻为章,寓意野有遗贤,招之可用。是《雅》《颂》中独一无二的比体诗。(3)兴,既要发端,先言之物一定位于诗篇的篇章或某章的章首。“兴”既要起情,先言之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隐喻下文,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渲染气氛烘托下文,或者兼而有之。如《秦风•蒹葭》、《周南•关睢》。“兴”的艺术滋味与艺术魅力重要在于它通过触景生情、睹物有感或因情设景、因事借物往往为诗歌发明出形象生动、画面鲜明、情景交融、自然委婉、蕴藉深厚的意境。“兴”本来就是民间的技法,被《诗经》民歌运用得最多最佳,这正是《诗经》民间诗的意境总比《诗经》文人诗优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填空1、《尚书》是我国散文形成的标志。2、《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023)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大事。3、《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5、《战国策》或曰《国策》,或曰《国事》应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6、《易经》涉及卦辞与爻辞。7、司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国的太史。8、《国语》又称“春秋外传”。二、名词解释春秋笔法古代学者认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具有“微有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含意深奥的文字为“春秋笔法”。春秋三传指阐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丘明的《左传》、穀梁赤的《穀梁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三、简述题谈谈《尚书》是如何的一部书。产生殷商末年和西周初年的一些散文,后来被收到一本书里,叫《尚书》。我国最早的长篇散文,保存在《尚书》中间。《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尚”是上古的意思,“书”是史书的意思。儒家曾把这本书奉为经典,所以又叫《书经》。这部书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它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虞书和夏书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某些传闻编写出来的,比较可信的还是商书、周书这两部分。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官方的文告,这些文章是用语录体写的,可以说是商、周两代统治者发言的记录。四、问答题1、《左传》有哪些艺术特色?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无选择,平铺直叙。例如僖公二十三年、四年写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的通过,时间既长,故事情节又非常复杂,而选材布局均极恰当。二,善于写战事,辞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杰出。它们的特点一方面是对战争的见解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是单写军事行动,经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如长勺之战(庄公十年),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财说“可以一战”。城濮之战(僖二十七、二十八年),事先着重叙述晋侯种种教育人民的措施等等。三,行人辞令之美。辞令之美就是语言美。但是辞令虽靠语言来表现,而更重要的是有充足的理由,出使专对才有说服力。例如烛之武对秦伯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群之薄也。”(僖公三十年)用事势必然之理来耸动秦伯,秦兵就非撤退不可。2、《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合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说辞。它保存不少有关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突出了策士追求个人名利的人生观,如苏秦、张仪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这是一批依附于最高统治者,积极向上爬的人,书中描写这些人为着猎取名利如何向上纵横开合,到处钻营。如苏秦求官,先以连横说秦惠王,不成,又以合纵说赵;苏代运用东西周的矛盾,两边讨好骗取重金;张仪发迹之前,家里贫穷,他运用楚怀王好色及南后、郑袖好妒的心理,声称为楚王推荐郑、周之美女,亦得到双方的赠金。当然,《战国策》也反映了一部分以国家为重、推崇正义的谋臣策士。如触龙说赵太后,要赵太后对儿子长安君不要溺爱,不可让长安君过着那种“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安逸生活,应当为他计长远、为国立功。显示了触龙高远的政治眼光。又如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事迹。鲁仲连大义凛然,在辛垣衍面前表达:假如让秦称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以上这些人物的言论,与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图个人名利的游士说辞相比,是大相径庭的。3、《左传》的思想内容是?①叙事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与鲜明的倾向性,比较重视人民的意志力量。随着社会急速变革,“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得到迅速发展,这明显地表现在民与神关系的结识上。如《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随国贤臣季梁言:“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楚武王伐随,随侯想用尽力敬神的条件应战,而季梁却认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强调了成民比敬神还要重要的重民思想。而虢国太史嚚祭神则是亡国的征兆:“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三十二年)。②揭露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斗争及其暴虐淫侈。如《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明争暗斗。文公元年,记载了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的通过。僖公四年,记载了晋献公夫人骊姬谋害太子申生及群公子的事。宣公二年,记载了晋灵公不君的事:“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③歌颂有作为的政治家和爱国思想的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霸主;齐管仲、晏婴,晋赵盾、叔向,郑子产等也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左传》对他们的言行都有诸多记载。如郑子产去世,郑国的百姓言:“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帱,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襄公三十一年),表达了对子产的崇敬与哀悼之情。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人物,《左传》也有记载,如僖公三十三年则记载了郑商人弦高犒师救国;定公四年记载了楚申包胥救国之事,他至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出兵助楚击退了吴国的入侵。④也表现出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思想。《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一年),认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问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左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具有很深的等级观念。《左传》还记载了许多反映天命鬼神、因果报应之事,体现了《左传》的时代局限性4试以《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为例,说明《国语》一书的艺术成就。答:《国语》详于记言而略于记事,基本上是一部记言体的散文,所以称为《国语》。语是语录的意思。语言上比较浅显,接近当时的口语。如《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开始一段简短的文字,就勾划出西周末年王虐民怨的情景。接着所写的邵公劝谏厉王的一段话,特别生动。邵公用比方开导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用很通俗的比方说明了治国的重要道理,说明严禁人民说话,后果是必然要危身祸国。邵公这段谏词,除了用比方说理外,还举了历史上一些例证,其中有议论,有恳切的劝告。最后文章的结尾,是用简短而非常冷峻的语言结束的:“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全篇结构谨严,文字简明,着墨不多,活画出厉王这个昏君的形象。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邵公向他反映社会情况,他却怒气冲天,反而变本加厉,用杀人的办法来弭谤,并且还自认为得计。邵公语重心长地用比方劝告他,说明利害,他却仍然执迷不悟,毫不听从。文章中用“王怒”、“王喜”、“王弗听”三个短语,非常简略而形象的刻划了厉王那种暴虐昏庸的形象。听到国人对他的批评,他就怒;当他把人民及时地弹压下去的时候,他就喜;当邵公对他好言相劝的时候,他不听,就用这样很短的语言,传神地写出了厉王的暴虐并且昏庸。文章最后用“流王于彘”作为结尾。全文寥寥数百字,但是逻辑谨严,也表达了邵公进步的思想观点。一般地说,《国语》重点是在记言,因此记事是比较简略的。但一些好的片断,往往可以把记事和记言交叉地进行,而又融合为一体。《国语》的文章,富有故事性,虽然总的成就不及《左传》,但是有些片断还是很有文学性的。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一、填空1、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2、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4、墨子主张“兼爱”与“非攻”。5、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和“良知论”。6、《庄子》今存33篇,其中涉及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7、金圣叹称《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二、名词解释九流十家先秦诸子之学,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自序》中载其父司马谈之说,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汉书·艺文志》增以纵横、杂、农、小说,为诸子十家。并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其中去小说家,谓之九流。稷下学派稷下是指当时齐国的国都临淄(现山东淄博市)的稷门附近,作为一个地名是由于附近有一座稷山,由于这个地方在稷山之下而得名。战国时代,齐宣王曾经继承他的祖父齐桓公和他的父亲齐威王,在这里建立了学宫,招揽当时各国的学者到这个地方来讲学争鸣,因而就成为战国时代各家学派的一个会萃中心。当时稷下讲学的,有些都是当时很著名的人物,如荀子等。三、简述题简述《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其语言风格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论语》是语录体的散文,重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表现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如“岁寒,然后知桦柏之后彫也”(《子罕》),借对松柏的礼赞,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又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看见孔子有道不仕。问道:“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贾者也。”(子罕)宛转曲折地表达了孔门弟子间的亲切谈话,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其二,能在简朴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形象。如《先进》篇弟子侍坐章,仲由的坦率,冉求、公西赤的谦逊,曾点的洒脱,以及《微子》篇长沮、桀溺、丈人遗世傲慢的隐逸的形象,都写得具体生动。其三,全书浅近易懂,接近口语。如《八佾》篇“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及“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等都可以见出这一特点。四、问答题1、《墨子》说理散文的逻辑性和文学特点是?《墨子》一书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品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兼爱》、《非攻》等篇层层推动,由小及大,以此例彼。如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都是亏人自利也。”(《非攻上》)以下再从攘人犬豕鸡豚说到攻国,都是亏人自利的行为。既是说理,又是譬喻,虽语言质而无华,却极为明白易懂,有些文章还保存了对话形式。2、试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一,《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足反映战国时代锋利剧烈的阶级斗争。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一方面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且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没有时间亲自耕种的因素;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是用夷变夏的不明智之举。声色俱厉,气盛言宜。二,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规避。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怪齐王为什么“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之后,即紧接“王请度之”。但不待齐王回答,又进而诘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逼使齐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这种层层追问,步步紧逼的论战方式,有时弄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三,常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如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对齐宣王“不能”与“不为”之问,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等。其四,《孟子》的语言极为逼真,如答公孙丑说:“子诚刘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公孙丑上》)大都接近口语,十分生动而富有风趣。总之,《孟子》的散文虽然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语录体,与《论语》相较,却有了很大的发展。3、《荀子》和《韩非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是?《荀子》散文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荀子学问博通,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其二,比方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令人应接不暇,并且通篇用排偶句法。其三,有《赋篇》,赋以四言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很象谜语,乃战国“隐书”一体。尚有《成相》一篇,也是韵文。都是采用民歌的形式。《韩非子》散文的重要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其篇幅长者如《五蠹》近七千言,这是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的发展。其二,表现出很强的分析能力。如《亡征》一篇,分析可亡之道至四十七条之多,实属罕见。其三,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知识作为论证材料来说明问题。如《说林》上下、内外《储说》等篇,尤为集中。4、试述《庄子》的思想,它的思想与《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有何联系?答:《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庄子》一书所表现出的庄子思想重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庄周和他的同学者们对当时社会现实极端不满,并从这种不满出发,对统治阶级的种种残暴、黑暗和虚伪行径进行揭露和批判。其二,庄子对非现实性生活的一种追求,企图凭借幻想逃避一切生活矛盾。并从这种愿望出发编造出许多离奇的故事,尚有传奇性的人物以及玄妙虚妄的说教。这两方面的思想内容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庄子》的悲观浪漫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庄子一派是一群虚无主义者,他们主张“弃知去己”,就是丢掉一切知识,忘掉自己的存在;还主张“舍是与非”,不要是非观念,这当然是极端的虚无主义者了。同时他们也是一群悲观主义者,感慨人生无常,外世若梦。显然,这是一种十分悲观的思想。但是从书中看,他们这种悲观思想乃是一种生当乱世而产生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并且是网罗密布,简直使人“无可逃于天地之间”,躲也躲不了。于是他们带着极大的憎恶感情,对当时的社会作了揭露。《庄子》散文的艺术特性,它的重要的艺术风格,与庄子的世界观、思想感情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庄子对现实极端不满,走上否认一切的道路,但是单纯的否认并不是庄子的所有思想。庄子的思想与世界观就决定了庄子的作品必然是一种超现实的、纯然以想象为基调的艺术。庄子散文不是在真实地刻划现实,反映现实,而是从对现实的否认的立场出发,描写着自己的追求,编织着自己的幻想。庄子散文中几乎看不到对现实的具体、切实的描写,相反却是编造一些故事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把庄子的散文与他同时代前后的许多历史散文、庄子散文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庄子散文的特点是相称显著的5、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重要特色。其一,吸取神话的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的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基本上是用一些幻想的故事组成,他的“逍遥游”的思想都是通过这些故事来表现的。而故事人物的形象经常极为生动,《逍遥游》中的许由敝屣功名的形象,藐姑射的神人形象等。其二,善用譬喻。战国时代的文章一般都有这个特点,而《庄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用譬喻。不仅譬喻多,并且运用灵活,这在先秦散文中也是最突出的。《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寓言的性质本来就用作譬喻的。如《逍遥游》将要论证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先从大鹏说起,认为那么大的鸟,要想从北海飞向南海,非借大风之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然后说到蜩与学鸠等等,并通过“小之笑大”,说明鲲鹏、蜩与学鸠所游虽有不同,但不能“无待”则是同样的。下文又从自然界讲到人类社会。从庸人的追求名位,到宋荣子的“不累于俗”,列子的“御风而行”,也是都有所待的,没有绝对的自由。最后才说出自己的“逍遥游”的境界:“若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全篇主旨到此才显露,从开篇的鲲鹏展翅说起,一系列的事物都是比方,都是为了烘托游于无穷的至人神人而已。其三,诸子散文尚有一个特点就是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节奏和谐。如《逍遥游》中载惠子与庄子关于“大树”的一段对话,全用韵文,巧妙自然,富有气势。《逍遥游》一篇,构思奇特,想落天外,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很能体现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第五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填空1、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2、宋代研究楚辞的学者黄伯思曾经对楚辞这个名称进行过解释,他说:“盖屈、宋诸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校定楚辞序》)3、分析楚辞的形式,其歌辞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兮”、“思”之类。4、九歌共有11篇,其中《国殇》是一首对为国牺牲将士的挽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5、《九章》是涉及九篇诗歌的总题,其篇目为《惜诵》、《抽思》、《涉江》、《哀郢》、《橘颂》、《怀沙》、《惜往日》、《思美人》、、《悲回风》。名词解释1、楚辞亦作“楚词”。本为楚地歌谣。战国楚屈原吸取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洪篇巨制,后人仿效,各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2、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哀悼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三、将下面一段古诗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认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翻译:颛顼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赏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四、简述题简述楚辞体的来源和它的重要文体特点。(1)来源:其一,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所谓楚声与楚歌有着直接的关系。楚声就是指楚地的音乐、乐调,楚歌就是指楚地的民歌。对楚辞体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民间巫歌。在楚地,祭祀时用巫,他们“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从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可明显看出这种楚地巫歌的影响。其二,明显地受到北方诗歌代表《诗经》的影响。比如《橘颂》、《天问》是四言诗,这重要是《诗经》的诗歌形式。其三,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华彩的言词和当时记载这些繁词华句的散文作品,对屈原的楚辞也有相称的影响。(2)文体特点:楚辞,按其名称的本义来说,就是指楚地的歌辞的意思。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宋代研究楚辞的学者黄伯思曾经对楚辞这个名称进行过解释,他说:“盖屈、宋诸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校定楚辞序》)“书楚语”,即是用楚国的方言来写的;“作楚声”,楚声就是楚地的乐调;“纪楚地”,楚辞作品记述的是楚国的地方;“名楚物”,它写到的事物如动植物、文物都是楚国的品物,所以“可谓之楚辞”。2、简述《离骚》的艺术特色。《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一共三百七十三句。关于“离骚”二字的含义,历来解释很不相同。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游国恩先生认为是歌曲名,与《楚辞•大招》所说的《劳商》为双声字,同实而异名,其含义相称于今语“牢骚”。《离骚》是一首表达诗人宏伟抱负和炽烈爱国感情的长诗,是屈原被放逐在江南时忧国忧民之作。这首长诗表达了屈原的政治抱负和对它的执着追求;痛怨怀王的昏庸,怒斥党人追名逐利、祸国殃民的行径;抒发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谤的怨愤;表白不同流合污、为国献身的意志。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顾。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改革政治的愿望。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由于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楚王听信谗言,疏远放逐了他;诗人为实现抱负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变质了。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的打击所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所屈服,始终坚持抱负。从“女媭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诗人遭到小人的排斥后,内心苦闷徬徨,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女媭劝他要明哲保身,诗人陈辞重华,证明了自己态度的对的,否认了这种悲观逃避的道路。追求实现抱负的强烈愿望,使他上下求索。他上叩帝阍,阍者闭门不理;下求佚女,也以失败告终。这天上事实上是人间的象征,说明难以再次取得楚王的信任。接着诗人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灵氛与巫咸均劝他去国远游。诗人感届时不待人,留在楚国也无希望,于是决心出走。合法他升腾远游之时,看见了祖国大地,最终不忍离开。诗人通过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认了与他爱国感情和实现抱负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终只能以死殉志。《离骚》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的形象,由于抱负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情感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过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人以抱负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使抱负破灭时,他更表达了以身殉抱负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白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境界。如上下求索的一段描写,很好地表现了诗人追求抱负的精神。其二,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方的事物和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全诗用香草象征高洁便是。另一方面,《诗经》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其三,运用幻想情节来展示诗人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使得长诗具有一种故事情节的成分。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并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媭规劝、陈辞重华、上下求索、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的幻想情节,使长使具有故事情节的成分。其四,《离骚》的句式,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也十分精练,并大量地吸取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很有特色。《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的辞赋有很大影响。五、问答题1、屈原生平和思想简述。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记,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小人的谗言,被怀王疏远。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也被秦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抱负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自杀。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抱负而献身的精神。《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2、简述《九辩》的艺术成就。答答答答:《九辩》是一首抒情长诗,它的艺术成就重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在抒情诗的艺术手法上有很大的开拓。它的抒情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的手法,制造出一种氛围,发明出一种意境,从而发抒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情怀。在《九辩》这首诗当中,全诗以秋景、秋物、秋声、秋容为烘托,把萧瑟冷落的秋气与自己那种幽怨哀悼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描写,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艺术的感染力,增强了抒情效果。比如这首长诗的开头一段,一开始就以那种凄凉萧瑟的秋气笼罩了全篇。全诗把苍凉的秋景和诗人失意悲凉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互相映衬。情因景生,景因情写,结果是情因景愈浓,景因情而增哀,从而极含蕴而深刻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哀怨心情,同时也勾画了当时楚国社会那种不复振起的衰亡景象。另一方面,《九辩》在语言上,也有它的特色。它继承了由屈原开创的楚辞体的艺术特色,文采绚烂,词藻秀美。有时它一连排用八、九个近义词来刻写景物或描写心理,都可以做到曲尽其妙,反映了用词的丰富和细腻。在句法形式上,它比屈原的楚辞表现得更加灵活,如开篇第一句就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这事实上是把散文的句式写到诗中了;并且一连四句所用的章节、句式都是各不相同,节奏铿锵,气势充沛,令人回肠荡气。同时,它还吸取了民间诗歌多用双声、叠韵词汇的特点,因此读起来就音韵谐美,情味悠长。3、《天问》、《招魂》的基本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构思。答:(1)《天问》:《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它用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了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日月的运营等各类自然现象;同时也涉及了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兴亡的历史等古往今来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是极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天问》这首诗基本上用的是四言诗的句式,或者两句一问,或者四句一问,错落有致,灵活多变,不反复,也不觉得呆板,表现了作者的构思精密,具有十分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构思的新奇,思想内容的奇特,都表现了诗人极富发明力的精神。(2)《招魂》:《招魂》是屈原创作的另一篇十分有特色的诗篇。关于《招魂》的作者和写作目的,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曾经说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认可《招魂》这首诗是属于屈原的作品。但是,汉代的王逸却另有说法,他在《楚辞章句》中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他认为《招魂》是宋玉的作品,并且说宋玉所招的魂,是屈原的魂,就是说宋玉写了《招魂》这篇诗来招屈原的魂。关于《招魂》这首诗的作者,《史记》的记载是比较早的,我们还是相信司马迁的话,认可《招魂》是属于屈原的作品。关于《招魂》这首诗的主旨,除了旧说宋玉招屈原的魂这个说法以外,尚有说屈原招怀王的魂和他自己的魂这样两种说法。我们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就是屈原写这首诗是为自己招魂的。《招魂》的结构开始是序言,接着就写招魂词,最后有“乱辞”作为全篇的结束。招魂词是全文的主体,它的写法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极殷切觉悟的口吻,来劝戒魂灵不要到天上、地下或者四方去,认为还是楚国最美好,可以作为最后的归宿。《招魂》这首诗在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上,与《离騒》同样,吸取了许多古代神话的材料,构成了一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奇文。此外,全诗除了前“序”、后“乱”之外,中间所有是每隔一句都用一个“些”来做语尾。《招魂》中关于上下四方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很有特点。这篇中关于楚国的宫庭建筑、饮食、歌舞的段落,作者采用了排比铺叙的手法,辞藻异常华丽丰富,其中很多段的描写有声有色,形象生动,使人身临其境。那种夸张铺叙的写法和华丽的文采,对后来的汉赋起了很大的影响4、从《诗经》到屈原楚辞作品的出现,我国诗歌表现出哪些发展变化?屈原是我国文学史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发明了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时代――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还创作了全新的诗歌样式,他的作品有伟大的独创性。他在当时我国南方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这一新诗体比起《诗经》来,无论在篇幅上、句法上、表现方法上,都有了许多的发展,大大地扩充了诗歌的表现力。屈原正是运用这一新的诗歌形式,驰骋他的丰富想象,倾注了他的火热的感情,写出了《离骚》和其他一些伟大、著名的诗篇,展示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丰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形象。这一切发明在诗歌史上可以说都是空前的,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极大影响。在艺术上,屈原继《诗经》之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诗经》和屈原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两个巍然耸立的高峰。但《诗经》更多地是以民歌的风格和现实主义手法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屈原的作品却更多地是以大胆的幻想和想象以及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屈原的楚辞作品出现以后,“风”和“骚”就成为我国古人对诗歌进行评价的两个标准。屈原作品作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开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屈原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对我国诗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作出了奉献。比兴手法确是《诗经》许多民歌的特点,也是由《诗经》最早开创的。但屈原却对它作了重要的发展。《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方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但屈原却作了变化和发展。一方面,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和兴,不仅是简朴的以某物来比某物,或者触物以起兴,而是更多的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抱负结合在一起,融合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开辟了后世“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从句式上看,我国古典诗歌的句式最先成熟的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随着社会生活和语言的发展而逐渐向前演进,最后就定型于五言和七言。在从四言诗演化成为五言、七言的这一过程中,屈原的楚辞和汉初的乐府诗都起到过极其重要的过渡作用。屈原发明的楚辞体诗歌一方面吸取了当时楚地的民歌俗曲的形式,而语言句式上又是发明性地吸取和融合了战国时代新兴散文语言,因而产生了这样一个楚辞体。因此,它自身虽然表现得不是很定型,但却是一次诗体的解放,是一个破旧立新、为新的诗歌形式出现发明了条件,为五、七言诗的产生铺平了道路。ﻬ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一、填空题1、“建安七子”是指七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这一名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2、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3、徐干是学者,曾著《中论》。4、蔡琰字文姬。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思想的散文,山巨源即山涛,与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6、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要算是曹丕的《燕歌行》。二、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答:建安风骨是易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抱负,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重要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2、竹林七贤答: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和嵇康。三、简述题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成就。《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它长达五百四十字,象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没有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这首诗虽然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但是它通过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它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目睹其人。汉乐府中开始大量出现叙事诗,象《十五从军征》、《孤儿行》等都是以诗中人物自叙身世遭遇。《悲愤诗》正是从精神到艺术手法都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它的影响。四、问答题试论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答: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早年“好书诗”,有“济世志”,但处在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法实现,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用了一种悲观反抗的态度。他终日“饮酒昏酣,遗落世事”,做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发言玄远,口不藏否人物”。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他把这种深藏内心的、无法宣泄的痛苦与愤懑,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在诗歌中表达出来,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思想感情。诗中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诗人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诗中还表现出尽管诗人有惧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出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诗歌从进步的思想出发,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进行了揭露。以上这些都是《咏怀诗》思想上的积极表现。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悲观思想。阮籍处在政治高压之下,虽然满腹愤懑不平却不能直接说出,因此,在表现上多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旨在彼,隐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诗人,且能吸取多方面的影响,发明独特的风格,在五言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试论正始文学的特点。答:正始时期,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剧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政治异常黑暗。阮籍、嵇康都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不满现实的腐朽。他们看到司马氏假“名教”以达成自私的目的,便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他们的创作虽然贯串着老庄思想,与建安文学有明显的不同,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什么说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建安文学对汉代文学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提高题)?答: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中,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继汉乐府之后同,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曹操的所有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虽然沿用乐府古题,但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丕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并且写得比较好,且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曹植的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重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都有诗作表现了他们身处乱世的忧愤和对现实的关注。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的文学的影响是相称深远的。略论曹植的诗歌的前后期的变化,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何成就?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但却具有建立功业的伟大抱负。他一生追求的是“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这业,流金石之功”。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他的诗歌的重要内容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曹植的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重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返回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七章,表现了复杂的感情。诗中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表达了对任城王暴亡的哀悼,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在艺术上,诗人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地将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极有层次。此外,诗人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写内心悲愤的感情,使得感情的表达显得沈著浓厚,而不是一味地渲泻。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抱负,在遭遇挫折后,也壮志不衰,更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取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于在艺术上加以发明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诗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中、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导致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方,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第二章两晋文学填空题1、陆机被称为“太康之英”。2、西晋太康、元康时期,文坛上出现了更多的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之称。3、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的。4、潘岳与陆机齐名,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5、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6、《扶风歌》是刘琨的代表作。7、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二、名词解释1、田园诗答:诗歌的一种,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父的生活,格调恬静悠然。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作“田园诗”的代表作,如《饮酒》[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其形成重要是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2、游仙诗答:游仙诗的来源很早,秦博士有《仙真人诗》,汉乐府中也有这类作品,建安、正始时期更不断有人继作。游仙诗中明显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真正描写游仙的诗;一种是借游仙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如曹植、阮籍的一些作品就是如此。郭璞的《游仙诗》显然是继承后一种传统,借游仙来咏怀,有一定的现实内容。三、简述题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了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杰出的诗人左思。左思现存诗十四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并非一时写的,它反映了诗人由积极而悲观的过程。左思出身寒门,在门阀社会里得不到重视,一生不得志。正是这种感受,诗人对门阀制度朝廷了揭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方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后半更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历史因素:“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样就扩大了诗歌的肉,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感染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是指其史诗而言。这诗里多引史事,所以“典”;他用史事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怨”。从他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发展。诗中使用对偶,也用词藻,但由于剪裁得当,严格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罗力内充,一点没有冗沓平弱的毛病。所以左思的诗歌,不管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四、问答题1、ﻩ陶渊明诗歌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分类举出代表作品。答: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按它的内容又可提成三个方面。第一,是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次年写的,重要写辞官归田后的快乐心情和乡居的乐趣。《饮酒》诗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充足揭示农村的矛盾,所歌咏的是陶渊明自己个人悠闲的生活,这似是他的局限性。但是陶渊明从官场回到田园,他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来观测来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他往往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田园诗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农业劳动中和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与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庚戌岁秋收时的快乐心情和表达乐意长期躬耕的志趣。第三,陶渊明尚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泽游),此诗反映了通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在汉乐府的楚调曲里有《怨诗行》,这首《怨诗楚调》就是模仿汉乐府的体裁。庞主薄,名遵,是陶渊明的老朋友。“主薄”和“治中”都是官名。邓治中名字不详。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写诗人生平的艰难处境。《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抱负的进一步的追求。早年“大济生”的抱负,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把抱负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抱负就逐渐形成。桃花源的社会,简朴地说就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在《桃花源记》里,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面貌,对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绘。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象《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杂诗》第二首(白日沦西河),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又如《读山海经》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2、 试论傅玄、张华乐府诗。答:傅玄、张华是晋初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风表现了由魏到晋的过渡。傅玄以乐府诗见长。他虽然在晋武帝制礼作乐时,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宗庙乐章,但一部分乐府却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其中尤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为最突出。如《豫章行•苦相篇》描写了女子从出生、成长到嫁人以至婚后生活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豫章行》是汉乐府旧题,傅玄却用它来写当时事情,接受了曹操乐府诗的影响。此外,傅玄故事性很强的乐府《秋胡行》表现了秋胡妻忠于爱情的贞烈行为;《秦女休行》描写了庞烈妇的正义复仇举动,都从正面歌颂了妇女的高贵品质。张华,出身寒微而官至显位,是一位较正直的官僚。西晋继正始之后,名士多崇尚玄虚,张华在《壮士篇》中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游猎篇》通过对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