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的论文_第1页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的论文_第2页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的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的论文内容摘要:在实行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的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科技人员、农民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点,不断探索,创建了许多适合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将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推广模式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价这些模式特点、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以期在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关键词语: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评价一、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模式分析总结当下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见下表〕:二、模式介绍、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一〕推广机构主导型以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以为主体或由一手包办的普及推广发动模式,主要通过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设立示范样板〔基地〕吸引农民参观学习,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推广。11665运行情况:该模式上下联动,发动力度大,普及面广,推广速度快,效果明显,为中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存在问题: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撑体系,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二〕科技项目带动型1.“农技110〞模式。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出,当前已由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运行情况:当前,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覆盖900多个县7500多个乡镇;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存在问题: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科技示范园区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速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园区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人,企业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和经营者,农户是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生产者。运行情况:据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已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3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0余个,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3000多个;2002—2006年36个园区共引进新项目2223个,自主开发新项目1556个,推广新技术3347项;面向农民讲座6505次,参加人数108.4万,举办技术培训班8625期,参加人数74.5万;吸纳就业人数141.1万,其中,吸纳农业劳动力125万,带动园区周边农民1254.6万,农民人均收入4721元,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1254.6元〕[5]。存在问题:第一,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不强,达不到预期效益。第二,重展示,轻实效,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第三,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第四,软件建设滞后,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信息网络建设投入较少,产品销售和市场供求很难与国内外市场接轨。3.农业专家大院模式。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专家通过现场咨询、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搭建了一个加速农业科技向科技农业转化的综合平台。运行情况:该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建立起了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缩短了成果转化的途径,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顺应了中国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要求,实现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是中国新时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4.科技特派员模式。一是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契约式服务;二是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运行情况:到2007年底,已在全国31个省〔市〕的1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900多万农民,初步形成了深入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全国范围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存在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金融支持力度偏弱,风险承担机制还不健全,项目经费有限,影响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5.科技入户模式。2004年10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拉开了序幕,2005年正式启动。运行情况: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模式,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并以户带户,加速了农业科技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存在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缺乏长效保障。不利于调动有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入户工程的稳定开展。二是技术指导员的推广能力不足。三是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四是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6.科技下乡模式。该模式是由各地农业部门在每年春耕前,本着“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和-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运行情况:科技下乡活动是加快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大力度向农村输送急需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存在问题:一是内容守旧,针对性不强,与农民需要不合拍。二是理论性强,实用性不足,农民难以听懂和实际操作。三是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7.三电合一模式。发挥电话、电视、电脑三种现代信息载体的优势,采用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由农业部门联合广电部门制作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等,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以其手段新、领域广、效率高等特点以及时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科技、供求和市场价格等信息。运行情况: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等大量地投入到农业信息服务之中,为实现便捷信息服务、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的载体。该模式运行成本低,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是农民学习科技、了解市场、掌握政策的重要渠道。存在问题: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8.田间学校模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育模式,注重需要、实践和技能,突出学以致用,培养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在种植、养殖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运行情况: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一种新的培训方法。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模式在北京市郊区〔县〕得到推广和普及,其特点是:改变过去只在课堂上讲授,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一切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效,先从田间地头及畜禽养殖场舍开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训效果切实可靠,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存在问题:推广普及程度不足,实效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9.科技协调员模式。从周围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市场调查及培训学习,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成果,然后推广和传授给周围的农民,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从而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产出与应用之间的错位问题。运行情况:在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农村科技协调员具有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四化〞特征,所起的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以及科技二传手的作用,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有效改善了传统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解决了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使科技成果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存在问题: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待全面总结,以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力度。〔三〕市场引导型1.企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把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推行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全程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促进双赢。运行情况: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占44.4%,中介组织带动型占34.0%,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7%,其他类型占11.9%。经九部委认定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当前为582家〕,省级1839家〔当前为2000家〕,带动农户726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户均增收1000元。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是中国当前农村体制下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一是公司与农户没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在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说了算,农户没有话语权;二是现行的定价机制往往对双方缺乏约束力,容易随市场变化而出现单方违约现象;三是容易出现公司借助当地对产地形成垄断,别的公司无法进入,而农民的产品也难以卖给别的公司。2.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组织服务模式。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成员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运行情况:当前,全国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万个,从产业分布看,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组织占49%,畜牧水产养殖业占27.7%,农机及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占23.3%[6]。有近10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近100万个农民技术员。存在问题:由于组织过于松散,农民管理能力有限,其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还有待于进一步扶持和科研院校科技教育的支撑,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朝着良性化发展。〔四〕第三方主导型科研院所与县推广中心联合推广——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共建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1.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200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广部门和垦区的作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做出科技帮扶十个农业弱县的重大部署,重点实施了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信息四大工程。运行情况: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当前,科技人员入驻大院已达2万多人次,提供农业科技和致富信息4万多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70多万份,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58万人次,加速了成果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激活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促进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存在问题:需要地方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支撑以开展试点工作。2.“太行山道路〞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开创出了一条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1986年被原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运行情况:二十多年来,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挂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2个,通过多种途径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0多项,先后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成果转化率达47%。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效率,为河北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存在问题:需要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国家、省、市各级推广项目等资金支持。三、结束语1.推广机构主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以机构为主导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健全和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