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_第1页
初中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_第2页
初中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_第3页
初中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_第4页
初中语文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安门中学单课时计划课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说明特征及说明方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启发法教学资源:教材、教参、练习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预习检测新课导入新课分析整体感知说明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一)、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天堑上溯镏金逾越巍峨挑衅A.qiànshuòliūyúwēipànB.qànsùliúyùwěixùnC.qiànshuòlíuyúwéixùnD.qiànsùliúyúwēixìn(二)、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____(屹立、矗立、耸立)在天安门广场南部。(愤激、愤慨、愤怒、)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3.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_____(峻险、峻峭、陡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____(茂密、茂盛、浓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4.国民党认为不能_____(逾越、跨越、穿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5.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____(坚硬、坚固、坚实)的花岗石和____(银白、雪白、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6.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____(会集、齐集、集中、集结)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7.浮雕上_____(呈现、显现、显示、展示)出抗日战争的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三)、本文的作者是周定舫,1931年生,浙江省海淀县人。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一)整体感知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试把本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2——10):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3、注意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二)说明特点1、试从文中找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特征?巍峨、雄伟、庄严2、概括2——6段的内容,思考哪些语句表现了纪念碑的特征。“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巍峨、雄伟)“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高大、雄伟)“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庄严、神圣)3、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4、分析第一块浮雕,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

(三)说明方法指出以下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A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B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C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四)说明顺序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阅读2至5节,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由远到近】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碑前【由前到后】碑身的正面到背面【东南西北的空间】2.、本文除了采用空间顺序外,还采用了时间顺序,试举例。浮雕纪念碑修建的时间(五)语言特点一、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1、“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促使说明起到的作用2、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二、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3篇说明文了,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又系统地从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入手,分析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文章。体会着作者字里行间中所流露出的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敬仰和怀念的深情。完成检测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情境思考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记录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探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逐步培养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良好习惯,为后文的学习和理解扫清字词层面的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及作者的感情基调提炼文中信息并进行概括进行说明对象的概括。体会说明文中的记叙部分。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