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字形引申法推导词义”》课例赏鉴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字形引申法推导词义”》课例赏鉴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字形引申法推导词义”》课例赏鉴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字形引申法推导词义”》课例赏鉴_第4页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字形引申法推导词义”》课例赏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字形引申法推导词义”课例赏鉴“高三复习课微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展示课【教学目标】1.在练习中初步感知一词多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不同含义。2.梳理词义引申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释义方法。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字形判断、本义引申、语境定义。【教学方法】讨论法、梳理推导法、触类旁通法【课例实录】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大家做完昨天布置的关于文言实词的预习作业后,发现了“国”“亡”“鄙”三个文言实词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或规律?生1:每个实词都有不同词义。师:对了,这就是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就是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一、初步感知一词多义;二、梳理词义进而找出引申规律;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考考纲共列举了120个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有不同的义项,这些不同义项之间是否潜藏某种关联,如果能探寻出这种关联将对我们理解和熟记这120个实词,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好,让我们先检查一下预习作业的做答情况。二、检查作业,初步感知。师:昨天作业的第一组题是有关“国”义项的三个例句,请问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三个“国”字的词义是什么?生2:我认为“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和“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这两个例句中的的“国”都是“国家”的意思,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苏洵《六国论》)的“国”是“诸侯国”的意思。师:很不错,辨析得很仔细,你注意到了“国家”和“诸侯国”之间的细微差异。生3: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去国怀乡”的“国”不是“国家”,而是“国都”的意思。师:请问你的依据是什么?生3:我认为范仲淹先生离开的不可能是自己的故国,这不就成海外流亡了吗?(笑声)他是被贬离开了“国都”,离开了“京城”,所以他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师:分析得很精彩,有理有据。这个“国”的确是“国都”的意思。从“国”的甲骨文字形来看,是个“或”字(幻灯片展示)。其中的“戈”意为武力把守,“口”象形地表示区域,下面的“一”是指事。这个区域是指哪里?就是最重要的“国都”。好,同学们,我们接着思考一下,“国”的这三个义项之间呈现出什么特点?生4:虽然是一词多义,但是它们之间的意思很接近。师:这个发现很了不起!那么这种“词义相近”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我们再来看第二组题目:解释下列加点的“亡”字,看能否发现蛛丝马迹。生5:第一句“沛公今有急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是“逃走”的意思,成语“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第二句“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在语境中只能是“失去”,不可能是“灭亡”,而第三句“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才是“灭亡”,但第四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的“亡”我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师:这是初中教材里的原句,同学们可能淡忘了。我读一遍,你继续判断词义好吗?(师读该句)生5:老师,从你的读音里,我知道了这是个通假字“无”,因为假字要读本字的音。师:很好,留心处处皆学问,你又获得了进步。同学们,请你们再思考并讨论:“亡的这不同的四个义项,最有可能是从哪一个基本义里引申出来的?”(热烈讨论)生6:我们四个同学经过讨论,最后达成了一致。“逃走”是“亡”所有义项里的基本义,“逃跑”就意味着“失去”,暂时的“失去”也可能造成永恒的“消亡”,“消亡”不就是“无”?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四人的观点吗?(众生回答,同意)。好,我们把昨天的预习作业以及刚才的课堂讨论小结一下。文言实词具有“一词多义”现象,虽然它义项众多,但是都是由一个基本词义引申而来。基本的“本”字,在“六书”里是个“指事字”,指事符号“一”指向“树木”的根部。这个字形象地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无本之木,词的“本义”是词义的根源,其他义项由这个根源引申发展而来。三.课堂提升,探寻规律。师:我们接着再来做一组有关“鄙”字词义的练习,然后请同学们判断它的不同义项,并指出哪一个义项是它的本义(发学案,当堂练习)。生7:老师,我来回答。“蜀之鄙有二僧”(《为学》)是“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是“动词,以…为边邑”;“北蛮夷之鄙人,未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是“形容词,粗俗,未开化”的意思;“肉食者鄙”(《曹刿论战》)是“鄙陋,见识浅”;“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是“动词,轻视”的意思。另外,我认为“边界”应该是“鄙”字的基本义。师:你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7:我是这么看的,首先,“边界”是名词性的,人类认知事物首先就是概念性和判断性,比如我的小弟弟先学会的词汇“爸爸”“妈妈”“苹果”“香蕉”“娃哈哈”等等,都是名词性的、吃货性的(笑声)。其次,形容词、动词以及其他词性的运用是促使人类语言走向丰富的必然发展,比如我弟弟后来的语言发展为“好妈妈”(形容词);“喝娃哈哈”(动词)。综上所述,名词性的“边界”是“鄙”字的本义,形容词性的“粗俗、鄙陋”和动词性的“以…为边邑,轻视”是引申义。我的回答完毕。(掌声)师:既有逻辑性,又有形象性。我也很认同你的观点。我们能否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边界”为什么是“鄙”的基本义?比如说“字形”的角度,我们汉字最初的造字法是“象形”和“会意”,例如:山、水、日、月、从、休、林等字。同学们思考一下,从“鄙”的字形角度分析,是否能判断出它造字的本义就是“边邑”?(热烈讨论)生8:老师,我能确定“鄙”右边的“双耳旁”就是“邑”,表示“聚住地”,表示这层意思的字还有很多,比如“郊”“郭”“郡”“都”“邦”等等(学生板书,掌声)。师: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重大发现的最佳褒奖,这同时也是老师的态度。但对未知的探究的脚步还不能停止,左边这个“啚”的字形是什么意思?(学生沉思不语)师:《说文解字》里关于“鄙”有这样一句:“鄙,五酇爲鄙。从邑,啚声。”其中“酇”为“五百户”。课代表你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生9:五百户人家叫“鄙”。鄙的字形采用“邑”作形旁,采用“啚”作声旁。师:谢谢你精确的翻译,请坐。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认为“邑”为形旁,表示意义;“啚”作声旁,表示读音。但也有学者认为“啚”既作声旁,也表示意义,“啚”即“廪”,是设在田野的临时谷仓。因此“鄙”造字本义是“垦荒耕种的农村边邑”。那么通过对“鄙”的研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汉字构造的字形上,往往能推导出一个字的造字本义。好,我们现在再解释下列加点的“顾”字,梳理词义引申的脉络,并根据“字形”说明它的本义。生10:我来说“顾”的各个义项:一、“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荆轲刺秦王》)是“回头、回头看”;二、“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是“看、视”;三、“三顾频烦天下计”(《蜀相》)是“看望、拜访”;四、“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是“顾虑、考虑”。第五句和第六句对我来说有点难。生11:老师,我发现第五句和第六句是“顾”字的虚词义。其中“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传》)是副词(表轻微转折),“不过、只是”的意思;“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是副词(表反问),“反而、难道”的意思。师:很好,两位同学通过补充而相得益彰。哪位同学再来说说“顾”字的词义引申脉络?(有学生在下面推荐)生12:我认为“看”是“顾”字的本义,由“看”引申出“看望”;由“看望”引申出“在意”或“顾虑”;由“在意”的“看望”引申出“回头看”,更重要的是由实词性“回头看”的转折,引申出虚词性的转折:一是表轻微转折的“不过、只是”,二是表强烈转折的“反而、难道”。老师,你看我说得有道理吗?(热烈掌声)师:你太有见地了,老师为你而骄傲,请坐。同学们,你们从“顾”的字形能判断出它的本义吗?(同学们摇头)好,那么我在黑板上写出这个汉字的繁体字来,你可能就会有头绪了。“顧”(板书)生13:我好像有点眉目了。这是个形声字,左边的“雇”是读音,右边的“頁”是形旁,是与“头”相关的,比如“颅”“顶”“颊”“额”“颈”“颜”。与“头颅”相关不就是“看”的意思嘛。师:有道理。生14:我还有补充,左边的“雇”不只是读音,也能表意。上面的“户”是指”门窗”,下面的“隹”是“鸟雀”,以这个形旁表示鸟雀的还有“隼”“雀”“雁”“雉”“雕”等。右边的“雇”和与左边的“頁”合起来就是“在家照看鸟雀”。因此“照看”才是“顾”的本义,它又分别引申出“专注”和“看”两个义项,正是由于“专注地看”才继续引申出“回头看”和“虚词的转折义”。(掌声)师:我来小结一下。通过大家对“顾”的精彩的研讨,宏观上我们领略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微观上我们还发现造字的本义可以在字形的偏旁部首里找到奥妙,而解读一词多义的引申义的“钥匙”是词的“本义”。另外,词义的引申是慢慢由实词义向虚词义发展的,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中的虚词义,恰恰就是我们今后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的重点与难点。四、链接高考,触类旁通。师:结合以上的学习和研讨,我们来一次高考的实战演习,请判断今年的湖南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第五题(实词题)的答案。(投影仪展示)【2014年湖南卷】《雪屋记》(明杜琼)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D、以屋名雪,讴不韪欤韪:正确生15:我认为A项“造”字的解释是错误的,在这里应该是“造访、拜访”的意思。师:“造”是一个多义词,有制作的意思,如“制造”;有谋划的意思,如“造反”;有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如“深造、造诣”。你凭什么判断它是“拜访”的意思?生15:老师你说的几个“造”的义项,在现代汉语里都保留有,但是带入语境又都讲不通,另外高考设题不会这么幼稚(笑声),让文言修养不高的人轻易就做对题目。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只好利用刚才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去另辟蹊径。从字形上来看,“造”字是个上下结构,上面是“告”表示读音,下面的“之”是形旁表意,这个偏旁我们现在称之为“走之底”,此外“之”在文言文里还可以做动词表示“前往”,因此“造”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前往拜访”之意。师:很好,这就是你在这堂课上的学习收获。现在由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造”字的词义引申,“造”的古文字写法是“艁”(板书),只是在金文中“舟”被并用为了“辵”,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走之底”。“艁”的造字本义是“造船时铸器祈福”,这个本义在后来的语义发展中本义消失了,但其中“铸器”的语义引申出“筑造制作”(创造)和策动谋划(造反);另一个“祈福”表示敬祥语义引申出“尊府拜访”(造访)和“前往达到”(登峰造极)。所以说,任何文化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梳理和探究汉字这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掌声)生16:老师,一个文言实词有这么多义项,考试中我们怎么确定它是哪个义项呢?师: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情况非常普遍。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的意义,即本义,而引申义、比喻义都是在这个本义基础上进行引申或比喻得来的意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大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比如“课文迁移法”、“成语类比法”、“语法结构分析法”、“代入检验法”,其中最根本的是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语句中的含义。五.布置作业,深化拓展。师:现在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做明德校本教程《名师导学:一轮复习》之《巩固提升》(实词一)部分。要求:在“高考语文积累本”上做难点实词的“词义引申脉络”的思维导图分析。六.板书设计,清晰明辨。师:同学们,我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与研讨的主要内容。首先,文言实词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本义是推导引申义的关键(板书:本义是钥匙)。其次,字形的偏旁部首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该字造字的本义(板书:字形能“演”义)。另外,词义的引申是慢慢由实词义向虚词义发展的(板书:由实引申虚),把握虚词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难点。最后,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多义词在语句中的含义(板书:语境定含义)。母语是一个温暖的词,它就像母亲一样,不管我们是热情地理会它、照料它,还是忽略它、漠视它,它始终都默默存在。母语里藏着母亲一样的情怀,藏着我们这个民族最原始的秘密。爱汉字、用汉字,这也许是我们面对古老汉字时得到真正的启发。(掌声)祝同学们不断进步,日臻完善。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备注:语文【执教感言】探索高三语文复习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由于高三学习任务紧、复习内容多、成绩压力大,复习课往往又回到教师“一言堂”的状态。如何在高三语文复习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凸显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复习的主人,一直是我教学反思总结的核心命题之一。这堂“字形引申法推导词义”的文言实词复习课,是我探索高三语文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有意识的尝试。我努力重新认识和组织课堂教学,竭力让这堂课呈现出以下特点: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的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要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参与教学全过程。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由初步的认知词义,到词义现象的发现,再到现象背后规律的发掘,最后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建立,这些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踊跃参与,教师适时鼓励。二是变教师的“主宰”为主导,老师的适时引导与总结起到了串珠作用。我明白这堂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练习中初步感知一词多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然后梳理词义引申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释义方法;最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节课中我和学生教和学的任务都按照预期有序地发展。三是变师生的教与学的关系为平等的合作关系。我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更应该做学生的益友。要对学生负责,精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我力争让一个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尊重,他就能得到心理满足,并在满足中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主体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意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重视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实际,以增强其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堂课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培养自动学习的习惯,发现学习规律,深化知识,获得切实提高。3.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是营造课堂和谐氛围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课堂提问中,我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答问时我真诚地倾听,同时密切注意其他学生的反应,适时适度地进行评价,宜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回答的失误应首先表扬其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或态度,再从所提问题的解题思路上引导其向正确方向思考,给学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与生俱有的,它需要教师的培养与激发。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激励学生敢问、善思、能辩,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展示个性。它既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更能给教师带来“传道、授业、解惑”的欣慰,从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一堂集内涵、方法、趣味于一体的高三文言文复习课高三文言实词复习课,是让许多老师和学生头疼的课,而刘老师的课一改常规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在品出文言实词文字的文化韵味的同时,总结出一词多义的规律,悟出解题的方法,是一堂集内涵、方法、趣味于一体的优质复习课。选材精当,以旧引新促思维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构建新知识,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对“新知”的兴趣。这堂课刘老师选用的练习大多为学生学过的经典句子,但隐含在这些句子中的“词”常常又是学生难以识别的多义项的词,解读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如开头检查预习的环节选择的习题“国”“亡”:“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苏洵《六国论》),这三个句子中的“国”的词义是有些微差别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回忆课文的内容,顺利地分析出了“国”的三种词义:“国家”、“诸侯国”、“国都”。刘老师巧妙地借助已学课文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对“国”和“亡”的词义进行了区别和整合,构建了准确地一词多义的知识体系。“造字法”析词,因形释义激兴趣文言文学习,实词、虚词较多,很多词的词义很丰富,辨析起来难度较大,如何才能让学生既能准确辨析词义又能感受到中华文字的魅力呢?刘老师引导学生从造字法方面去探究字义,画出图形,以形释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理清了词义的发展脉络,又让学生领略到了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本以为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文化意蕴浓郁。如:对“鄙”和“顾”的解释,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刘老师引导学生从造字的角度来进行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否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边界”为什么是“鄙”的基本义?……《说文解字》里关于“鄙”有这样一句:“鄙,五酇爲鄙。从邑,啚声。”其中“酇”为“五百户”。……“啚”即“廪”,是设在田野的临时谷仓。因此“鄙”造字本义是“垦荒耕种的农村边邑”。那么通过对“鄙”的研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汉字构造的字形上,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