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莆田一中学2023——2023届高三下考前模拟试卷(5月29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0~42题为选考题,其他为必考题。第Ⅰ卷(共144分)1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A.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B.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C.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答案】C【解析】考点:先秦宗法制下无论周天子还是诸候的君主地位都是嫡长子来继承,材料中的“弑君、逐君”现象说明宗法制所形成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也就是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C项正确。
14.1405年7月11日,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怀着对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派郑和七下西洋,从此,郑和云帆高张、鹤舞天风,开始了历时28年的漫漫海上丝路历程。由此可知,郑和航海精神是源于A.天朝上国观念B.闭关锁国思想C.殖民霸权主义野心D.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答案】D【解析】考点:郑和下西洋。从材料“怀着对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派郑和七下西洋”可以看出这是体现的儒家思想兼济天下的理想,故选D。AB项与材料无关,D项明显错误。15.在市的内部,按照出售商品的种类划分为不同的同业组织,称为“行”,仅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很多外国人在西市做生意,西市被称为“金市”;市各占两坊且“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城市商业现象可能出现于A.隋朝洛阳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东京城D.清朝广州城【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的商业。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坊市界限分明,因此很容易排除CD项,北宋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分为东市和西市,故选B。16.“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材料“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成为了列强的工具,这钟情况是《辛丑条约》中规定。所以应选D。17.下表反映了该时期中国中国近代产业结构(1887—1936年)类别结构年份国民收入就业人口1887193618871936农业(%)69.6264.5080.0075.52工业、服务业(%)30.3835.5020.0024.48①城市化水平较高②产业结构变化不大③工业化远未实现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考点:民族工业的发展。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工业、服务业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农业所占比重仍占优势,故①错误,②③正确,工业、服务业的比重有所上升,说明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故④错误;故C项正确。18.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据表可推理的是时间1921.71927.41927.819341937年初人数575.7万1万多30多万4万多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表格信息可知第一次增长是在—,这一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第二次增长的时间是布的时间是1927.8—193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故B项正确;第一次下降时间是1927.4—1927.8,原因在于国民党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故C项错误;第二次下降时间是1934—1937年初,原因在于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失败,故D项错误。19.右图是张乐平创作于1937年8月的时事漫画《杀鸡儆猴图》,图中的“鸡”代表“上海日军”;“猴”代表“日军部”。该漫画①体现了日军对南京居民凶残大屠杀②表现了中国军队对日寇打击之沉重③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④肯定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战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1937年8月”,正是淞沪会战期间,再结合材料的内容可知,①是1937年12月,与题意不符;③是1938年10月以后,也与题意不符,当时是抗战的防御阶段,故排除A、C、D三项;②、④符合题意,故应选C。20.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他认为A.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B.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C.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D.希腊民主是人类的黄金时期【答案】A【解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虽然指出了雅典民主的局限,但通过题干信息“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可知作者强调了雅典民主的积极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B项中的“严重的局限性”与作者态度不符,排除;C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1.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A.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B.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C.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启蒙运动“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说明了启蒙思想一方面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其次对政治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所以答案选A。22.“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答案】D【解析】考点:工业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BC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表述错误,主义的泛滥早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泛滥不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主义的泛滥是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大量出现的,所以说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所以D正确。23.为下表加一个相符的主题,方框内应该填写A.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B.德意志帝国中央权力加强C.德意志皇帝掌握巨大的权力D.工人运动威胁德意志帝国统治【答案】B【解析】考点:德意志帝国政体。从材料可以分析的出,德国在司法、经济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了中央的控制,故选B。ACD项只是说了材料的一个方面。24.杜鲁门曾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这说明A.美国愿意与日本结成伙伴关系B.两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经济依赖性强C.美日关系体现了平等与互相尊重D.多极化趋势下,美日关系的新变化【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美日关系的变化。杜鲁门的话表明在两极格局下,美国企图独占、控制日本;而奥巴马则希望与日本建立“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材料反映了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日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D项正确。第Ⅱ卷(共156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7~3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0~4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必考部分】(115分)38.(36分)中西两大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泛,广绰庞繁,其中有亲和、有碰撞、更有交汇与融合。两大文化体系也在这亦抑亦蓄、共拒共融中伴随着东西方两大文化共同走向鼎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前一个时期。——材料综合自李翠玉《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考察》材料二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人与事,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上来说,那些陋习、弊端、问题与症结首先吸引住了西方中心主义者或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目光,引发了其浓厚的兴趣,并为其贬抑、丑化中国及中国人,为其"奴化中国"论调寻找所谓的客观依据。他们沿续了十八世纪时那些关于中国认识上的否定式,把中国看成静止停滞、僵化保守和日益腐朽堕落的国家。——李朝全《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历史》材料三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学西渐”的途径、主要特点。(6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10分)(3)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6分)(4)和平与暴力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有人认为“文化交流中和平比暴力好”,也有人认为“暴力比和平来得快”。请依据所学做出评价。(8分)【答案】(1)途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2分)主要特点:没有大规模的展开;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如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4分,任答二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原因: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成功地实现了文化转型;而中国由于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禁海锁国及资本主义萌芽微弱等原因,致使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文化未能充分发展。(6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2)看法:把中国看成静止停滞、僵化保守和日益腐朽堕落的国家。(4分)原因:一系列侵华战争的胜利;压制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社会存在的陋习、弊端与问题;站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立场(维护西方利益)。(6分,答出三点即可)(3)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2分)理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4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得分)(4)评价:上述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2分),具体论述分三个层次给分。层次一(单点论述):文明交流的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流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间,还是各国之间,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和平形式的交流,一般占主导地位。(4分)层次二(双点论述):在层次一基础上的分析,非和平交流的背景是文明间存在矛盾、分歧、对立,乃至最终因不可调和而致的战争;战争是非和平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暴力交流。(6分)层次三(多点论述):在层次二基础上分析,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和平交流与非和平交流相生相伴,如影随形。纵向看,文明间既也没有绝对的和平式交流,也没有永久的非和平式交流。二者通常是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各自文明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进行文明交流。(8分)【解析】考点:近代中西方交流;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全球化等。(1)16世纪以前,东方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西方,主要是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和路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此时的传播只是就中国的科技等传播到西方,范围小。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等,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原因要从文化方面中西方的不同进行分析。(2)从材料“把中国看成静止停滞、僵化保守和日益腐朽堕落的国家”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对中国的看法。这种看法出现额原因要从中国分身的缺陷和西方对中国的侵略等角度进行分析。(3)从材料“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可以看出是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进行分析的。概括材料可以得出作者的观点,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整合。(4)很明显,材料中二者的说法都是片面的,文明之间的交往是要充分的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动荡和稳定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具体的分析。41.(16分)历史请在第A、C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A.【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2)两材料中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0分)【答案】(1)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6分)(2)作用: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6分)因素: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4分)【解析】考点: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及评价;戊戌变法的背景及评价。(1)从材料一“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可知讲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向西方学习,求知识于世界;从材料二“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可知通过变法自强,摆脱民族危机,通过时间1898年和出处可知所讲的事件是戊戌变法。(2)本题考查的是这三场改革中君主的地位,是否拥有实权,是否对改革有所帮助。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日本所确立起来的是天皇制。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他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第二问回答这类型题要考虑到当时各国所属的国内外背景,比如国内方面各阶级的力量对比状况、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否有利于改革、对新的事物是否接受、改革者的策略和方法是否得当以及统治者的态度是否支持;国外: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什么、改革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国际环境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改革等因素。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予惧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鄂州货运准驾证模拟考试
- 2025年毕节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下载
- 2025年贵港从业资格证应用能力考些啥
- 茶艺师聘用合同范本
- 地热发电架电施工合同
- 互联网产品运营专员劳动合同
- 融资合作法律风险评估
- 宗教建筑承包协议
- 市政工程承诺函模板
- 2024年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放区域、识别标志、贮存方法的规定
- 内蒙古奶制品行业现状分析
- 文明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保护
- 新生儿动态脑电图护理课件
- 2024年安徽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劳动争议案件培训课件
- GB/T 10739-2023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 垃圾吊培训课件
- 护理脑梗死小讲课
- 脱发演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