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社会学理论2_第1页
第11讲社会学理论2_第2页
第11讲社会学理论2_第3页
第11讲社会学理论2_第4页
第11讲社会学理论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议论文入门系列”第11讲社会学理论2【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01:47今晚,我们继续社会学理论的学习,希望这些理论成为你论证时的犀利武器,就像几何中的勾股定律。第七个: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知是指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王守仁提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05:18王守仁,就是王阳明,《明朝那些事》中有极高评价。教育学家陶行知的名字,应该就是来自“知行合一”吧。【活跃】仓鼠。20:06:53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07:32814、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马海祥博客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人民日报》对于“批判者”和“建设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09:44814,之前我们讲过。用“知行合一”的理论就能融合两种观点。“批判者”所做的是“知”,“建设者”则在“行”。“知行合一”,两者不可分。【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13:06高中同学,应该都学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老师在讲课中可能提及了一个重要理论。第八个:“平庸之恶”平庸之恶的概念,是由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最典型的就是:在纳粹集中营中服从命令、“尽忠职守”地屠杀犹太人的德国人。1960年5月11日,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以秘密绑架的方式在阿根廷逮捕了前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克曼,此人在二战期间负责将三百万犹太人送往死亡集中营。艾克曼被送回以色列,并在耶路撒冷接受公开审判。阿伦特以《纽约客》杂志报道员的身份,写了五篇报道,后修改为《艾克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邪恶的报道》,在这部著作里,阿伦特以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平庸之恶”,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阿伦特认为,艾克曼在大屠杀中犯下了弥天大罪,他的动机却是极其平常的服从命令和尽忠职守,他毫无道德负罪感地执行了纳粹的种族屠杀令,毫无保留地把这种“伟大的事业”看成最高的道德指令,全身心地投入。阿伦特问自己:为什么像纳粹这样的政权,恰恰是靠艾希曼这样的既肤浅又平庸的“好人”来支撑、来维持的呢?于是她想到了“平庸之恶”这个词。她说:“恶一向都是激进的,但从来不是极端的,它没有深度,也没有魔力,它可能毁灭整个世界,恰恰就因为它的平庸”。在她看来,艾希曼完全不像一个想象中的恶魔,一个没有心肝的人。他服从命令,尽职尽责,是好丈夫、好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陈词滥调他根本不会开口”。思考纳粹的罪行,平庸之恶有着令人渴望回避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沉重。而那成百上千万的普通德国人是纳粹犯下滔天罪行的坚实底座。没有愧疚感,没有负罪感,集体沉默,尽忠职守,如同《生死朗读》中的女主人公在法庭上回答为什么屠杀犹太人所说的理由:“我能怎么样?那是我的工作!”汉娜·阿伦特,犹太裔美籍哲学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理论家、思想家,与西蒙娜·波伏娃、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曾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一生致力于考察现代社会中的政治问题和人的政治行动,并对美国政治现实和犹太问题有着大量极富原创性的洞见。【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16:49类似的,当年东德与西德隔离时,柏林被分为两部分,有东德人翻越柏林墙,被守卫射杀。两德统一后,这些守卫被审判,他们替自己辩护是接受上级的命令,法官责问道:“为什么不能将枪口抬高一寸?”这些东德的守卫,也是“平庸之恶”。【活跃】仓鼠。20:17:04中国式过马路嘞。在高速公路上运橘子的车翻了,很多人都去抢橘子。【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19:00“平庸之恶”,比如路边用“地沟油”的小贩,“黑心工厂”的知情人却知情不报。你会发现,“平庸之恶”不但能用来审判纳粹,也能拿来说明我们身边的“细小”罪恶。【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22:00第九个:青蛙效应青蛙效应(frogeffect)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冒泡】JM20:23: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24:50“青蛙效应”,用来说明在安逸生活中放松警惕,最终陷入绝境。比如初中学过的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后半句。【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27:03第十个:鲶鱼效应鲶鱼,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地方。然而自从有渔夫将它用作保证长途运输沙丁鱼成活的工具后,鲶鱼的作用便日益受到重视。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作用来保证沙丁鱼活着,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获得了最大的利益。【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28:58群里,有些同学就是“鲶鱼”,使得群里的“沙丁鱼”活动起来,群得以保持活力。比如高中作文一群以前的群员“小人物”,很多人还记得他吧。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团队,都应有若干“鲶鱼”以保持活力。活力,是心理、情绪上的,也是行动上的。一个团队,有“领头羊”,还有几条配合行动的“鲶鱼”,团队就好带了。【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33:08第十一个:六度空间理论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DegreesofSeparation,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见图所示:【潜水】啦啦啦(~ ̄▽ ̄)~20:34:38世界这圈子其实很小。【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36:03玩互联网,不知道“六度空间理论”的话,人家会怀疑你是个假玩家。就我们这些学习群来说,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通过他,你认识了他,而他又介绍你认识了她,而她……【活跃】团子(•̀∀•́)20:38:08传销发展下线。【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40:53所以,据说有些人上MBA(工商管理学硕士),是为了广结人脉,认识那些上学的老板。【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44:13六度空间理论,用来说明网络时代人与人的紧密关联,最适合不过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简直妙不可言。比如,我的一位语代,她小姨是我妈妈当年的学生;我的小学杨老师,是我妈妈当年的学生;我教的初中生,高中是我当年的语文老师教的。这辈分该怎么论?【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45:50第十二个:刺猬效应刺猬效应(HedgehogEffect),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的理论可应用于多种领域。在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有间"的关系,即为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在教育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50:49“刺猬效应”,揭示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尴尬”关系,似乎也被称为“豪猪效应”。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刺猬效应”极有道理:人与人太熟了、处久了,小则会腻烦,大则会反目为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提出这个看法不奇怪。【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53:15第十三个: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54:21第十四个:二八定律又叫帕累托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流传最广的一句说法是:“80%的收入来源于20%的客户。”也称为20/80法则。多数,只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群主】张老师(924559871)20:56:42第十五个:奥卡姆剃刀定律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Razor,Ockham'sRazor),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ofOccam,约1285年至1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